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3-12-4 1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识图 参加定向越野运动,首先必须学看地形图。 地形图(以下简称地图)则是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投影图。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 地貌:是地表平坦起伏的自然状态。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地物:是分布在地面上人工或自然的固定性物体。如江河、湖泊、道路、村庄等。 定向越野所用的地图是由地图比例尺、地物符号、地貌符号、指北方向线和图例注记五大要素组成。 (一)、地图比例尺 地图上某线段长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叫地图比例尺。即: 地图比例尺=图上长:相应实地水平距离 例如,某幅地图的图上长1cm,相当于实地水平距离10000cm,则此幅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 1、地图比例尺的大小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通常依比值大小来衡量,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如1:10000就大于1:15000。 图幅面积相等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其图幅所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小,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详细。如1:10000地图上的1平方厘米相当于实地10000平方米,1:100000地图上的1平方厘米相当于实地1000000平方米。 国际定联规定,定向越野一般采用1:15000比例尺地图,为适应特殊地形的需要,也可使用其它比例尺地图。根据我国的现有条件,以采用1:10000比例尺地图为宜。 2、地图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定向越野地图上的比例尺,一般是用数字比式表示,如1:10000。个别地图除用数字比式表示外,还绘有图解比例 3、图上量读实地距离 (1)、用直尺量算:先用直尺量取图上两点长度,然后依据地图比例尺按公式计算。 计算公式为: 实地距离=图上长×比例尺分母 如在1:10000地图上量取两点长度为1.2CM,则 实地水平距离=l.2×10000=120(M) (2)、目估法:即先估计图上两点长度,尔后按公式计算。 定向越野时,一般是在运动中求实地距离,主要是采用目估法。图上距离越长,估计误差就越大,可以采用分段目估。 图上量取的距离,都是水平距离 ,而实地总是起伏不平的,实际距离往往大于水平距离。因此在计算实地距 离时,须将图上量得的距离加上适当的改正数。定向越野时通常是按地貌的起伏程度,依据经验数据改正(见表)。 地形种类 改正系数 微丘地 10%-15% 丘陵地 15%-20% 一般山地 20%-30% 计算公式为: 实地距离=水平距离+水平距离×改正系数 (二)、地物符号 地面上的各种地物在地图上是用符号表示的,地物符号由图形和颜色组成。 1、地物符号的分类 ①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轮廓符号)。实地面积较大的地物,如城镇、森林、湖泊、江河等,其符号图形的外部轮廓是按比例尺缩绘的,在地图上可以了解其分布形状,依比例尺量取相应的实地长、宽和面积,轮廓线的转折点可供运动员确定运动方向和站立点。图1 依比例尺符号-> ②半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线状符号)。实地的线状地物,如道路、沟渠、因此,电线、围墙等,这类地物符号的长度是按比例尺缩绘的,而宽度则不是。在地图上只能量取其长度,而不能量取宽度。线状地物的转弯点、交叉点同样可供运动员确定运动方向和站立点。 <- 图2 半依比例尺符号 ③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点状符号)。实地面积很小而对定向越野运动有影响和有方位意义的独立地物,如窑、独立坟、独立树等,在地图上,长与宽都不能依比例尺表示,只能用规定的符号。符号的定位点(即实地地物在地图上的准确位置)规定见图3。 在定向越野运动中,独立地物比大面积地物和线状地物作用更大。因为不但位置准确,而且大多数独立地物突出地面、明显易找,有利于运动员在运动中进行图地对照,准确判定运动方向和确定站立点,准确判定检查点的实地位置。 <-图3 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符号及定位 2、地物符号的颜色 为了提高地图的表现能力,专用定向越野地图采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内容,一般原则是:蓝色表示水系;棕色表示地面起伏;绿色表示植被;其它内容用黑色。对于禁区或不可逾越的障碍还要用蓝、黄颜色或专门符号表示。 定向越野训练时,由于条件有限,一般使用单、双色(地貌等高线用棕色,其它均为黑色)地图以及单色复印图,或者使用经过修测的单色图。但这些单色地图层次感差,欠清晰,使用时,主要是从符号的形状、大小、走向以及组合规律区分符号性质。 图4 单色地图符号性质的区分-> ①等高线与小河沟符号的区分。等高线一般是互不相交的几条曲线组合而成,而且有一定的组合规律。而小河沟符号在起伏地段一般与等高线的合水线重合;上游终点有的与池塘符号相连,没有与池塘符号相连的线条越来越细;而且小河沟符号有的有分叉,上面大多有小桥、涵洞等符号;从原图复印出来的单色图,色度比等高线深。 ②等高线与大车路符号的区分。二者在关系位置上无规律,或相交,或平行。大车路一般都通过居民地。从原图复印出来的单色图,大车路符号色度比等高线深,且线条比基本等高线略宽。 ③等高线与水塘符号的区分。两色或单色地图上的水塘符号内,一般绘有规律排列的网点或加绘有“塘”字,复印后网点或“塘”字仍清晰可见。如水塘符号内无网点或“塘”字时:一是可根据水塘所在的位置判断,一般都在低处;起伏地域,一般都在山谷内,而且有的在水塘下坡方向还绘有堤坎符号。二是从原图复印的单色图,比基本等高线色深线宽。 ④河沟与大车路符号的区分。除根据上述各自特点加以区分,还可依据它们相交处的小桥、涵洞符号及其组合规律加以区分。如小河沟和大车路交叉处有小桥符号,与小桥纵方向轴线同向的为大车路符号,相交的为小河沟符号。 (三)、地貌符号 地图上显示地貌的方法很多,定向越野地图采用等高线法显示地貌。 1、等高线显示地貌 ①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 等高线是由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曲线。 等高线的构成原理是:假想把一座山从底到顶按相等的高度一层一层水平切开,山的表面就出现许多大小不同的截口线,然后把这些截口线垂直投影到同一平面上,便形成一圈套一圈的曲线图形。因为同一条曲线上各点的高程都相等,所以叫等高线。定向越野地图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测绘出等高线来显示地貌的。 图5 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 ②等高线显示地貌的特点 (1)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并各自闭合。(等高封闭) (2)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多,山就高;等高线少,山就低;凹地相反。(多高少低) (3)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间隔密,实地坡度陡;等高线间隔稀,实地坡度缓。(密陡稀缓) (4)等高线的弯曲形状与相应实地地貌形态相似。(形似实地) ③等高距的规定 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实地垂直距离叫等高距。等高距愈大,等高线愈少,表示地貌就愈简略;等高距愈小,等高线愈多,表示地貌就愈详细。地图比例尺越大,等高距就越小;地图比例尺越小,等高距就越大。国际定联规定,定向越野地图的等高距一般为5m。我国现有的l∶10000比例尺地图,等高距一般为2.5m,为了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各地训练与比赛的组织者,在修测与制图时,应把等高距改为5m。 ④等高线的种类 等高线按其作用不同,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与助曲线四种。 (1)首曲线,又叫基本等高线,是按规定的等高距测绘的细实线,用以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 (2)计曲线,又叫加粗等高线,从规定的高程起算面起,每隔五个等高距将首曲线加粗为一条粗实线,以便在地图上判读和计算高程。 (3)间曲线,又叫半距等高线,是按二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长虚线,主要用以显示首曲线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4)助曲线,又叫辅助等高线,是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细短虚线,用以显示间曲线仍不能显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间曲线和助曲线只用于显示局部地区的地貌,故除显示山顶和凹地各自闭合外,其他一般都不闭合。还有一种与等高线正交、指示斜坡方向的短线叫示坡线,与等高线相连的一端指向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图6 等高线的种类 ⑤高程起算和注记 我国规定:把“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起算面,高于该面为正,低于该面为负。从黄海平均海水面起算的高程,叫真高,也叫海拔或绝对高程。从假定水平面起算的高程,叫假定高程或相对高程。地貌、地物由所在地面起算的高度,叫比高。起算面相同的两点间高程之差,叫高差。 图7 高程起算 地形图上的高程注记有三种,即控制点高程、等高线高程和比高。控制点(包括三角点、埋石点、水准点等)的高程注记,用黑色,字头朝向北图廓:等高线的高程注记,用棕色,字头朝向上坡方向;比高注记与其所属要素的颜色一致,字头朝向北图廓。 图8 高程注记 2、图上地貌识别 地貌的外表形态尽管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是由某些基本形态组成的,这些基本形态是:山顶、凹地、山背、山谷、鞍部、山脊和斜面等。 ①山顶、凹地 山的最高部位叫山顶。山顶依其形状可分为尖顶、圆顶和平顶。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环圈外通常绘有示坡线。 图9 山顶与凹地 比周围地面低下,且经常无水的低地,叫凹地。大面积的低地称盆地,小面积的低地称凹(洼)地。图上表示凹地的等高线是用一个或数个小环圈,并在环圈内绘有示坡线。 ②山背、山谷 山背,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凸起部分。图上表示山背的等高线以山顶为准,等高线向外凸出,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就是分水线。 图10 山背和山谷 山谷,是相邻山背、山脊之间的低凹部分。图上表示山谷的等高线以山顶或鞍部为准,等高线向里凹入(或向高处凸出),各等高线凹入部分顶点的连线,就是合水线。 ③鞍部、山脊 鞍部,是相连两山顶间的凹下部分,其形如马鞍状,故称鞍部。图上是用一对表示山背的等高线和一对表示山谷的等高线显示的。 图11 鞍部 山脊,是由数个山顶、山背、鞍部相连所形成凸棱部分。山脊的最高棱线叫山脊线。 图12 山脊 ④斜面 从山顶到山脚的倾斜面叫斜面,也叫斜坡或山坡。在地图上明确斜面的具体形状,对定向越野有一定价值。斜面按其形状可分为: (1)等齐斜面。实地坡度基本一致的斜面叫等齐斜面,全部斜面均可通视。地图上,从山顶到山脚,间隔基本相等的一组等高线,表示为等齐斜面。 (2)凸形斜面。实地坡度为上缓下陡的斜面叫凸形斜面,部分地段不能通视。地图上,从山顶到山脚,间隔为上面稀、下面密的一组等高线,表示为凸形斜面。 (3)凹形斜面。实地坡度为上陡下缓的斜面叫凹形斜面,全部斜面均可通视。地图上,从山顶到山脚,间隔为上面密、下面稀的一组等高线,表示为凹形斜面。 (4)波状斜面。实地坡度交叉变换、陡缓不一、成波状形的不规则斜面叫波状斜面,若干地段不能通视。地图上,表示该状斜面的等高线间隔稀密不均,没有规律。 图13 斜面的种类 3、图上起伏的判定 判定起伏就是在地图上判定哪是上坡,哪是下坡,哪是平地。判定起伏时,首先要对判定区域进行总的地势分析,在该区域内,找出明显的山顶,分析山顶间的联系,找出山脊以及主要分水线、合水线的走向,然后结合河流、溪沟的具体位置,判定出总的升降方向。总的地势分析之后,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注意基本一点,即在地图上,凡属运动路线与某条等高线近似平行是平路外,其它现象(与某条等高线越来越近或越来越远或相交)则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具体分析时,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根据高程注记判定 高程注记递增的为上坡方向,递减的为下坡方向;等高线上的高程注记,字头朝向上坡方向,相反方向就是下坡方向。如图,运动路线的起伏为:1—2为上坡;2—3为上坡;3—4为下坡。 图14 根据高程注记判定起伏 ②根据示坡线判定 示坡线与等高线连接的一端为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③根据河流符号判定 当一组等高线在河流一侧,靠近河流的等高线低,远离河流的等高线高,即当离开河流一侧作横方向运动或成一定角度运动时,就是上坡,相反方向运动时则是下坡。当一组等高线横穿河流,上游等高线高,下游等高线低。如图,运动路线的起伏是:1—2为上坡;2—3、3—4均为下坡。 图15 根据河流符号判定起伏 ④根据地貌的基本形态判定 图16 根据地貌的基本形态判定起伏 地貌的一般特点是:山地高,平地低;山顶高,鞍部低;山背高,山谷低;山脊高,山脚低。识别出地貌的各种基本形态,结合具体运动路线,地形起伏则一目了然。如图,运动路线的起伏为:1—2上坡;2一3沿斜面;3—4下坡;4—5上坡;5—6上坡;6—7下坡。 4、图上坡度的判定 坡度,即斜面对水平面的倾斜程度,通常以角度或倾斜百分率表示。判定坡度,即判定运动路线的某一局部或山体某一斜面的坡度为多少度,或是百分之几的坡度。斜面坡度对定向越野非常重要,运动员要根据坡度大小,结合自己体力选择理想的运动路线,就必须学会在图上判定坡度。 判定坡度的方法是根据等高线的间隔来进行的。现以1∶10000比例尺、等高距为5m的地图说明等高线间隔判定坡度的方法。如地图上相邻两首曲线(或者计曲线)间隔为1mm,根据 对边(等高距) 5 正切定理: = tgα 则相应现地坡度 = 0.5 查表为27。 邻边(水平距离) 10 间隔大于1mm时,只要用间隔mm数去除27。,即可得到相应的实地坡度。例如,两首曲线间隔为2mm,则相应坡度=27。÷2=13.5。。间隔小于1mm时,实地坡度大于27。,通行困难,运动员在选择路线时,一般应避开这种地段。 判定坡度时要注意:求某斜面的最大坡度时应量取该斜面上两等高线间隔最小的地方。如图,求该高地南侧斜面的最大坡度,应通过量取“a”间隔来确定;求小路通过高地南侧的最大坡度,应依小路方向量取“b”间隔来确定。 图17 图上坡度的判定 根据等高线间隔判定坡度,可以作为判定坡度的基础训练。经验丰富的运动员,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结合自己的经验,判定实地地貌的起伏程度,从而确定出理想的运动路线。 (四)地图方位与磁方位角地图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专用定向越野地图上,绘有若干等距离平行的、北端带有箭头(称指北矢标)的磁北方向线,即磁子午线。指北矢标所指的方向为北。磁北方向线不仅可以确定地图方位,而且还能标定地图、量测磁方位角和估算距离。 地面上某点指向磁北极的方向线叫磁北方向线。从某点的磁北方向线起,按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 间的水平夹角叫磁方位 图18 磁方位角 1、在地图上测磁方位角 在定向越野途中,如从某站立点向某目标点(包括检查点)运动,先要用指北针在地图上量测出站立点到目标点的磁方位角。 (1)指北针 指北针用于辩别和保持方向。国际定向越野比赛多用透明有机玻璃制成的指北针,其优点是: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透视地图,用图速度高。基本构造如图。 图19 指北针 (2)量测的步骤是: ①标定地图。标定地图就是使地图方位与实地方位一致,它是用图的前提。标定地图时,使指北针的长尺边或底盘上任一条标尺线与地图上任一条磁北方向线(使用复印图时,为任一条坐标纵线)相切,且使前进方向箭头的方向与地图北方一致。转动地图,使磁针北端(涂有红色的一端)指向中心指示线,此时, 地图方位与实地方位一致,地图即巳标定。 ②测方位角。在标定地图基础上,如图,要量测2号检查点(独立树南侧)到3号检查点(十字路口东南侧)的磁方位角,首先将指北针的长尺边或任一条标尺线切于这两点并使前进方向箭头指向3号检查点,待磁针稳定后(如图20状况),转动方位罗盘,使定向箭头与磁针北端重合,此时指北针中心指示线所对正的度数分划,即为2号检查点到3号检查点的磁方位角,如图21所示是63。。 图20 图上量测磁方位角(一) 图21 图上量测磁方位角 2、在实地测磁方位角 定向越野途中,有时要在实地量测磁方位角,即在实地测定从站立点到某一目标点的磁方位角。量测时,左手平持指北针,通过前进方向箭头瞄向目标,待磁针稳定后,转动方位罗盘,使定向箭头与磁针北端重合,此时指北针中心指示线所对正的度数,即为站立点到目标点的磁方位角。 (五)图例注记 专用定向越野地图上的图例注记主要指:比例尺注记、等高距注记与图例说明。在定向越野常设场地所用的地图上,由于实地设置了固定的检查点点标,因此,在地图上还印有简易检查卡和检查点说明,便于业余爱好者随时使用。 用图 识图是基础,用图是关键。野外使用地图是在掌握识图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定向越野训练中的重点内容。 (一)实地判定方位 1、利用指北针判定方位 实地利用指北针判定方位是定向越野最基本的方法。判定时,平持指北针,待磁针稳定后,磁针红色一端所指的方向,为实地的磁北方向,面向磁北,左西、右东、背后为南。 2、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位 有些地物、地貌由于受阳光、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形成了某种特征,可以利用这些特征来概略地判定方位。 ①独立大树,通常是南面枝叶茂密,树皮较光滑;北面枝叶较稀少,树皮粗糙,有时还长青苔。砍伐后,树桩上的年轮,北面间隔小,南面间隔大。 ②突出地面的物体,如土堆、土堤、田埂、独立岩石和建筑物等,南面干燥,青草茂密,冬季积雪融化较快;北面潮湿,易生青苔,积雪融化较慢。土坑、沟渠和林中空地则相反。 ③我国大部地区,尤其是北方,庙宇、宝塔的正门多朝南方;广大农村住房的正门一般也多朝南开。 3、利用北极星判定方位 北极星,是正北天空一颗较亮的恒星,夜间找到北极星,就找到了正北方向。 图22 利用北极星判定方位 北极星是小熊星座的一颗星,距北天极约1。,肉眼看来,北极星就在正北方。由于小熊星座除北极星外均较暗淡,通常根据大熊星座(即北斗七星,俗称勺星)或仙后星座(即女帝星座,又称“W”星)来寻找。 大熊星座由七颗明亮的星组成,形状象一把勺子,将勺端甲、乙两星的连线向勺子口方向延长,约在两星间隔的五倍处,有一颗较明亮的星,就是北极星。 仙后星座由五颗明亮的星组成,形状很象一个变向的“W”,在“W”字缺口方向为缺口宽度两倍处的一颗较亮的星,就是北极星。找到北极星后,面向北极星,前北后南左东右西。 (二)、标定地图 实地使用地图,首先要标定地图。 1、用指北针标定 标定方法同上。利用指北针标定地图精度高,而且不易失误,是初学者标定地图最好的—种方法。 2、概略标定 现地判明方位后,只要将地图上方对向实地北方,地图即已概略标定。 3、利用明显的地物、地貌点标定 明显的地物点,如烟囱、小桥、独立树等;明显的地貌点,如山顶、鞍部、分水线与合水线的转弯点、明显的山背倾斜变换点(即由陡变缓或由缓变陡的明显位置)等。利用这些明显的点标定地图,前提是已知站立点的图上位置。标定时,先确定站立点在地图上的位置,再在实地选择一个地图上也有的地物点或地貌点,转动地图,使地图上的站立点和已选择的一地物点或地貌点构成的一条直线,与实地相应两点构成的一条直线概略重合,并且方向一致,地图即已标定。 图23 利用明显地物、地貌标定地图 如图,站立点是在实地桥梁的中间,地图上即为桥梁符号的中点。在实地选择山顶上的宝塔,地图上有相应的宝塔符号。标定地图时,面向实地宝塔,平持并转动地图,使地图上桥梁符号的中点(也可以看成是整个桥梁符号)和宝塔符号构成的直线与实地相应两点构成的直线概略重合,地图即已标定。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方向一致,即地图上宝塔符号应在前方。 这种标定地图的方法简便、迅速,特别适用于快速奔跑中标定地图。 4、利用直长地物标定 直长地物是指较直且长的线状地物,如道路、沟渠、电线、围墙等。当在直长地物上或一侧运动时,可利用其标定地图。标定时,在地图上找到实地直长地物相应的符号,转动也图,使地图上的直长地物符号与实地相对应的直长地物概略重合,地图即已标定。 图24 利用直长地物标定地图 如图,运动员是在道路上运动,需要标定地图时,平持且转动地图,使图上道路符号与实地道路概略重合,地图即已标定。但要注意的是:实地水渠位于运动员的右侧,标定地图时,图上水渠也应位于图上运动员站立点的右侧,否则,标定后的地图方位和实地方位就会相反。 5、利用北极星标定 晴朗的夜间,可利用北极星标定地图。标定时,先找到北极星,面向北极星,平持并转动地图,使地图上方朝向北极星,地图即已标定。 (三)、确定站立点 标定地图后,就应随即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这是现地用图的关键。 1、综合分析法 用这种方法确定站立点时,先进行控制对照,即对站立点附近明显地形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这时的控制对照是在站立点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但站立点所在地图上的范围是清楚的,控制对照时,应根据各明显地形点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位置,通过综合分析,是可以确定其图上位置的。 如图,用图者站在三角标左下方的山背上,根据左侧冲沟和前方山顶的关系,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 图25 综合分析法 2、后方交会法 这种方法通常是在地形较平坦、通视较好的地段上采用。用这种方法确定站立点时,先通过控制对照,在实地较远处选择两个地图上也有的明显地形点。如图,选择远处山顶与独立房,然后标定地图,用指北针长尺边切于地图上山顶的定位点,摆动直尺,向实地相应山顶瞄准后,沿直尺边向后画方向线;用同样的方法向实地独立房瞄准后并画方向线;两方向线的交点就是站立点的图上位置。定向越野中,由于时间受限,一般不能采用直尺瞄准精确确定站立点,只能用上述原理直接目测出方向线,确定站立点的概略位置。 图26 后方交会法 图27 截线法 3、截线法 这种方法是在线状地物上或一侧运动时采用。其要领是:标定地图后,在线状地物一侧较远处的实地,选择一个地图上也有的明显地形点,如图,运动员在水渠一侧运动,在水渠一侧较远处选择独立房为明显地形点,将直尺切于图上独立房符号,摆动直尺,向实地独立房瞄准,直尺切于独立房的一侧与水渠符号的交点,就是站立点的图上位置。在定向越野中,同样可以直接采用目测瞄准的方法确定。 4、磁方位角交会法 当在植被密集、通视不良的地段上运动时,由于地图与实地对照不便,加之看不到目标实地位置,不能从图上照准目标,可采用磁方位角交会法确定。 其方法是:首先攀登到便于通视远方的树上,在远处选定两个地图上也有的明显地形点。如图,选择远处的独立树和三角点,并分别测出站立点到这两个目标点的磁方位角,在树下近旁标定地图,将指北针长尺边依次切于图上独立树和三角点符号的定位点上,分别以这两点为轴摆动指北针,并使磁针北端指向所测相应的磁方位角分划,然后沿长尺边画出方向线,两方向线的交点即为站立点的图上位置。也可直接在树上概略标定地图,按后方交会法用目测方向线的方法确定站立点的图上概略位置。 采用以上三种方法确定站立点,两交会线的夹角应大于30。、小于150。,否则误差较大。 (四)、确定目标点 在进行地图与实地对照以及在运动中需要明确运动方向和运动路线时,都要确定目标点的图上位置。 1、目估法 当目标点在明显地形点上时,从图上找出该明显地形点,即为目标点在图上的位置。 当目标点在明显地形点附近时,应先标定地图,在图上找出该明显地形点,再根据目标与明显地形点的方位、距离和高差等,将目标点目估定于图上。 如图,目标(独立树)位于145.0高地与张家庄北无名高地间的鞍部,且在分水线近处缓坡上,小路的前方,根据目标点离分水线和小路距离,及目标附近地面的倾斜情况,即可目估确定目标点在图上的位置。 图29 目估法 2、光线法 当目标较多,其附近没有明显地形点时,多采用光线法确定目标点的图上位置。 (1)标定地图。 (2)确定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 (3)向目标描画方向线,描画时,先将指北 针直尺边切于图上的站立点,再向现地各目标瞄准,并向前画方向线。 (4)目测站立点至目标点距离,并根据距离按地图比例尺在各方向线上截取相应目标的图上位置。不易目测距离时,也可通过分析地形层次,或目标点与附近地形的关系位置,在方向线上目估定出目标点的图上位置。 图30 光线法 3、前方交会法 当目标点较远且附近又无明显地形点时,可在两个测站点上用前方交会法确定目标点在图上的位置。 (1)选定现地与图上都有的二至三个明显地形点,如l、2点作为测站点。 (2)在第l点上先标定地图,确定该点图上位置;再以指北针直尺边切该点向现地目标点瞄准后,并向前画方向线。 (3)以同样方法在第2点上描画方向线,两方向线的交点“3”就是目标点(独立树)的图上位置。 图31 前方交会法 综上所述,站立点和目标点的确定是互为条件的。根据已知站立点可以确定目标点;根据已知目标点可以确定站立点。 三、定向越野技能 定向越野技能,是指参赛者在出发区领取地图后到跑完全程,整个参赛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技能。有出发点动作、运动中动作、检查点上的动作和终点动作四个部分。 (一)、出发点动作 定向越野比赛,参赛者在出发区领到比赛地图后,很短时间(一般为2分钟)内就要出发。有限时间内,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 1、浏览全图明走向 得到比赛地图后,①要浏览全图,根据标绘的比赛路线,弄清基本走向;②要明确出发点与终点的夫系。若起点和终点设在一地或相距很近,应在实地观察一下终点设置、终点与附近地形的相互关系,便于终点冲刺。 2、图上分析选准线 根据图上标明的出发点和第1号检查点的位置,进行图上分析,选择最佳运动路线。 选择路线的基本原则(适用定向越野全过程): ①充分利用道路,坚持"有路不越野"的原则 比赛地图现势性强,道路表示较详细。利用道路有利于运动中图地对照,有利于运动中随时明确站立点的图上位置,不易迷失方向,同时还可省力节时。如图,最佳的运动路线是:从出发点出发,先沿大车路向东到叉路口,然后向北沿小路到第1号检查点,而不应翻越山顶运动。但利用道路运动要考虑距离。 图32 坚持"有路不越野"的原则 ②起伏不大,树林稀疏可跑的地段,坚持"选近不选远" 的原则 如图,虽然从第1号检查点到第2号检查点有路可选,但距离太远,因此不宜采用。两检查点之间,地形较平坦,树木不多,直接越野为最佳路线。 图33 坚持"选近不选远"的原则 ③起伏较大,树林密集,障碍大的地段,坚持"统观全局提前绕"的原则 如图,从第2号检查点到第3号检查点,既无道路可利用,又因途中有陡坎、大水塘以及难攀登的高地。因此在选择运动路线时,要分析整个地形,尽量避开这些不能通过的地段,提前做好绕行准备。 图34 坚持"统观全局提前绕"原则 以上原则要综合利用。选好最佳运动路线后,要在地图上熟悉路线两侧的主要地形。 3、标定地图定好向 为准确、迅速起见,在出发区一般利用指北针标定地图。地图标定后,通过图上出发点与第1号检查点的延伸方向就是实地运动的方向。 4、对照地形选准路 根据确定的运动方向,迅速进行地图与实地对照,依据实地的地形条件,在能通视的地段内,选择好具体运动路线,与此同时在通视地段的尽头适当位置选好辅助目标,并确定该目标的图上位置。 通过上述准备,力争做到:图上明,方向明,路线明。 (二)、运动中的动作 运动中,参赛者水平不一,采用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动作: 一是随时标定地图。这里所说的"随时",并不是指任何时候都要将地图的方位与实地方位一致,而是指只要看图,就能快速准确地保证地图方位与实地方位一致。为了节约时间,便于在奔跑中标定地图,最理想的方法是依明显地物地貌点标定。 二是随时明确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这里所说的"随时",也不是随时都用眼睛盯在地图上,而是指奔跑中,任何时候心里都要明确自己在图上的位置,而且只要看图,就能准确地明确站立点的图上位置。即"人在实地走,心在图中移"。 1、基本方法 ①分段运动法 这是初学者平时训练或参加比赛时最理想的运动方法。 如图,参赛者在第3号检查点上,选择好运动路线后通过对照地形,首先在能通视的地段,选择鞍部作为第一个辅助目标,在向鞍部运动前,由于通过对照地形,对鞍部的图上位置以及向鞍部运动的实地路线都己明确,因此,向鞍部运动的途中就不必进行对照地形了。当运动到鞍部后,再通过对照地形,选择山背西北侧独立房作为第二个辅助目标,同样向独立房运动。到达独立房后,继续选择小高地作为第三个辅助目标,直到找到第4号检查点。这种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能正确把握运动方向,能随时明确站立点的图上位置,能减少看图时间,提高运动速度。 图35 分段运动法 ②连续运动法 "分段运动法" 为进行地形对照且选择辅助目标与运动路线,必须在检查点和各个辅助目标作短暂停留,不易提高运动速度,有一定基础的参赛者就可以采用"连续运动法"。连续运动时,可把在各辅助目标要做的工作提前,即从第3号检查点出发,未到达第一个辅助目标(鞍部)之前,边跑边进行图上分析,分析下一段能通视地域内的地形,选择好下一个辅助目标(独立房)以及运动路线。到达鞍部后,如观察到的地形与到达之前从地图上分析的地形一致,即可不在鞍部停留而作连续运动,如此类推直到检查点。到达检查点之前,同样可以分析检查点之后的路线,到达检查点之后,只需"作记"即可迅速向下一个检查点运动。 ③一次记忆运动法 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参赛者,为了取得更理想的比赛成绩,还可采用"一次记忆运动法"。这种方法是:在出发点,把在地图上选择的从出发点到第l号检查点的最佳运动路线,一次性记在脑子里,运动中按记忆的路线运动。末到达第1号检查点之前,在地图上选择从第l号检查点到第2号检查点的最佳运动路线,又一次性记在脑子里,这样在检查点"作记"后,可立即离开检查点连续运动。 ④依线运动法 "线"是指道路、沟渠、高压线、通讯线等。如图,从第4号检查点出发,先沿小径运动,看到高压线向右再沿高压线越野(地形条件允许时)运动,依线运动是用"线"控制运动方向。 图36 依线运动 ⑤依点运动法 点是指明显的地物、地貌点。具体方法同"分段运动法" 和"连续运动法",即用"点"来控制运动方向。 ⑥提前绕行法 这种方法是在检查点之间有大的障碍时采用,要结合检查点的位置,提前选择好最佳迂回运动路线,不要等抵近障碍再作折线绕行。如图,从第5号检查点出发,由于受①号高地东侧陡崖的影响,不能取捷径接近小路,只能经该陡崖北端到鞍部;由于受②号高地西侧与南侧陡崖,③号高地南侧冲沟的影响,不能从鞍部取捷径向第6号检查点运动,只能沿小路到冲沟南端,然后取捷径向第6号检查点运动。 图37 提前绕行法 ⑦指北针定向法 在起伏不大、无道路,有一定植被覆盖、观察不便的地域内,需要采用这种方法运动时,首先在地图上测出站立点到检查点(或目标点)的磁方位角,量算出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并换算成复步数。出发时,平持指北针,旋转身体,使磁针北端和定向箭头重合,此时前进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实际运动方向。 图38 指北针定向法 (二)注意事项 除掌握基本动作与采用具体的运动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尽量按选择的最佳运动路线运动 比赛地图与实地地形基本相符,在地图上选择的最佳运动路线具有可靠性、可行性,一般均能保证按其实施运动,因此,不要随意改变预先选择的最佳运动路线。如果确认自己预先在地图上选择的最佳运动路线不当,应果断地修正偏差。 平时训练时,由于使用的一般不是最新的地图,因而地图与实地有一定差异,运动前选择的最佳运动路线会出现不能通过的地段或遇到其他变化了的情况。一般地形变化的特点是地物变化大,地貌变化小。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后要重点抓地貌对照,根据地貌形态调整运动路线。即使比赛时使用最新地图,也应把地貌对照放在首位。 2.有路不越野 "有路不越野"既是图上选线的原则,也是实地运动的原则。 假定有一荒丘(即无任何植被),比高20m,直径200m,运动方向线正好通过山顶。一是沿山脚绕行奔跑,距离为314m,以正常奔跑速度每秒5m计算,需63秒完成;二是直线穿越荒丘,一上一下204m,以同样的时间完成,则每秒需跑3.24m。很显然,上坡和下坡,要以平均每秒3.24m的速度运动是很难达到的。如果斜坡稍有起伏或有荆棘,则困难更大。即使不是荒丘,而是一片面积相等的小树林,林中有不成片的杂草和灌木,这样的地形也不宜直线穿越。因为在穿越时,肯定要遇到树木、草丛、荆棘的阻挠而需要跨、钻、绕、攀,抬腿要高,着地要选,因此要达到每秒3米的速度同样也是很困难的。 从上述例子看,仅从缩短了距离看直线越野的好处是不全面的,确定一段路线直线穿越是否合算的基点是,既要缩短距离,又要保证速度,以减少消耗、节约时间。 还应指出的是,图上标明的道路是有限的,而实地还有许多图上没有标明的小径,能合理地选用这些小径,将收益不浅。 图39 实地小径的判断 如图: (1)一般山脊上都有小径,而且主要是沿山脊线走向。 (2)明显的山背一般有小径通过,主要是沿分水线走;个别平缓的山谷内也有小径,一般沿合水线走向。 (3)一般独立房之间都有小径相连;当两个独立房在山脊或长山背的两侧时,一般也有小径直接相连,或通过山脊、山背小径相连;就是单个独立房,也会因放牧与砍伐的需要,有小径上山,并与山脊山背小径相连。 ③宁慢少停 比赛时,除了向终点作必要的冲刺外,途中应作类似长跑的匀慢加速运动,如上坡稍慢、下坡要快;接近检查点稍慢,离开要快等。这里所说的"宁慢少停",是说途中运动速度宁可慢一点,也要尽量减少"停" (指停下来看图、对照地形)的次数,或做到不"停"。例如正常奔跑1000m需4分钟,速度是每秒4.17m,但途中如果不自觉地停下来对照3次,每次20秒钟,那么3分钟要跑完1000m,速度就要达到每秒5.56m。在起伏不大的地段作短时间奔跑虽然能达到这个速度,但不能长时间坚持下去。短时间内急剧消耗体力对整个比赛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比赛中宁可放慢速度在运动中对照,也不要停下来。 ④走错了怎么办 走错路,是指偏离了运动方向。如能及时明确自已的站立点,或偏差不大,取捷径回到预定的最佳路线上;或偏差较大,及时进行图上分析,重新选择最佳运动路线。 迷失方向,是指经过地图与实地对照,还不能明确自己站立点的图上位置。此时,可采用下述方法。 (1)回头法。当确认站立点与最近的己知站立点距离不远时,可返回到最近的已知站立点,再按预定路线运动。如果在返回途中,还未到达已知站立点之前,巳判定出站立点,则可按纠正"走错路"的方法,取捷径回到预定的最佳路线上去。 (2)登高法。当确认实地位置与最近已知站立点距离较远时,用"回头法"会耽误更多的时间,这时可选择通视较好、地势较高的位置,根据与已知站立点的距离、概略方向,结合地图与实地对照,确定站立点的图上位置,然后选择新的运动路线,向预定目标运动。 (三)检查点上的动作 1、检查点的"捕捉" 在定向越野比赛时,准确通过各检查点是评定比赛成绩的基础,能否一次"捕捉"成功又关系到比赛的速度,"捕捉"检查点主要有下述方法。 图40 定点攻击法 ①定点攻击法 当检查点设在明显高大的地物、地貌点上或一侧,运动时先找到这些明显点的实地位置,然后根据检查点与明显地物、地貌点的相对方位、距离寻找检查点。如图,第7号检查点设在独立房的东侧土坎下,运动时先找到独立房,再找检查点就十分容易了。 图41 有意偏离法 ②有意偏离法 当检查点设在线状地物上或一侧且运动方向与线状地物的交角较适宜时,可有意向左(或向右)偏离检查点,以该线状地物为攻击目标。运动到该地物时,再向右(或向左)沿线状地物寻找检查点。如图,第8号检查点设在高压线下一侧,先有意偏离运动方向向左运动,运动到高压线下后,再向右沿高压线寻找第8号检查点。 ③距离定点法 在地势较平坦、无道路、植被较多、观察不便的地域内寻找检查点,一般采用"距离定点法",具体方法同"指北针定向法"。 图42 地貌分析法 ④地貌分析法 地貌有一定起伏,检查点设在低小地物附近时,采用"地貌分析法"寻找检查点比较理想。主要是根据地图上检查点与地貌的关系位置.分析出实地两者相对应的关系位置,并依据这种关系位置来寻找检查点。如图,寻找第9号检查点之前,首先运动到检查点西南山顶,在山顶位置通过地图与现地对照,判定出检查点所在的山背,然后沿山背下山寻找石碑,即可发现第9号检查点。 2、法意事项 ①接近检查点之前,要在地图上分析、确定下一段最佳运动路线,并熟悉路线两侧的主要地形。目的是减少在检查点的停留时间,保证自己能作连续运动,避免为他人指示目标。 ②发现检查点,不要盲目作记,而要看清该点标上的代号是否与检查点说明卡上注明的代号相符,因为在一定范围内可能设置多个检查点,参赛时必须注意。 ③一次"捕捉"检查点不成功时,应选择合适位置确定站立点,分析自已是否偏离了运动方向。确认偏离了运动方向,应按迷失方向的方法处理;确认自己只是局部误判,应在明确站立点之后,再次"捕捉"检查点。 (四)、终点的动作 找到最后一个检查点后,应依据已选最佳路线,加快速度向终点运动,接近终点时作最后冲刺。 到达终点后,立即将检查卡交给收卡员,如规定收缴地图和检查点说明卡,应连同检查卡一同交给收卡员,并迅速离开终点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