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灯光

理性之美

[复制链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小倩在2014-12-4 21:14:00的发言:
灯光,我还是先闪,自己玩去了。

你自己弄暖和点,或许也会给别人带来一抹冬日里的暖意。开心,尽兴。

路网有你很好。

 

我也下的。看电影去的。我本周的工作已结束,今晚是我的周末,何况下周又连休5天。劳逸结合,也属于理性之美吧。所以,偶尔放纵自己一把,熬夜看看电影,应该也在理性允许的范围内吧。

 

你最后一句话,我同样想送给你。路网有你,真好!真心话。

 

关于“姐妹情深”,我的确又“得意忘形”了,有捆绑你的嫌疑,希望你别介意。以后我会更加注意保持适度的距离,并尊重你的自由。这些话没有任何赌气成分,是真心的!

 

珍重!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1

主题

4695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126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2-5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俺常几句话把周边整得更冰冻,呵呵。

灯光,你的热情是你的优点。别把它扑哧扑哧弄熄了。

俺去自个坑里续两帖(——也是一阵一阵的,多少有点“小神经”——要么就是醉了)。
风为裳,水为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0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呀,我没觉得你把我冰冻了呀。我只是有点“怕”你的“敏感”——因爱生惧。你知道吗,你其实很fragile的,如一件精美的瓷器,我很怕自己无意中把你磕碰“碎”了。你呀,的确太像林黛玉了,虽然不少人也说过我很林黛玉,其实我只是在 sentimental 方面与她很像,别的很多方面倒是与薛宝钗很像呢(又在臭自恋呢),呵呵……

 

迟钝一点,未尝不是福气。然而,如果一个人的敏感,属于“天性如此”,那么改变也是不可能的。性格就是命运,往往有什么性格,就注定了有什么样的人生。对于他人来说,既然欣赏她、喜爱她,那就尽力对她细心一点(我一向是很粗心的)吧。对她自己来说,当然是与自己和解地对自己的人生“安享其乐,安受其苦”。人生,本就有快乐和痛苦组成,各人有各人独有的痛苦(他人无法代而替之),但各人也自有各人独有的快乐。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性和感性,怎么把握好度,最难,也最重要,而且也是不可一蹴而就的。

 

慢慢在进步,就好。

 

我个人喜欢有激情的人,因为我自己就是。我并不认为激情或热情是什么坏东西,我只是有时候会苦于怎么把它们控制在恰如其分的地步。任何激情,如果过头,都会害人害己。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修炼“云淡风轻”,但并非就是让自己变冷漠,而是变得遇事更“冷静”一些。

 

当然,即使是对冷静的修炼,也需要适度。象庄子那样妻子死后“鼓盆而歌”,我们凡俗人等,还是不要学样的好,不然会被亲友们乱棍打死的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有篇小说《疑犯从宽》,是一篇充满理性之美的小说,也是把激情与理性结合到最睿智程度的小说。这篇小说是我和儿子的最爱,我们母子经常一起朗读这篇小说,百读不厌,而且每次都笑到肚子疼。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养的终极目标,我一向觉得是睿智。而睿智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懂得求善高于求真。当然,求善高于求真,并非是不讲原则的善,并非是无条件的爱。如何把求真和求善进行平衡,让其适度,就是个人终身都要进行的修炼。所谓美,往往就是真与善的适度所呈现的和谐吧。

 

对于一些追求“绝对求真”的人,我称为“裸奔族”,与无教养可以划等号。而有些在追求个人眼中的“真”时忽略了“与人为善”的人,我越来越不欣赏,比如一些愤青、喷子、虚荣心太强者、自以为是者、狂妄自大者(井底之蛙、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至于一些认真到迂腐的人(我自己也经常是),如何克服迂气,尽力与人为善,的确是必须进行的个人修养。不能以求真来自我宽容,甚至自我放纵。

 

任何不基于善(并非等同于“忽视了善”)的求真,都是伪求真。

 

一个人生了孩子,某人上门恭贺,听见大家纷纷祝福孩子“长命百岁”,觉得虚伪,于是说道:这个孩子有一天会死的。其人被众人打出,还觉得委屈:我说的是大实话呀,怎么人们都不求真呢?

 

怎么就你聪明呢?

 

 

 

 

银杏叶1.jpg  


 

银杏叶2.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5 11:17:02编辑过]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笔记

2011-04-15 14:16:45|  分类: 读书笔记

 

 

一:读《席林斯基夫人与芬兰国王》谈求真与求善

 

  在麦卡勒斯的中短篇小说集《伤心咖啡馆之歌》中有一篇短篇小说《席林斯基夫人与芬兰国王》,正慢慢取代《伤心咖啡馆之歌》,成为麦卡勒斯作品中我的最爱。 

 

  读《伤心咖啡馆之歌》,我逐渐可以不再发寒战,有了一种冷静的旁观者心态。无论故事中的爱有多么荒谬,孤寂感有多么强烈,我读的时候已可以置身事外,不再投入自我。然而看《席林斯基夫人与芬兰国王》,我却越来越投入自我。我不仅仅为人性寒冷、悲悯,更感觉到一种暖意。 

  

  席林斯基夫人,是个经常撒谎的人。但她的谎言没有什么欺诈性。她没有蓄意要骗取什么,也从未用所说的那些不真实故事获取什么好处。作者写道:“她一生都在工作——弹钢琴、教课、创作那些美丽而卷帙浩繁的十二部交响乐。白天黑夜,她都在呕心沥血地投入工作,根本就剩不下什么精神来对付别的事情。她也是一个人,这个方面有所缺失她只好尽力设法来加以弥补。如果她在图书馆桌子上辛勤工作了一个通宵,以后她宣称这段时间她都用在打牌上了,那就好像她是两件事都做了似地。通过这些谎言,她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充实。谎言使得她工作之余的渺小的生存状态整整丰富了一倍,而且还使她个人生活里的那些小块的破布头变成了五色斑斓的丝绸。” 

  

  有人评论道:人们说席林斯基夫人是病态说谎者,可我觉得她其实是个浪漫的故事家。她用不同的故事丰富了自己单调无比的生活,最可贵的是她把自己也骗了。我羡慕她。大抵说故事的人(如果你一定要说他们是说谎者)并不相信他们自己所讲的故事,也许过几天他们就把亲口编的事情忘记了。而且他们会对说出来的的事情不屑一顾,甚至有种负罪感。因为这些故事本身带有不同程度的目的,例如炫耀之类的。席林斯基夫人没有,她自己本身不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她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所以你也要相信,理所应当的相信。这样想起来,席林斯基夫人没有丝毫需要怜悯的地方,她是任由想象引领,驰骋在自己的幻想乐园的梦想者。 

  

  其实,在我看来,生活中的“席林斯基夫人”比比皆是,无论男女。一篇小说如果仅仅只是表现一个“特例”,而没有反映出人类的“共性”,那是无法让广大读者产生共鸣的。《席林斯基夫人与芬兰国王》所表现的其实并不仅仅是席林斯基夫人的人生悲哀,也是生活中很多平凡男女的人生悲哀。平凡的人们渴望着美好,于是产生了很多这样没有任何动机的、单纯地用说谎来“满足自己、丰富生活”的人。而且最后自己也往往弄不清楚哪些是谎言,哪些是真实了。 

  

  可是何必弄清楚呢? 

  

  正如书中的布洛克先生,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不拆穿席林斯基夫人“见到了芬兰国王”的谎言,而是“配合”她的谎言,他说:“是的。自然是的。芬兰国王。他当时好吗?”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总是湿漉漉的。 

  

  虽然布洛克先生明知道芬兰是一个民主国家,根本没有国王,但“他意识到自己胸膛里升起了一丝温暖的感觉,并且还有一丝怜悯、保护感和异常理解的情怀”。所以他最终放弃求真,而去求善。人性中的善,是种让铁石心肠的人往往也能被感动、柔化的“美”。 

  

  绝对的求真是很可怕的,善比真的层次高。英语中有“white lies”一说法,汉译为“善意的谎言”,可见即使是谎言,也因为善意而被洗白。当然,我这里的善意并非仅仅指善意动机,也指结果的完善。抱着好心,却做出坏事,并非真正的“善意”。 

  

  如果说席林斯基夫人的谎言尚属一个孩子的谎言,让我疼惜,那么布洛克先生的谎言则让我感动、温暖。很多时候,撕破他人的幻梦,揭穿他人的“虚饰”,简直就等于残忍地屠杀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其实也是种自尊。毕竟我们是人,而非残忍的兽。 

  

  麦卡勒斯善于描绘平凡人的生活。力求客观的她在创作时,总是努力跳出自我,不动声色地描绘一切。所以她的文笔一向冷漠犀利。但透过她所有的冷漠犀利,读者还是可以感受到她心底的那份“智者的悲悯”。在《席林斯基夫人与芬兰国王》中,她不经意间就流露出她对芸芸众生的温情以及她的主张:面对生活中人人都难以避免的荒谬、无奈和痛楚,其实人们需要的已不是真,而是善。 

  

  多年前我读钱钟书夫人杨绛的小说《洗澡》时,曾深深地为一代知识分子感到悲哀。在那样一个集体无意识的年代,知识分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群众运动中被逼着“狠斗私字一闪念”,被逼着把自己所有的隐私都挖掘出来当众坦白、认罪,被逼着“只有集体,没有个人;只有共性,没有个性”,不仅没有了自我,也不再有任何人性尊严。刚烈不屈者,如老舍、傅雷等,以自杀了结痛苦;而大多数人还是凡俗的苟活者,只能战战兢兢地偷生,想方设法地自我麻醉、偏安一隅。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媚俗成为了文化特征。向雅者被挤进越来越逼仄的空间,一种新形式的集体无意识又在上演。知道“百花齐放”,并非就等于懂得它的意义所在。当一个时代不容个性的存在时,当一个人不容异己的存在时,都会导致“善”的消亡。一个自身无善的人,他再真实,也不会感觉到自己的残酷,更不会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那么何谈有温情、善意去理解、怜悯、保护他人! 

  

  所以对一个人最好的盖棺论定应该不是“这个人很率真”,而是“这个人很善良”。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曾在论坛发过的《读书笔记》,一共三篇,另两篇略去吧。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上杯“美女茶”,回馈各位理性读帖的朋友。

 

 

户外.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5 15:55:38编辑过]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灯光在2014-12-3 20:06:00的发言:

初步想到的要点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

 

理性和感性,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最理性的东西:大自然。自然,是人类理性修养的最佳教师。

 

个人修养中,理性方面最难修炼的是:度。

 

理性修养的终极目标:智慧还是善良?如何平衡求真与求善,达到美的境界?

 

理性地艺术审美的条件之一:距离。

 

理性修养的益处。

 

这些想谈的要点,似乎只剩下“最理性的东西:大自然。自然,是人类理性修养的最佳教师”和

“理性修养的益处”了。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说当今世界、当今社会还是个丛林,被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和“弱肉强食”支配。

 

然而,不管大自然遵循什么法则,适者生存也罢,弱肉强食也罢,优胜劣汰也罢,或任何无论我们的肉眼看得见看不见、我们的头脑懂得不懂得的法则,它能同时汇集、包容那么多种物种(特别是那些渺小到我们肉眼甚至看不清、看不见的,也绝对不会妄自菲薄)的生存,并井然有序地运作,实在令人敬畏。

 

花草树、动物的食物链、白天黑夜、太阳月亮、一年四季等等,都被冥冥中的自然之“理性”安排得再合理、再精妙不过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黑夜,只有白天,那么我们还能懂得白天是什么涵义吗?

 

同理,人类社会很多的黑暗面,其实恰好是光明面的另一面。没有死亡,何谈生的价值和意义?何谈珍惜生?没有人生中的各种苦,何谈人生的各种“甜”?

 

万物相辅相成,一切自有其意义。有时候人类需要做的只是:如一棵植物一样,静静地沐浴阳光,什么也不做。就在这样让自己彻底化为一棵植物的短暂过程中,品味生之美好、生之内涵。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太急于生活、太忙于感受、追求太多、欲望太多、索取太多,才脚步匆匆、心浮气躁,才忽略了生命的本质、幸福的本质。

 

人类最大的理性,其实反而是在不要任何理性、如一棵植物一般生存时。

 

所以,每周都抽一点时间户外,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把七情六欲暂时抛开,与树木花草、山水流云为伍,并不仅仅只是健身,更是健心,是让自己淡定从容、豁达睿智的最佳途径之一。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教师。因为,我们常常忘记了我们本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我们总狂妄自大地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这是一个让心灵开眼、心中有花的过程。

 

心中有花,眼中有花,口中有花。

 

 

 

 

繁缕.jpg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性修养的益处,其实就是一句话:理性让感性更丰富,于是我们享受的人生之美,也越来越丰富。

 

周国平曾谈到只读流行小报、明星轶闻的人们,整个世界的文学宝库对他们来说等于不存在;对于不爱音乐的人来说,整个世界的音乐宝库等于不存在;对于不爱画的人来说,整个世界的绘画宝库等于不存在;对一年四季奔波在名利场的人来说,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各种美等于不存在。想一想,我们自己,有多少时候,把自己放逐在世界的丰富之美外了?

 

人类后天的一切文化修养、价值观、世界观、人生态度,其实都属于理性修养范畴。一个人理性越完善、各方面的修养越多,他(她)的感性也就越丰富(敏锐、深刻、宽厚),享受的人生之美必然也就越多。反之,他(她)会心灵没有阳光地天天诅咒一切,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心灵的霉黑地狱中。

 

人的心灵,就是一棵植物,也需要理性之阳光雨露的滋养,不然就会冰封雪冻、枯萎凋谢、了无生机。没有一颗鲜活心灵的人,就是人们口中的“行尸走肉”吧。

 

Nurture is above nature.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5243787_004200323102_2.jpg

 

 

 

冥冥中的主啊,我们都是您的迷途之子

 

请您赐给我们理性之光

 

让我们在人生的各种迷宫中找到出口

 

让我们心中有花地边走边爱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主题

5420

回帖

1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45351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真的就好像是冥冥中自有神安排一切。我今天正在谈睿智的核心内容是求善,求善高于求真,结果黄昏时就看了这部“误打误撞”来的电影——《理想丈夫》(An Ideal Husband, 1999上映)。此片根据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同名剧改编。两个女主人公由我喜爱的凯特·布兰切特和朱丽安·摩尔饰演。我就不剧透影片的具体内容了,反正此片可谓“一波三折”,绝对值得一看。最后男主之一的父亲,看见两对人都在接吻而以为房子有邪气而撞鬼了的一脸惊慌和尴尬,让我笑得差点把转椅都弄翻了。

 

《理想丈夫》是一部能让人温暖的影片。不仅服装精美,演员养眼,最主要的是影片台词诙谐、睿智,值得反复品味,比如“看见不等于看懂”(look和see的确不一样,see这里其实已经不是看见,而是明白、懂得),真的是呀!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其实未必!有很多人与事,是需要用心而非仅仅用眼睛去看的。

 

哈姆雷特说“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其实并非只有女人脆弱。凡俗的我们,人人都脆弱,没有例外。我们都需要他人的原谅、包容、理解、尊重、鼓励、关怀、爱,等等,温暖自己不时迷惘无助、孤寂疲惫的心灵。如雪莱《爱的哲学》一诗所说,姐妹花如果鄙视其兄弟,就不可被原谅。所以,让我们少点相互鄙视,多点相互原谅、包容和鼓励。如我在1楼英文信中朋友说的那样, keep our mind more open and less judgmental.

 

 

 

 

 

豆瓣评论地址: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8058/



 

网上看片地址:

http://v.baidu.com/kan/movie/?id=117185&url=http%3A%2F%2Fwww.letv.com%2Fptv%2Fvplay%2F20081652.html&ifrom=search&vfm=bdvtx#frp=v.baidu.com%2Fv

 

 

 


 

理想丈夫001.jpg

 


理想丈夫002.jpg  


 

理想丈夫003.jpg  


 

理想丈夫004.jpg
灯光,又名:远方的朋友,蓦然回首,偶尔一瞥,等等 Yan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1

主题

4695

回帖

1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1260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4-12-6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

[性格就是命运,往往有什么性格,就注定了有什么样的人生。......对她自己来说,当然是与自己和解地对自己的人生“安享其乐,安受其苦”。人生,本就有快乐和痛苦组成,各人有各人独有的痛苦(他人无法代而替之),但各人也自有各人独有的快乐。


一个人理性越完善、各方面的修养越多,他(她)的感性也就越丰富(敏锐、深刻、宽厚),享受的人生之美必然也就越多。......
人的心灵,就是一棵植物,也需要理性之阳光雨露的滋养,不然就会冰封雪冻、枯萎凋谢、了无生机。没有一颗鲜活心灵的人,就是人们口中的“行尸走肉”吧。]


——说得很成熟,周全,很好了。


但还是会继续前行的。

风为裳,水为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6-17 18:34 , Processed in 0.1053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