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4-6-25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三:攀岩技术[/CENTER]<br> 攀岩技术(摘自203-212页)<br><br> 岩面攀登<br> 岩面攀登(Face Climbing)可望文生义,一般先用手抓住不规则的岩石,脚再踏上原来把手之处。岩面攀登亦利用摩擦力和平衡来攀爬状似平滑的倾斜岩板(Slab)。就某些方面而言,岩面攀登是最自然的攀岩法(图9-7),像爬梯子般爬上一连串的把手点和踏足点。<br> 岩面攀登须切记,一个把手点或踏足点的用途很广泛,看似良好的抓握式把手点(Cling Hold)也可用於下节介绍的各种技巧。要懂得因地制宜,运用得有创意。<br><br> 把手点<br> 攀登者可利用把手点保持平衡、引身向上,或提供各种形式的反作用力。<br> 五根指头全用上的把手点最稳固(图9-8)。把手点小时,指头之用法并不明显。例如四只指头勾住小的岩石边缘时,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方向相反地抵住岩边(图9-8a)。把手点狭窄或把於岩石的小凹处,可交叠手指以增加把手点之压力(图9-8b)。<br> 最常见的把手点为抓握把手点(图9-8c)。大的抓握把手点容许整只手掌包覆把手点,小的抓握把手点只容指尖勾住。手指尽量并拢可提升抓握力。把手点若不是容纳五根指头,其余指头须卷起,善用肌肉/肌腱的力量(图9-8f) 。使用抓握把手点要小心,某些把手法使手指头受力极大,可能导致受伤(图9-8e)。<br> 由於向上推进主要靠双腿的力量,有时把手点仅用以保持平衡。捏式把手点(The Pinch Grip)可容许攀登者久站於好的踏足点上,甩甩腾空的单手,再向上寻找更安全的把手点或放置岩锲固定点。<br><br> 踏足点<br> 攀登者使用踏足点多采踩踏岩石边缘或利用摩擦力两种技巧,两种技巧皆适用的踏足点则取决於个人偏好和鞋具之类型。稍后再讨论第三种技巧∶足部挤塞法(Foot Jam)。<br> 使用踩踏岩石边缘法,鞋底边缘平放於踏足点上(图9-9a),用鞋底内侧或外侧踩踏皆可,但以内侧较轻易、安全。理想的接触点视情况而异,一般介於和大脚趾尖和关节肉团之间。足踵应高於足趾,如此较精确,但放低脚跟较轻松。用登山靴或攀岩鞋尖踩踏(挤塞——Toeing In)非常疲倦。多练习之后当能有效利用小的踏足点。<br> 利用摩擦法者,脚尖须朝上,鞋底“黏”在踏足点上(图9-9b)。攀岩鞋或柔软的登山靴最适合此一技巧。低角度的岩石不需要真正的踏足点,只要鞋底和岩石接触面之摩擦力足够即可。遇陡峭地形则须将足尖“黏”在踏足点上,不规则之岩面即可提供摩擦力和稳固性。<br> 焦虑常使疲倦加剧,疲倦令腿部肌肉痉挛而颤抖,好像踩缝纫机一般。此时最好心情放轻松、更换腿部姿势——移向下一个踏足点、放低脚跟、腿部打直。<br> 踩踏足点时,尽量在踩踏面积上施力。弯曲足踝可增加鞋底和踏足点之接触面积,加大抓握力。身体倾离岩壁可在踏足点产生向内和向下之压力,增加稳定性。<br> 落脚前先决定如何善用踏足点,然后保持该姿势。虽然有时需要落脚以便踏得更稳,但应避免反覆试探,以免浪费时间及体力,也容易滑落。踏足点极狭时,切不可随便乱动,任何动作或旋转皆可导致鞋底滑离踏足点。向上踩踏点和移动另一只脚时,保持脚的姿势不动,需要技巧和全神贯注。<br> 大的踏点称为“凹洞踏点”(Buckethold),使用时,脚只需踏进到能保持平衡的程度即可(图9-10)。踏入太多反而迫使位於下方的脚向外移而失去平衡。<br> 膝盖容易受伤,无法提供稳定性,最好避免使用。但资深之攀登者偶尔会用膝盖避免特别高或困难的步阶(Step)。不用膝盖的主要考量是避免碎石或尖利的水晶戳伤膝盖而站不起来。若位於悬岩下,无充分空间轻易站起来,膝盖又受伤就麻烦了。<br> 倾斜岩板(Slab Climbing)(图9-l1)亦称之为摩擦力攀登(Friction Climbing),需自由运用摩擦力技巧。平衡和步法技巧是成功的关键。<br> 务必弯曲足踝(脚跟放低),重量放在脚趾肉团上,使鞋底和岩石间之摩擦力最大。身体勿倾向坡面,致使双脚离地。应将重量置於双脚,弯腰使手接触岩面,将臀部向后推。<br> 跨小步以保持平衡。找窄小的边缘、粗糙的岩面、或角度改变之处以便落脚。最难爬的斜岩上面,必须用手或脚感觉,才能找到最粗糙的岩面。<br> 斜岩攀登尚可运用其他技巧,偶尔可找到岩面抓握点(Face Holds)和裂隙。用手指、拇指、手掌基部向下施压於窄小边缘或不规则的岩石。窄小边缘可用背向后倚式(Lieback)。找可用大字式攀登法(Stemming)之处就有机会休息。<br><br> 向下推<br> 置手指、掌心、掌侧或掌跟於把手点,向下用力推(图9-12a);非常小的把手点可用大拇指向下推。<br> 下攀时,一个把手点可做抓握把手点,越过此把手点后,再用向下推的点。下推点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点并用,例如用於反作用力与靠背式攀登法或烟囱式攀登法。一只手伸出去用肘部固定,在向下推的把手点上保持平衡,另一只手攀向下一个把手点。<br><br> 撑起式攀登法<br> 撑起式攀登法(Mantel)是下推法的专门技巧,当高处没有把手点时,先低下身子,用手向下推,顺势把身体撑上去。<br> 典型的撑起式攀登法(图9-13)将双手平放在与胸同高的岩石边缘,掌心向下,双手手指相对,手臂伸直撑起身体,脚先向上走几步或自踏足点跃起,较易撑起身体。然后将一只脚提到岩阶,再站起来。<br> 但不是每一次都能用这种基本的撑起式攀登法,因为岩阶可能太高、太小或太陡。<br> 若岩阶极窄,可用掌跟,手指向下。岩阶若高过头,先把它当成抓握点,身体移上去后再转换成下推点。若岩阶放不下双手,则用单手撑起,另一只手利用任何可用的把手点或靠在岩壁平衡。别忘了留位置容纳脚。<br> 撑起式忌用膝盖,因为如此很难再站起来,尤其上方岩面陡峭或遇有悬岩时。有时撑起中途能伸手到把手点,帮助站起来。<br><br><br> 反作用力攀登法<br> 本章叙述之技巧多提及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攀登法(Counterforce)指的是利用两股方向相反的力量来固定攀登者的位置。例如,双手伸入垂直裂隙中,两手张开往两侧拉(图9-14a),制造向外推的力量。或在相距宽阔约两把手点向上推,制造向上的推力(图9-14b),或自锐利的岩棱向内推(图9-l4c)。倒拉把手法(Undercling)中,双手亦可与双脚产生反作用力。<br><br> 倒拉把手法<br> 双手(手心朝上)倒拉住悬岩,身体后倾,双脚抵住岩板(图9-15),双手拉直,双脚撑住,制造反作用力。双手可同时倒拉,或一手倒拉,另一手抓握不同类的把手点。<br> 倒拉把手法用途很广,例如,可自下方捏式把手点抓握片岩(Rock Flake)底部之边缘,爬上片岩再转换成倒拉把手式。<br><br> 大字式攀登法<br> 大字式攀登法(Stemming或Bridging)利用反作用力在岩面的雨点间提供攀登者支撑。无明显把手点时,只需用双脚或单手单脚朝反方向施力,即可攀上陡峭的岩壁。<br> 大字式攀登法用於攀登烟囱型的裂隙和V型裂隙(Dihedral或称Open Book)。一脚抵住一面岩壁,另一脚或对侧的手抵住另一面岩壁(图9-16a)。也可利用大字式攀登法攀上陡峭的岩壁∶一只脚抵住微凸的岩面,另一只脚或手撑住另一边微凸的岩石,施以反作用力即可(图9-16b)。<br><br> 靠背式攀登法<br> 靠背式攀登法(Lieback),这也是利用反作用力,双手拉、双脚推,交叉攀爬而上(图9-17)。此法用於攀登岩壁角落的裂隙、一侧岩缘较另一侧宽大突出的裂隙,或沿板状岩边缘攀登。双手抓住裂隙一侧,手臂拉直,身体向后靠往手臂处,双脚抵住对侧岩壁,然后向上移动。这项技巧很费力,动作宜迅速有效率。<br> 手臂尽量拉直,以减轻肌肉之紧张。手脚之适当距离因地制宜,须多加练习才容易掌握。一般而言,双脚须够高才能维持足够之摩擦力,除非有合适的踏足点。然而脚提得越高,使用靠背式攀登法越费力。<br> 靠背式攀登法有其他变化,可使用单一把手点配合其他把手点或踏足点,或利用单手单脚靠背式攀登,对侧之手脚抓握岩面上的抓握点(固9-17b)<br> 使用靠背式攀登法时,身体有时会左右摇晃或突然张开而失衡坠落(图9-18),因此最靠近岩面的脚勿过度施力。<br><br> 调整平衡<br> 调整平衡(Counterbalance)又称平衡控制(Flagging),并非特定之攀岩技巧,而是一项攀岩原则--平均分配身体之重量以保持平衡。<br> 调整平衡意即选择最能平衡身体的把手点或踏足点;也意指无把手点或踏足点时,将手或脚摆在特定位置,以保持身体平衡。<br> 臀部和肩膀亦可调整平衡。平衡控制十分重要,因为它能使你触及较远的把手点 (图9-19)<br><br> 远距雕的把手点<br> 下一个把手点距离很远或根本触不到时,怎么办?<br> 攀登者可施展下列数招加以破解∶第一,善用下列诀窍: 起脚尖;全力延伸身体,伸入岩隙;一脚调整平衡使另一脚完全站起来;踩在岩坡上踏足点的那只脚提高一点;单脚移向下一个把手点那一侧。其他诀窍尚包括:脚移至踏足点边缘以便横渡;臀部和身体向后或向侧倚,加长伸手之距离;利用把手点向下推,使另一只更向上伸。有时用鞋沿站立可拉长伸手之距离,使身体侧向墙壁。切记,与站立的脚对侧的手能伸得最长。<br> 另一个办法是利用窄小的中继踏足点做为“跳板”,快速移至下一个良好的踏足点。<br>最后一个办法是在失去平衡或抓握前突进或快速跨步(Dynamic Move)。在快速跨步的“死点” (Dead Point)抓住下一个较高的把手点。死点为动作曲线之最高点,当时身体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呈无重状态,然后开始下坠。在该点做动作最有效率。<br> 快速跨步若是失败则显现出潜在之危险——身体失去控制而坠落。经过仔细盘算并有承担失败的心理准备后,才能采用这个办法。事先检查确保点是否稳固,切不可导致攀登者撞及岩阶或地面而受伤。唯有杰出的攀登者才可使用快速跨步法,新手切勿尝试。<br><br> 在小踏足点上换脚或换手<br> 换手或换脚的方式有好几种。<br> 换脚需要一个较理想的狭窄岩阶供离开原踏足点的脚暂时踩踏,然后单脚跳换脚。<br>也可单脚移至踏足点边缘,挪出些许空间容纳另一只脚并立。还有一个技巧是举步交叉移动法,一脚自另一脚后交叉,踩上踏足点之远侧(图9-20)<br> 换手和换脚需要中继动作。攀登者可用双手抓握把手点,如果抓握的位置不够,可以举起把手点上的一根指头,以另一只手的一根指头递补其位置,一次一根指头地完成换手动作。<br>[CENTER] [/CENTER]<br>[CENTER]四:攀登雪坡[/CENTER]<br> 在雪坡上爬上爬下需要一套特殊的技巧,而且技巧要随雪坡的坚硬及陡缓程度而异(相关的冰爪穿法和踢冰步技巧见第十五章“攀冰”。)<br><br> 平衡攀登<br> 和攀岩的情形一样,在雪地上行进时保持平衡,要比仅仅扶住某样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冰镐或雪地)以防跌倒更安全、更有效率,同时也比较不累。攀登雪坡的人会变换各种平衡姿势,以避免处于某种不平衡的姿势过久。<br> 之字型(斜行)上坡时,最稳的姿势是内脚(朝山上的那只脚)踩在外脚(朝山下的脚)的前上方,这时你的外脚要完全打直,以期多利用骨骼而将肌肉的用力减至最低。这种姿势下,拖曳于后的那只外脚承担了你身体大部分的重量。你朝山上的那只手要一直紧抓住冰镐。<br> 斜行上坡可分为两个步骤∶从某个平衡姿势转换为不平衡的姿势,然后又回到平衡姿势来(图l3-17)。先从平衡的姿势起步,把冰镐插入前上方的雪地里,往上走两步之后,再重新插入冰镐;第一步是把外脚(朝山下的脚)跨到内脚(朝山上的脚)前面,这会使得登山者的身体失去平衡,第二步是把在后的内脚跨到外脚前面,重新取得平衡。要把你的重量放在双足上,尽量不要倾向雪坡。<br> 如果你是沿著下滑线笔直往上爬而不是斜行前进,就无所谓上山、下山脚或上山、下山手之分。因此,你不妨用你觉得握起来比较舒服的那只手拿冰镐,然后以一种步步为营的规律步伐往上爬。无论你行进的方向如何,每一步踏出之前都要把冰镐插紧,以得到自我确保的保障。<br><br> 休息步<br> 长时间攀登一望无际的雪坡,会让你心生毫无进展的挫折感。这里既没有什么地标可以衡量你的进展,距离感也不再真实。登山新手会试著采用冲一阵、喘一阵的步法,希望能尽快抵达目的地。然而,找出一种你能够维持长时间的步调,而后确实维持著这种步调前行,才是攻顶唯一的方法。<br> 这时的对策就是休息步,一种保持体力的技巧,而藉由这种技巧,你得以按部就班地前进(参阅第五章“山野健行”)。无论何时,只要你的肺部或双腿需要一点喘息机会,就可采用休息步。海拔较低时,通常是双腿的肌肉需要休息;海拔高处,则是肺部需要喘息。<br> 我们不妨将休息步重新温习一遍∶一双脚抬起后,正待踩下一步之前,就是休息时刻。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后脚,让此时未受更的前脚肌肉放松。每回休息时段内,承受重量的后脚务必打直(膝盖锁紧),这样才能利用你的骨骼而非肌肉去承受体重的负担你的攀爬步调颇为缓慢,因为每踏一步就要停一下,同时要随著脚步顺序调节呼吸。不过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要刻意而用力地做深呼吸。<br><br> 踢踏步<br> 踢踏步(StepKicking)是樊登雪坡的一个基本披巧。藉由这种方法,你可以在消耗最少体力、采取最稳步法的情况下,开出一条往上的路径。当落雪够多,不必借助冰爪或碎步就能保证安全峙,你只需要这种技巧站稳脚步就行了。<br> 在雪地里踢出步阶,最有效的踢法就是挥出一双腿,让它以自己的重量和重心制造出所需的冲系,肌肉几乎不必出任何力量。踢踏步在软雪坡上效果良好,不过如果是较坚硬的雪坡,你就得花较多的力气,而且步阶往往较小,也比较不稳。<br> 步阶是否坚稳该如何定义呢?这要看登山者的技巧、力量以及风势、高度、背包重量等因素的影响而异,一般登山者的步阶在直线登山时能够容纳脚掌,或是斜行上山时至少深达靴子的一半或许就已足够。平面踢入坡地或是稍微往内弯进坡地的步阶比较稳固。而步阶的空闲愈小,就愈需要往内弯。<br> 踢出步阶时,不要忘记其他人的存在,如果你的步伐很平均而且相当密集,他们可以很平稳地跟著你的脚步走,要顾及将就那些脚没有你长的队友。<br> 跟在领队后面的队友也可利用同样的挥腿动作,边爬边把步阶弄得更稳。随后的队友的脚一定与踢进步阶里,因为光是踏在现成的步阶上不可能让脚稳住。如果是紧密的雪坡,你要踢得低一点,同时用大脚趾钻进雪里把步阶变深。不过,在很软的雪坡上,从上往下用脚跟踢通常比较容易,这样可清除边缘的雪,有助于把步阶弄得更坚稳。<br> 大夥儿在登山时要排成一纵列,这是攀登雪坡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你是前导,你会比其他人辛苦得多,而为了选择最佳路线并且避免让团体发生意外事故,你的考虑也必须比别人周密。人家应该轮流带队,以免任何人精疲力竭。轮换的时候,原来的前导应该让到一旁,然后在队伍尾巴处接上去。<br><br> 上山的方向<br> 你可以直线攀登雪坡,也可以斜行迂回上坡;赶时间时,通常就要采取直线上山。<br> 就长程雪坡来说,速度是个重要的考量因素,面对恶劣天候、雪崩或落石的危险、恶劣的野营状况、龈险的下坡路时,除了快速而直线往上爬之外,你别无选择。<br> 如果时间允许,大部分的登山者都会选择斜行上山,在坡度中等的雪坡上以之字形蜿 前进。他们认为,直线上山虽然步数较少但较陡峻,而以较和缓的角度往上爬脚步比较不费力,而且最后还是能到达同样的海拔高度。这个论点是否正确,或许要看雪地的情况而定。如果雪地适于踢踏步,斜行上坡的每步路所省下的体力的确可以用来踏出更多的步阶。可是如果情况勉强,很多登山者会认为斜行上山更为因难,因为在坚硬雪地里踢出小步和横向的步阶是很费力的。<br><br> 冰镐技巧∶直线上坡<br> 在雪坡上直线前进,踢踏步是你运用双腿的基本技巧。至于冰镐技巧,则要看雪坡情况和陡峭程度而异。<br> 持杖姿势∶如果雪坡的角度低缓或是中等(最陡处人约30或35度角),要以持杖姿势来利用冰镐,也就是单手握住冰镐的头部来平衡自己(图13-l8)。即使雪坡愈来愈陡,你依然可以利用扶杖姿势,只要你觉得稳固就好。在踏出每一步之前把冰镐牢牢插入,就是自我确保技巧。<br> 双手把持姿势∶当雪坡愈行愈陡,登山者可以将冰镐转换为以双手握紧冰镐的姿势,这种姿势对于大于45度角的雪坡来说比较安全(图13-19)。在继续前行之前,先以双下把冰镐插人雪中,越深越好,然后继续以双手抓住冰镐的头部,或是一只手抓住头部,一只手握住镐柄。这种姿势在坡度较陡的软雪地里尤其好用。<br> 水平姿势∶这种技巧适用于较陡、较硬·但是表面有一层软雪覆盖的雪坡。以双手握住冰镐,其中一双手以自我止滑握法握住头部,另一只手握住镐柄靠尾端的部分。把冰镐以水平方向用力敲进你前上方的雪地,鹤嘴朝下,握柄和你的身体呈垂直角度(图13-20)。这种姿势可使冰镐的鹤嘴深植于底部的硬雪中,同时使握柄在较软的表面雪层上得到著力点。(无论你用的是哪一种冰镐技巧,上坡时别忘了利用休息步)。<br><br> 冰镐技巧∶斜行上山<br> 如果是之字形的路径,当你沿著斜坡踢出步阶时,要记得保持半衡(图l3-17是斜行上山时的动作顺序)。坡度低于40到45度时,以持杖姿势利用冰镐通常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坡度愈来愈陡,这个姿势就会显得狼狈笨拙,这时就该换成斜跨身体的姿势了。<br> 斜跨身体姿势∶冰镐和坡度垂直,一只手抓住冰镐头部,另一只手抓住已经深植在雪地里的握柄(图13-21)。这时冰镐是斜跨在你身体的前方(鹤嘴绝对不能朝向你的身体)。你加诸冰镐的重量,大部分由握柄所承受,握住冰镐头部的那只手只是为了稳住冰镐。接著以持杖姿势同样的方法移动双脚住上爬。<br> 斜向上坡往表示你必须蜿 前进,也就是变换方向,而无论你以持杖姿势还是双手把持姿势利用冰镐,都需要遵照特别的脚步顺序才能在之字形路径上安全地变换方向(图13-22)。<br> 先从一个平衡姿势开始,内侧(朝山上的脚)这时在外脚(朝山下的脚)的前上方。用力把冰镐直直插入雪地,插入的位置要尽量在你的直前方。当你把外脚移向前时,两手要抓紧冰镐的头部,因为这时你的姿势是不平衡的,当你换成面对雪坡的姿势,也就是把内脚移向新的行进方向,使得双脚变成外八字型时,双手还是要一直抓住冰镐头部(如果你觉得你的外八字脚在陡坡上无法站稳,不妨直接在坡上踢出步阶)。最后,身体转向新的行进方向,使得你又回复平衡,这时新的上山脚已经踏在前上方了。如果你现在是持杖姿势,抓住冰镐头的手已经换成新的上山手;如果是双手把持姿势,握住冰镐头部和握柄的手也已经互换。<br><br> 横切<br> 长时间的水平横走,在高度上既不进亦不退,实在谈不上有任何乐趣。如果是坡度低缓或中等的软雪地,“侧走”的效果还可以·虽然不比斜行路径来得舒服或有效率。而如果要在更硬、更陡的雪地上横切,你可以面对雪坡,直接用力朝前踢步,以踢出更坚稳的步阶来。不过,最好一开始就避免水平横切。<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