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88|回复: 1

[转贴]神农架林区地 貌 类 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1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架林区林海茫茫,河谷深切,为壑纵横,层峦叠嶂,山势雄伟,千姿百态,地貌类型复杂,主要有:山地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第四纪冰川形成的冰川地貌。<br>1 山地地貌<br>    神农架99.2%的面积都在海拔800米以上,是一个标准的以中山(海拔800~2000米)、高山(海拔2000米以上)为主的山地地貌区。全区形成的大、小山峰有400多座,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神农顶、杉木尖、大神农架、大窝坑、金猴岭、小神农架等 6座;海拔2900米以上的山峰有:望农亭、箭竹岭、猴子石、天葱岭、麂子山、老君山等6座;海拔2500米以上山峰有20余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5座;海拔800~2000米的山峰近250余座,山地地貌类型又可分为高山地貌与中高山地貌。<br><br>    高山地貌 海拔高度在 2 0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分布在神农架的中部,为大巴山山脉东延之余脉所组成,又称神农架山脉,西起川鄂交界的横梁山进入神农架,略呈东西方向延展,西高东低,北近武当山山脉,东连荆山山脉,西南频巫山山脉,由西向东经高脚岩、小界岭、大界岭、猴子石、大神农架、神农顶、雨帽尖、老君山、铙钹顶、太阳坪、光头山、棺材头等山峰组成,历史上称为“皇界”(武则天皇帝为庐陵王李显领地划分之边界),绵亘百余公里,是湖北省内长江与汉江的第一级分水岭,山北有堵河、南河两条水系流入汉江,山南有香溪河、沿渡河(神农溪)两条水系流入长江。高山地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山势高大而平缓,有“不到高山不显平”之说主要的高峰有:<br><br>    猴子石:海拔2967.0米,北坡处东溪乡、九湖乡境,属自然保护区,南坡处板桥乡境,因山顶散立岩石形似猴群得名,范围1平方公里。<br><br>    大窝坑:海拔3032米,北坡在田家山、板仓乡,南坡在下谷乡,属自然保护区,因主峰西北300米处有一深约5米,面积约300亩的窝坑得名,范围7.5平方公里。<br><br>    望农亭:海拔2997.9米,北坡在田家山,南坡在下谷乡,属自然保护区,因该山似岗亭眺望东北方向神农顶雄姿,故名,范围1平方公里。<br><br>    大神农架:海拔3052.7米,处田家山乡与木鱼镇交界处,属自然保护区,相传神农氏曾率部落在此架木为城,采尝百药,且比小神农架高出 47.7米,故名“大神农架”,范围1.5平方公里。<br><br>    神农顶:海拔3105.4米,在木鱼镇与田家山乡之间,属自然保护区,是湖北省最高点,系大巴山脉主峰,范围2平方公里,北邻杉木尖,西南隔韭菜垭邻大神农架,清朝《兴山县志》称“神龙山”。民国时贾文治撰写的《神农架探察报告》谓“木城”,民间也有称“四季山”的。神农顶擎天入云,高出鄂、赣、湘、豫诸省所有山峰,1982年3月地名普查时,根据该峰在神农架境内的绝顶位置,经湖北省政府办公厅批准,命名为“神农顶”。<br><br>    老君山:海拔2936米,北坡在宋洛乡,南坡在长方、九冲乡,属自然保护区,因建过老君庙得名,范围8平方公里。<br><br>    小神农架:海拔3005米,东濒横河,南交巴东县,西接下谷坪,隔巴东垭子北望神农顶四周群峰。总面积6平方公里,传说神农氏曾到此架木为城,采尝百药,因为它与大神农架相比要低 47.7米,故名“小神农架”。小神农架山势崔嵬,古木参大,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 1500毫米以上,土地肥沃、湿润,东麓的横河是香溪河的发源地之一,西麓的溪流是沿渡河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气候寒凉,无霜期100天以上,长冬少夏,春秋相连。山上遍长冷杉,杂以山杨、桦树、华山松、珙桐、黄柏和箭竹。木本杜鹃遍山生长,每当冰雪消融,春夏相交之际,各色高山杜鹃竞相怒放,把小神农架点缀得花团锦簇。这里生长有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天麻、黄连等药材。还隐藏有白熊、白獐、白麋、白野羊、白蛇以及金丝猴等珍贵动物。东北面的山脚下有一亮石坪,据地质考察该地还藏有水晶石矿。<br><br>    天葱岭:海拔2920米,处木鱼镇境内,因天然野葱遍岭丛生而于1981年8月由林区人民政府命名“天葱岭”。其位于大神农架东南1.6公里,药棚桠以西0.6公里,范围 1.5平方公里。<br><br>    金猴岭:海拔 3 019米,处田家山乡草坪湾以西,属自然保护区,因常有金丝猴出没得名,范围5平方公里。<br><br>    麂子山:海拔 2949.7米,处田家山乡与板仓乡之间,长岩屋西南,属自然保护区,因常有麂子出没得名,范围3平方公里。<br><br>    中—高山地貌 神农架地区除神农顶期一级夷平面为高山地貌外,其他地区均为中—高山地貌类型,即高度在海拔 800~2 000米之间,期间亦有高于海拔 2 000米以上的山峰出现。中一高山地貌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山岭连绵起伏,为山的海洋,山间夹有一些盆地。山脉的走向以近东西方向为主,由于水系发育,溯源浸蚀强烈,亦有近于垂直或斜交神农架山脉的山岭出现,区内由北向南依次有:东西方向展布的雷家山、送郎山、燕麦岭、盘龙山;北西-南东方向展布的相寺岭、燕子孔;北东-南西方向展布的官山。其主要山峰有:<br><br>    南天门:海拔2602.7米,处九湖乡坪阡村境内,属自然保护区,因山势巍峨,山口雄壮、风景优美,如上南天而得名“南天门”,有“石林剑峰”之谓,范围4平方公里。<br><br>    刘享塞:海拔2575.4米,位于田家山乡境内,面积 3平方公里。<br><br>    冰洞山:处宋洛乡境内,因山间有冰洞奇观得名,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 2400.5米。<br><br>    天麻山:又名太平庄,相传为唐代薛刚反唐之前哨,处九湖乡坪阡村与板仓乡响水村之间,属自然保护区,面积l5平方公里,顶峰海拔2211米,平均海拔1650米,地势东高西低,土地肥沃。因盛产天麻而得名“天麻山”。建国前战乱频繁、土匪横行,此处是群众避难之处,故又名“太平庄”。<br><br>    相寺岭:处板桥乡东北口村境内,与四川省巫山县分水为界,海拔2074米,传说明末有一外号称三胡子的和尚在此山修有一庙,名曰“三胡寺”,又因和尚喜看相,得名“相寺岭”,范围10平方公里。<br><br>    送郎山:处松柏镇与盘水乡举场、麻湾村和古水乡古水村之间,范围10平方公里。主峰张公院海拔2 134米,为松柏镇之最高点。<br><br>    中武当:处阳日镇龙溪村境内,别名大寨尖,简称武山,海拔 1752.7米,面积 2.5平方公里,民国8年(1919年)建祖师观,因地处武当山与保康县欧店祖师观之间,得名“中武当”。<br><br>    八王寨:海拔2624.2米,处九湖乡境内,号称“八大王”的明未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进川路过此处时曾在山脚安营扎寨,得名“八王寨”,范围4平方公里。<br><br>    团防岭:处下谷乡马家沟村境内,因清朝康熙年间(1663年前后)清军在此设团防围困夔东十三家起义军刘体纯部得名。海拔1519米,范围1.4平方公里。<br><br>    马鬃岭:处新华乡龙口村境内,因山峰形似马鬃竖起得名。海拔1635米,范围 5平方公里,清朝嘉庆年间是白莲教起义军大胜清朝官军的战场。<br><br>    五指山:海拔1350米,因此山的5个山峰似5个手指伸开,得名“五指山”。范围0.5平方公里,东麓在兴山县湘坪区,西麓处九冲乡卢院村境内。<br><br>    官山:海拔2000米,处新华乡东部与保康县连界,西麓属神农架,东麓属保康县,因从前无业主,得名“官山”,范围3平方公里。<br><br>    火焰山:海拔1650米,处红花乡三堆河村,因硅石露头,在阳光照耀下如火焰喷射得名,范围0.4平方公里。<br><br>    珙桐林:海拔2450米,处板仓乡阴峪河村,在麂子山以西1.6公里, 属自然保护区, 因生长大片珙桐林得名,范围2平方公里。<br><br>    白蛇座:海拔2253米,处红举乡梨子园村,因从前此山发现过白蛇,井修过一座白蛇庙得名,范围2平方公里。<br><br>    雷家山:海拔1551.7米,处盘水乡麻湾村与古水乡白鱼洞村之间,北连房县两蒿坪,范围3平方公里。<br><br>    箭竹岭:海拔2997.9米,处田家山乡温水村与九湖乡坪阡村之间,属自然保护区,因丛生箭竹得名,范围1.6平方公里。<br><br>    重要山口 神农架山高林密,内外联系主要借助于山口,山口不仅是陆地进出的道路,而且也是山地地貌突出的特点,神农架重要的山口有:<br>    竹山垭子:处九湖乡小九湖村境内,海拔1900米,是通向竹山县顺水平的山口。<br><br>    自生桥:处九湖乡大九湖村境内,海拔 2 400米,是通向四川省巫山、巫溪县的山口,是川鄂古盐道要冲,是两个险峻的山包间形成的一条通道,被喻为自然生成的桥。<br><br>    铜厂垭子:处木鱼镇木鱼村境内,属自然保护区,海拔 2 270米,因早年开挖过铜矿得名有人行道通石板沟下关门山,南达巴东县广东湾。<br><br>    岩屋沟垭子:处古水乡白鱼村境,海拔1740米,因位于岩屋沟顶得名,有人行道北通房县杜家川,南达古水乡古水村中瓜坪。<br><br>    五磴子垭:处九湖乡大九湖村境内,海拔1876米,因山口以南四川省巫山县五磴子村而得名,山口险峻无通道。<br><br>    亮垭子:处石磨乡境内,海拔1800米,是通向四川巫山县黄金坪、朝阳评的山口,沿途山峦树木遮天蔽日,行至此垭豁然开朗而顿见光明,故名。<br><br>    椿树垭:处盘水乡红花朵村境内,海拔1700米,有209国道十(堰)兴(山)线通过,是神农架与房县的分界山口,北至房县城66公里,南至松柏镇40公里,因山口曾生长一片椿树林而得名。 <br><br>    天坑垭:处盘水乡麻湾村洞儿沟脑,因有凹陷溶洞得名,海拔1300米,有人行道北通居县西蒿坪,南达盘水乡麻弯村洞儿沟口,是神农架的最北点。<br><br>    大烟灯垭:处新华乡东北部龙潭村境内,海拔1280米,北通保康县大横溪,清朝嘉庆年间,清军团练为防白莲教义军袭击,在此设烽火垛报警,井筑石城屯兵,又因比新华乡南部的烟灯垭山口要大,得名“大烟灯垭”。<br><br>    冷盘垭:处苗峰乡万福村境,原名“碾盘垭”,因山口风大寒冷,得名“冷盘垭”,海拔1136米,东通保康县安家湾,西通苗峰乡太阳村香炉山,阳(日湾)新(华)公路南北穿过,清朝乾隆末年(1795年),韩仕孝、白三儿在此倡白莲教,被房县仇必达知县领兵镇压,嘉庆年间,清政府在垭侧驻兵,设千总衙门。<br><br>    松树垭子:处古水乡长青村境内,海拔1514米,因山垭两侧松树成林得名,有人行道北通房县西蒿坪,南达古水乡白马洞。<br><br>    漂上:处木鱼镇木鱼村境内,属自然保护区,海拔2376米,早年山洪崩坍了山梁,漂跑了树木,形成了一道山口,得名“漂上”,有人行道北通大千家坪,南达巴东县干河。<br><br>    巴东垭子:处田家山乡境内,在大神农架与小神农架之间,属自然保护区,海拔2500米,有人行道西达下谷乡离子山村,东北达韭菜垭子,林区建置前为巴东、兴山两县的界垭,故名“巴东垭子”。<br><br>    风景垭:位于林区西南部田家山乡境内,邻近神农顶,属自然保护区,海拔2950米,南边是板桥乡辖地。原为房县、巴东界垭,得名“巴东垭”。因与东南方向的巴东垭子重名,1981年8月地名普查时区人民政府取其“神农第一景”之誉更名“风景垭”,垭北有九酒公路线贯通。 <br><br>    韭菜垭子:海拔2490米,位于田家山乡境内,处神农顶与大神农架之间,属自然保护区,因山口周围生长野韭菜得名,有人行小路东至木鱼坪,西至风景垭。<br><br>    天门垭:海拔2328米,位于田家山乡境内,山口宽100米,天门垭两侧山峰拔地隆起,相对高差80米,中间显出一道通向南北的山口,每当清晨,云雾弥漫;天气阴霾时,云遮雾绕,终日不散,浩瀚的云海难辨方位;天气放晴时,晨光斜射,山口若隐若现,如同九天门户,故名“天门垭”。<br><br>    关家垭:海拔2300米,为红举乡与二荒坪的界垭,北往二荒坪的油房(村),南至邓家沟。<br><br>    碑垭:海拔1500米,为松柏镇与朝阳乡的界垭,从前,因垭口设立过指路碑,故名。南往朝阳乡石家河,北至松柏镇高桥。<br><br>2 流水地貌<br>    神农架的流水地貌,按地表水流方式可分为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河谷流水地貌等三种。<br><br>    坡面流水地貌 林区广泛分布,因地面倾斜不大且坡面比较一致,在大气降水和冰雪融化时形成一薄层流水较均匀地冲刷着整个坡面。而呈片状侵蚀。当坡面流水在流动的过程中,继续得到雨水或冰雪融化的补充,而流量增加到一定值时,成层的流水不再能保持平衡,水流自动汇集呈小沟流动,形成沟状侵蚀。多分布在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土壤在人为因素作用下的海拔1700米以下的农作物生产区。坡面流水地貌区,地表常以地带性土壤资源为主,其次是岩成土。<br><br>    沟谷流水地貌 沟谷流水地貌系暂时性的沟谷流水作用,具有下列特点:流量变化悬殊,洪瀑、瀑落、流速大、多湍急、水流含沙量大,而且颗粒大小混杂。这类地貌在本区分布广泛,成土母质中,常呈洪积扇、冲积扇地貌堆积于沟口的平缓处,使水流迅速分散成很多放射状散流。因此,河流所带的物质也由放射状的堆积物而来。而在沟谷的上游,岩石裸露,冲沟内平时无水,整个沟谷广泛发育在土质疏松和倾坡面植被带稀少处,全区计有大小沟谷400多条。<br><br>    河谷流水地貌 在永久性的水流作用下,使地表呈线状伸展成凹地——河谷,河谷主要由河床、河漫滩和谷地(包括谷坡)上的河流阶地组成。林区河流主要有:青杨河、古水河、宋洛河洛溪河、里叉河、九冲河、当阳河、长方河,龙口河、沿渡河(神农溪)、落羊河、阴峪河、关门河、南河等,其上游河谷较狭窄,两岸山嘴交错突出,河床坡度大,水流急;中游河谷宽展,有河漫滩和阶地发育;下游坡度缓和,多曲流叉河、大河河口段有三角洲发育。<br><br>3 岩溶地貌<br>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指广泛出露有可溶性碳酸盐岩的地区,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动、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观。神农架林区地层的构成表明,有65%的沉积岩,其中有30%是可溶性碳酸盐岩,即石灰岩、白云岩等,神农架在新生代以来,一直处于新构造运动上升的中心,山高林密,河流发育,地表水与地下水均较丰富,因此,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主要的喀斯特地貌形态有:喀斯特漏斗和洼地、坡丘谷、溶洞、落水孔、暗河、喀斯特盆地、溶沟、溶槽、石茅、石柱、石林、岩溶槽谷、干谷、溶峰、峰丛、天生桥等。<br><br>    喀斯特漏斗和洼地 是常见的两种喀斯特地貌现象,多分布在分水岭上,以靠近排水道的边缘较为密集。二者有时不宜区分,一般称喀斯特漏斗为“坑”。往往沿地质构造方向线相伴出现。喀斯特漏斗、洼地四周被溶峰和峰丛所围,底部平坦,由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所覆盖。洼地一般长50~3O0米,宽50~100米,与周围溶峰相对高差50~100米,在洼地中心或边缘有落水洞分布,如千家坪等地。<br><br>    坡丘谷 以大九湖、千家坪、大葱坪、小葱坪为最典型,坡丘谷四周有溶峰、峰丛和残丘分布,一般宽100~1000米,长2~7公里。底部平坦开阔。有水系发育和部分耕地分布,地表水于谷底的落水洞转入地下。<br><br>    溶洞 神农架林区溶洞发育,洞口主要暴露在喀斯特洼地、坡丘谷、沟谷的边缘以及河流的谷壁上,多受构造裂隙控制,区内溶洞具有成层分布的特点,其规模不等,一般高1~30米,宽l~20米,深几米至数干米。形态多样,洞底一般平坦,常见有石钟乳、石柱、石塔、石帘等石灰华堆积物。主要溶洞有:<br><br>    燕子洞:处官封乡塔坪村与宋治乡前进村之间的在子区东份海拔2343米,因洞内藏短<br>嘴金丝燕得名。洞门呈拱形,洞口高14米,深18米,宽16米,是一面积420平方米的岩屋。洞从石岩穿过。长约3700米,洞身时宽时窄,最宽达4米,最窄仅能容身;洞顶时高时低,最高达20米,最低不足 0.5米;主洞两侧有多处支洞,入洞700米以内有无数失掉了候鸟特征的短嘴金丝燕成对地筑巢于干燥的洞壁栖歇,洞内有涓涓细流,气候冬暖夏凉。<br><br>    山宝洞:处官封乡塔坪村,因山洞内方解石天然宝塔林立得名。传说古代有刘志功者两次进洞修仙,又名“二仙洞”。洞分4段,亦称“四厅”,第一厅长5米,宽4米,高4米;第二厅长15米,宽 6米,高 2.3~4米;第三厅长 3 400余米,高 10米,宽 12~15米;第四厅高宽与三厅略同,长4 000余米,是一绚丽多姿的特大溶洞。<br><br>    鸳鸯洞:处阳日镇大坪村,洞长 1400米,内多钟乳奇观。<br>    <br>穿洞子:处红举乡白莲村瓦岗寨(山),长2000米,宽4米,穿岩对过,故名。<br>    <br>白马洞:处古水乡白马洞村。<br>    <br>月亮洞:处阳日镇武山村九家创山岩上。<br>    <br>阳雀洞:处板仓乡阴峪河村九道水以西,灯盏窝以北,属自然保护区,长1000米以上,宽5米;高3米,洞内栖歇春来秋去的阳雀,故名。<br>    <br>寨子洞:处木鱼镇彩旗村天生桥伊家坡山的明岩之上,深约500米,分前后厅,前厅高30米、宽40米,遍布石钟乳、石笋,后厅大于前厅,清嘉庆年间,豪绅曾将该洞辟为寨堡,故名。因洞内冬暖夏凉,又名“冷热洞”。<br>    <br>黑龙洞:处苗峰乡万福村,洞壁呈黑色,故名。洞高6米、宽3米、长500余米,内有一条宽2米,长百余米的地下水流入后河。<br>    <br>观音洞:处新华乡龙口村,因洞内曾供奉过观音菩萨得名,长120米以上,宽4米,高5米,面积近500平方米。<br>    <br>黄龙洞:处阳日镇阳日电站以东约1公里关门河北岸。<br>    <br>火烧洞:处板仓乡阴峪河村,洞内长岩哨。相传,古代被一恶霸独占,乡民愤而纵火烧毁,故名。洞长120米,高6米,宽4米。<br>    <br>黑龙洞:处盘水乡铁炉村,洞长千米,有地下水流动,岩石呈麻黑色,如黑龙滚动,故名。<br>    <br>银门洞:处板桥乡板桥河村,又名神门洞、石门洞,是神农溪的源头之一,常年泉流不竭。<br>    <br>吊洞:处板桥乡水田梁子以北吊洞湾半岩山上,高5米,长135术,宽3米,因该洞吊于岩上得名。<br>    <br>黄溪洞:处板桥乡碓窝石村黄溪河东岸,高1.8米,长8米,宽2米。<br>    <br>双龙洞:处新华乡龙口村尚家岩下,又分旱龙洞和水龙洞两个,长约600米。<br><br>    落水孔 民间谓“天坑”,往往出露在喀斯特漏斗、洼地、坡立谷、槽谷和沟谷中的底部,是排泄地表水的主要通道,落水孔的形态不一,在喀斯特洼地中心者多为井状;在喀斯特洼地边缘者一般为倾斜状;在斜坡一带为裂隙状。落水孔直径5~10米,可见深3~30米,部分落水孔常年有水注入,处于充水状态。如大九湖落水孔、观音洞等。<br><br>    暗河 又称地下河、伏流。神农架林区暗河较多,暗沟的主要特点是规模不大,流量多在500升/秒以下,流程短促,多数在2公里以内;纵坡降大;暗河发育方向多与构造线一致;暗河管道系统复杂,多分支,区内暗河可分为河源型、谷坡型及岸边型三种,其中规模较大者(流量大于350升/秒)有5条。<br><br>    郑家仓暗河:位于木鱼镇郑家仓北西500米,出露于神农架背斜山与木角坪向斜谷之间,在神农架呆群石槽河组硅质白云岩与震旦系南沱组的岩层接触面处。高程为海拔1400米,流量达2000升/秒,水质属HCO3—Ca—Mg型,矿化度为0.14克/升,为河源型暗河,是香溪河的源头。<br><br>    大九湖暗河:位于九湖乡南东700米,暗河出露于神农架群上寒武系白云岩中,高程为海拔160O米,流量达884升/秒,水质属HCO3—Ca—Mg型,矿化度为0.15克/升,属谷坡型暗河。<br><br>    白竹头暗河:位于白竹头西400米,在神农架苗峰乡与保康县接界处,暗河出露于下奥陶统白云质灰岩中,高程为海拔650米,流量达483升/秒,水质属HCO3—Ca—Mg型,矿化度为0.3克/升,属谷坡型暗河。<br><br>    莺嘴岩暗河:位于板桥河乡莺嘴岩北东1.2公里处闹水河东岸,暗河出露于上震旦系灯影组硅质条带白云岩中,高程为海拔1440米,流量达417升/秒,属谷坡型暗河。<br><br>    官封口暗河:位于官封乡紫竹河东岸,暗河出露于中寒武统覃家庙组白云岩中,海拔810米,流量达350升/秒,水质属HCO3—Ca—Mg型,矿化度为0.2克/升。暗河出口为一溶洞,洞高0.4米,宽1.5米,每年在洞口可捕鱼千余公斤,有“春雷鱼涌”奇观;每次暴雨后6一7小时,便流出浑水,属岸边型暗河。<br><br>    喀斯特盆地 林区内喀斯特盆地以九湖乡大九湖村最为典型,大九湖地形为一坡立谷,底部平坦,高程为海拔1730~1750米,呈不规则状,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5公里,面积为18平方公里,在形成过程中,曾因地下水通道阻塞而成为岩溶湖,后因发育了新的地下水通道,湖水被疏干成沼泽化,形成现在的地貌景观。<br><br>    林区内喀斯特地貌形态除上述外,尚有溶沟、溶槽、石茅、石柱、喀斯特槽谷、干谷、溶峰、溶丛、天生桥等。<br><br>    溶沟、溶槽 是由于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中的节理裂隙不断溶蚀、侵蚀形成的沟槽状态,溶沟一般宽0.12米,深0.05~3米,溶槽长度往往超过深度为5倍,如椿树垭一带溶槽长达300~500米,深20~30米,宽50~100米。<br><br>    石茅 在较纯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石茅表面浑圆,石茅间溶沟沟底较宽,茅顶较厚,溶蚀特征明显,在具有非可溶性岩石夹层的碳酸盐地层中,茅尖和溶沟较窄,呈锯齿状,显示出溶蚀、淋滤强烈的特征。<br><br>    石柱 多见于硅质条带较多,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神农架群古老岩系中,一般高10~50米,直径在3米以上。<br><br>    石林 见于神农架主峰及风景垭,神农架群的硅质条带白云岩中,由一组数量较多的石柱组成,石柱一般高10~30米,直径5~l0米。<br><br>    岩溶槽谷 以土地垭、松香坪、木鱼坪、百草冲、小九湖等地最为典型,多沿可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的界面出露,一般宽50~100米,长100米、几百米至10余公里不等。<br><br>    干谷 干谷跟踪构造线呈狭窄条带状发育,四周为溶峰和蜂丛围绕。谷底平坦,多为耕地,沿干谷发育方向有漏斗、落水孔,呈串状分布,该谷地高悬近代深切峡谷之上,显现出岩溶悬谷特征。如田家山乡草坪村的百草冲等地均是。<br><br>    溶峰(丘)常与岩溶洼地一起组成峰丛洼地,由于岩性差异,溶峰(丘)的形态也不同,在较纯的可溶岩地段,溶峰(丘)浑圆而坡角小,似坟丘;在夹有非可溶岩的地段,溶峰尖棱而被角大,似塔状,溶峰(丘)比高一般50~200米,坡角35~45”。植被较发育。<br><br>    峰丛 由连座溶峰(丘)组成,往往与岩溶洼地一起分布组成峰丛洼地,见于神农架的东南角及西南角一带。<br><br>    天生桥 见于小当阳彩旗和幸福洞(艰难洞)等地。彩旗天生桥有现代水系从下穿流而过,桥面距水面40米,桥体浑厚,十分壮观。<br><br>4 冰川地貌<br>    神农架的冰川地貌主要见于西部的九湖乡,为第四纪冰川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特点是:配有发育完好的冰斗、冰窖、角峰、槽谷等冰川地貌,也有相应的冰川堆碛物,如侧碛、底碛、漂砾等按一定规律排列成群出现,其中冰川侵蚀地貌形态清楚,分布集中,尤以冰川槽谷保存最好。主要冰川地貌点有:<br><br>    大九湖冰川地貌 大九湖冰川地貌现象有冰斗、冰窑、角峰、刃脊、槽谷、基岩鼓丘等。冰斗和冰窖是大九湖冰蚀地貌中较普通的一种形态,均保存较好的散布于大九湖盆地周围的山坡上,一般为半圆形的呈围椅状或漏斗状的洼地,三面封闭,一面开口。位于冰川谷地的源头或侧壁,主要的冰斗有:<br><br>    窑湾冰斗:位于八王寨西南面山坡上,距九湖乡政府所在地鲤鱼岩以东500米,是一个典型的漏斗状洼地,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坡度60~65度,后壁高40米,唯南西方向有一出口,宽20米,冰斗底部海拔 1800米,宽 30米,坡度10~50度,悬于下部上坝槽约45米。<br><br>    一里坡冰斗:位于三字号冰川槽谷的南侧,即放牛湾谷地向西偏转进三字号谷坡的坡壁上,冰斗顶部即为进入坪阡村的一里坡垭口,冰斗呈马蹄形,开口方向为正北,顶部宽约100米,高约25米,底部海拔1770米,冰外侧壁坡度约为45度。<br><br>    杨家湾冰斗:位于一里坡冰斗的西侧,即四字号谷地东部的边坡上,与一里坡冰斗中间隔有一座无名角峰,冰斗底部宽30米,海拔为 1780米,顶部宽达150米,上宽下窄,呈漏斗状,半壁坡度为50~55度,于北西35度方向向下开口,与四字号槽谷相连。<br><br>    卸甲套冰斗;位于卸甲套谷地源头及老龙脊分水岭西北侧的山坡上,是一个马蹄形的洼地,唯东北方向有一开口,其他方向均为石壁,高悬卸甲套槽谷之上,底部海拔2 100米左右,连接冰斗底部与谷地的冰坎,坡度为40~45度。<br><br>    挂字号冰斗:位于挂字号谷地上源,为两侧成串出现的一些小洼地,谷地源头东西侧的两个冰斗保存较完好,西侧的一个位于竹山垭子分水岭的南坡,长宽都有数十米,四壁边坡较缓,底部海拔约为1800米;东侧的一个位于挂字号与小九湖分水岭的西坡,呈半圆形,周围陡壁环绕,唯西南面开口与挂字号谷地相连。<br><br>    角峰与刃脊:在大九湖地区冰斗和冰蚀洼地的上部,有9座冰蚀角峰保存完好,它们都是不同方向开口的冰斗、冰川侵蚀后的残留部分,山坡陡峻,峰顶指天,八王寨海拔2624米的主峰就是一座典型的角峰,分水岭两侧相互平行的冰川槽谷发展而形成为刃脊,呈南西北东方向展布,最后倾伏于大九湖盆地中,岭脊陡峭如鱼脊、虎脊。地质学上称“刃脊。”<br><br>    冰川槽谷:在大九湖冰蚀地貌中,冰蚀槽谷保存完好,盆地周围的山谷,其横剖面多呈“U”谷形态。其特点有二:其一,谷地底部平坦,坡度一般在5度以下;其二,谷地下游原有的冰蚀地貌已被冰川后期的冲积物、洪积物以及坡积物覆平,仅在谷中或谷口的基岩鼓丘上或流水堆积的下部零星地残存一些冰碛物,主要的冰川槽谷有:<br>    一字号槽谷:上起九湖乡小九湖剑川垭,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延伸,在鲤鱼岩以西1公里处汇入上坝大谷,长1200米,槽谷下部宽150米,向上游谷身逐渐变窄。<br><br>    放牛湾三字号槽谷:起于八王寨西南坡,止于上坝大谷交汇处,长600米左右,谷地上部称放牛湾,长约350米;一里坡冰斗以下称三字号,谷地宽60~80米,放牛湾槽谷北侧残存着一小段侧碛堤,呈阶梯状分布,约长70米、宽ZO米,放牛湾谷地南坡发现有典型的悬谷,高悬于主谷之上,比高20米左右。<br><br>    上坝槽谷:是大九湖最大的冰川槽谷,它上接三字号谷地,呈北两一南东走向,槽谷两侧和源头有许多分支冰川槽谷,除源头三字号槽谷外,北侧有二字号和庙湾两个支谷;南侧自东向西依次有四字号、五字号、六字号、七字号、八字号、九字号6条支谷,支谷除庙湾、三字号规模较小外,其他均为宽达250~300米,长700~800米的宽广谷地,冰川槽谷的两坡壁和上源又与冰斗相连。<br><br>    挂字号槽谷:源自大九湖北部的竹山垭子,海拔1898米,长约2.5公里, 宽300米,呈北北东一南南西方向展布,其尾部涵地为落水洞,海拔1735米,是大九湖盆地的最低点,槽谷剖面呈“V”形,谷底平缓,纵剖面呈阶梯状下降。<br><br>    九灯河槽谷和卸甲套槽谷:分布在老龙脊刃脊的两侧,呈北东一南西向相互平行展布,长约2公里,宽250~300米,两槽谷在小营盘汇合,最后汇入大九湖冰蚀盆地中。 <br><br>    除上述外,还有黄家湾、吴家湾槽谷,南部爬地湾、小井湾槽谷,其规模小,长500米,宽50~80米不等。<br><br>    基岩鼓丘 见于九灯河谷地,距河口 70米和250米处,平行排列着两个椭圆形的残匠,丘顶高10米,长20~30米,走向与谷地延伸方向一致。残匚为寒武系石灰岩组成,丘顶大都被一层浅黄色堆积物覆盖,以砂和亚粘土为主,夹杂着长20~30米的砾石,是冰川作用的结果,这种基岩鼓丘还见于二字号和庙湾槽谷的前部和爬地湾槽谷中,愈近于大九湖盆地,丘顶和谷底的比高愈低,丘顶堆积物愈厚,此类基岩鼓丘在大九湖盆地中有20余个。<br><br>    小九湖冰川地貌 小九湖位于大九湖以北3公里,底部海拔 2 050米。南部隔剑川垭、锣鼓垭与大九湖相望,北部出铜洞沟进入黄柏阡,是一大型冰川槽谷,其主要冰川地貌现象有:<br><br>    小九湖槽谷:东坡上连八王寨,西坡在竹山垭子分水岭东麓,谷地呈北北西一南南东方向展布,在碑坪有源自锣鼓垭的冰川支谷汇入其中,使谷地展宽,走向向东偏转,小九湖槽谷止于铜洞沟上缘,长4公里,该槽谷谷身圆滑,谷底平坦(坡度5~7度)。谷底最宽200米,边坡陡峻达45~50度,但上升距谷底30米处坡度复变缓,此缓坡为早期冰川之谷底,现成为后期冰川粮谷之谷肩。<br><br>    悬谷和冰斗:在小九湖槽谷东坡上保存有9个悬谷和冰斗,悬谷谷身较短,高出谷底50米,较典型的冰斗位于杨柳湾的上部,呈围椅状,三面环以陡壁,唯西面向小九湖开口,名杨柳湾冰斗,底部海拔约2100米。<br><br>    侧碛堤与漂砾:在小九湖槽谷西侧谷地边缘残存着一道侧堤,碑坪至铜洞沟间保存较完好,堤宽10米,高出谷底2米,向谷口消失,外侧的排水沟也可见,侧碛堤分上中下三层,上部为浮土层,约 0.3米;中部为松散的砾石夹砂层,砾石长 10~20厘米,表面圆滑,具有粗略的沉积层理;下部为冰碛物,由大小不等的砾石夹砂及粘土混杂堆积,厚1.7米,砾石成分复杂,砾石一般长在ZO厘米左右,大者达60~70厘米,棱角分明,磨圆度0~2级者居多,冰碛物整体呈浅黄色,砾石上无风化圈存在。在冰碛物中发现一块20X16Xll厘米、具条痕的砂岩砾石,其上平行排列着5条擦痕,谷地底部四处散布着一些长径超lm3大漂砾,最大的一块停积于距谷口 50米处,长 5米,高 4米,厚 2.5米,系岩性坚硬的石夹砂岩,在其侧部有一组明显的擦痕,痕长30厘米、宽 0.5厘米、深 0.2~0.4厘米,如此巨大的漂砾停积在宽阔平坦的谷底,乃属冰川搬运的结果。<br><br>    黄柏阡一带的冰川地貌 黄柏阡位于大九湖盆地的北部,其南部经铜洞沟与小九湖相连,东北部出漆树垭进入东溪乡,全部在落羊河流域之内,在落羊河的西部,泉保坪至放马场一带发现有冰蚀地貌存在,主要有:<br><br>    放马场槽谷:源于一里坡垭口,止于漆树垭,自西向东延伸2公里,宽40~50米,谷地海拔15600米。<br><br>    黄柏阡槽谷:位于落羊河西岸,长2.5公里,谷底宽约70米,高度低于海拔148O米的放马场, 走向呈北北东一南南西方向展布,其源头与放马场槽谷接近,同在与竹山县交界的分水岭上。<br><br>    十里荒槽谷:起于西北部的竹山大垭,向东南延伸,长1.5公里,经八里槽谷在泉保坪与黄柏阡槽谷汇合,最后经分水岭与九道梁谷地相连,该谷坡面较陡,在泉保坪旁的谷地中,有一块巨大的紫红色砂岩漂砾,体积为5.2X3.5X1.5米,其顶部的磨光面有三组擦痕,最明显的一组与漂砾长径一致,最长的一条达20厘米, 宽9.5厘米,深 0.2厘米。<br><br>    坪阡一带的冰川地貌 属落羊河流域,落羊河自南向北流经坪阡25公里,上支分为两支,西支名清水河,东支名坪阡河,两支在坪阡村汇合,与下游河谷呈‘T”形相连,下游是一段经流水强烈切割的峡谷,谷壁陡立,谷地横剖面呈“V”字形,坪阡以上的谷地则完全保持着宽阔“U”形槽谷的原形,河岸一般发育两级阶地一级阶地地面分布连续;二级阶地地面保存零星,冰川堆积物残留在它的顶部,主要有:<br><br>    国公坪槽谷:位于坪阡以北 2公里,底部海拔 1520米,其上源达大坡垭口,南达坪阡,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500米,谷底有一基岩鼓丘,呈馒头状,顶部高出谷底12米。<br><br>    干沟槽谷:源于潮水池,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在干沟附近汇入坪阡谷地,长约1公里,宽40~50术,普遍有两级阶地,在干沟以西2公里的二级阶地面上覆有2米厚的冰碛物。<br><br>    寒冻石柱:在潮水池至猴子石一带约海拔2800米以上的分水岭上,保存有典型的冰缘地貌形态——寒冻石柱,石柱由坚硬的震旦系石英岩组成,大者高达5米,小者高约1.5米,沿岩层走向呈线状排列,断续地随山脊分水岭延伸近2公里。<br><br>    除上述冰川地貌外,在神农架山脉北坡的大垭、大窝坑一带,海拔 2400~2900米处有较为典型的冰斗,冰斗直径一般在500米以上。神农架山脉南坡雨帽尖下的茅垭子,团仓一带也有冰斗。在小龙潭还发现有冰蚀槽谷,其为一宽浅的“V”形谷,谷底海拔2 100米左右,坡降较小,谷中有大漂砾,木鱼坪槽谷有一段阶地,分别高出现代河水面50米和10米。冰川堆积物在小龙潭、木鱼坪、桐木园一带都有发现,其中木鱼坪一块大漂砾直径达2米,岩性属神农架群砾岸,还有一块直径约0.5米的石英岩漂砾,漂砾主要分布在木鱼坪、里二沟一带。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http://www.bjdsmyy120.com/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http://www.bjdsmyysjk120.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回帖

176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61
发表于 2009-4-14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超棒唉!!!!!!太好了!!!!支持!!!!!!!!<br><br><br>hn5drf23683043
[url=http://www.jipiaoonline.com]机票[/url] [url=http://www.jipiaoonline.com/guoji/]国际机票[/url] [url=http://www.jipiaoonline.com/dazhe/]打折机票[/url] [url=http://www.jipiaoonline.com/tejia/]特价机票[/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6-29 10:23 , Processed in 0.1133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