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一个令人引以自豪的城市。 茫茫的秦巴山走到鄂西北时被洪水截断,留下了一个个平坦的沟壑,在一个个杂草丛生、荆棘遍布的沟壑中,老一代东风人开天辟地,以工厂建社会的气概,开发出了一个新型的汽车城。因为那近十万移民的消费,因为那几十亿的汽车产值,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野小镇脱胎换骨、摇身一变,在一夜之间爆发了,成为一个排名直线上升的中国中部中等城市,无论是GDP,人均消费水平,还是城市公共建设,都能让外地曾建设了几十年的城市刮目相看,作为湖北第二城的黄石,看着眼红,而襄樊、宜昌,荆门根本不能和十堰媲美。那时,只要涉及中国中部的城市,无论是多高层次的城市论坛、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研究,主办者都不会忘记邀请十堰的政要参加。无论外地人知不知道有个地名叫十堰,但十堰的人都会扬眉吐气,绘声绘色地向别人介绍“我是十堰人,就是东风汽车所在地”,武汉佬的发音总是“十年的”,让人觉得十堰就是十年建的,而说普通话的地方,又总说“实验室”,让人觉得十堰很小。 因为消费水平奇高不下,外地人总以为十堰非常非常之富有;因为是移民城市,不得不兼容并包,各种思潮流派汇集成一种特有的现代人文氛围,于是移民来的东风建设者,一律说普通话,而土生土长的十堰镇人也很快被这种文化所同化变得现代,走出山门时,豪无一点小家子气,那种落落大方的姿态,不能不让外地人佩服,十堰的城市素质高。高,的确是高,上海人的吝啬,在十堰看不见;北京人的欺生,在十堰看不显;武汉人的出口成脏,在十堰没有;就连已经实行了十几年前上后下的公交载客制度至今仍能感动外地来访者,90年代初,本来都十分耀眼的黄色面的出租车,一夜之间消失到另一个城市,而换成了清一色的赤红色富康轿车出租,而那时的北京还正在流行小气的夏利,这些都足以让诸多声明显赫的大城市黯然失色。一个异军突起的城市,在荧屏报刊上频频闪光。(不过,好像至今都没有一部反映十堰建设发展的影视剧) 伟大的领袖早都教导过我们“骄傲使人落后”,在光环的笼罩下,十堰开始夜郎自大。各种建设都出现了东风和十堰之分,那种面和心不和的摩擦从此就没有间断过,十堰市分出两个行政区,而东风公司谁也不属于,至今,东风的地名,许多十堰人都不知道,我一直怀疑,东风的厂是不是从01厂到99厂都有?记得十堰建热电厂时,东风希望十堰把资金投到东风的热电上,不用再花钱搞资源重复,但十堰经纬分明,建自己的热电厂!资金不够,便挨家挨户地募集,并信誓旦旦地承诺,建成后加倍偿还,至今,那个十堰城区最大的污染源已冒了N年污染物时,住户的欠款却始终未还,这也许是次要,主要的是每年冬天,十堰的暖气不够用,而东风的暖气却用不完,那些工厂里的副产品也足以让许多人感慨万千。每年的两会选举上,东风的代表列席期间,但真到选举时,总能出现许多让会议组织者棘手挠头的意外,选票分散得让人觉得每个候选人都分一杯羹,甚至非候选人也能分一勺,东风人才不管谁当市长呢?寻呼台的竞争、电视台的争斗、宽带网的争斗,…………忘记了肝胆与共的岁月,忘记了并肩携手的日子。直道,直到这一天。 这一天,东风要走了,真的要走了。就像离婚后,突然感到丈夫(妻子)的好一样,十堰一下觉得东风的重要,自上至下,十堰主动地勾引东风,那个言语上的亲和呀、感情上的暧昧呀、情真意切地挽留呀,媒体上天天凸现的“服务东风”呀,会让多少小企业嫉妒啊!可是挺进国际舞台的雄心已定,骏马四蹄飞扬说走就走了,留下了一个伤心的牧马人。在各种媒体上,依然看到的是:东风的离开对十堰影响不会大,十堰是东风的商用车基地、十堰是山水园林旅游城市……而市民见到的最大变化就是,除了浙江人外,来十堰投资的愈来愈少,除了酒店越开越多红红火火外,十堰本地的企业呼啦啦倒了一片;街上的乞丐出奇的变多,夜晚的笙歌燕舞掩饰了幻化中的废墟。说到底,十堰今后无非是个地道的农业城市,就在建设部最新的排名中,十堰却落到湖北的C类城市,除了A类的武汉,B类的四城正好是当年不能和十堰相比的城市;那唯一的一块旅游资源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回成本,对照到黄山市、峨眉山市、登封市,街头上的网络客户端手指一触便可查询旅游信息,一块蛋糕养活一个县级市甚至绰绰有余,而武当山现在还不能养活一个乡镇大小的区。“空城”、“废都”的名称不胫而走,于是,有人突发奇想,把十堰市改成武当山市,想象这个名字,也许就能预想十堰的命运吧! 9月28日,在十堰人数十天的期待中,十堰最大规模的晚会同一首歌在体育中心上演;而当晚,狂热过后的十堰,便是凄风冷雨,在淫雨的覆盖下,十堰的城市上空灰蒙蒙一片。当许多人在感叹,500万的斥资,不知道十堰什么时候能举行这么大的晚会?我突然在想,十堰的发展不也是如此么?期待——辉煌——黯淡…… 东风,一个中国驰名的行业品牌。 在国家的巨资打造下,从一个个山沟里、犄角旮旯里拔地而起,一跃而成为中国汽车界的三大鳌头之一。带着雄浑的号子,一直把卡车卖到了欧洲、东南亚,在卡车领域里,东风越过解放,逐渐开始扮演“****咳嗽天下雨”的角色,立足湖北,辐射全国,随便出差到一个城市,都能找到东风的根据地,于是,“中国最具实力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等一连串悦耳的名称都冠到了东风的头上。东风的崛起,标志着第一、第二代东风人的富有,富有的背后便是欲望的膨胀,东风人开始瞧不起十堰人,“你们十堰还不是因为东风公司建起来的”,没错,十堰是因东风建的,但东风当年是十堰投资的,十堰曾经贡献了山川和良田,还有千千万万的廉价劳动力…… 在转型的改革中,东风开始下滑,卡车积压,产值下降,集团亏损,并“越陷越深越迷茫,路越走越远越漫长”,一年都亏个十数亿,在班子整合后,10万东风人的目光聚焦到一个人身上,实践证明,这位巨擘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力挽狂澜,一举将这庞大的企业扭亏为盈,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风又开始借东风劲吹号角,直上盛世巅峰。尤其是国庆上的东风牌军车再次昭示了东风的质量和分量。东风人的腰包更鼓了,东风人的腰板更直了,那蓝色的工作服会豪不羞涩的出现在隆重的宴会上、高档的酒店里、名贵的服装前,十堰的地势割据也更为明显了。在许多科教和公共事务领域里,通常是十堰人看不起东风人的素质,而东风人瞧不起十堰人的穷酸。遗憾的是,我在十堰工作这么多年来,除了工作关系外,在东风,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这是不是受社风影响呢? 让人难忘的2003啊,东风再次迎来变迁,一场动荡的变迁。尽管低俗却是大都市的武汉张开友谊的长臂,东风南下了,在武汉二度结婚了,与婚的却是日本、法国、德国等等。然而婚后的第一年都不平安,低迷的车市让东风再次下滑,想比之下北汽、上汽和一汽却风光从容。而在十堰,那些曾经让人艳羡的东风一中、东风总医院、东汽公安等等突然变成了包袱,像个皮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她们的命运还好吗?经过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不知道,明天的东风有没有一个开元盛世? 我们,曾经风华正茂的人才。 十几年前,因为东风的缘故,因为十堰的噪名,因为怀着到中等城市更易发展的念头,毕业后不顾劝阻,执意来到十堰工作,分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单位。那时的本科大学生对于十堰真是凤毛麟角,无论到那个单位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优裕感。因为大学生少,走到哪里都被介绍为这是我们单位的大学生,于是,大学生便成了这些人的头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梦想着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干出点什么来。然而十年过去了,除了娶妻生子,偶然混个一官半职外,好像什么也没有。十堰只是一个工厂,海外的思潮、发展的理念只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思维的局限阻止着行动的步伐,只剩下按部就班地坐办公室、按部就班地开会、按部就班地调研。同时代的东南飞的、南下海的机会都是小有成就的精英了。东风证明了企业建城市,国外的诸多例子证明了精英建企业,而在中国内地,依然是精英在政府,没有成功企业的城市,发展将是何其缓慢啊? 随着东风的南下,随着这个城市的变迁,人生的命运也在悄然地被影响着。尽管我们这批人从不敢妄自菲薄,都在埋头苦干,默默赶潮着新知识,但因为挈妇将雏,就像一个个折断翅膀的候鸟,想飞却飞不高了。今后的岁月,也许依然是按部就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