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0 无事可做,无话可谈,还是继续一个人去溜哒.穿街走巷又到了大昭寺,依旧是人流如潮.门口磕头的信徒此起彼伏的动态,物我两忘的神情,看得让人动容.店里的饰品贵得离谱,摊上的做工糙很多,要花时间和精力"掏"才行.可能是旅行者少的缘故,砍价比以前容易多了. 布达拉宫的广场在整修,由工地穿过,白塔边的小山坡下,那个刻玛尼石的匠人还在.对着经文在石板上一如既往地敲着,头顶就挂着一块布遮荫,避雨.面前的玛尼石还是堆积得和三年前一般高---时间也许真的停滞了.和那年看到的一样,他黑瘦的脸上神态安祥,双眼目光专注.征得他同意,我给他拍了"工作照"和他完成的一大堆"作品". <IMG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style="WIDTH: 524px"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 "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orig_onmouseout="null" orig_onmouseover="null"> 中午肚子饿的时候就去了藏餐厅,也许该叫茶馆.白塔附近,店名是"雪贡吉餐馆".进去一看,坐满了藏民.也照着他们要了一瓶酥油茶,一碗面,交了三元钱,就在里面的屋里找到位置坐下等着.对看过来的藏民点点头,笑笑.藏民对陌生人普遍友善,其中一人催着服务员替我取东西来,还告诉我喝茶的杯子要去门口的柜子里取.边吃喝,边看周围的藏民.他们全家一起的就安静地吃着,几桌年龄相仿的男男女女就打着扑克,也有人玩着一种游戏,类似康乐棋,两人用手弹.他们告诉我,这叫"依荣".喝茶,打牌的藏MM情不自禁地一起唱起歌来,声音不吵,也听不懂,但就是很动听.餐馆里经常会走来乞讨的人,每个桌子伸过手来.大多数藏民都会递给他们一角钱,这也叫"一角给".我也随俗,每来一个就递上一角钱.备些角票真有用.也许这是种惯例,有些藏民喝茶时就把一些零钱放在桌上,来一位就递一张.我茶喝完的时候,角票也已递出了十几张,包里的零钱也要掏光了.该走了.和身边的藏民打过招呼,就离开了. 想起罗布林卡离这很近,就想去逛逛.4元钱的"麻木"就到了.但里面在维修,"六.一"才开放.只让我进门后在外围看看,高大,粗壮的扬树挤满了罗布林卡.这些百年以上的大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这样的清凉世界在艳阳高照的拉萨太难得了. 下午的太阳太厉害,我早已经晒黑,都已懒得搽防晒霜.走在街上,背后隔着衣服还被阳光射得痛.回八郎学,坐在荫凉的长廊里的长凳上,泡杯绿茶,换上草鞋.呆坐一阵也不错. 晚餐去了布达拉风情.02年的时候,好象正在大兴土木.现今的体会是:食物一般,装饰太过,人气也不足.看着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装饰纹样,我想,藏民匠人的审美能力是否也"汉化"了呢? 走去八郎学对面的"念"吧.昨晚的打击乐节奏很吸引我,轻松随意的气氛让人舒服.它用一条条印满经文的布做吊顶的软装饰,很有创意.把藤编的篓子做成了灯罩,柔和的暖光照在铺着条纹棉布的粗木桌上.灯罩的缝隙溢出的光,斑斑点点地洒在深色的墙上.墙壁上钉满了西藏的图片,有照片和些速写,有些还配着文字.这里的主人也该是有感觉,懂音乐的人.小吧将满的时候,也是我该走的时候. D21 8点钟不到,就被窗外路上的声音吵醒.拉萨让我的作息时间变得很有规律.八郎学夜里12:00关大门.我泡吧到时候就得回,也许刚遇到合眼缘的;也许正谈得入巷,渐入佳境.反正得回,否则就要对着厚木门既要靠吼,又要动手.早上8点肯定会被闹醒,窗外就是拉萨的繁华大道-----北京路,一早就车水马龙.
反正睡意全无,索性再去大昭寺转转(我也不懂自己为什么来到拉萨就天天去大昭寺).沐浴更衣后就随着朝拜的人流走进了大昭寺.也许是脸黑得和藏民差不多,也许是身着的尼泊尔衬衣;反正门口的喇嘛没问我要门票.我也不记得那年来是在哪里买的票.藏民都是手里提着油瓶,排着队,念着经向佛像前的大灯台添加香油.我身边的藏民不论男女老幼都是脚步匆匆的赶着路,正奇怪间,看到人们排着长队.顺着队伍走过去,就来到"觉悟释伽牟尼"等身像前.我这个伪藏民,混票者(门票70).也不给佛祖献上香油,于心不安啊.赶紧掏出10元钱拿在手里,看着排满了人,也不知往哪里献上才好.守在佛像前的喇嘛对我往里面一指,我就插进队伍里,在左侧边献上钱,学着藏民用额头轻触佛像衣服的织锦,轻触台案上被千百年来无数人接触而显得崭新,闪亮的镀金的装饰.其他佛像如莲花生,宗喀巴,度母,威德金钢,松赞干布法王等等一路拜过.把身上1,2块的零钱和一些角票,学藏民的样子,一一献上,同时也把心中并不算非份之想的愿望提出来,"法力无边"的神总会关照一二吧. 藏民是把这当作早晨的功课,手里都提着暖水瓶装的油,匆匆忙忙地一路拜过,就连脚步蹒跚的老人也是争先恐后地从身边赶过,同时嘴里念念有辞.这么的虔诚让人感动.来到中庭时看到一些藏民围着个大桶,依次伸手捧过分在手中的香油,马上就往嘴里送,没喝净的就在头上拍拍,抹抹,一副满面春风的神情. 去亚宾馆租了自行车,骑车去尼泊尔驻拉萨总领馆.虽说免费签证,但一些手续还是少不了的.关乎小国的主权吧.填好表递进去,就等明天拿签证了.如果顺利,明天就要上路,离开拉萨,前往佛祖的诞生地,如今很动乱的小国. 刻玛尼石
D22 早晨,背着包在服务台办理退房.临走时,藏族的阿姨服务员送了条哈达给我戴上并说:扎西德勒.浪迹江湖多年,头一回受到这样的礼遇。大概是同情我孤身一人吧,心里起了些暖意。对古风尤存的藏民又增添了好感。 10点钟来到尼国的领馆,我们伸手就取回了已签好的护照,看到旁边几个老外排着队交钱,意识到这是国人不多的优越感被我们碰到. 从拉萨驶出,沿拉萨河,往贡嘎机场方向开.开出近60公里被拦住----中尼公路维修!去日喀则需绕道羊八井.折返途中劣质汽油的问题更严重了.前几天在来拉萨的路上,因担心翻山口油不够,在藏民那里加了一桶油,没到拉萨就开始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踩油门的时候,车速根本就不见提高.今天更是几乎动不动就要停车,再发动,跑不几分钟又出问题.在堆龙德庆的加油站准备用胶管把油抽出来,再加干净的油.把胶管伸进油箱里,用口对着吸.很不雅观.也不见成效.没吸出一滴油,到吸得满口的气油味.只得继续开开停停,最后在羊八井找到个汽修的地方.卸下油箱,清洗了里面.又把过滤网也清洗了.再加满油已是7点钟了.西藏的天还是亮堂堂的,路不好,但还是要赶路. 壮美的山峦渐渐隐藏在黑幕中,我们亮着车灯,在无边的黑暗里爬行.羊八井至尼木的山路是蜿蜒曲折的.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的巨大山脉里,路只不过是"低矮"的山地(海拔4000--5000)中的弯曲的丝线,我们的车只是这丝线上的一粒微尘.不过,在大小不一的卵石的路面上开车,说是"微尘"也太过"轻松"、"飘逸"。颠过了海拔5454M的雪古拉山口,就发现避震出了问题.停车检查:左前轮的避震已将钢板顶穿!如果就这么开过去,继续颠着到麻江乡,问题很可能会扩大.我们的路程还没到一半呢!最好是把它取下,明天到日喀则再找人修好.在这5000多米的山口,夜风很凉.四周也没有避风的地方,讲话的时候风都会将沙尘送进口里.为赶路,在羊八井修车的地方也没吃晚饭.现在是饿空了.为了赶紧吃上饭也要马上弄好它. 到麻江乡已将近12:00了.漫天繁星.又大又亮,好象伸手就能摘下.可惜不能当饭吃.走进了有院子还有灯光的一户藏民家.他带我敲开了一家小餐馆,几碗热腾腾的酥油茶喝下去,通体舒畅.在等吃的时候才知道,这小餐馆就是这唯一在营业的一家,有几个藏民围着在打扑克.隔壁就是唯一的客栈可以住宿. 
D23 早晨,从客栈里出来才知道:昨晚的院子是个修路的道班.院子的两角是土砖垒起的碉楼,还有两排射击孔.里面的房子的大门上还装饰有已褪色的五角星.它们的背景是被初升的太阳照得黄灿灿的山.土路上轻快的走过几匹马,迎着阳光,踏开地面的薄雾,扬起几许沙尘.目送它们远去,竟有些恍惚:我在哪个时代里...
离开藏民的客栈,继续山路.朝阳里的雪山,在群山中闪闪发光.由麻江去大竹卡的路还是很糟,有很多的车从对面开来----由于修路,拉萨---日喀则的车都由此经过;每辆车都卷起漫天尘土,每次会车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沿邬郁玛曲一路颠簸到达大竹卡.也就是雅江边的时候,路变好了.柏油路面安静的行车一时让人不适应,如果不是两旁树木向后移动,真会以为车子没动.正庆幸上了去日喀则的好路,真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水箱又漏了.这还是刚在拉萨修过的.好在只有80公里就能到日喀则,到了再去修吧. 中午到达日喀则.饭后,车停修理厂,江苏老板说5:30搞好.他们两个去商店,我无所事事,就去扎什伦布寺.02年从阿里回来的时候因在川菜馆吃了后拉肚子没去成的(也知道了在西藏做生意的四川人很不厚道).坐车到了才知道扎什伦布寺要到3点之后才开门.和守门的喇嘛聊聊天,他让我进去转了转.每个大殿都是关着的,烈日下空荡荡的大寺就我一人,感觉有些怪异. 修车拖到7:40才弄完,如果不是提前来守着他们,肯定还要往后拖.匆忙吃过晚饭,马上出发.出日喀则不久就开始了搓板路,一直到谢通门.幸好吃得不是很多.要不肠胃在负重的情况下翻江倒海,那才是"自作自受"呢.到了谢通门以为后面的路会好一些,这只是一厢情愿.午夜1点,一路抖动到了拉孜.车没散架,蛋快散了黄.
D24 10点多钟,在尘土飞扬中出发.正午翻越5220M的加措拉山口,避震又出了问题.在日喀则加固的避震,下面的固定环断了.喘着气将它取下,重新上路,刚开出不远就听到"砰"的一响,坏了,车的后门开了.一定有东西掉了.停车时却不见地上有东西.检查物品,少了帐篷,睡袋和两个防潮垫,远处有面包车停下,好象是在捡我们掉下的东西,关上车门,掉头追!"砰"又开了.工具箱里的东西散了一地,车只得停下,我收拾东西,弘一去追面包车.过路的货车带他过去,回来时只带回了两个防潮垫.还不知是面包车拿走了,还是附近的藏民拿走了. 这车门在出拉萨之前就出过问题,有辆小车追上我们指着后面,才知道掉了东西.那次捡回了一个防潮垫.一则城里面路好,二则后面满满当当.只掉了最外边的轻东西,还能捡回来.这次损失了弘一的崭新的奥索卡帐篷和双人睡袋----帐篷,他们没在户外用过.睡袋,到是在麻江的藏民客栈"缠绵"了一夜.再想"混帐"也没有场地了. 好在我们重要的东西一件都没丢. 中午,到了去珠峰的必经之地,白坝镇.午餐过后再上路,不久就遇到了边防检查站.武警战士检查证件,对着我的护照和脸看了半天,还是一脸疑惑;也许是不能将面前的黑胡子和护照上的帅哥划等号.我对他说:出门20来天,我也不认识自己了.他笑了,放我们通过.下午一直在爬山,车挂三档都没动力.这是在喜马拉雅山中开车,海拔一直在4,5千米.四周的山无边无际像波澜壮阔的海浪.在远处的天边"白浪滔天"是以珠穆朗玛,卓奥友,马卡鲁为首的连绵雪峰.车像一叶扁舟在山的波浪里航行,寸草不生,苍茫凄凉的山峦在亿万年前也是这般起伏吧.在起伏的海浪中的生灵都化做尘埃,尘埃在狂风里盘旋着,它是在追寻海浪的消息?斗转星移,天地洪荒.昨日的海洋是眼前凝固的波浪... 希夏邦马,八千多米的高峰在眼前群山的拱卫下,显得高耸入云霄与天相接.因逆光的原因,它显得缥缈和神秘.在夕阳和大风中一直下山,山路尘土飞扬,周围满目荒芜.仅有的几点绿色靠近河谷生长,也零星地散布着几处土屋.天将暗下来的时候,我将车开进了聂拉木,已经看到峻峭的山体上零星地生长着虬劲青翠的树木.去樟木方向树木逐渐密布但消失在云雾中.继续的一路下山,山石崚峋,树木丛生,山泉飞瀑.湿润的的空气就像回到了家乡多雨的春天.一天的景观,如此的反差.唯有神奇的西藏才能见到呀! 樟木,就是一个蜿蜒下坡两旁的房屋组成的小镇.没一处的平地.路的两边停满了很花捎的尼泊尔大货车,全是印度的TATA牌. D25 在"老边"(在边境呆了很长时间的生意人)的指点下, 按1:8.71换了几万卢比.做到了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过关时武警又研究了我的护照,我把驾照,身份证都交给他们看.终于可以迈出国门了.过关就专门有车下山10公里去友谊桥的尼方关口(每人10元).填表,盖章,放行.2000卢比包乘一辆越野车,继续一路下山.两旁都是茂密的树木,还有些破败的房屋,很多黑瘦的男女脏兮兮坐在门口,熟视无睹地望着上山下山的车子.
司机叫"达瓦",会些汉语,车开得飞快.途中有好几处军队设的岗哨,沙袋,铁丝网和枪口显示局势的紧张.有的岗哨和他相熟,一挥手就通过了.达瓦介绍"毛派"武装只针对军队,警察,不针对平民;更不用说中国人了.还介绍沿途的水坝,桥梁都是中国援建的.其实中尼之间的这条公路是在67年才开通的.樟木到加都的公路被命名为"阿尼哥路”。是为记念元朝(13世纪)在北京修建北海公园的那著名的白塔的“艺匠”----尼泊尔人阿尼哥(Arniko)。连续3,4个小时的下山路,两旁都是山,几处小城镇就是路边几间房屋.植物逐渐显出热带的特征.芭焦树的宽大的叶子在提醒我:这里温暖,湿润.气温在不知不觉中已升高不少.在一处岗哨等候检查时,让达瓦替我们买来一升装的冰矿泉水(20卢比\瓶).又经过几处由小变大,一样充满颓废,怀旧情调或者说破旧不堪的城镇后,于尼泊尔时间(晚于北京时间2小时十几分钟)下午3;00到加德满都.一个拥挤,喧嚣的城市. 在Thamel安顿好住处.便宜得有些让人不好意思.马上上街填肚子.在临街的二楼是一家西餐厅,点好东西,就边等边打望街上经过的人.那两家伙笑我是不是在搜索尼国的美女.等"水"陆上桌的时候,才知道这里太便宜了.一大杯咖啡只45卢比(5块来钱),要不是炸鸡块不太对胃口;如此低价,真有些对不起这些黑瘦的尼泊尔人民.结帐后,我们在说,换的钱,怎么花得完呢?其实花钱是很容易的,这里满街的小店,有很不错的东西.买给自己,送给朋友都合适的.下午不多的工夫,每个人都满载而归.据大宝指点,这里除了吃的不能还价,其它的全都可以."不能超过报价的三分之一",这是她发的短信.我们购物的时候是把这作为"纲领性文件"来执行.结结巴巴的英语并不妨碍我们的讨价还价.让老板拿来计算器,我们用"一指禅"把他虚夸的高价一一打落下来.这时候吃东西时的负罪感也在谈笑间灰飞烟灭. 晚餐的地方是家花园式西餐厅。院落里搭着帐篷,茂盛的植物分隔着餐位.墙边的矮台上有个小乐队,唱一会,两个瘦小的尼泊尔女郎旋着身子,转着手跳一会.拌奏的鼓声饱满、急促很好地综合了婉转温软的旋律.地面铺着红砖,餐桌四周都是树和盆栽的花草.是我喜欢的场面.石雕的柱子,莲花座和神态安祥的菩萨.透着经年累月才具有的气韵。起身由外而内地绕场一周,布局,饰物,灯光头头是道.端的是个好所在!来这的客人不多,旁边一大桌人,是一帮老外和夏尔巴.有的老外脸上有冻伤,看得出是结束登山后来此聚餐的.开始一直是在低声谈笑,后来就有小声急促的争论,接着就有一个脸上有冻伤的年轻老外起身指责一个夏尔巴,就引发了激烈的冲突.夏尔巴掀翻了杯盘,要不是他同伴抱住,啤酒瓶也会飞起,服务员赶紧过来,收起了瓶子,盘子,刀,叉。我们放在桌上的相机也马上握在手里。 D26 巴德岗古城(Bhadgaun也叫Bhaktapur)。中国护照只需50卢比买票进城。售票处的窗口上挂着价目表,各种护照的票价历历在目。居然相差有6,7倍的。尼国和印度一样都有“种姓”制度。把人分成等级是千年的传统。如此说来我们就是高等的了。 进得城里,红砖房,红瓦,红砖的街道;石雕的走兽神像,繁复绮丽的木雕门窗,蓝天下重檐尖顶的神庙和它门前恭顺的信徒。这是座“活的”古城。一看就让我喜欢的地方。城中生活着很多人。爷们大多悠闲,年老的或卧在庙门口,或聚在街边聊天,年青的要么聚在一起打扑克,要么三五成群拉手闲逛;娘们和小孩就要辛苦些,挽着水桶往家里去的是她们,守在水管前等水的也是她们。这里的人生活清苦,但感觉上怡然自得。“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宗教氛围浓厚----比起西藏来尤有过之。很多人的额头上点着红印,头发上还有花瓣,神情平和,目光温顺。偶尔能遇见几个美少女,貌若仙子;可惜与我年纪相仿的大都面目枯萎,身材惨不忍睹----三围长成一围还则罢了,身着纱丽腹部赫然在目,有如饱经风霜的百年老树。转念一想,倒退30年她们不也是美少女么?真是造化弄人。我不禁对美少女们以后的命运捏了一把汗。这里的男人普遍黑瘦矮小,“魁梧”的人只是挺着缺乏运动而生成的大肚子。 在陶马迪广场的神庙边安顿好住处。三层小楼的“假日酒店”,价值和价格严重不相符。按“大宝密籍”还价的时候就是在打劫。大宝,你狠!陷我等于不义之地。本来从加都过来时就想坐巴士,挤在尼泊尔人中可以体会一下。偏偏这两个家伙把自己当成了“蜜月旅行”非要打的士来。和他们在一起简直“嘴里淡出个鸟来”!冲完澡,就一人出去遛跶。穿街走巷,只觉得这古城的人待人很友善。很多人性格内向,显得拘谨。但只要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就会有好的回应。以我一晃见底的英语水平,和他们也没有必要多谈。有美少女对面走来的时候,马上对她说“娜玛斯堆”(这问候语是在车上跟达瓦学的),她就会扬起长睫毛闪着大眼睛,甜美地笑着回应。这句“你好”也许有宗教的意味,很多人回应时还会双手合掌。 下午遇到个会汉语的尼国小伙子。此人叫“湿婆”,他给我留的中文名是“西吧”。我担心他以后和国人打交道时容易搞误会,就替他改成“希博”,这家伙听了解释后很高兴。不过印度教本来就有生殖崇拜。在庙的院落里摆着像小磨盘的石雕,中间就树着圆形柱石。这是大神湿婆的一个象征和标志,在梵文里称之为“林迦”(Linga)。在亚克舍系渥庙,支撑屋檐的24根木柱上就雕着各种体位的性爱姿势。他的家就在这古城里,上班在加都的一家旅行社,今天休息。据他介绍这座古城建于17世纪,主要是印度教的神庙。他本人也信印度教(所以他的名字是“湿婆”Shiva,印度教里的三大主神之一),他说这古城里的人绝大多数都信印度教.我看到的祭拜和一些男女前额上的红印都是印度教徒特有的。他们的国家是将印度教尊为国教,全国人口2千多万有百分之九十的印度教徒。这家伙的五官、肤色也和印度人差不多。他带我去看印度教徒的宗教仪式:十几个人围坐在一个屋里,在鼓手和风琴的伴奏下齐声高唱,在屋外听到就觉得婉转高亢,坐在他们之中就感到他们是陶醉在神的世界。也有一帮人是坐在路边神庙的亭子里唱的。也许等级高的教徒才有这好环境的聚会场所。这里也是闲人免进的地方,连“希博”也被拦住,楼下看门的见他领个“老外”才破例让我们上楼看。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去品尝一下当地的酒水和风味。在加都只能吃西餐喝“珠峰”啤。在这里我向他强调了“你们自己的饭菜”,他把我带到一家小的花园餐厅。没有乐队,但放着音乐;灯光昏暗、装饰也来得简朴些,倒也轻松随意。先上来一盘配了水牛肉的类似麦片的东东,水牛肉(黄牛在尼国和印度都是神兽,它是“湿婆神”的坐骑,牛得很!)比较老、“麦片”(据他介绍是用当地的米做成)太硬。吃得我铿锵作响。接着又上来几小盅的“菜”-----菜很少,主要是一些汤汁,再配一盘白米饭。这小子说他在这里不能喝酒,去了加都可以陪我喝一些,也不怕被人看到。让他叫了饮料,我一个人喝着“珠峰”啤(我们叫“珠穆朗玛峰”他们叫“萨加玛塔峰Sagarmatha”)。把菜汁浇在饭里,用很少的菜吃饭。也许就是这种吃法才有了他们瘦小的身材。 饭后领我穿街走巷。我支开三脚架东拍拍西照照,他经常要和熟人握手。由于尼泊尔男人很习惯手牵手地走动,这家伙冷不丁也想来拉手,我只好一手拿相机,一手提三脚架。 家
<IMG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style="WIDTH: 524px"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 "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orig_onmouseout="null" orig_onmouseover="null"> 逃学的学生
美少女<IMG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style="WIDTH: 524px"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 "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orig_onmouseout="null" orig_onmouseover="null"> [此帖子已被 老墙 在 2005-9-6 14:19:4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老墙 在 2005-9-6 14:22:5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老墙 在 2005-9-6 15:25:5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