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65|回复: 1

[转贴]文明履痕 江城禹文化觅踪

[复制链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发表于 2004-3-24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汉网(2004-03-22 09:47:16 ) 来源: 长江日报


读今年2月23日“黄鹤楼”副刊上罗时汉、程涛平先生两篇富有人文情趣的谈武汉纪念大禹的文章,不禁勾起了对武汉禹文化的回望。

  在中华民族的先圣先贤中,大禹在民间广受传诵。他治水为民,疏导江河,三过家门而不入,垂范千秋万代。特别是江河交汇,湖泊纵横的武汉地区,自古洪水泛滥,当大水扑来时,大灾大难也如影随形地降临。往往在那“黄昏一梦中”,百姓就家毁人亡。因此,武汉地区人民对大禹治水的功业特别钦仰,世世代代积累起一种崇禹的文化心态,祈望着大禹以及继承大禹事业的人来保一方平安,战胜肆虐的洪水。

  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已初步显示这里存有夏文化。4000多年前,禹和夏王朝的疆域或活动区域,已东至山东半岛,东南至钱塘江附近,北至阴山一线,南至江淮、江汉地区,武汉已纳入其中。

  大禹治水,在《孟子》、《尚书》、《墨子》等书中都有记载。《墨子·兼爱篇》云,大禹治水有西、北、东、南诸方,“南为江汉淮汝”一带。江、汉在禹治水范围之内。《尚书·禹贡》划天下为九州,凡九州的名流大川都说成为禹所导治。九州中的荆州就包举了今天的鄂、豫一带。不过,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治水能力,因此上述记载带有传说成分。

  据说,大禹从中原南下,到过长江中游治水。禹以息壤堵水取得成功,息壤是一种土,在湖北江陵南纪门外就有。

  大禹的传说也流传在武汉地区,武汉东西湖区柏泉农场有一座古井,井底有树根盘曲,状如双鱼,一大一小,头端有地下泉水涌出,树根如鱼游动。相传禹植柏大别山(龟山)头,根延伸到柏泉井中。在汉阳龟山东麓临江石矶,亦相传为大禹疏导汉水入长江之所,故名为禹功矶。公元十三世纪元军伐宋,元世祖忽必烈登蛇山,问对岸山下石矶叫什么名字?左右说叫吕公矶。又一老者说:自古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之所。世祖大喜。决定立禹祠于矶上,曰禹功矶。而民间则传说,大禹治水到此,三年未成,因有水妖作怪。后有一灵龟,直扑水妖,江水顿时平静,大禹治水得灵龟之助取得成功。这灵龟化成一座山,叫大别山或龟山。

  作为民间崇禹心态的反映,远在南宋绍兴(1131-1162年)时,汉阳龟山下的禹功矶上就建有禹王庙,元代、明代都曾重建。一时香火很盛。明末天启五年(1625年),在今晴川阁外又建禹稷行宫,将大禹和后稷同时供奉。后又有兴毁。清代同治二年修复。建国前后,禹稷行宫经风雨剥蚀,岌岌可危。1984年进行了大修,并在殿内树立大禹像一尊,还举办大禹治水事迹陈列。2002年,重塑大禹像,更加庄重端雅,唤起民众的钦仰。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年),人们将毛会建从湖南衡山摹刻的蝌蚪文禹碑立在禹稷行宫前。1984年重修禹稷行宫时,又将毛会建摩刻的禹碑残片及西安碑林所保存的毛会建禹碑摩刻,一并立于禹碑亭中,供游人观赏。

  除汉阳有禹稷行宫外,汉口也有禹王阁。据《汉口丛谈》所说,“禹王阁在集家咀渡口”。渡口在长江汉水交汇之处,来这里过江过河的人很多,渡口成为交通要道。而渡口旁的龙王庙一带,水流湍回,容易出险,因此,百姓在渡口处建禹王阁,以镇水求平安。

  建庙建阁供奉大禹,还有那些有关大禹的传说,深系着武汉人对大禹的情结。饱经洪患的武汉人需要大禹这样一位保护神,以求得家园的平安和福祉。这是民间崇禹文化心理的由来。动人的传说和美好的情结,并不就是信史,因此还有必要追踪一下夏代的武汉。比传说更有力的是关于禹征江汉的历史记载。

  武汉地区的文明并非从天而降,而是这一地区先民的创造。在长期的繁衍中,武汉地区既有嫡系的炎黄华夏部族,又有三苗、荆蛮、越等土著居民,这些土著居民也可能是炎黄系列的分支,或与炎黄部族并生的部族。可以说,江汉地区是一个多氏族、多部族聚居的地区,这些氏族或部族又处于流动、变异之中。他们进入江汉地区时序不一,居留不定,彼此间又发生交融纷斗。相对于中原华夏部族而言,江汉地区的土著均属南蛮,其中的三苗又是江汉地区主要民族。

  《战国策·魏策》中说:“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今鄱阳湖,洞庭即今洞庭湖。这两湖之间,即今江汉平原,原是三苗的故乡。

  三苗形成之后,有的参加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但又和中原华夏部族发生争斗。尧和舜都征服过三苗。许多三苗人就融入了华夏部族,并改变了风俗习惯。但是到了舜的晚年,三苗不服从舜令其参加治水的调遣,舜很生气,命禹对三苗进行征伐,但压而不服,舜转而施以感化说服,使三苗归服。不过三苗势力很强的江汉一带,仍然对舜离心离德,不听号令,于是,舜在晚年亲自率众南征三苗,通过江汉平原,进入到湖南中南部。舜本人就死在征战途中的湖南宁远九嶷山。

  后来,禹又征伐过三苗,并打败三苗。关于禹伐三苗一事,见于《墨子》一书。禹的部队能征善战,打败了三苗,据说禹射中三苗首领,三苗大乱。遭到失败的三苗,除被消灭了一些外,一部分降服于中原部族,也有一些演化成江汉地区的蛮民。尧、舜、禹平三苗,使众多的原始的或奴隶制部落,慢慢地集结成为统一的夏王朝。

  我们回望禹征三苗的历史,可以看到大禹开启夏王朝,大力做了多民族统一的征战,开拓疆域,使武汉地区这一个三苗的中心地带逐步纳入夏王朝的影响和辖治的范围内。

  值得提到的是在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中,已初步发现一些属於夏代的陶器,为武汉存在夏文化提供了实证,这也可看作是武汉与大禹之间存在着历史渊源的实证。

  编者按:本刊2月23日刊发有关武汉大禹文化、3月15日刊发有关武昌老城墙的文章,涉及江城人文地理中饶有兴味的话题,引起许多读者关注。历史学家皮明庥和地方文史专家刘谦定二位先生专门写来了文章,对上述话题再作补充和引伸,今予刊发,以满足关注这些话题的读者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2

主题

6629

回帖

1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4954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4-3-25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
http://q.blog.sina.com.cn/zlsdw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5-14 14:26 , Processed in 0.0361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