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19|回复: 1

登山的精神与登山的方法----川崎隆章

[复制链接]

451

主题

733

回帖

9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6264
发表于 2003-5-14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山的精神与登山的方法----川崎隆章



在二度远征珠峰之后,英国的登山专家马诺里 [ 马洛里/Mallory ],于群众要求下出席了报告会,其间有一位妇人问他:“你为何要登山?”马洛里只简单的回答:“因为山在那儿。”随后,他又偕同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亚宾 [ 欧文/Irvine ],做第三度的攀登;遗憾的是,当他登上山顶之后,就失去了踪迹。


“为何要登山?”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依我个人的观点,除了大自然赋予了如此之多高耸入云的群山让人们采访之外,最主要的乃是因山是人类未知的世界,在人类求知与好奇心驱使下,看到一座山矗立于前,很自然的产生攀登的欲望;同时,在登上一座人迹未至的山顶时,那种经历磨练之后所获得的充实感,也是他人无法体会的。人类喜爱原始大自然的个性,以及喜欢克服困难的开拓精神,从登山中,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也因此,许多人将登山当作一门特殊的学问来研究,以满足人类的求知欲。


山中充满着神奇和诡异,如果面前有一座山,却丝毫没有攀登它的欲望,即象征个人的意志力退化了;倘若大家皆如此,整个社会即失去活力,自然就远落在先进国家之后,过着颓废消极的生活。由此可知,登山的意义何其深远!


另外,关于“何谓登山?”这个问题,已经由日本地质学者志贺重昂所著的《日本风景论》一书中,将登山的意义说的很透彻了。该书在《必须提倡登山风气》一节中说:“在整个自然界中,山是最富趣味、最高洁、最神圣的产物,山愈陡峭,攀登愈艰巨,危险性就愈大,然而从中所获得的乐趣也愈浓厚,为了使大家能享受到其中的滋味,我们实在应该鼓励大家登山,提倡征服大自然的风景。”此书出版后,引起一股骚动,年轻的登山家小岛鸟水和木暮理太郎,就受到影响,产生了对山的爱慕之情,从而成为日本近代的登山鼻祖。


日本登山协会的组成,要推溯至西元一八九五年,在英国牧师威士敦的提倡下,由小岛鸟水、高头式等人,创立了日本最早 的山岳协会。从一九一二年开始了一连串的登山活动,其间也包括积雪期的登山、立教大学攀登南达扣达(Nanda Kot)山、大学远征亚伯 达(Alberta)山等几次较轰动的登山活动。二次大战后,女权抬头, 禁止女性登山的法律也随之成为历史;于是一群全由女性组成的登山队,浩浩荡荡的登上了喜马拉雅以及安第斯山。从此,登山的活动在 日本已形成一股热烈的风潮,各大学及社会人士所组成的登山更连续 不断的展开活动,其中包括著名的日本山岳会成功地攀登圣母峰南壁,而会员三浦一郎从圣母峰南面四千公尺高的昆布格来斯勒 (Khumbu Glacler)冰河 [ 孔布冰川 ] 滑溜而下的壮举,更引起了世界登山者的注目。此后,日本登山界的元老们,组织了更多的登山俱 乐部。在众人的观念中,认为只有攀登岩壁才是真正的登山,于是大家循着此一观念而跟进,以岩壁出名的阿尔卑斯山,遂成为他们攀登 的主要目标。虽然其间的精神和成绩十分的可观,但是他们脑中所深植的错误登山观念——"绝不走别人走过的路线",则显得有些迂腐; 然而幸运的是,还没有人因此而陷于高山的迷境中。
  

日本人是以十分圣洁的心情来膜拜山岳,在欧洲则不然,他们更相信山是恐龙栖息的地方,故对山充满了恐惧,毫无崇拜的意识——此乃民族思想的差异, 使得欧洲和神秘的东方具有截然不同的想法。至于与日本同源的中国、印度和尼泊尔,对山的崇拜则不相上下;由他们所取的山名,如 雪山、神座,便可以看出他们对山的敬爱。世界第一高峰,更被东方 称之为"雪的圣母",不容世人亵渎。过去一支登山队在攀登马拿斯鲁 山(Manaslu) [ 马纳斯鲁峰/Manaslu,8163M,位于尼泊尔境内 ]时, 由于攀登不顺而折返,碰巧当地正发生一连串的流行性传染病、五榖不熟、雪崩时将古老寺庙掩埋的不吉祥事件,当地居民迷信是因为他们踩踏山顶时污辱了山神,使神发怒。在人民埋怨下,他们只好放弃做第二度的攀登,改登杰耐斯海摩(Ganesh Himal)。这是登山者第一次遭受的挫折。到了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欧美各国对山的观念已渐渐 由模糊转为明晰。试想,白皑皑的山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玫瑰色的光芒,对人类喜爱美好的天性,已不啻是一种诱惑。


他们随而以征服者的姿态,从攀登阿尔卑斯山开始,就此展开攀越的活动。在英国,登山队常向队员播放"征服圣母峰"的影片,在意大利,则有"征服喜马拉雅K2"影片,由此可以看出欧洲人想征服山岳的野心。反观日本,怎么也找不到"征服扶壁、攀登严冬期北岳"或"征服严冬期的 剑乐"等野心勃勃的形容词。然而,面对高山的雄伟壮观,对登山者 而言,是无法抗拒的诱惑。所以,不论是"征服"或是"膜拜",人类自 古对大自然的挑战精神,在此皆得到了充分的发泄。

瑞 比 尔 的 登 山 观
法国著名的向导高斯敦·瑞比尔,不但是攀登岩壁的专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登上安那普尔那山(位于尼泊尔境内,海拔八千公尺)[ 安纳普尔纳峰/Annapurna,8091M ] 的主要队员之一。他曾攀登了阿尔卑斯山北壁所有的险峻处,也曾经登上意大利的帕那迪山、瑞士的柏歇山,是被登山者推崇备至的专家。
我在一次偶然机会中,观赏到他本人导演的“天与地之间”,并曾有幸访问到他。当我问及他个人的登山观时,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那纯属于正统的观念,和日本登山社所拥护的“只有攀登岩壁才是登山”的观念,大相径庭,各位不妨来看看他对登山有什么样的观点。兹节录于下:


——最近,法国的年轻登山者,有热衷攀登岩石的倾向,把征服困难当作个人夸耀的目标。难道这即是登山者的真正目的?我个人认为,登山应该以欣赏自然为目的。在纵走勃朗山时,欣赏落日的余辉,并于山顶间扎营,这才是登山者最高的享受,也是每位登山者沿途所应具有的心境。


至于登山者应具有的心境还有哪些呢?我首先以为除了登山的热情之外,仍是热情;没有热情,就无法克服登山时所遭遇的困难,也就无法享受克服困难后的喜悦。其次呢?则是需要具有冷静的判断力,为了考验自己的体力而向困难挑战,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超过本身的体力所做的登山行动,却是愚蠢而危险的,应该严格禁止;反之,如果因为过于担忧面前所将遭遇的困境,以致裹足不前,也将失去了登山的意义。因此,冷静的判断力,是每一个登山者必须具有的条件。


就像最近将目标指向阿尔卑斯山的日本登山者,在连续数日的恶劣天气下,仍然尝试着去攀登,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举动;因为在日本,一般山的高度,皆不能与阿尔卑斯山媲美,在经验缺乏下,日本的登山者对高度的判断就失去了准确性,在体能不足下,很容易造成遗憾的事件。


瑞比尔先生从年轻时代起,就从不做超过自己体力的登山活动,而且在攀登岩壁时,也从未曾有过死亡或害怕的念头。他说:“攀登岩壁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一个真正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在他本身的能力范围内,定会想办法接触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继而从大自然中启发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的志趣。


最近,年轻人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确实值得钦佩,唯有具备此中精神,青年人才会进步,才能发展他们登山的志趣。但是如果只重视登上险峻的山脉,而忽略了纵走的重要性,这种观念也是不成熟的。我们来借用瑞比尔的伟大哲理——接触所有的山,投入山的怀抱中,让人性在大自然中成长——来互相鼓励,使自己在登山中能深深有所顿悟。


服务满四十年的前任富士山测候所所长藤村郁雄先生,身居雄伟的山脉中如此之久,他显得有无限的感慨。每日,他抱着虔诚的心,来到山顶的浅间神舍内膜拜,在那一霎间,每每感到自己被大自然所拥抱的愉悦;山与他的感情,就如基督徒对耶和华神具有敬畏的心理一样。他很难过的表示,如今的登山者和山之间,已没有如此的情操。而年轻一代的心目中,大自然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在登山时,为了自己的方便,不惜用铁钉在山上乱钉,破坏了大自然的美景,我们多么希望,所有登山者都能记住“登高必自卑”这句自古不变的名言。德国的歌德有一次在旅游时,忽然看到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禁不起住取下帽子,向山行最敬礼;日本的柳田国男先生在看到闪烁着雪光的富士山时,立刻跪下膜拜。这两个绅士的举动,足以使我们汗颜,更何况常常在无意间破坏大自然的登山者呢!日本攀登喜马拉雅山的女性登山队员,看到日本登山队以前遗弃在山上的生锈空罐头,感到十分的惭愧,,便呼吁民众注意个人的品德,培养公德心,不要破坏了自己国家的名誉以及美好的大自然,并希望大家从自己国内的登山活动中,重新学习维护自然环境的习惯。


话说回来,攀登岩壁不只是模仿外国人的行径,也是登山的一种基本技术,是每个登山者都要学习的过程。事实上,也没有一种登山像攀登岩壁时,那样的具有充实感和刺激性,所以也难怪年轻人趋之若鹜。有志于准备登山的人,除了学习如何使用登山绳索之外,攀登岩壁也是必须训练的一项基本技术,其中包括登冰雪的技术,以防止许多无意义的事故发生。登山学校也是为了此种缘故,特别重视指导个人无法学习的课程;虽然,纵走的实际技术并不多,但也不能忽视“攀登岩壁”的训练。我不赞成由于登山的危险性较高,青年们就乐的逍遥于平地上,只偶尔从远方眺望,沉迷于自我的感慨中,类似这样的青年,怎么能使人信任?又如何让他们去担负下一代的责任?年轻人应该由登山中,求取人生的经验,接触原始的大自然,有时到山顶间遨游,欣赏山峦的起伏和溪谷的奔流;有时浸浴在高山的怀抱中,重新涌起对人生无比的斗志,这才是登山的真正意义。


登山的另一要诀是,不要走人家走过的路,或是跟着众人的后面走;在登山前,先察看地图,确定自己的路径,才踏上征途。英国人的做法即是如此,常常在登山的途中,若发现已有人走过,就马上变更预定的路线;例如当初便因为南极被史考特(Scott)先开拓,所以英国人才变更去爬珠峰,这就是他们的登山精神。我所主张的“独创性登山”就是这种观念产生的;登山学校所强调的开拓精神,也是以此做出发点,希望国内的登山专家都能持有这种原则去登山。
以冒险的精神,去爬没有开拓过的山,最能享受登山的滋味。而且在登山的途中,有陡峭的岩壁、色彩缤纷的高山花圃,更有深邃的密林,以及不知何时会发生的迷途,都是极富刺激和乐趣的经验。经过了这些精彩的过程,蓦然发现自己站在山顶上时,那种兴奋与感激的心情,又岂是外人所能享受到的?但也唯有充分的学习到攀登岩壁和冰雪上的技术,对自己的性命能有所保障的登山者,才能有此人生的经验。当然,登山的时候,免不了要在山腰间歇息,不得已时,也许会寄宿于山间的小屋或庙宇;或者过着无趣的帐篷生活;但是,最使人难以忘怀的,还是以大地为床、蓝天为帐,深夜里仰躺于草从间,眼观天空繁星闪烁,耳听山岚间风声怒吼,在深山里度过特别的一夜;这种境界用不着雷比华先生特别强调,只要经历过的人,都能深深体会出精神和山嶽的交流,是多么崇高而伟大的境界!但要尝到此种滋味,也只有在登山的人数较少时才得以揣摩到。

我以前一直主张要注意登山的安全性,目的是尽量避免无谓的牺牲。古今中外所发生的山难,仔细分析起来,绝大部分是个人的大意所造成的,而很少是我所谓的“必然的遭难”或不可抗拒的死亡之下发生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切讨论。


一所相当有名的某大学登山队,在过去十年中,竟失去了十位队员,因而使该登山队解散;同时间,创立已十年的社会人士登山协会,也在山上失去了十名会员。虽然,他们平时登山的成绩十分可观,但是如果每一年失去一名队员,这种登山有何意义可言?而目前类似这样的事件却有不少,怎不令我们感到害怕!不错,登山的危险性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今我所强调,只是希望攀登者在迈向山路前,能先学习保护自己,运用个人的智慧,在生与死之间,做正确的选择,绝不是以登山为乐趣而冒昧的结束自己。


山难不断的发生,丧失了许多无辜的生命,统括起来,日本的山难比国外少,可能只是因为日本的海外登山历史比外国较短的关系,还有人认为,登山本身是种冒险的行为,所以登山队的死亡是完全不得已的。这种说法诚然不假,但其中有所矛盾,难道因为人类天性具有冒险精神,就该罔顾一切的登上山顶?在这里,反而“登山时没有发生山难,才是真正的登山”此类道理被忽视一旁了。所以,为免于悲剧的继续发生,我特别深入研究登山学,使登山者都能享受“免于死亡危险”的登山,而所谓的冒险登山这种观念,应该被废弃才是。

登山的态度


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产生了一股登山热潮,在四方蜂拥而至的情况下,登山者渐渐失去了远有的态度,几乎是瞬息间,登山变成了休闲游乐的节目,或是年轻人消耗体力的方法,因此也发生了更多的山难事件。但更令人难过的是,从登山中,可以看出公德心的低落,已经到了使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曾有一年冬天,在日本北阿尔卑斯山五轩小屋中,一群冬季登山家们,穿着靴子,直接进入小屋内,把门、窗、地板等拆下来焚烧,以便取暖;从储藏室中取出米、味精,任意实用;甚至临走时还带走毛毯,当小屋的主人回来看到满屋的零乱,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才得以建造的小屋,一夕之间,竟被破坏无遗,怎不另他们悲愤?也难怪他们生气的说,准备一器物破损罪来告发那些不守公德的登山者。
我不禁要怀疑,一个有豪气征服山岳的登山家,如何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也由此可以想见,整个山岳在他沿途的破坏中,已到了如何不堪入目的地步?想起来,这实在是很使人悲痛的行为,不但反应出公德心的低落,更直接的破坏了上帝赐予我们的美好大自然,像这样的人,如何有资格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不过此时再来指责当今教育的缺陷或者社会风气的败坏,也都显得多此一举,只能说,像上述那样的破坏者,根本就没有资格做“正式”的登山行动。


曾有一位大学的登山队员,竟大言不惭的在我面前说:“我在山上烤过雪鸟吃。”当时我吃惊的程度,不亚于听到世界大战的爆发,我在想,这种人将来到了社会,能够做哪种事呢?(在日本,从一九五四年十二月,政府即明令把雪鸟、羚羊、鹤等指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以保护这些动物。特别天然纪念物等于国宝,禁止捕猎,违反者按照法律处罚。)在一阵激情趋于平静后,我在心中安慰自己,这些愚劣份子只是少数,相信大部份的人仍是有良知的可靠人才,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想到这里,我还是乐观面对将来。

保护自然


传说,大自然创造了人类,而现在人类却忙着改变大自然的面貌。在山路中,不时可以发现,我们是如何的改变大自然的原来形象:满地飞舞的纸屑、生锈的空罐头、断了枝的枯木,这就是我们回报给大自然的?而且,最不幸的事情,就是现在山已被投机者利用,在美化环境的理由下,整座山变成商品,采用人工来改造,使山成为游乐休闲区,假期中,大家接踵而至,留下了更多的垃圾,破坏了更多的原始森林,日以继夜的企图“改造”自然环境?和这种行为相比较,把雪鸟烤着吃,反而较能令人忍受。还有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在促使人类破坏大自然,其中之一就是开建多用途的水坝(这种工程对人类有益,还算好);其他像设立缆车、建设观光道路等,也一一在各处竞相施工。不过,大家借着开发的名义,却无意中破坏了大自然,尚且情有可原;但是有少部分人士为图利,而在山上大肆砍伐,这就不可原谅了。再加上一些未经训练的游客,假期中坐着巴士上山,在一阵嘻闹后,下山时,留下遍地垃圾,如此情景,怎能不为大自然一掬同情之泪?
…………


自然环境再继续被人工化的话,将来越来越俗气,而人们再不好好地爱护,终有一天,我们不懂什么是自然的本质。所 以,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应该是登山者在学习登山技术以前,要深深了解的问题。


愿所有登山者,都能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的贡献,而继之以爱心来保护它,无论山上的一块岩石、一片树叶,都应该保持原来的面貌,让大自然充分活跃于我们眼前,以提升纯粹的人性,在流汗攀登之际,体会出登山的真正精神。

登山的精神与登山的方法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人民没有开拓精神,也没有气魄面对挑战的话,国运自然会衰退,在物竞天择之下,就很容易被强国吞并。如果以登山行动比喻的话:
(1)向未知的世界挑战,(2)开拓的精神,(3)独自登山的勇气;


克服困难,不但能打破单调的生活,也是登山的基本精神。在登山时,遇到困难越多,越为有趣;如果一路平坦,则无可留念。在人生的旅途中,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在困苦艰难的环境中,人类才会学习到“爱人”这一门功课,社会才得以和谐维系。另一项我一再强调的,就是在登山前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安排适合的登山活动,以免发生无意义的山难。对我们来说,如何登山比起登山的成败更为重要,而且,更希望大家受到“好朋友、好山、好书”的支持,共同发展登山术,如此,自然会了解“爱自然、爱人类的精神”,过一个充实而纯净的人生。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不会忘记他是社会的中坚份子。在平日里,我们可以随时做登山前的准备运动,我们称之为“日常的训练”,比如跑跑步、快走等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运动;又如在等车时,原地跑步,中午工作之暇,背着同事上下楼梯,上下班不坐电梯,而改以爬楼梯,都是很好的办法;同时,练习爬树、养成早起的习惯、作深呼吸、上了公共汽车不要坐下来,这些也是每天可以做的运动;其他像跳绳、角力、游泳(冬天游泳,特别舒服,更有益身心),更是需要经常练习;此外,为了增强自己的抵抗力,也要养成用冷水洗澡的习惯;并且冬天不穿大衣,而改穿一件运动背心,外罩一件衬衫,甚至常常到丘陵地上吹吹冷风,这些都是登山前应有的训练。在学会保护自己以后,才会有愉快的登山活动。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唯有用强壮的体魄和澄清的精神去登山,才能从登山行动中修养人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发展“登山术”的原因。


另外,登山的方法除了靠个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跟随优良的指导者,如此代代相传,登山术自然蓬勃发展。
古言:“有慈爱的精神,即有巨大的力量”,在登山之余,原我们都能从中学习到这个道理,变成一个被周围朋友所喜爱的人物。

一个登山者的理想境界:理性,内省,坚韧,关注,任俯仰,知进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314

回帖

1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7864
发表于 2003-5-14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认同本文的说法,但不100%都是。
往事如流水,我象一个无知懵懂的败家子,一路挥霍而来,直到结局的那一天,才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6-17 16:33 , Processed in 0.0474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