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6|回复: 1

[转贴]教化的困惑:中国人总不能就这么野蛮下去!

[复制链接]

297

主题

1039

回帖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6604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04-8-17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化的困惑:中国人总不能就这么野蛮下去! 作者: 黄平

从过去自己所受的教育(以及今天的孩子们正在进行的教育?)中,人们一直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把西方作为文明的象征和代名词的。世界历史课基本上是讲西方各国的历程,世界近代史,即使是控诉近代以来列强如何扩张、如何压榨亚非拉诸穷国,也仍然是以西方为主线的。至于世界文化艺术史,如绘画、雕塑和音乐,似乎天经地义地就是希腊罗马和欧州的天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莫扎特、贝多芬,等等,数来数去都是西方人。





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或教化过程,使人逐渐在朦胧中懂得了所谓的文明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使人即使在最不文明的年代里也从心底滋生出某种信念一样的东西:中国人总不能就这么野蛮下去!

1977年招生制度恢复时,我从工厂考进了大学。在大学本科我学的是哲学。哲学史思想史课程所含盖的中国以外的世界,实际上也就是西方。人类思想的宝库蕴藏着让刚刚经历了愚昧洗礼的中国人着实叹为观止。然而,在知识的海洋里游着游着就感觉有点不对劲了,在我们的知识系谱里,似乎没有亚非拉的广阔空间,那里即使有人类生存,他们也是落后的、野蛮的、蒙昧的、有待开化的、不文明的、不足挂齿的……

那个时候,读到前辈学者大声疾呼提高国人素质的文字,真有说不出的痛快。文革千损失万损失,最大的损失是把人弄得不像个人样了。连许多所谓的知识分子也没了底气似的,只剩下麻木,或者是庸俗。直到现在我也常常与人们争论,究竟是金钱还是教养才能真正维护和提高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的中国人的尊严。有时候甚至和朋友开玩笑,假设中国还保留有一个完整的精神贵族该多好!我也不知道,这种对自己身在其中的国民素质的判断,是否源于晚清以来以士大夫的失落和国力的衰竭为标志的百年耻辱。

只是在对中西比较有了一些切身的体验并对中国社会的穷乡僻野了一些感性接触之后,我的教化过程才又进入了一种新的困惑状态。

80年代,给人印象最深的,大约要算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乘着“拿来主义”的西风,漂洋过海、走洲串洋了。在英伦小岛上,一望无际的蓝色的海洋,博大精深的“蓝色文化”,让人真恨不得老老实实又越多越快地学点东西!我有意识地想让自己生活在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一开始甚至故意避开讲汉语的华人。不能融入别人的社会,也多少可以利用机会对人家有些真切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从课堂里从书本上,而且也能从与当地人的接触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中增长新知。

在国外,空闲的时候我写过自己穿西装、用刀叉出洋相的小文章。该穿的时候没有穿,不该穿的时候又穿了,每一次都使自己显得异常出众,也异常狼狈。后来才意识到,根本无所谓该穿不该穿的问题。真正如鱼得水了,是想穿就穿,不想穿就不穿。还有用筷子还是刀叉之类,入境随俗尽在情理之中,但一定要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却是一派胡言。记得有一次,一位朋友自远方来,面条吃得“稀里哗啦”,末了,连面带汤在喉咙里打几个滚儿也“咕咚、咕咚”地下去了。这种能把人心里的馋虫子都逗出来的吃相,我的有教养的房东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好。还有一次,我和朋友们邀约去海德公园听帕瓦罗蒂的露天演唱会。有一位初来乍到的同胞,怕他孤独,也就趁机约来与大家认识认识。不料见面伊始,这位老兄便很得意地向大家宣布自己在国内就已经学会了做三明治!那天正好大雨滂沱,加上对这种食之无味的东西的胡乱吹嘘,弄得众人好不扫兴!

在一个偶然场合我结识了一家高鼻子蓝眼睛,男主人有五十好几了,在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的分公司里当部门经理,女主人和已经完全成年的儿子则(除了作点儿家务)只知道画画,油画水彩、风景人物、本国的他国的,什么都画。这家人平时住在泰晤士河边,从窗口望出去,透过自家的整齐茂盛的花园就是时涨时落的河水,河心还有个小岛,用窗台边垂手可得的望远镜能够尽情观察岛上翱翔的水鸟。这里比较幽静,主人们也很好客,我也常常来此度个周末什么的。不但参加他们的家庭聚会,也邀请一些朋友来此玩耍,记得叶秀山先生就来与这家人讨论过海德格尔和老子。临到我要起程回国之时,男主人要我给他写一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挂在墙上做个纪念。(两年后,他给我寄来一份刊有对他专访的杂志,在他的大幅彩色照片的背后,就是这“大学之道”。)笔墨停当,这位先生的一句话使我至今念念不忘,有时候甚至还心跳不已:作为老子孔子的后代,在骨子里头你们肯定看不起我们这些西方的野蛮人!当时我很难想象,被现代文明包装得严严实实的“文明人”,竟然能对如今已是"蛮荒之地"的古老文化发出来自内心的倾慕。

回到中国,每年我都尽力多花一些时间待在西北西南或中部的农村贫困地区,原只是想争取多知道一点中国社会,看看其落后的一面究竟有多落后;后来才逐渐领悟到,生活质量是比收入水平更有意义的理解贫困地区的钥匙,而在与严寒险峻的世世代代的抗争中,村民们凝聚在血液里的智慧、毅力和乐观,常常是发达地区的所谓“文明人”难以想象更不可企及的。

有一次在赣南山区,我问家庭主妇们为什么不把辛辛苦苦种植的水果拿到市场上去卖,憨厚的村妇们的回答竟是那样朴实、浅显而充满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都让小鬼们东一个西一个吃掉了。”

在青藏高原,老乡们再穷再苦,家家户户都不仅有牛羊而且还有狗,牧羊狗外加一只小藏巴。在川北的贫困县里,农户家庭也大都有一只小猫,虽然它们未必都要逮老鼠。我最近常常读到一些人义愤填膺地谴责有闲阶级的公主小姐养猫养狗的文字,总觉得作文者们未免也过于理性,理性得近乎偏执了。

青藏高原的生活世界,同现代的都市人的谋生环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到了晚上,满天的星斗近在眼前,环顾四周,只剩下了寂静和空旷,天地之间的界限也都消失了。这里的牛羊与当地人的关系,绝不只是养肥了屠宰或拿去卖钱。大老远来的用经济理性武装起来的“专家”,总是喋喋不休地劝告当地人趁着牛羊肥壮之际把它们卖掉,殊不知他们宁愿和牛羊共生共死。我看到当地的老人说起自己的牛羊就如同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满怀着深情,如数家珍。牛羊成了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们甚至是家庭的不可或缺的成员。我偷拍过一张幻灯片,一个小男孩抱着自家雪白的羊羔,满脸的微笑让谁看了也不得不羡慕。

在川东的一些穷县里,乡亲们的庭院周围鸡鸭成群,热闹非凡,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大鸭子”(鹅的爱称)。一些人干脆把这些大鸭子的幼雏叫做“小鸭子”,有时候怕你误会又改称“小大鸭子”。有一家主妇养了十几只鸡,若干只大鸭子,一年多了,没一个下蛋的。我问她怎么回事,她只是淡淡一笑,不无调侃又带着几分溺爱地说,这些砍脑壳的不下蛋……

原以为我们这种所谓的文明人多少可以去为人家如何脱贫致富出出点子,前面说的这些经历使我慢慢开始明白,为什么舒尔茨在得了诺贝尔奖以后还坚持说农民们可一点也不比专家笨。有时候我们确实太自以为是了。教育这个东西,当它制度化专门化以后,很容易让我们远离生活、远离本土,支离破碎甚至是愚不可及地去面对本来是一个整体的社会。

说到教养,在风俗、礼仪和种种行为处世方面,深山沟里的老农或许比我们更懂得规矩。只需要参加他们的红白喜事,再碰上几回传统节日,就会明白那里面的学问可不是一天两天能掌握的。记得我参加过几个火把节,光是当地人不同类型的服饰和规格,就够让人迷惑和眼花缭乱的了。汉族大概是如今唯一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的民族,一想起来就让人呜呼!

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农民,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生存智慧和应付意外的能力,通常高出我们的能力,也超出我们的想象。我看到过李亦园在一篇小文章中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如果真要说谁更高明,大概最后只有一个尺度,那就是看谁更能适应艰苦的生存环境。若以此衡量,我们“现代人”,无论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坦白地说是很脆弱的。而最给我震撼的,是村民们对生活中种种艰辛泰然处之的气度。





[url]http://home.babytree.com/31175796[/url]
吾家有女

[url]
回复

举报

64

主题

1745

回帖

10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2889
发表于 2004-8-21 1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38个人看了这篇文章,却没有一个来抢沙发的.估计大家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我也是一样,无言以对.只是觉得文中的许多片段好可爱,好质朴!让我想起小时回老家时的片段的回忆!
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和心爱的男人去西藏 在高原明亮的阳光中 眯起眼睛看到远方梦想中的生活
那一刻
只要快乐就好
www.myhw.org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5-20 13:38 , Processed in 0.0363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