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站本来没有安排,但莫老师说来一趟不容易,去看看。我们就坐着大卡车去了这所距离八九公里远的XX家小学。 车子行驶在乡间小路上,窗外风景让人心旷神怡,但在欣赏美景时,突然产生了一种负罪感:别人生活如此穷困,你还有心思欣赏风景吗?这样一想,风景也索然无味了。不仅想起路网的兄弟姐妹们,如果我们每次出门游玩时都能带点东西,也就是响应下那个“多背一公斤”的号召,那不是一举两得,而且也能玩得心安理得。 
一进入XX家小学,我们就感慨,这里的房子修得好多了,看起来很新。这所学校也是所联校,学生有200多名,下面有三个教学站,距离都不算很远。 校园内没有水泥操场,只有一条窄窄的水泥路,看到的仅有的体育设施也是如XX口小学一样的篮球架,只是只有一个。但其实再看到教学楼 的走廊 ,就发现其实和另两所小学没什么区别,只是外部的瓷砖贴得漂亮而已。 我们慢慢转到后面的平房,再回头,赫然发现教学楼的背面居然是这样的,真是无语呀,原因想必大家都可以猜到吧。 




这是教学楼后面的一排平房,墙上贴了张醒目的红纸,又是危房啊!照片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原来这里有学生住的,但后来就不能住了,双层的铁架子床都还放在这些房子里呢。我问他学生的饭怎么解决,他说,学生们都自己带米带菜,生米带来后放在如图的铁架子里,再置入一个水泥灶蒸熟,我问学生们都带些什么菜呢,他说,现在这季节有鱼呀、青菜、黄豆、咸菜什么的。老人满脸的笑着,我无从判断他的话,只希望孩子真能像他说的吃的好吃得饱。 

来XX家小学的主要原因,是听说这里的教学点有一个残疾老师,莫老师早就听说他,很想见一见。这位老师姓聂,在离XX家小学两公里远的一个教学点。校长骑上摩托给我们带路,他说,在他们这样的乡下,班车只到镇上,摩托是主要交通工具。 已近黄昏,天有点灰蒙蒙的了,我们三人就又跳上了卡车,前往下一站:XXX教学点。 车越往前进,离大山就越近,小王老师说, 那就是大别山了。我心里暗想,哦,那就是那些强驴们爬过的大别山呀! 后半段路卡车不好走,我们都跳下来兴致勃勃的前行,走久了莫老师直喘粗气,这也是个62岁的老人了呀。 




小学在一个村口,校名还大大的悬挂着,只是里面已很破败了。教学楼一楼的教室已被封死,只用了二楼的两间。原先这里也是所完小,渐渐生源减少,就成了教学点。目前总共有41名学生,两名老师,一、二年级是复式班。 

去的时候孩子们刚放学,他们稚嫩的脸上充满了好奇,很听话的站到一起让我拍照。 



教室里的情况也是一样糟糕。 
在教师办公室里我见到了故事中的聂老师。聂老师是不远村子里的人,从教已26年,至今还是民办教师。2004年时红安县将一大批民办教师转为了公办,这个教学点的另一个老师就是那批转的,但据说这是最后一次,以后可能都难了。公办教师依职称每月可拿到1000到1500,民办老师则只有450,而且半年才发放一次,这其中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民办转公办要符合三个条件:一要是在86年底前进入教师行业的,二是通过教育局的考试,三是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这天我碰到的两个民办教师都是砸在第三条上,让人叹息。 聂老师很内向,很少讲话,只朴拙的笑着,静静的听别人说,似乎说的是别人,跟他无关似的。但在提到他的四个孩子时,他突然说:“老大已经大学毕业了,老三正在武汉读大学,就是武汉科技大。”他热切的望着我,我忙点头,表示我知道那所学校。“供两个大学生不容易呀。”他点点头,轻叹了口气。 办公室墙上贴了张大大的课表,全天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 两位老师一人带一个班,全部课程都要教,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半,一刻不能休息。莫老师问 :“那生病了怎么办?”另一位聂老师说:“不能病呀,哪能病呢!” 
天已渐黑了,我们不得不告辞,校长和另一位老师带上我们三人向卡车停处驶去,回头想再看一眼那所小小的学校,却只见聂老师拄着双拐一步一步的艰难走在这条他走了26年的路上。 [此帖子已被 悦然 在 2009-10-30 16:59:1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