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18|回复: 4

空城计--背后的故事(转贴)

[复制链接]

11

主题

352

回帖

3834

积分

游客

积分
3834
发表于 2008-12-12 16: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历史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史如《三国》者,尝津津乐道于诸葛亮之“空城计”,殊不知,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却是精彩纷呈的,那是一场关乎唇亡齿寒、因对手而存在的较量,可谓精妙绝伦。
! w( X; X$ C6 U7 I7 R1 T1 ~7 C7 s% |    第一幕:历史回眸:那一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题曰“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这一回的“戏眼”,就是诸葛亮编导的“空城计”。说的是,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击溃马谡夺取街亭,又乘胜连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蜀军的后方机关西城。诸葛亮来不及撤退,手下只有两千五百名老弱残兵,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诸葛亮导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计”,以玄虚威慑,哄走了胆小多疑的司马懿。后人也据此编排了一出百看不厌、久演不衰的京剧传统剧目《空城计》,现已成了当今的国粹。请看,诸葛亮将小小的西城四门大开,还派老军洒扫道路,自己在两个琴童的陪同下,登上城楼焚香弹琴……当司马懿兵临城下时,诸葛亮若无其事,镇定自如。口中还唱道:“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你来此就该把城进,为什么犹疑不定、进退两难,为的是何情?……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似乎看出诸葛亮故弄玄虚的破绽,要发兵攻城,活捉诸葛亮,当即受到司马懿呵斥。接下来,真的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司马懿恐犹疑了一番,怕中“埋伏”,在城下自我解嘲说道:“诸葛亮啊,诸葛亮,你是空城也罢,实城也罢,老夫今日是不上你的当了”。于是下令“前队变为后队,退兵四十”。于是,也成就了诸葛亮的神话。第二幕: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心理博弈
8 H. O% I; |0 h3 B5 K! u' B9 q; p! G
      历史中,诸葛亮羽扇纶巾轻易地就以空城计骗过了司马懿,真是如此吗?真正的高手过招,看不到刀光剑影,胜负已定。但在刀光剑影之外,仍有招式,而你看见了诸葛亮的招式吗?司马懿亲到城下观看,然后下令撤军,他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而他的二子司马昭却怀疑: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连司马昭都已心生疑窦,“兵动若神”的司马懿岂无思量?况且诸葛亮的谋略千古传颂,聪明如司马懿者岂能不加提防诸葛亮的智谋之举?但是对着一座空城,城下的司马懿却没有看到谋略,非常奇怪的他却看到谨慎。智谋有形,谨慎无形,有形易见,无形难知,所谓的“知己知彼”者,在高手相争之中,你能理解对手有多深?“一生谨慎”,平淡无奇的四字,却正是诸葛与司马两大高手间的毫厘之争。) C! b6 f8 B6 Z( L6 G) c" N
司马懿遇到的对手是诸葛亮。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也是极深的。
7 ^0 ~* R. k* M" `1 A4 P9 L
. u& |# @( K1 J      他知道司马懿是个高手,一般的高手,即便亲近如蜀中大将关羽、张飞等,也只是大叹诸葛亮的谋略之能而已,而司马懿,他能更深地看透自己,他是高手中的高手。诸葛亮却正是深入地利用了这一点,成功地实施了他的心理奇谋战。这不是一场眼见的烟硝之战,他争胜于无形。然而,如果就只因对司马懿的了解,而诸葛亮就因此取胜,那司马懿也就不是高手中的高手了。为了取胜,诸葛亮显露出更令人叹服的本事,所以司马懿是输得心服口服;不,司马懿应该是震撼于诸葛亮,才有后来“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事情发生。葛亮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怎么就让高手中的高手司马懿震惊了呢?这难道不是诸葛亮的故作悠闲态的心理战而已吗?当然不,它是这场高手相争中最重要的攻坚战役,成不成在此一举!
9 I/ x# F  W+ C, e0 U0 `
; r8 Z, O3 B1 ]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服膺儒教,博学洽闻。有一次崔琰对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英断,有胆有识,你可比不上啊。”什么原因让“聪明英断”,同时又手握十五万大军可以多所作为的司马懿要亲到城下观看?“有胆有识”的他想在城下看出什么端倪,好更进一步进行决断?其实,司马懿亲自到城下不只是看,更重要的是去听。他能见人所未见,能听人所不能听,所以才是“聪”“明”,才能“英断”。
4 N. C- r/ D$ s( d/ n1 ]
: y8 ^2 d% c1 v& `      凭司马懿机智谋略,怎能不了解15万大军与小小西城所形成的军事态势?马谡的前锋精兵已被歼灭,又乘胜连下三城,蜀军其余各部都受到重创,此时的西城已在司马懿的“瓮中”,胜券在握。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总兵力和大概部署也早已心中有数,一座小小的西城,即使“十面埋伏”,充其量也不会超过一二万人,是“空城”也罢,是“实城”也好,先派几千名先遣小分队攻打西城的四门,其虚实便立见分晓,还用得着竖起耳朵“听琴声”吗?这是连中等智商的下级军官都懂得的军事常识,何况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带扩音器的古琴声,在当时纷扰嘈杂的战场野外,充其量也不过传播到几十步开外,当在硬弓、强弩的射程之内,司马懿一路风风火火的追来,岂能一箭不放,一弩不发,空手而退往返徒劳呢?他单单是为了欣赏诸葛亮的“琴声”而来的吗?肯定不是!如果诸葛亮当时不在西城,西城肯定会轻而易举地落入司马懿的手中,城中尚未转移的物资也统统成为司马懿的战利品。
2 V& O0 k% f* Z* B- T: ?
, d  T  I- q( F( \. n" H' B4 {    “空城计”,是诸葛亮临危冒险巧设的妙计,司马懿以诸葛亮行事谨慎,从不弄险为由,也就将计就计、假装“中计”而故意放诸葛亮一马。真正的高智商的大赢家不是诸葛亮,而是看似低智商的司马懿。
  W8 b; w+ R; B. ?" `# I; a0 z
第三幕:唇亡齿寒:诸葛亮料定司马懿不敢进城
# q) t! o" F$ q$ c7 @" U; M1 F$ G
3 [0 @# u: u0 q5 {& A; [* C2 k     因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懂得咱中国祖传“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血的古训,也熟知历代“卸磨杀驴”的帝王故技。生怕此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魏明帝曹睿玩弄“推完磨杀驴吃”的小伎俩,所以才故意放走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敌手诸葛亮。再稍微调研一下司马懿的充满艰险的“官运图”,就会迎刃而解了。曹操在世时,深知司马懿的才智,但总是对他存有戒心,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并多次告诫,说司马懿野心勃勃,久必为患,不可重用,因此只让他作了个小小相府文学掾,后转为丞相主簿(行政秘书)。司马懿对此也心领神会,为避免杀身之祸,就采取韬光养晦办法,不急在曹操在世时建功立业,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因为曹丕为太子时,司马懿是太子中庶子,为丕所倚重,所以曹丕很赏识司马懿的才能,所以开始提拔重用,累迁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等职;曹丕死,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总督雍州西凉重兵,坐镇长安,位高权重,朝野忌惮。诸葛亮也视为畏途,所以利用“反间计”,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曹睿“中计”,要杀掉司马懿,多亏曹真力保,才保住司马懿的脑袋,被剥兵权后,回乡养老。诸葛亮闻之大喜道:“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总雍凉之兵,今既遭贬,吾有何忧?”,于是上表请求出兵伐魏。诸葛亮兵出祁山,连连获胜,势如破竹,曹魏诸将未人敢撄其锋,朝野震恐。在危亡之秋,曹睿不得已又重新起用司马懿,封为平西都督,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借以挽救危局。司马懿心里明白,能得到这个“平西都督”头衔,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它应当感谢的不是魏帝曹睿,而是自己的宿敌诸葛亮。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才是决定司马懿能否掌握权力的人物。
; E1 [$ Y0 J1 c: U( G: G7 U! r
6 B+ R# r0 O( z) {) I司马懿自然老早就明白,自己是曹魏政权的猎兔之犬角色,当然也明白诸葛亮存在与自身存在的关系。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对立的统一,相辅相成的,曹魏一方能制衡诸葛亮的人物,惟有司马懿一人而已,没有了蜀汉的诸葛亮,也就没有了曹魏的司马懿存在的“独特”价值!如果在西城活捉或杀掉诸葛亮,蜀军就会全面线崩溃,蜀汉也就会随即灭亡,羽翼未丰的司马氏就难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厄运。这是当时的司马懿不愿看到的局面,司马懿还需要继续为曹魏“推磨”,只要有推不完的“磨”,就不会遭到“卸磨杀驴”的惨局。继续“推磨”的前提,就是诸葛亮必须继续存在,以此来争取时间培植势力,等待时机,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因此,司马懿在明知是空空如也的小小西城下,故意装呆犯傻,以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为借口而退兵。由此,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愤愤不平,诸将也夺存疑惑,曹魏朝廷上下也认为司马懿智商不高,胆小多疑,优柔寡断,成不了什么大事,于是也放松了对司马懿的戒备之心。至此以后,司马懿虽重兵在握,处于明显优势,但对蜀汉从不主动出击,更不击溃诸葛亮的主力,使诸葛亮继续保持一支攻击能力,以维持相对的战略平衡,他不怕嘲笑谩骂,不听诸将的合力劝告,坚持据守方略,耐着性子与诸葛亮磨。相互间偶尔有点小动作,都属“边界摩擦”,双方领土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就充分表明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和战略远见,他故意给曹魏留下一个他人猎获不到,只有他司马懿这只老猎狗才有可能追及得上的“猎物”——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一支具有一定攻击能力的蜀汉军事力量。有猎物:猎狗暂不能烹“磨”没推完:驴还不能杀5 B3 T# |0 g( N& G2 L, @! k  U

6 J6 X4 L* @; T0 X4 P' U5 B* t7 X这样,司马懿就给自己创造了生存空间和发展余地。等到把诸葛亮“磨死”之后不久,他就退居幕后就装起病来,似乎不久于人世了,借以麻痹政敌减少猜忌,暗中密谋、等待时机、发动政变,最终夺取了曹魏的大权。(至于忠、奸之说,应另当别论。追根求源他曹魏政权也是从别人手中篡夺来的,这属历史的轮回报应,无庸赘述。)
5 Q+ k* s% V- B* R
3 M+ W6 d2 q/ T3 P7 j6 N5 e“三国归晋”的历史结局,就足以证明,司马懿在“空城”下所表现出来的超高智商,绝非咱等闲之辈所能望其尘。纵观历史,“三国”中光明磊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只不过是惯于韬光养晦、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历史配角而已。: q! |# z9 r9 m/ w% \
" F/ W& @, y) ~4 [
  因此当司马昭问:“莫非诸葛无兵,故作次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时,司马懿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为由引兵离去,作出了中计的样子,其用心苦也!这,也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6

回帖

10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2
发表于 2008-12-13 16: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1 U  _0 Y* ]$ P4 F  C. u+ a
历史的趣味性在于' N2 C3 c8 [+ q4 @+ r2 Y4 f, ?& s
巧施布兵 斗智斗勇 阴谋阳谋 机关算计, F8 t0 B9 K$ l) |+ w$ K
所谓成败都只是一时* _( v# _  l' p/ D' }) ~2 t0 z
胜利属于笑到最后的人4 r) ]4 O( }: h
鹿死谁手 无人可知
2 ?# v4 }! U! z/ D# m  m# y4 y  }直到过去一年 两年 十年 五十年 两百年 一千年。。。
( a( \. {3 w# `  }0 G6 W评判也会不一样! j* \: `  g" @2 M/ Q
当时道诸葛亮智慧 事后知司马懿明断
; p( u5 }9 Z! ^/ o: e- @: I后来呢?呵呵; m/ s. i4 V4 |8 w" c
历史是公正的9 [" ~$ j+ b9 y$ H' V4 j0 p
过程精彩澎湃,荡气回肠% s6 g3 `( |: ?! ^1 u
不论成功失败 都是志气男儿
" L9 t! r, X8 \不枉此生; p8 o9 x+ O- Z% _" \* r
左右先生好像有此意向呢?!哈哈哈。。。1 h: I; x1 h4 `5 Q: W
1 p& @# V0 Y) m' P

- ?& C; L5 @9 h5 T9 u(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972

回帖

7023

积分

游客

积分
7023
QQ
发表于 2008-12-15 12: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妞妞杨也不可小瞧哟!具备女中豪杰、巾帼英雄之心气儿。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6

回帖

10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2
发表于 2008-12-15 16: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你也是我欣赏的人啊
' `7 E" n, [: E/ q) u女为悦己者容
* i8 r* w, G2 ~4 Z8 Z士为知己者死嘛! n6 j( w( ^/ X& f
看过的书中! z8 u1 ]) p! g$ t: h; l
很认同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 G2 K2 o7 @) o' A. B
纵观天下 指点江山$ g6 y3 A+ m! R3 f/ z
悠然心会
2 A2 D8 I% Z0 l  c$ a2 {% s妙处难与他人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52

回帖

3834

积分

游客

积分
38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08: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妞妞,我的姑娘哟,很有小妈的风采!幸福啊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22 19:47 , Processed in 0.04345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