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与反思——韩国登山户外考察见闻 武汉穿山豹户外www.csbclub.com 2007年6月9日,我作为俱乐部代表随中国登山协会代表团赴韩国观摩了第40届大统领旗全国登山大会。登山大会在美丽的济州岛上海拔1950米的汉拿山山脚下举行。早就听说韩国的登山户外氛围很浓,此行所见所闻的确名不虚传,让我们感触颇多。韩国在登山户外运动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普及融入实用,学以致用,注重实战技能比拼,而非体能的比赛是我的第一感触。 (震撼关键词---- 技巧>体能 实战>比拼 普及>专业) 第一天下午开始的内容是救护技能比赛,考核区域里分成了三个部分:笔试、问答、演示。笔试问题是野外生存、救护等户外常识性问题;问答时各裁判就头、手、脚三个不同的部位受伤如何救助进行提问,队员们不但要现场回答急救药箱里应必备哪些药品还得熟悉其相关的用法用量;演示时根据考官提出的受伤部位及情况现场演示使用三角巾、绷带等物品进行的包扎、止血、骨折的固定等救护技能。可以说让参赛队员真实地模拟了一次实战的演练。 接下来的野外技能比赛更让我们大开眼界,参加此次比赛有来自韩国16个地区二百多名队员参加。比赛按照年龄、性别分为高中、大学、成年、中老年四个层次,八个组别。参赛人数之多,级别划分之细,足见韩国登山户外运动的普及程度。当进行装备检查时,参赛队员三人为一组,井然有序地把诸多的户外装备和器械摆放在四五平方米的方格子区域里,从计划书到攀岩绳索、器械装备、路餐、气炉、身份证、药品(药品上详细标注了品名、用途、用量等等)、地图等都一应俱全,计划书、地图、电池等有防潮保护,保证在恶劣的天气状况下可以顺利地进行比赛。虽然表面上看有点类似中国举办的露营大会,但实际上两者却有着天壤之别,听中国登山协会对外交流部李豪杰副部长介绍说,所谓装备检查,不是检查谁的装备精良,而是检查所准备的装备是否符合登山计划,多了少了都不行。装备必须是平时队员们用的,为应付比赛新买装备是要被扣分的。裁判会根据计划书来检验装备、食品是否满足符合计划并给定分数。等一下十几名专项的裁判员会轮流到各参赛队去检查,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如负责食品的裁判会细致地问到哪些食品是用来做早餐的,哪些是午餐的;还会问到食品中含多少卡路里的热量,是否能满足队员的需求;准备的气罐的数量,可使用时间等等。当裁判员问到一样物品时,每位队员都必须准确地知道该物品放置的具体位置。 到了晚上,队员们自己在搭建帐篷、自己烧水、制作晚餐。随后裁判们到各个帐篷检查建营的质量、垃圾的分类、物品的摆放等细节并计分。看到这种热火朝天的景象让人震撼。 反思一:目前中国举办的很多户外技能赛事拼的都是体力,更注重的是体能和难度的考验,而真正普及性的知识很少,备战性的实际操作很少。例如:俱乐部的教练培训时虽然也教一些野外救护等常识,但用得很少,不久后就全都还给老师了,学了不一定会,会了不一定用。韩国的这种比赛内容和形式与中国的赛事的巨大差异,让我们很受启发。 2.韩国登山户外氛围很浓、登山消费观念已然形成, (震撼关键词——氛围=登山消费观念+装备) 观摩比赛之余,我们还攀登了济州的汉拿山和首尔的北汉山两座山峰,虽然相对国内高山而言这两座山都不算高,但远望北汉山的峭壁上挂着二三十人,这种场景在中国的山峰上却是很少能看到的。我们去的当天还是非周末,在登山途中还是看到一批接一批全副武装的登山客,他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成双结对,也有单独行动者。他们清一色的脚穿登山鞋,手戴防磨手套,背包上都插着两根登山手杖,攀岩绳索和器械、户外帽与方巾、水壶等装备齐全,一看就知道是登山攀岩爱好者。登山的人群里女性和中年人居多,看着他们全副武装,我惊讶了:“原本山不高,不需要这样的装备,有点大材小用了吧?”正疑惑着,与韩国友好交流了十几年的登协交流部豪部长介绍说,这就是韩国的登山基础,韩国有大约4700万人口,而经常参与登山户外的人群就有一千多万,相当于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他们大多已把登山当成了一种锻炼或者说是生活中的一部份,登山户外运动已经成为周末活动的首选活动,而中老年登山人口和喜欢攀岩的主妇也在明显增加,在野外露营更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如果是在周末,你可以看到崖壁上爬满了更多的年轻人,韩国登山消费观念已然形成,他们会很自觉自愿地来登山,装备也相当齐备。通过大韩山岳联盟的努力,从今年开始全国的国立公园对登山客全部免收门票。这大大减轻了登山客的负担。 反思二:韩国的登山户外消费观念与中国的登山消费观念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一般的山峰上看到的大多数群体是以游览观景为的目的游客,他们没有必要装备的概念,穿双皮鞋就来登山了。韩国北汉山之行给我的印象是如果是为游览而来的可能会去其他的休闲场所,他们来北汉山就是来登山的,既然是来登山的那么装备就应该齐全,可以想像如此的登山户外消费观念会衍生出多少户外产品的销售商机啊! 3.全民环保意识极强,发动引导,贵在坚持 (震撼关键词----分类 环保 有序 习惯 坚持) 在韩国考察期间我们到济州翰林公园参观,在那里看到的是一片热带雨林绿郁葱葱的景象,而在看历史的图片记录时发现,三十年前翰林公园刚建时还是一片不毛之地,那时的济州也只是一个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孤岛,三十年来通过全社会的不断努力,每个人不断强化的绿化环保意识,才使济州岛变成了现在植被繁茂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我们还发现山上没有设置垃圾桶。是一开始就没有吗?公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撤销垃圾桶是从三年前才开始实行的,所有的垃圾均要求登山者自觉地带下山,人们还会主动按可回收降解的、不可回收的分类放置。韩国政府对环保工作很重视,韩国之行前我在网上查到韩国宾馆不提供一次性用品,所以考察期间我特别留意他们的日常习惯。每位登山者出行都会带一张折叠坐垫,而并非一张报纸坐完后弃之不顾。餐厅里也没有一次性的餐具,野外宿营区也有特定的划分与管理,从这些细节的观察,我们感受到韩国的环保意识已成了习惯。 反思三:几年来,我们户外俱乐部虽然通过不断地宣传和推广使社会广泛地开始接受户外运动、拓展运动这些概念以及环保理念,但是人们还没有完全把户外运动、环保理念变成自觉的行为。户外俱乐部在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中应该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比如在日常的带队进山过程中,从自身做起,通过努力的宣传、带动影响周围的人,我深信,通过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引导,再加上政府的重视和管理,人们的环保意识一定会习惯成自然。 4.政府重视,设施相对完善,企业参与度高 (震撼关键词——救援 赞助 教材+英雄) 代表团一行五人拜会了大韩山岳联盟总部工作人员,还有幸参观了济州汉拿山上的山岳人高相敦纪念碑、首尔的严弘吉纪念馆、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攀冰馆、大韩山岳联盟会长李仁祯个人办的登山博物馆、登山图书馆等场馆。据官方统计在韩国境内普及性的登山学校就有四十几所,仅就首尔而言就有三十多家私营攀岩馆,在韩国学习攀岩、攀冰技术和在中国打乒乓球一样普及,所以韩国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攀岩、攀冰运动员。在韩国把知名的登山家当英雄一样对待,由国际品牌THE NORTH FACE和韩国自己的品牌KOLON SPORT等聘为员工,常年赞助其登山活动,其中顶尖的选手还能得到韩国总统的接见并亲自颁奖,如果要竞选议员或总统的话,担当过山岳联盟会长等职务也是一个重要的资历! 反思四:从首尔北汉山路上完备的路标、随时待发的救援队及对外免费开放的国立公园、大型运动场馆等,均能看出韩国对于登山户外运动及其他运动项目的投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登山户外运动已经成为平民化的运动。我们还看到一些关于救护的教材及联盟编写的登山大全等书籍,而中国登山户外现阶段正缺少这样的实用性教材。这些差距都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韩国之行的震撼与归来后的反思之余,也让我们再一次坚定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登山户外运动信念,在政府、企业、户外俱乐部等多方面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中国的登山户外明天是美好的。                  [imghttp://]www.csbclub.com/bbs/UploadFile/2007-6/200761814514961108.jpg' /> 
[此帖子已被 csbclub 在 2007-10-7 20:20:3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csbclub 在 2008-7-24 22:45:16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