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俗:机身、镜头,金属感(塑料感)
   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事儿了。一个多月之前我刚刚出掉了两位数的机器、换成了一台三位数的机器(我是佳能用户),出掉了金属镜桶的变焦镜头、换成了全塑料的 18-55IS;并且认真声明这决不是因为本人经济能力遭遇困难(事实上很新的东西当二手卖很赔的)或者对摄影的爱好激情下降。原因很简单,在画质完全够我用的基础上,我需要轻巧。
    当然我做得有点过分。甚至,我把最初买的那个庞大的“专业”的摄影包从此闲置,买回来一个怎么看都不象“摄影包”的小挎包。
    为什么会觉得金属机身就好、塑料机身就是“玩具”乃至“拖鞋”?相机是用来砸钉子、敲核桃,还是用来打坏蛋?或者就是随时准备着要把相机从二楼扔下去再捡回来?不知道为什么咱们总是那么容易有那种“传统”观念,不是沉甸甸的东西就不觉得“料足”、“货真价实”,越重就代表越好哦?
    当然话还得说回来。金属的确经事儿,比如摔打、比如热胀冷缩系数、比如防电磁辐射、比如耐久。但我们买的是相机,不是榔头。即使三位数的机器、乃至卡片机(家用DC),只要不摔不打,也都没听说过因为使用塑料外壳而导致照片质量下降(事实上三位数的“入门”单反在关键部位零部件也同样是金属材料)。现在的工程塑料已经足够好。
    同志们,金属机身当然是成本更高的、手感更沉的、用着更经事儿的(塑料机身小心点儿用可以使30年,金属机身小心点儿用可以使200年,呵呵)。但是,本着够用的出发点、更本着摄影是为了拍照片的目的,追求器材的“金属感”实在是意义不大的。两位数的机器比三位数的机器强的地方,我认为就属这“金属机身” 来得没啥意义。
    当然,追求“金属机身”的后果就是行囊的沉重。本人反正是体力有限得很,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