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75|回复: 12

中华十大毒蛇的正确识别与防治

[复制链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3-4-9 23: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金环蛇2 W7 w4 J4 C- s
+ }1 `4 |& A' [* [9 E0 V! g  T6 x6 T# @
Img2217696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3: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虎堂 于 2013-4-10 00:14 编辑 6 P- g* j1 {/ P/ z% t) ?' l4 X' k

' J  l- U4 j. R. r' ]眼镜王蛇(俗称过山风)
5 ~8 u( w* g$ l" Z+ L2 g+ H% P" i
Img2217696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3: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斑蝰蛇
7 H6 l9 M+ I3 f4 V# ?& i& D+ {! D- Z  d, b- T) o
Img2217696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3: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眉蝮蛇0 K+ v- O! R; C* H# K6 o
* o) z' x- r7 G1 k8 L
Img2217696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3: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矛头蝮蛇
1 |+ m/ R  `5 F7 Y9 o& W% `7 q
& B6 ^( Y4 T/ v  s- v Img2217696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3: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舟山眼镜蛇  D* l, h* C6 q8 Q8 f& o- Z
6 O% N# @( H" ^" Z* P3 O3 b
Img2217696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3: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尖吻蝮蛇(俗称五步蛇)
0 G5 k. e+ Z/ b7 v3 S" z1 J+ o
& e3 f3 |$ B0 k& Q  H1 b, J Img2217696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3: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银环蛇
- f$ T# G* W6 ?) e1 e( x: v
4 _3 g5 Y1 ~, e2 ]$ Y; O Img2217696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3: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蓝刻扁尾海蛇
: p2 [% s  O" W7 v. T, ?" G
( a  |& [6 r! ^- F+ y! i Img2217696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3: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唇竹叶青
1 }" G) b! B& R0 n! z& A
& @! a' [/ h3 @& p+ I Img22176969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3: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虎堂 于 2013-4-9 23:44 编辑 - p, n9 }7 t9 s( \' `9 L6 p$ S

+ _2 _) }9 Z, X" l1 n8 t( H+ ^    如今喜欢野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对野外危险,特别是动植物造成的危险往往估计不足,这些危险,尤以毒蛇最具代表性。无论“生存手册”还是“野外旅行手册”之类的手册里,对毒蛇伤害的介绍不是不适合中国国情,就是说得过于笼统,难以在关键时候发挥应有的作用。网络上许多“野外教室”中都有提到蛇伤防治,但由于种种原因,含糊谬误之处似乎更多。
) y. Z  j' B+ Y; G+ ?3 n9 x  V1 b
     本人曾在野外多次与毒蛇不期而遇。对毒蛇的识别和防治有一点个人的经验,现结合部分网上文章,再配上图片,系统地介绍给出游的网友们。
     但是,必须提醒大家一点,现在由于环境破坏,森林植被已明显稀少,再加上人类大量滥捕乱杀,野生的蛇类已经较少,毒蛇就更为少了。外出旅游最大的杀手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交通事故,一千个人中未必会有一人被蛇咬伤,大可不必自己吓自己。
- X: D) {4 R0 E; m7 y4 x
" [# `* G2 n0 K$ `
一、认识的误区# ]- w3 u% n' T! x% F; @& w7 Q
; L+ }8 }7 a% u3 y# e9 z
由于大多数生长在城里的人,一生中没有遇到过野外的蛇,仅从图片和人工饲养的蛇来了解蛇,蛇恐怖的身体,令人可怕的颜色,难以捉摸的生活习性,令人生畏。各种文学艺术和传说都把蛇作为令人胆寒的对象来描写。人人都是谈蛇生变,蛇成了恶魔的化身。所以对蛇有很多认识的误区。$ i3 \1 d& s7 t5 |1 N2 g' m4 |! t6 X
  
1、误区一:小蛇不毒
虽然一般情况下被大蛇咬伤症状更严重,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刚孵化出不久的小蛇完全有可能比它那茶杯粗的蛇妈妈毒性大。比如大蛇捕食频繁,咬人时注毒量较少。反之,小蛇尤其是刚刚孵化的小蛇较少捕食,因此咬人时注毒量相对较多,而且小蛇大多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人凶狠。许多养蛇专业户甚至蛇类专家都吃过这个教训。
  另外蛇的种类不同,毒性强弱也不同,如银环蛇的个头通常很小,但是它的蛇毒的毒性却极强。所以,哪怕遇到小蛇,也不能掉以轻心。相信每个人都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几个男生拿着大棒石头追打一只拚命逃窜的小蛇。现在应该知道,这也不是件好玩的事儿,除非你将它一棍子就打死,否则,这就是一种玩火的行为,因为受伤的蛇更凶猛,如是毒蛇,咬起人来更致命,况且,蛇类本身是对人类极其有益的一种动物,我们应该尽量保护野外的每一种生物。
$ ^" Q; }- V- o" ~, A/ S
5 k. r5 M( W- O  t8 _
2
、误区二:被蛇咬过,但是几十分钟内没有不适感,那一定是无毒蛇了
这是极其常见的认识谬误,实际上,有些毒蛇咬伤后的症状要经过14小时才能显现出来。比如97年福建附一医院就收治了一个8岁大的小孩,他被银环蛇咬伤后4小时才出现症状,耽误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后来经各方全力抢救,仍然昏迷了一个多星期才苏醒。医院收治的这类蛇伤病人不在少数!
; q+ T: ^# f. W* q
3
、误区三:被蛇咬了,吾命休矣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野外无毒蛇占多数,被无毒蛇咬伤的人,因为精神过度紧张,也可能因惊恐而出现伤口剧痛红肿甚至昏倒的现象。这是心理暗示的结果。即便是有毒蛇咬伤,大多数也因为多种因素的关系,毒蛇咬人时不一定放出毒液或把足够量的毒液注入人体,被毒蛇咬伤的人只有小部分中毒症状比较严重,个别人有生命危险。

4 E) ]. K* T% G' H
4、误区四:冬、春的蛇不咬人
这是明显的一个错误,蛇是变温动物,要冬眠。冬眠后的蛇经过一冬的饥饿,春天外出觅食,十分凶猛,虽这时的气温不太高,蛇的行动迟缓,不太会主动攻击人,但是一旦被激怒,咬起人来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它的毒腺中充满毒液。另外,这两年都碰上暖冬,蛇在冬眠时睡眠不深,极易惊醒。在冬眠中惊醒的蛇也是很凶猛的。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蛇往往不冬眠的。

4 T6 }: z, k* p9 p7 ?0 w5
误区五:蛇无足,跑不过人
很多人在野外遇见蛇,由于恐惧心理,常是转身就跑,这种方法是极愚蠢的。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蛇都是懒洋洋。但在野外,蛇的行动相当敏捷,特别是一些较大型的毒蛇,如象眼镜王蛇,俗称“草上飞”,爬行速度相当快。另外有些蛇,如竹叶青、五步蛇,还能弓起身子,用尾部的力量弹射出去,令人防不胜防。因此,在野外与毒蛇不期而遇,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一动不动。蛇的视觉很差,听觉也不灵敏,多靠空气中和地面的振动辨察对象,靠舌尖的化学感受器识别对手,只要你不动,除非距离太近,它常常不知所措。我国大陆上的毒蛇,除少数北方的腹蛇有微弱的红外感受器官外,绝大多数的蛇,没有象美洲大陆上的响尾蛇那样有敏感的红外线感受器。另外,蛇的胆子是很小的,除少数象大眼镜蛇那样的毒蛇会主动攻击人外,一般在对峙数分钟后,它就逃之夭夭了。其次,如你手中有帽子或棍子一类的东西,你可用极快的速度向旁边扔去,它就会向你扔出去的东西攻击,你也可趁机脱险。但这一定要有经验才行,否则会弄巧成拙。

7 ]' Z5 j  i+ O4 T) @) W6
、误区六:蛇脊骨一抖就会散架
这也是很多人的错误认识。有些人胆子很大,抓住蛇的尾巴一阵猛抖,以为这样就会把蛇抖死。这样猛抖,其实只是使蛇短暂的造成晕厥,并不会抖死蛇,过一会儿,它缓过气来,会更凶猛的攻击人。街上耍蛇之人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更主要的是让蛇一时不能回过头来咬人,是哗众取宠的把戏。
: F3 P5 n. v. z$ N( F
7
、误区七:喝雄黄酒能避蛇
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的资料能证明喝雄黄酒能避免蛇咬。而且,目前市面上的各种熏香、香水、花露水等等,只能防止蚊虫叮咬,不能有效的防止蛇咬伤。

* u7 q3 b. H& q$ `) O8
、误区八:颜色鲜艳的蛇是毒蛇
除竹叶青外,大多数的毒蛇体表颜色并不鲜艳,多呈黑褐色、灰褐色。这跟它的觅食方式有关,蛇主要是以鼠类、蛙类、爬行动物、小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是以守株待兔式的方法觅食,活动范围大多不超过百米之外,因此体表颜色要与地表颜色相一致,才能有效的伪装自己。相反,一些无毒蛇,为了防止自己被其它较大的动物残杀,倒把自己体表的颜色装扮得十分鲜艳可怕,以警告和迷惑想要袭击它的敌人。如象各种锦蛇,一是体型较大,二是全身都是五颜六色花纹。最著名的要算赤链蛇了,各种文学著作中都把它描写成象女妖一样的恶魔,其实是一种无毒蛇。还有所有的蟒蛇也都是无毒的,因体型庞大,也使人感到恐怖。

6 `& v* J, `' M0 h7 s9
、误区九:蛇毒入口会致命
在金庸的小说中,曾有一段是描写欧阳锋的蛇杖上的蛇咬死了人,鲨鱼吃尸体后中毒死了,鲨鱼又吃了鲨鱼的尸体,全被中毒,水面上一片鲨鱼尸体的情景。这其实是小说中的夸张手法,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的。蛇毒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它要直接进入人体血液才能在酶的作用下产生毒性,在皮肤和粘膜表面是没有毒性的,少量的毒液通过粘膜吸收是不会导致人死亡,而且毒液进入人体胃中,被胃液马上就破坏了,所以少量的毒液形不成致死的剂量。关键是口腔和嘴唇如有破损,毒液从破损处直接进入血液,就危险了。被毒蛇咬伤之后,在医疗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最直接和快速的抢救措施就是用嘴把伤口处的毒血吸出来,减少毒素的份量,减缓毒液向体内扩散。但这个抢救措施必须确认施术者消化道和口腔粘膜无损伤,以及嘴唇和接触伤口的皮肤完好无损,才能进行。

& j6 I. R& u+ U. q$ j- E10
、误区十:吃蛇能滋补身体* k- I# o" n, p0 a, K' C
很多人认为蛇肉大补,有滋补的药用功能,因此滥捕乱杀野生蛇类,造成鼠害成灾。其实,蛇身上最好的东西就是蛇毒,蛇毒制品是疗效很佳的药品,这是得到世界上的医学界公认的,如治疗脑血栓的一些制剂,就是蛇毒中所提取的。所以保护好包括毒蛇在内的蛇类,才是符合人类最大的长远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23: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如何防治毒蛇的伤害
8 A& t! p& L9 n& j; _4 k
1
、掌握毒蛇的活动时间和规律

8 E9 [% |# {) u& d+ Q3 R
蛇是变温动物,它的活动与外界气温有密切联系,气温达到18度以上才出来活动。在南方通常510月分是蛇伤发病最高时期。特别是在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另外这几年春夏之交洪水偏多,洪水将大范围的蛇洞淹没,也会造成陆地上无家可归的蛇增多。所以夏天雨前、雨后、洪水过后的时间内要特别注意防蛇。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蛇种不同,活动规律也不同,眼镜蛇,眼镜王蛇白天活动,银环蛇晚上活动,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动。蛇伤也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时,晚上1822时。

% i) Q0 K8 |" x2
、掌握毒蛇的习性
此外有些蝮蛇对热源很敏感,有扑火习惯,所以夜间行路要穿长裤,用明火照亮时,要防避毒蛇咬伤。露营时应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另外,我曾听长期在野外宿营的地质队工人讲,在帐篷四周挖上一条浅沟,在沟内均匀的撒上一点煤油,就能有效的防止蛇进入帐篷。
  毒蛇怕人,受惊后会迅速逃跑,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大多由于我们没有发现它而过分逼近蛇体,或无意踩到毒蛇身体时,它才咬人。因此,在适于毒蛇活动的环境中行走时,提高警惕,并做适当的防护,许多蛇伤是可以避免的。

4 E' ^. P9 j& I3
、旅游者注意自己的活动
注意自己的脚步。蛇类平均每周进食一次,每当进食之后以及蜕皮之时,它们行动和缓,更容易被踏中。在伐取灌木、采摘水果前要小心观察,一些蛇类经常栖于树木之下的草丛中,或是在树枝上。
  不要挑逗或将蛇类提起或者将它们逼入困境,一些蛇类在走投无路或保卫自己的窠穴时攻击性大增。我在前面就谈到,蛇是十分胆小的,它对人的攻击,往往是出于保卫自己。
  翻转石块或圆木以及掘坑挖洞时使用木棒,不可徒手进行这类活动。蛇的居住地方多在地形较复杂的岩石缝隙和洞穴中,周围多有杂草丛生,或矮小而密集的灌木丛中,春季往往活动于向阳的山坡岩石堆中,而夏季常在背阴的小溪沟旁的草丛或灌木丛中。所以,在这些地方活动要格外注意。
/ A, v" X, W" n, `5 O, J! z! V
4
、旅游者注意装束
蛇因为是贴着在地面前进,人的踝关节附近上下十多公分是最容易受袭击的部位,所以在草丛和山间小道行走,最好穿高帮鞋,尽量不暴露膝关节以下部位。密林中穿行,要注意缠绕在树枝上的攀援性蛇,不要过多裸露身体,以防毒蛇的袭击。
  野外夜间宿营后,晨起在使用床单、衣服、包裹前要小心查看一遍,蛇很可能就躲在下面。特别在春天,夜间野外还较寒冷,蛇也喜欢朝较暖和地方钻。
  在林中和崎岖的复杂环境行走,最好人手一根木棍或竹杆,一是可以当拐杖,二是在估计蛇容易出没的地方,特别是视线不佳的草丛和灌木丛中,用木棍或竹杆使劲敲打和左右拨弄一下,直到打草惊蛇的作用。蛇经惊吓后多数是悄悄溜之大吉,实在逃不赢,它才会摆出一幅攻击的样子来吓唬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32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56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13: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虎堂 于 2013-4-10 13:13 编辑 + @& W6 c. K7 g( I; o$ c
- d* t' \' W" n6 L
怎样辨别是否被毒蛇咬伤(除抓蛇外)和急救为治疗赢得时间" n+ L! {# y6 H* T

- ~  C% m5 V% R% P+ s
1)如果是晚上3-8月间要考虑是银环蛇,这种蛇踩到后98%的人会被咬到,还有一种眼镜蛇和腹蛇,但前者和后两者有所不同,前者一般咬伤后伤口处没多大症状,在咬伤后13小时开始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出现视物模糊,眼险下垂,嗜睡,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张口及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牙关紧闭等。严重者四肢瘫痪、惊厥,进行性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导至死亡。后两者咬伤后伤口处会慢慢局部肿胀明显,伤口剧痛,伴出血、水疤,皮下瘀斑甚至局部组织坏死,并迅速向肢体上端蔓延,附近或区域淋巴结肿痛。全身症状有胸闷、气促、心悸、烦躁不安、发热、谵妄及全身广泛性出血,如咯血、呕血、鼻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出现黄疽、少尿或无尿、心律紊乱、血压下降,甚至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导至死亡。
2)白天3-8月间是否在草丛还是在山上,一般草丛和山上大多数是毒蛇,而这些蛇不会乱咬人除踩到它时才会咬人,咬伤后伤口都会出现局部肿胀明显,伤口剧痛,伴出血水疤,皮下瘀斑甚至局部组织坏死,并迅速向肢体上端蔓延,附近或区域淋巴结肿痛。全身症状有胸闷、气促、心悸、烦躁不安、发热、谵妄及全身广泛性出血,如咯血、呕血、鼻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出现黄疽、少尿或无尿、律紊乱、血压下降,甚至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导至死亡。
31,立即用绳子或布条离伤口2-4厘米处进行结扎连续往上结扎2-3. # d: x$ a+ s% f/ [* {- W$ s
2,
如有刀片或玻璃在伤口处划出十字小伤口使毒液往外流
.
! o2 {2 l$ k, P3 J4 Y; L3,
立即送往专业医疗处进行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6-9 11:50 , Processed in 0.177228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