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96|回复: 8

[推荐]简体版《登山圣经》

[复制链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发表于 2004-6-25 1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一:基本步骤[/CENTER]<br>基本步骤(摘自12-15页)<br><br>   登山,不只是攀爬山壁、享受一览无遗的美景以及体验野外生活而已,登山也是一种挑战,既要冒生命危险,又要备尝艰辛,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来的。登山十分刺激,魅力无法挡,但登山过程也充满挫折,有时甚至因此丧命。登山所带来的启发和乐趣,其魅力已不仅限於是消遣或运动,更是令人为之著迷,有时甚至欲罢不能。<br>    美国登山家佛列德&#183;贝奇(Fred Beckey)曾问∶“登山的魅力到底何在?在於某种复杂、无法言喻的力量;在於‘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吸引力。”许多年前,英国登山家乔治&#183;雷&#183;马洛瑞(George Leigh Mallory)另有答案∶“登山探险,所为何来?无非纯粹的乐趣。”<br>    远观山景的人可以大谈登山是种冒险,但登山的乐趣经常是伴随艰苦而来。想爬山的人要有心理准备接受大自然的一切——要享受微风轻拂,也要承受狂风暴雨;欣赏高山的艳丽花朵,也要接纳刺人的灌木;聆听鸟雀鸣唱,也要忍耐 人的昆虫。登山是用艰辛的方式来消磨时光,凡是登山者都能体会波兰登山家佛伊塔克&#183;柯提卡(Voytek Kurtyka)话中的真谛∶“攀登高山是一门忍受磨难的艺术。”山区环境完全漠视人类需要,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备尝艰辛,以求得丰厚的实质收获和精神报偿。<br><br>山林间的自在<br>    “邀游山林”(Freedom Of The Hills)这个观念包含了山区提供的单纯乐趣,以及以纯熟技术、齐全装备、足够耐力登山,使自己、他人或环境都毫发无伤这两部分。<br>    本书以太平洋岸西北部山区为主,拥抱、维护这份自由自在的感觉,提供各级登山者完整的资讯——初学者到资深者皆然。本书综合许多长征万山的登山家之经验;然而书中渊博的知识并不代表真理,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错,但假以时日,我们也可以从自身的登山经验中汲取教训,足以为后辈的借镜。<br>    读者在阅读此书之际,请切记登山技巧和工具是日新月异的,所谓的“尖端”技术很快就会落伍。请谨记这一点,将此书视为一般的通行证,带领你遨游山林。<br><br>爱护野外环境<br>    自然环境的美可说是一种“错误”,因为山川的秀丽吸引游客,使得山水原貌受到游人破坏。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吞食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因而改变了大自然。<br>    虽然我们偶尔有力求维护自然原貌的“良心”产生,但大自然并非是为了提供人类游憩而存在,它既不欠我们的情,也对我们无欲无求。哈德逊&#183;史塔克(Hudson Stuck)曾在书中提及,他和其他队员首度攀登从未有人迹的麦肯尼山(Mount Mckinley)时,感到上苍赐给他们“与高山心灵相通的特权”。登山者在野外旅游,享受这份特权之后,只需支付极小的代价,就是保存大自然的本来面貌,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必须研究到访的地区,了解该地区最易遭受哪些破坏,好在蚕营和攀登时,采用对自然环境冲击最小的方式。<br>    我们在山区享受特权,故须保护山川原貌,包括申请入山许可证制度(Permit system)使末开发之地的人迹减少,封闭道路及山径,推行恢复环境原貌之计画,订立相关法令,以及减少利益团体之剥削。我们一方面放轻脚步走过山林,一方面也必须向大众大声疾呼,支持保育山林的活动,审慎使用山林。为了让下一代能欣赏我们目前看得到的美景,登山者务必要全力为大自然请命。<br><br>知识和技巧<br>    登山若想获得快乐,又要能全身而返,就必须熟悉登山技巧;为了自身和夥伴的安全著想,必须学习低冲击性蚕营、导航、确保技术、绳索下降、冰川行进(Glacier Travel)、安全守则、野外急救法、救难、攀岩、冰攀等所需的工具和技巧。本书即为这些知识之指南。<br><br>做好体能准备<br>    登山需要极佳的体能和精神,尤其是攀岩,高难度的攀岩更是如此——数年前还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现代的登山者已经做到了。认真的攀岩者会花很长的时间在专门健身房内的人工岩壁上练习,并以参加国际比赛为重。在登山界重视的是以无氧登顶世界最高峰,破最短的攀登时间记录,而且攀登的路线也一次比一次困难。我们只要观赏他们世界级的表现即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满足感,我们没有必要把全副的精神放在这种高难度的活动上。<br>    然而休闲式的登山活动,其水平也正逐年提升。登山究竟能否乐在其中或是苦不堪言,端视登山者的体能状况是否良好而定。更重要的是,全体队员的安全可能完全系於某一位队员的体力之强弱。<br>    许多登山者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健身。跑步、骑脚踏车、游山泳、爬楼梯都是时下流行的有氧运动,如果一周至少有三天从事这类活动,便可以达到强健体魄的效果。至於背重装备,登山的朋友则可以利用附近健行路径进行训练;冬季则可进行全国越野滑雪、特乐克式滑雪(Telemark Sking)和雪攀(Snowshoeing)。除了有氧运动之外,举重亦可锻铃肌力,靠著伸展运动来增加柔软度。<br>    健身中心提供不少健身器材,如固定的脚踏车、跑步机、楼梯、划船器等,便於使用者定期运动;健身教练可告知哪些运动对登山有帮助。登山种种的活动很费力,因此最佳的体能状况便是登山的基础。<br><br>做好心理建设<br>    体力固然重要,登山的心态也是成败关键,“清醒的头脑”才是度过难关或判断撤退与否的要角。<br>    攀登者须乐观、实际、对自己诚实、心理平衡。争强好胜可能导致过度自信,无法实际评估己身之极限以及周遭环境,因而陷入险境。<br>    许多登山界的老手都认为,登山最大的挑战来自自己的内心。或许登山的魅力就在这里∶追求遨游山林的同时,也得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br><br>经验兴判斯力<br>    本书介绍基本装备和基本技巧,教导读者如何学习经验。登山不但需要熟练的技术,也需要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健全的判断力是登山最重要的能力,结合知识和经验才能培养判断力。<br>    登山者需要因应的技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能力应付恶劣天候、长途步行、浓密的灌木林、日晒雨淋、山区意外等。经历这些状况之后,我们的决策能力会因此增强,可以做为日后经验。<br>    然而登山的状况层出不穷,必须仰赖细心的判断,而不能靠直接反应。登山的不确定性既是挑战和魅力所在,也是危机伺伏之处。<br>    登山者俱乐部在多年前拟定一套指南,指导民众登山的安全。内容包含登山老手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意外发生的详细分析,不但是登山者的良伴,稍做修改,对户外活动者也十分适用。这份指南并不需要死背,但是下列法则已经证明是一份完整的指南,足以减低登山风险。<br><br>登山法则<br>*除非事先备妥充分支援,否则登山队成员不得少於三人。攀登冰川者,至少需要两个绳队(Rope Teams)。<br>*冰川行进以及在户外时一定要组成绳队,确保点须牢固(Anchor All Belays.)。<br>*必须团体行动,遵从领队或多数人之指示。<br>*不做能力不及或知识不及之事。<br>*选择登山路线或决定是否回头时,必须冷静判断,不可冲动。<br>*随身携带必要之衣物、食粮和装备。<br>*将登山行程(Trip Itinerary)交给留守人员。<br>*遵循口碑良好的教科书上的原则指引。<br>*随时反省登山的意义,尽量维持环境原貌。<br>    这些法则不能教你如何登顶,但能确保登山的安全。登山之魅力多半源於没有正式规则,因此登山者有时会质疑,是否有遵守这套法则的必要。但是如果遵守这套简单的法则,许多严重的意外就不致发生,或是后果就不致如此严重。这套法则的前提是安全且成功的登山。即使路途艰险或情况不明,也要以安全为先,避免误判。<br>    登山老手若选择独立路线,事先了解风险,并且具备因应技巧,往往可以因地制宜,稍事修改这套法则。但是需要多年的登山经验才能培养出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判断力不足的登山新手,尤应奉行登山法则。<br>    学著运用技巧,安全地登山,身体和精神便能与大自然合而为一,达到约翰&#183;墨尔(John Mair)多年前提到的境界,终生接受山野的邀请——“快来登山,”他说∶“聆听山的佳音。大自然的平和将流入你的心房,宛如阳光注入树心之中。微风令人神清气爽,暴风雨则一扫胸中郁闷块垒,赐与无穷活力。”<br><br>[CENTER]二:确保技术[/CENTER]<br>确保技术(摘自145-150页)<br><br>    确保技术(belaying)是运用绳索来制止滑落的系统,也是安全攀登的基石。确保技术有如魔术般神奇,但也像魔术一样,要熟练才能耍得好,同时必须对确保原则有基本的了解。<br>    最简单的确保技术只需登山绳,该绳连结攀登者和另一个攀登者,亦即确保者,随时准备好制动滑落。确保技术需三个要点才能生效∶技术纯熟的确保者(Belayer)、能承受坠落拉力的姿势或确保点,以及滑落制动的方法。滑落制动的方式很多,如利用不同的姿势、架设确保点和系结确保点。本章将介绍主要确保技巧和确保技术之选择。<br><br><br>确保技术要点<br><br>基本的绳索确保<br>    假设你和我一起去登山,带著登山绳和其他装备健行至当地某山峰的山脚下,面对悬崖绝壁,偶见破碎的岩缘。我们各自将蝇头和绳尾系结在身上。你爬上悬崖,绳子拖在身后,而我在一旁观看。登山绳将用尽时,你停在一个岩石边缘上,数尺外有一棵树。<br>    你爬上悬崖的时候承担了不少风险;万一你失足坠落,会一路坠回攀爬的起点,我只能眼睁睁看著你坠落,什么忙也帮不上。后文将会探讨如何减低攀爬的风险,目前先说明下一个步骤∶想一个办法让我安全地爬到你身边,以防止发生严重的坠落。<br>    因此你将带环绕在树干上,扣上钩环,将登山绳穿过钩环,在连结安全吊带之绳结和钩环间留下足够的长度,如此你才能舒适地坐在边上,甚至有抵住双脚之处。绳子自安全吊带上的绳结绕至身体左侧和钩环连结。此刻你已架妥确保点。<br>    现在你拉起松垂的绳索,直到绳子全部拉完;我的身体一感觉到绳子的拉扯,便喊∶“拉到我!”或发出其他事先约定的讯号。接下来你将绳子绕过背部,右手手掌朝上抓住绳子;切记你拉起的松垂绳子,绝对不可以在你的右手和我的身体之间,绳子从右手自右而左绕过你背部或臀部,自连结你和确保点问的绳具上方通过(图7-1a)。右手称为制动手(The Braking Hand),左手称为导向手(The Feeling Hand)。<br>    现在你大喊∶“确保完成”,告诉我可以开始攀爬。两人亦可以不同的声音为讯号,或是你收绳时我尽管开始攀爬,万一坠落,只要大喊:“坠落!”你很快就能制止我继续坠落,我又能再度开始攀爬。<br>    如何阻止我坠落?我一喊“坠落!”你便用制动手紧紧抓住绳子,就制动姿势(Braking Position)(图7-lb)即可。绳子绕过身体产生摩擦力,你抓住绳子的力量因而增加,因此绳子加诸在我身上的向上力(或阻力)大於你的手力。制动姿势——右臂横於腹前——之目的是增加绳子与你身体间的摩擦力,藉此增加阻力。<br>图7-1<br>[CENTER][/CENTER]<br>a.绳子由右手自右而左绕过背部或臀部,自系结你确保点间的绳具上方通过;<br>[CENTER][/CENTER]<br>b.制动姿势——右臂横於腹前之目的,是增加绳子与你身体间的摩擦力,藉此增加阻力。<br> <br>万一我坠落时,你的制动手正好暂时离开绳索呢?很简单∶我会落得更深,也许一路掉到崖底。不过,技术纯熟的确保者绝不使制动手离开绳索。手的动作有一个特定的顺序(图7-2),我攀爬的时候你收绳,因此排除了这项可能。该特定顺序为∶双手抓住绳子,制动手靠近身体,导向手伸出,先用制动手收进绳子(图7-2a),然后导向手滑出,抓住两股绳子,最后,制动手滑回原位(图7-2c),导向手放掉制动绳,如是重覆,制动手根本不需离开绳索。<br>    现在我们来谈谈这种方式的其他特色以及如此安排之目的。为何将自己连结於确保点?由於你能抗拒向下的拉力,手部才能施摩擦力,而在我身上产生向上垃的力量(阻力)。通常是你的体重和姿势——双足抵住固定点——使你能抵抗向下的拉力。然而我若是体重比你重,或岩壁向下倾斜,没有地方可抵住双足来固定,没有系结於确保点的你会完全被拉下来。<br>    现在考虑你的姿势。你背对确保点,大致与作用力方向平行。这种姿势可保持稳定,如果坠落的力量很大,你才不致大力晃动,失去确保的功能。你也可以采坐姿,双足与臀部成三角形,绳索通过双腿之间到达攀登者——我。双足若能找到抵足点即可形成非常稳定的姿势,可承受极大的拉力不被拉下或失去平衡,因此保护了确保点——亦即避免任何力量施於确保点,令确保点能支撑你的姿势。<br>    刚才描述的确保方法——施摩擦力於绳索以制止坠落——称之为“坐式确保法”(Hip Belay)(或身体确保法)。其实利用绳索摩擦力的办法还有很多,办法也更好,后文将继续探讨。至此我们已了解确保的要素∶施摩擦力於绳索以制止坠落的方法、收绳时不放开制动手及不改变制动姿势的方法、确保点和连结确保点的方法、沟通的系统。<br><br>图7-2 收绳的手部动作;制动手不离开绳索<br>[CENTER][/CENTER]<br>制止坠落<br>    继续进一步探讨你在拉我上去时,我却坠落的情形。这种作用力与日常生活无异。试以绳索系上一个五公斤(十磅)的重物,於距重物数公尺处抓起绳子,将重物抬离地面数公分。重物施一股向下拉的力量於绳索,你则施予一股相同的力量将之往上垃。<br>    这是和你用绳子拉我,我却坠落的情形相同吗?不尽然,因为前者的阻力是立刻产生的,但是我坠落时绳子开始延展,一开始并未产生阻力,因此数秒间我直线坠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然后绳子再延展一些,你抓紧绳子不再放绳,阻力增加到最大时,我坠落的速度便慢下来;如果我位於垂直的岩壁,最大的阻力应为我体重的两倍,等我停下来悬在半空中不动,阻力又降到和我体重差不多。这一切完全发生在数秒之间。<br>    假设你凭绳索可抗衡十八公斤(四十磅)的拉力,但绳索绕过身体之后增加了摩擦力,你便可以抵挡一一三至一六O公斤(二五O至三五O磅)的拉力。我坠落时,你实际上所施的力并没有这么大,你只施足以制止我下坠的力量,但是你必须明白,即使仅是简单的坠落,所施的力也必须大於我的体重。<br>    再回到以绳子提五公斤重物的例子,但加点变化∶你高举双手紧抓住绳子,请某人抬起重物再放掉它。当重物坠到底,将绳子扯直的瞬间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拉力,大於用绳提起重物的力量;你的手会被拉得往下垂,甚至有数公分的绳子自你手中滑出。<br>    攀登的情形也很类似。假设我攀爬的速度比你收绳的速度快,你我都没有发现两人之间的绳子因此而松垂。我若於此时坠落,在绳子拉住我之前,坠落的速度会更快,而最大的向下力量将比以前更大——假设你没让绳子滑脱一分一毫的话。<br>    万一拉力过大,绳子开始滑脱怎么办?我会不会一路跌回谷底,两你的手掌被磨脱了一层皮?不会。只要你继续握紧绳子而且施加的拉力大於我的体重,我还是会慢慢地停下来,悬吊在半空中。这只能算是不幸中之大幸。我坠得越深,越可能受到撞击而受伤,即使毫发无损,也可能吓得魂飞魄散。<br><br>保护前导者<br>    如今我们已了解确保的要素,似乎可以一路顺利攀爬到顶了,只要有一方坠落,另一方即可以迅速制止坠落。等一等!那第一个绳距(Pitch)(前导)怎么办?你往上爬,我在下面看,万一你坠落,我只能眼睁睁看著你跌落地面。现在轮到我设第二个绳距(第二个确保点),我不喜欢这种方式,相信你也不喜欢打头阵,因为现在的情况比刚才更危险了。我可能爬至半途而坠落,摔在你身旁的岩石上而受伤,或是先撞到岩石边缘再往下坠,抑或没撞到岩缘而直接坠落。我们最好找个好办法来杜绝这种可能性。<br>    确保技术开始趋於复杂。你当然可以像以前一样做确保,但也许转过脸来面对山壁,好看著我攀爬。这种确保无法阻止我跌回岩阶,但我若未撞及岩阶,直接坠落,你的确保或许可制止我的坠落,但谁也不敢打包票。这种坠落很严重,问题很多,如果你选错手做制动手,绳索可能会绕著你的身体完全松脱,等我跌到山脚,你的手也断了。或者我坠落时你正好站著,瞬间一股强大的拉力会将你扯下岩阶。即使你已避开这些问题,但拉力到达一六O公斤(三五O磅)时,绳子将开始自你手中滑出,绕过你的背部,造成严重擦伤。<br>    有个办法可以减低这种坠落的风险,就是我在攀爬的时候,放置岩锲做确保点(Protection)(详见第十、十一章)。我带著许多攀登装备∶钩环、带环,还有可放入裂隙的确保装置——岩锲(Chocks)。假设我攀登九公尺(三十尺)后即设置确保点,利用树或裂隙放入岩锲,将带环固定於树干或岩锲,将登山绳穿过钩环,与带环连结,再继续攀登。<br>    假设我又攀登了三公尺(十尺)后坠落,等你的确保制止了我的坠落,我总共只坠落六公尺(二十尺)(图7-3)。不论你用哪一只手做制动手,绳索都不会绕著你的身体滑出,因为作用在你身上的是向上的拉力。我到达下一个确保点前,可多设数个中继确保点。我一坠落,坠落的距离即两倍於我与最近的确保点之距离,之后你的确保才开始发挥作用。<br>    坠落的严重性以及制止坠落的困难度,取决於我的体重、绳索穿过岩锲确保点和擦过障碍物所产生的摩擦力(摩擦越大,越容易制止坠落),以及是否撞击到岩壁。坠落的严重性也大幅取决於“坠落系数”(Fall Factor),意指坠落距离以及确保者和攀登手之间绳索长度之比值。如果我自最近的确保点上方三公尺处坠落,你我之间的绳索长度为十二公尺,如图7-3所示,我会坠落六公尺才停止。坠落距离除以绳索长度得出坠落系数,因此三除以六得出坠落系数为零点五。坠落系数越高,坠落力量越大。虽然常识告诉我们,坠落距离本身不会影响最大坠落力。(但距离确实影响坠落力作用的时间是长是短。)(有关坠落系数的详细内容请见第十一章。)<br>    前导者若坠落,可用确保点有效制止坠落。既然如此,多放一些确保点,所有问题不都迎刃而解了吗?可惜事与愿违,切记,只有超过岩阶确保点的坠落,其风险才能因此减轻;这种坠落的坠落系数为二,是最严重的。无法完全排除坠落风险的原因是岩锲确保点的品质并不可靠,有时它不够牢固,坠落时全被扯出,或是我尚未来得及放置确保点即已坠落,也许就自你上方三公尺处坠落。这种坠落距离六公尺,系数为二的坠落后果,和坠落距离三十公尺,系数为二的坠落后果一样严重。<br>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坠落时,身为确保者的你可能须承受向上的拉力或剧烈的向下拉力。并不是所有放有确保点的前导者坠落时,都很容易停止,所以确保点、确保姿势、确保方法——增加抓握绳子的摩擦力——都显得极为重要。下文即将讲述这些重点。<br><br><br>[此帖子已被 ★紫蜻蜓★ 在 2004-6-25 11:38:17 编辑过]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4-6-25 1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咧?
回复

举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楼主| 发表于 2004-6-25 1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三:攀岩技术[/CENTER]<br>  攀岩技术(摘自203-212页)<br><br>    岩面攀登<br>    岩面攀登(Face Climbing)可望文生义,一般先用手抓住不规则的岩石,脚再踏上原来把手之处。岩面攀登亦利用摩擦力和平衡来攀爬状似平滑的倾斜岩板(Slab)。就某些方面而言,岩面攀登是最自然的攀岩法(图9-7),像爬梯子般爬上一连串的把手点和踏足点。<br>    岩面攀登须切记,一个把手点或踏足点的用途很广泛,看似良好的抓握式把手点(Cling Hold)也可用於下节介绍的各种技巧。要懂得因地制宜,运用得有创意。<br><br>    把手点<br>    攀登者可利用把手点保持平衡、引身向上,或提供各种形式的反作用力。<br>    五根指头全用上的把手点最稳固(图9-8)。把手点小时,指头之用法并不明显。例如四只指头勾住小的岩石边缘时,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方向相反地抵住岩边(图9-8a)。把手点狭窄或把於岩石的小凹处,可交叠手指以增加把手点之压力(图9-8b)。<br>    最常见的把手点为抓握把手点(图9-8c)。大的抓握把手点容许整只手掌包覆把手点,小的抓握把手点只容指尖勾住。手指尽量并拢可提升抓握力。把手点若不是容纳五根指头,其余指头须卷起,善用肌肉/肌腱的力量(图9-8f) 。使用抓握把手点要小心,某些把手法使手指头受力极大,可能导致受伤(图9-8e)。<br>    由於向上推进主要靠双腿的力量,有时把手点仅用以保持平衡。捏式把手点(The Pinch Grip)可容许攀登者久站於好的踏足点上,甩甩腾空的单手,再向上寻找更安全的把手点或放置岩锲固定点。<br><br>    踏足点<br>    攀登者使用踏足点多采踩踏岩石边缘或利用摩擦力两种技巧,两种技巧皆适用的踏足点则取决於个人偏好和鞋具之类型。稍后再讨论第三种技巧∶足部挤塞法(Foot Jam)。<br>    使用踩踏岩石边缘法,鞋底边缘平放於踏足点上(图9-9a),用鞋底内侧或外侧踩踏皆可,但以内侧较轻易、安全。理想的接触点视情况而异,一般介於和大脚趾尖和关节肉团之间。足踵应高於足趾,如此较精确,但放低脚跟较轻松。用登山靴或攀岩鞋尖踩踏(挤塞——Toeing In)非常疲倦。多练习之后当能有效利用小的踏足点。<br>    利用摩擦法者,脚尖须朝上,鞋底“黏”在踏足点上(图9-9b)。攀岩鞋或柔软的登山靴最适合此一技巧。低角度的岩石不需要真正的踏足点,只要鞋底和岩石接触面之摩擦力足够即可。遇陡峭地形则须将足尖“黏”在踏足点上,不规则之岩面即可提供摩擦力和稳固性。<br>    焦虑常使疲倦加剧,疲倦令腿部肌肉痉挛而颤抖,好像踩缝纫机一般。此时最好心情放轻松、更换腿部姿势——移向下一个踏足点、放低脚跟、腿部打直。<br>    踩踏足点时,尽量在踩踏面积上施力。弯曲足踝可增加鞋底和踏足点之接触面积,加大抓握力。身体倾离岩壁可在踏足点产生向内和向下之压力,增加稳定性。<br>    落脚前先决定如何善用踏足点,然后保持该姿势。虽然有时需要落脚以便踏得更稳,但应避免反覆试探,以免浪费时间及体力,也容易滑落。踏足点极狭时,切不可随便乱动,任何动作或旋转皆可导致鞋底滑离踏足点。向上踩踏点和移动另一只脚时,保持脚的姿势不动,需要技巧和全神贯注。<br>    大的踏点称为“凹洞踏点”(Buckethold),使用时,脚只需踏进到能保持平衡的程度即可(图9-10)。踏入太多反而迫使位於下方的脚向外移而失去平衡。<br>    膝盖容易受伤,无法提供稳定性,最好避免使用。但资深之攀登者偶尔会用膝盖避免特别高或困难的步阶(Step)。不用膝盖的主要考量是避免碎石或尖利的水晶戳伤膝盖而站不起来。若位於悬岩下,无充分空间轻易站起来,膝盖又受伤就麻烦了。<br>    倾斜岩板(Slab Climbing)(图9-l1)亦称之为摩擦力攀登(Friction Climbing),需自由运用摩擦力技巧。平衡和步法技巧是成功的关键。<br>    务必弯曲足踝(脚跟放低),重量放在脚趾肉团上,使鞋底和岩石间之摩擦力最大。身体勿倾向坡面,致使双脚离地。应将重量置於双脚,弯腰使手接触岩面,将臀部向后推。<br>    跨小步以保持平衡。找窄小的边缘、粗糙的岩面、或角度改变之处以便落脚。最难爬的斜岩上面,必须用手或脚感觉,才能找到最粗糙的岩面。<br>    斜岩攀登尚可运用其他技巧,偶尔可找到岩面抓握点(Face Holds)和裂隙。用手指、拇指、手掌基部向下施压於窄小边缘或不规则的岩石。窄小边缘可用背向后倚式(Lieback)。找可用大字式攀登法(Stemming)之处就有机会休息。<br><br>    向下推<br>    置手指、掌心、掌侧或掌跟於把手点,向下用力推(图9-12a);非常小的把手点可用大拇指向下推。<br>    下攀时,一个把手点可做抓握把手点,越过此把手点后,再用向下推的点。下推点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点并用,例如用於反作用力与靠背式攀登法或烟囱式攀登法。一只手伸出去用肘部固定,在向下推的把手点上保持平衡,另一只手攀向下一个把手点。<br><br>    撑起式攀登法<br>    撑起式攀登法(Mantel)是下推法的专门技巧,当高处没有把手点时,先低下身子,用手向下推,顺势把身体撑上去。<br>    典型的撑起式攀登法(图9-13)将双手平放在与胸同高的岩石边缘,掌心向下,双手手指相对,手臂伸直撑起身体,脚先向上走几步或自踏足点跃起,较易撑起身体。然后将一只脚提到岩阶,再站起来。<br>    但不是每一次都能用这种基本的撑起式攀登法,因为岩阶可能太高、太小或太陡。<br>    若岩阶极窄,可用掌跟,手指向下。岩阶若高过头,先把它当成抓握点,身体移上去后再转换成下推点。若岩阶放不下双手,则用单手撑起,另一只手利用任何可用的把手点或靠在岩壁平衡。别忘了留位置容纳脚。<br>    撑起式忌用膝盖,因为如此很难再站起来,尤其上方岩面陡峭或遇有悬岩时。有时撑起中途能伸手到把手点,帮助站起来。<br><br><br>    反作用力攀登法<br>    本章叙述之技巧多提及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攀登法(Counterforce)指的是利用两股方向相反的力量来固定攀登者的位置。例如,双手伸入垂直裂隙中,两手张开往两侧拉(图9-14a),制造向外推的力量。或在相距宽阔约两把手点向上推,制造向上的推力(图9-14b),或自锐利的岩棱向内推(图9-l4c)。倒拉把手法(Undercling)中,双手亦可与双脚产生反作用力。<br><br>    倒拉把手法<br>    双手(手心朝上)倒拉住悬岩,身体后倾,双脚抵住岩板(图9-15),双手拉直,双脚撑住,制造反作用力。双手可同时倒拉,或一手倒拉,另一手抓握不同类的把手点。<br>    倒拉把手法用途很广,例如,可自下方捏式把手点抓握片岩(Rock Flake)底部之边缘,爬上片岩再转换成倒拉把手式。<br><br>    大字式攀登法<br>    大字式攀登法(Stemming或Bridging)利用反作用力在岩面的雨点间提供攀登者支撑。无明显把手点时,只需用双脚或单手单脚朝反方向施力,即可攀上陡峭的岩壁。<br>    大字式攀登法用於攀登烟囱型的裂隙和V型裂隙(Dihedral或称Open Book)。一脚抵住一面岩壁,另一脚或对侧的手抵住另一面岩壁(图9-16a)。也可利用大字式攀登法攀上陡峭的岩壁∶一只脚抵住微凸的岩面,另一只脚或手撑住另一边微凸的岩石,施以反作用力即可(图9-16b)。<br><br>    靠背式攀登法<br>    靠背式攀登法(Lieback),这也是利用反作用力,双手拉、双脚推,交叉攀爬而上(图9-17)。此法用於攀登岩壁角落的裂隙、一侧岩缘较另一侧宽大突出的裂隙,或沿板状岩边缘攀登。双手抓住裂隙一侧,手臂拉直,身体向后靠往手臂处,双脚抵住对侧岩壁,然后向上移动。这项技巧很费力,动作宜迅速有效率。<br>    手臂尽量拉直,以减轻肌肉之紧张。手脚之适当距离因地制宜,须多加练习才容易掌握。一般而言,双脚须够高才能维持足够之摩擦力,除非有合适的踏足点。然而脚提得越高,使用靠背式攀登法越费力。<br>    靠背式攀登法有其他变化,可使用单一把手点配合其他把手点或踏足点,或利用单手单脚靠背式攀登,对侧之手脚抓握岩面上的抓握点(固9-17b)<br>    使用靠背式攀登法时,身体有时会左右摇晃或突然张开而失衡坠落(图9-18),因此最靠近岩面的脚勿过度施力。<br><br>    调整平衡<br>    调整平衡(Counterbalance)又称平衡控制(Flagging),并非特定之攀岩技巧,而是一项攀岩原则--平均分配身体之重量以保持平衡。<br>    调整平衡意即选择最能平衡身体的把手点或踏足点;也意指无把手点或踏足点时,将手或脚摆在特定位置,以保持身体平衡。<br>    臀部和肩膀亦可调整平衡。平衡控制十分重要,因为它能使你触及较远的把手点 (图9-19)<br><br>    远距雕的把手点<br>    下一个把手点距离很远或根本触不到时,怎么办?<br>    攀登者可施展下列数招加以破解∶第一,善用下列诀窍: 起脚尖;全力延伸身体,伸入岩隙;一脚调整平衡使另一脚完全站起来;踩在岩坡上踏足点的那只脚提高一点;单脚移向下一个把手点那一侧。其他诀窍尚包括:脚移至踏足点边缘以便横渡;臀部和身体向后或向侧倚,加长伸手之距离;利用把手点向下推,使另一只更向上伸。有时用鞋沿站立可拉长伸手之距离,使身体侧向墙壁。切记,与站立的脚对侧的手能伸得最长。<br>    另一个办法是利用窄小的中继踏足点做为“跳板”,快速移至下一个良好的踏足点。<br>最后一个办法是在失去平衡或抓握前突进或快速跨步(Dynamic Move)。在快速跨步的“死点” (Dead Point)抓住下一个较高的把手点。死点为动作曲线之最高点,当时身体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呈无重状态,然后开始下坠。在该点做动作最有效率。<br>    快速跨步若是失败则显现出潜在之危险——身体失去控制而坠落。经过仔细盘算并有承担失败的心理准备后,才能采用这个办法。事先检查确保点是否稳固,切不可导致攀登者撞及岩阶或地面而受伤。唯有杰出的攀登者才可使用快速跨步法,新手切勿尝试。<br><br>    在小踏足点上换脚或换手<br>    换手或换脚的方式有好几种。<br>    换脚需要一个较理想的狭窄岩阶供离开原踏足点的脚暂时踩踏,然后单脚跳换脚。<br>也可单脚移至踏足点边缘,挪出些许空间容纳另一只脚并立。还有一个技巧是举步交叉移动法,一脚自另一脚后交叉,踩上踏足点之远侧(图9-20)<br>    换手和换脚需要中继动作。攀登者可用双手抓握把手点,如果抓握的位置不够,可以举起把手点上的一根指头,以另一只手的一根指头递补其位置,一次一根指头地完成换手动作。<br>[CENTER][/CENTER]<br>[CENTER]四:攀登雪坡[/CENTER]<br>    在雪坡上爬上爬下需要一套特殊的技巧,而且技巧要随雪坡的坚硬及陡缓程度而异(相关的冰爪穿法和踢冰步技巧见第十五章“攀冰”。)<br><br>    平衡攀登<br>    和攀岩的情形一样,在雪地上行进时保持平衡,要比仅仅扶住某样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冰镐或雪地)以防跌倒更安全、更有效率,同时也比较不累。攀登雪坡的人会变换各种平衡姿势,以避免处于某种不平衡的姿势过久。<br>    之字型(斜行)上坡时,最稳的姿势是内脚(朝山上的那只脚)踩在外脚(朝山下的脚)的前上方,这时你的外脚要完全打直,以期多利用骨骼而将肌肉的用力减至最低。这种姿势下,拖曳于后的那只外脚承担了你身体大部分的重量。你朝山上的那只手要一直紧抓住冰镐。<br>    斜行上坡可分为两个步骤∶从某个平衡姿势转换为不平衡的姿势,然后又回到平衡姿势来(图l3-17)。先从平衡的姿势起步,把冰镐插入前上方的雪地里,往上走两步之后,再重新插入冰镐;第一步是把外脚(朝山下的脚)跨到内脚(朝山上的脚)前面,这会使得登山者的身体失去平衡,第二步是把在后的内脚跨到外脚前面,重新取得平衡。要把你的重量放在双足上,尽量不要倾向雪坡。<br>    如果你是沿著下滑线笔直往上爬而不是斜行前进,就无所谓上山、下山脚或上山、下山手之分。因此,你不妨用你觉得握起来比较舒服的那只手拿冰镐,然后以一种步步为营的规律步伐往上爬。无论你行进的方向如何,每一步踏出之前都要把冰镐插紧,以得到自我确保的保障。<br><br>    休息步<br>    长时间攀登一望无际的雪坡,会让你心生毫无进展的挫折感。这里既没有什么地标可以衡量你的进展,距离感也不再真实。登山新手会试著采用冲一阵、喘一阵的步法,希望能尽快抵达目的地。然而,找出一种你能够维持长时间的步调,而后确实维持著这种步调前行,才是攻顶唯一的方法。<br>    这时的对策就是休息步,一种保持体力的技巧,而藉由这种技巧,你得以按部就班地前进(参阅第五章“山野健行”)。无论何时,只要你的肺部或双腿需要一点喘息机会,就可采用休息步。海拔较低时,通常是双腿的肌肉需要休息;海拔高处,则是肺部需要喘息。<br>    我们不妨将休息步重新温习一遍∶一双脚抬起后,正待踩下一步之前,就是休息时刻。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后脚,让此时未受更的前脚肌肉放松。每回休息时段内,承受重量的后脚务必打直(膝盖锁紧),这样才能利用你的骨骼而非肌肉去承受体重的负担你的攀爬步调颇为缓慢,因为每踏一步就要停一下,同时要随著脚步顺序调节呼吸。不过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要刻意而用力地做深呼吸。<br><br>    踢踏步<br>    踢踏步(StepKicking)是樊登雪坡的一个基本披巧。藉由这种方法,你可以在消耗最少体力、采取最稳步法的情况下,开出一条往上的路径。当落雪够多,不必借助冰爪或碎步就能保证安全峙,你只需要这种技巧站稳脚步就行了。<br>    在雪地里踢出步阶,最有效的踢法就是挥出一双腿,让它以自己的重量和重心制造出所需的冲系,肌肉几乎不必出任何力量。踢踏步在软雪坡上效果良好,不过如果是较坚硬的雪坡,你就得花较多的力气,而且步阶往往较小,也比较不稳。<br>    步阶是否坚稳该如何定义呢?这要看登山者的技巧、力量以及风势、高度、背包重量等因素的影响而异,一般登山者的步阶在直线登山时能够容纳脚掌,或是斜行上山时至少深达靴子的一半或许就已足够。平面踢入坡地或是稍微往内弯进坡地的步阶比较稳固。而步阶的空闲愈小,就愈需要往内弯。<br>    踢出步阶时,不要忘记其他人的存在,如果你的步伐很平均而且相当密集,他们可以很平稳地跟著你的脚步走,要顾及将就那些脚没有你长的队友。<br>    跟在领队后面的队友也可利用同样的挥腿动作,边爬边把步阶弄得更稳。随后的队友的脚一定与踢进步阶里,因为光是踏在现成的步阶上不可能让脚稳住。如果是紧密的雪坡,你要踢得低一点,同时用大脚趾钻进雪里把步阶变深。不过,在很软的雪坡上,从上往下用脚跟踢通常比较容易,这样可清除边缘的雪,有助于把步阶弄得更坚稳。<br>    大夥儿在登山时要排成一纵列,这是攀登雪坡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你是前导,你会比其他人辛苦得多,而为了选择最佳路线并且避免让团体发生意外事故,你的考虑也必须比别人周密。人家应该轮流带队,以免任何人精疲力竭。轮换的时候,原来的前导应该让到一旁,然后在队伍尾巴处接上去。<br><br>    上山的方向<br>    你可以直线攀登雪坡,也可以斜行迂回上坡;赶时间时,通常就要采取直线上山。<br>    就长程雪坡来说,速度是个重要的考量因素,面对恶劣天候、雪崩或落石的危险、恶劣的野营状况、龈险的下坡路时,除了快速而直线往上爬之外,你别无选择。<br>    如果时间允许,大部分的登山者都会选择斜行上山,在坡度中等的雪坡上以之字形蜿 前进。他们认为,直线上山虽然步数较少但较陡峻,而以较和缓的角度往上爬脚步比较不费力,而且最后还是能到达同样的海拔高度。这个论点是否正确,或许要看雪地的情况而定。如果雪地适于踢踏步,斜行上坡的每步路所省下的体力的确可以用来踏出更多的步阶。可是如果情况勉强,很多登山者会认为斜行上山更为因难,因为在坚硬雪地里踢出小步和横向的步阶是很费力的。<br><br>    冰镐技巧∶直线上坡<br>    在雪坡上直线前进,踢踏步是你运用双腿的基本技巧。至于冰镐技巧,则要看雪坡情况和陡峭程度而异。<br>    持杖姿势∶如果雪坡的角度低缓或是中等(最陡处人约30或35度角),要以持杖姿势来利用冰镐,也就是单手握住冰镐的头部来平衡自己(图13-l8)。即使雪坡愈来愈陡,你依然可以利用扶杖姿势,只要你觉得稳固就好。在踏出每一步之前把冰镐牢牢插入,就是自我确保技巧。<br>    双手把持姿势∶当雪坡愈行愈陡,登山者可以将冰镐转换为以双手握紧冰镐的姿势,这种姿势对于大于45度角的雪坡来说比较安全(图13-19)。在继续前行之前,先以双下把冰镐插人雪中,越深越好,然后继续以双手抓住冰镐的头部,或是一只手抓住头部,一只手握住镐柄。这种姿势在坡度较陡的软雪地里尤其好用。<br>    水平姿势∶这种技巧适用于较陡、较硬&#183;但是表面有一层软雪覆盖的雪坡。以双手握住冰镐,其中一双手以自我止滑握法握住头部,另一只手握住镐柄靠尾端的部分。把冰镐以水平方向用力敲进你前上方的雪地,鹤嘴朝下,握柄和你的身体呈垂直角度(图13-20)。这种姿势可使冰镐的鹤嘴深植于底部的硬雪中,同时使握柄在较软的表面雪层上得到著力点。(无论你用的是哪一种冰镐技巧,上坡时别忘了利用休息步)。<br><br>    冰镐技巧∶斜行上山<br>    如果是之字形的路径,当你沿著斜坡踢出步阶时,要记得保持半衡(图l3-17是斜行上山时的动作顺序)。坡度低于40到45度时,以持杖姿势利用冰镐通常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坡度愈来愈陡,这个姿势就会显得狼狈笨拙,这时就该换成斜跨身体的姿势了。<br>    斜跨身体姿势∶冰镐和坡度垂直,一只手抓住冰镐头部,另一只手抓住已经深植在雪地里的握柄(图13-21)。这时冰镐是斜跨在你身体的前方(鹤嘴绝对不能朝向你的身体)。你加诸冰镐的重量,大部分由握柄所承受,握住冰镐头部的那只手只是为了稳住冰镐。接著以持杖姿势同样的方法移动双脚住上爬。<br>    斜向上坡往表示你必须蜿 前进,也就是变换方向,而无论你以持杖姿势还是双手把持姿势利用冰镐,都需要遵照特别的脚步顺序才能在之字形路径上安全地变换方向(图13-22)。<br>    先从一个平衡姿势开始,内侧(朝山上的脚)这时在外脚(朝山下的脚)的前上方。用力把冰镐直直插入雪地,插入的位置要尽量在你的直前方。当你把外脚移向前时,两手要抓紧冰镐的头部,因为这时你的姿势是不平衡的,当你换成面对雪坡的姿势,也就是把内脚移向新的行进方向,使得双脚变成外八字型时,双手还是要一直抓住冰镐头部(如果你觉得你的外八字脚在陡坡上无法站稳,不妨直接在坡上踢出步阶)。最后,身体转向新的行进方向,使得你又回复平衡,这时新的上山脚已经踏在前上方了。如果你现在是持杖姿势,抓住冰镐头的手已经换成新的上山手;如果是双手把持姿势,握住冰镐头部和握柄的手也已经互换。<br><br>    横切<br>    长时间的水平横走,在高度上既不进亦不退,实在谈不上有任何乐趣。如果是坡度低缓或中等的软雪地,“侧走”的效果还可以&#183;虽然不比斜行路径来得舒服或有效率。而如果要在更硬、更陡的雪地上横切,你可以面对雪坡,直接用力朝前踢步,以踢出更坚稳的步阶来。不过,最好一开始就避免水平横切。<br>
回复

举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楼主| 发表于 2004-6-25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五:雪坡下山[/CENTER]<br>雪坡下山(摘自335-340页)<br><br>    要知道一个人攀登雪山的技巧是否高明,看他下山时是否有效率、有信心就是指标之一,很多原本干练大胆的登山者一想到要爬下陡峻的雪谷就胆寒,为什么?因为眼前空旷无际,也因为在陡峭的雪坡上,冰镐必须插得很低才爬得下去,而这种姿势和冰镐握法不似上山时那么令登山者安心。其实只要你熟练几个下山技巧,就可以减低你对下山的忐忑不安∶<br><br>    踏跟步<br>    你在下山时和上山没有两样,该用何种技巧都要取决于雪地的软硬度和角度,如果是坡度低缓的软雪地,只要脸部朝外走下去就可以了;而如果雪地较硬、较陡,不妨利用踏跟步(Plung-Stepping)(图13-23)。<br>    踏跟步是一种充满信心的大胆步伐。脸朝外,倒步毅然往雪坡外踏出,稳稳以脚跟著地,腿要打直,把重量稳稳地换到新的位置,出脚时绝不能畏畏缩缩。尽量不要把你的背往雪坡上靠,以免不留神撞到,或是促不及防来个意外滑落。做出踏跟步时只用脚跟者力就能够站稳,不过如果脚步踏得太浅,大部分的登山者都会觉得很不稳靠。<br>    做踏跟步时,膝盖不要打直,要稍微屈膝才能保持平衡。至于弯曲的程度则要看坡度陡缓(坡度越陡,膝盖弯度越大)以及雪面坚硬程度(雪地越硬,弯度越大)而定。双膝弯曲之外,身体前倾也有助于平衡。大胆踏出时你的脚步会踩得很深,所以要当心极软的雪地,以免你在踏出下一步时,适才猛往前踩的那只脚,深陷在雪里拔不出来而受伤。<br>    登山者在做踏跟步时,要以单手握住冰镐(滑落止滑或自我确保握法都可以),这时冰镐的鹤嘴要靠近地面,身体前倾,准备插入雪里。你可以把另一双手臂张开或动来动去以保持平衡。有些登山者则以双手握住冰镐做出完全的滑落制动姿势—一双手抓住冰镐头部,另一只手握住镐柄尾端附近——不过这样双臂比较难以做出大动作来保持平衡。<br>    有些地方,例如较硬或较陡的雪坡上,做这种踏跟步感觉上并不安全。这时身体就必须做出滑落确保动作,在每一步踏出之前把冰镐尽量往低处插入雪中,以一种类似蹲伏的变通式踏跟步移动双脚前行(图13-24)。<br><br>    滑降<br>    滑降(Glissading)是登山的额外乐趣之一,这是步行登山者在雪坡下山时最快、最容易、也最令人开心的方法,它是走路或踏跟步之外的另一选择,适用于你能够掌握速度的雪地上。滑降有三种主要方法,该用那一种端视雪坡的软硬和陡缓、下坡尽头处足否安全、你的滑降技巧是否高明而定。<br>    在滑降之前,先决定要不要用冰镐的腕带。如果你决定用腕称,你冒的风险就是冰镐因碰撞而从你手中滑走时,会乱飞乱挥而使你受伤。而如果决定不用腕称,你的风险就是有可能失去冰镐。不管用不用腕称,最重要的是把你的冰镐掌握好。<br>坐式滑降:(图13-25a)<br>    是最容易学的一种,适用于如果你用站式滑降就会陷入雪中的软雪地。在滑降之前先把冰爪脱掉,因为冰爪的齿钉会钩住雪地而把你绊倒,如果你穿上尼龙制的雨裤,你会滑得最顺溜、最乾爽。所谓坐式滑降,只要坐在雪地上往下滑,同时以自我止滑握法抓住冰镐就行了。标准的姿势是坐姿直挺,双膝弯曲,靴底贴著雪地的表面。然而,要在很软的雪地里起滑并保持重心,把双腿伸出去会有帮助,这样可使你的体重分摊到较大的面积。<br>    接著沿著你一侧的雪地滑动冰镐握柄,就像划桨一样。双手都要握在冰镐上。注意掌握;在柄尖上施加压力有助于减低速度,同时可使你的身体不致头重脚经滚下山去。<br>双膝弯曲、双脚平放的标准姿势也可以减低速度。这种姿势在令人不舒服的状况下最有用,例如雪地结了冰或冻得坚硬,有冰凹槽或小雪杯,布满“岩石或灌木丛。这种姿势比你把双腿在前方直伸出去更稳也更易于掌握,同时可让你臀部的磨损减至最低。<br>    如果你要停下来,可利用冰镐的柄尖把速度放慢,然后用力把脚跟顶到雪地里——不能在高速下滑时候做,否则后果就是一个倒栽葱,如果要紧急煞车,只要把身体朝柄尖相反的一侧转过去,做出滑落制动动作即可(滑落制动技巧会在本章下一节中讨论)。<br>    坐式滑降时要转弯简直是不可能。把柄尖当做划桨使用,同时借助身体的扭动,顶多只能改变几度的方向。碰到障碍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停下来,从一旁走到不会直接滑到障碍物的地方,然后再度起滑。<br><br>    站式滑降∶<br>    如果你知道正确方法并且处于适常的情况,站式滑降(图13-25b)是最好的方式。这种姿势最易于操控,可以最早看到路途上的危险,衣服也不至于沾湿和磨损。站式滑降在表层覆盖软雪的坚硬雪坡上效果最好。雪地越软,坡度就需要越陡才能保持速度。你在坚硬雪坡上也可以做站式滑降,但这些雪坡通常必须角度较缓和且雪坡尽头要很安全。如果雪地够硬而且坡度极缓,不妨用溜冰方式。<br>    正确的站式滑降和滑雪下山技巧非常类似∶双腿半蹲、膝盖弩曲、两只手臂往外张开。双脚可以并拢也可以分开,视稳定的需要而定,一只脚稍前不但更稳,也可防止身体头重脚轻往下栽落。把双脚并得更紧,身体前倾超过双脚位置,可以增加速度。至于减速或停下,则有好几种方法∶站起身子,脚跟用力踩地;双脚转往旁侧慢慢以边缘停下;身子蹲伏下来,用力拖压冰镐的柄尖,一如蹲式的滑降技巧(介绍于后),或是做一个类似滑雪时的转身动作,也就是把双肩、上半身、双膝朝著翻转的方向扭过去,膝盖和脚踝也都以同方向扭转,使得双脚的重量落在靴子的边缘上。<br>    过渡地带,也就是雪地结构变化的地区,有很多陷阱,如果你碰到较软、滑降得较慢的雪坡,你的头和身体会突然超越你的双腿,这时候要赶紧伸出一只脚前踏以求平衡。如果你碰到的是较硬、滑降得较快的雪坡或是表层下面有冰,身体要向前多倾些以防滑倒。以一般的制动和横渡技巧控制。<br><br>    半蹲式滑降∶(图13-25c)<br>    除了登山者的冰镐要在身体一-侧以自我止滑握法抓住,身体往后坐,用力拖著雪地里的柄尖外,其余都和站式滑降颇相类似。这种姿势比站式滑降速度慢,也比较容易学,同时由于有三个触点,所以比较稳。不过,转弯时以及以侧边控制速度都比较困难。<br>    和登山殊无二致,滑降要有效率,也需要平顺地将好几种技巧混和运用。特别是站式滑降技巧不熟练的人,往往会利用混和式∶转换成踏跟步来控制速度;不做类似滑雪的转身动作,而是踏到新的行进方向,在坡度渐缓时用溜冰的方式来维持重心。<br>    滑降可能造成重大意外。不要在有雪檐的地形上滑降,只能在下坡尽头安全而且距离够近的地方施展,这样即使你的滑降在到达尽头之前失了控,你也不会受伤。除非你能够将整个滑道一览无遗,否则领头带队滑降的人务必非常小心,要时时停下来观看前面的地形。如果你在高速时失控,而且又无法做出自我制动,这时候的风险最大,而这种情况最可能发生在最适于滑降的雪坡,也就是坚硬的雪坡上。你的速度和冰镐都得随时掌握好。<br>    开始滑降之前要先调整装备,把冰爪和其他坚硬物件放进背包里收好。即使天气很暖也要把厚皮手套戴上,因为雪的温度很低又容易磨刮人,等到你把握住冰镐的手松开时,可能已经被雪冻得脱去一层皮了。<br>    有时候在软雪地里,滑降的人会意外地把表层的雪带下一大块来,人就坐在上面一路下滑。这种雪块其实就是小型的雪崩,称为雪崩垫(Avalanche Cushions)。问题是你必须判斯这雪块到底是安全的坐垫呢?还是马上就要变成严重的雪崩?如果这个移动的雪块超过好几寸厚,自我制动是没有用的,因为冰镐无法插入它下面的云层。有时候冰镐的柄尖或许会钻入雪中而使得滑降的人速度减慢,不过可能还是无法止住滑势。除非你确定这块雪垫很安全,而且你掌握得了速度,否则就得脱离它∶身体滚向一侧,离开雪块的行进路径,然后做滑落制动。<br><br>    爬下山去<br>    在陡峻的雪坡上,你或许会认为滑降或踏跟步都不够安全,这时你可以面对陡坡,背部朝外往下爬,直接朝著雪坡踢出步阶。这时要以双手握持姿势抓住冰镐,利用它来固定自己。<br><br>    滑落制动<br>    雪地行进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些可防止滑倒或跌落的基本技巧,这和登山安全方面的考量大致没有两样。不过万一真的在雪地中滑倒,你一定得知道如何尽快把身体重新稳住。自我确保是你在雪地里的首要防范技巧,以免脚一滑就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滑落;而滑落制动则是万一滑落时,重拾稳住自己的首要措施。<br>    有些登山者把滑落制动当成雪地安全的首要技术,对自我确保技巧并不重视。可是这两种技巧的目的是不同的,而对登山者来说,其实两者都很必要。在冰镐能够稳稳插入的地形上,自我确保往往就足以立刻止滑,可是当自我确保无效,使得你开始以失控的高速滑落雪坡时,你就得迅速地做出滑落制动。<br>    如果你跌落的后果有可能是重伤或丧生,在把自己的安全只托付给滑落制动技巧之前,你一定要有良好的判断力。下面是一些你必须牢记在心的安全规范∶<br>    不要跌倒。利用本章前面所描述的适当雪中行进技巧以保持平衡——包括休息步和踢踏步,同时配合冰镐的插入。你可以在不同的雪地状况下,练习这些技巧以培养信心。<br>永远要留意雪坡尽头的地形。雪坡底部有没有悬崖?不远的尽头处有没有很多岩石?如果你看不出来,要做最坏的假设。<br>    如果尽头处很危险,不要依赖自我制动技巧。而如果你对于下坡的自我确保技巧不似你在上坡时那么有口信,可以安排装置确保点的确保技术,或是掉头另寻路径。在雪中登山要携带适当配备来保护自己,例如尖钩和阻雪板。<br>    要留意坡上的雪地情况和坡度。如果雪变硬了或是结了冰,必要时要套上冰爪,把冰敲碎做步阶。时时要考虑足否需要防护措施;在又硬又陡的雪坡上做滑落制动不太可能有效。<br>对于登山夥伴的整体情况和登山能力要保持警觉。如果是日近黑夜,登山者由于筋疲力尽,对跌倒的反应时间会大为减低。<br>    如果你必须在空旷的雪坡上停下来调整装备,例如穿上冰爪,要先把你的冰镐牢牢插入雪中绑紧,做成一个安全用的确保点。<br>    攀越陡坡时要戴手套。万一你跌倒了,手套不但可以防止摩擦,还可增加你握住冰镐,成功做出滑落制动的机会。<br>    如果你背著要过夜的背包,要格外小心。身上的沉重背包可能会造成失衡,使得你的滑势很难煞住。<br>    如果有必要做滑落制动,动作要大胆迅速,以免你重力加速到无法停止的地步。<br>    姿势良好或许可满足视觉的美感,可是在即时行动的紧要关头,动作快比雅观更重要。<br>    如果和你和绳队的夥伴在害坡上滑落,滑落制动技巧也可让你牢牢地在雪地里稳住,帮助你止住滑势。对于在冰川上行进的绳队来说,这种技巧的运用是很重要的,因为滑落制动可用来阻止其他队友跌入冰川裂隙里去(参阅第十四章“冰川行进与冰川裂隙救杂”。)<br>    由于登山者个人的性命和其他队友的生命都可能系于滑落制动的技巧上,每位登山者务必熟练。要学会滑落制动技巧,你可以在渐陡的雪坡和坚硬雪地里练习,但尽头处要安全。练习的时候要把手腕的冰镐腕带除去,以减少冰镐不小心从手里松脱时,击中你的机率,同时要把冰镐的扁颐和握柄包住或盖住以免伤到自己。<br>    力气大显然对滑落制动有帮助,不过运用得法比光靠肌肉的蛮力来得重要。你握住冰镐的方法是个重要考量,换句话说,要看你用的是滑落制动握法还是自我确保握法(参考图13-15)而定。如果你用的是自我确保握法,结果滑倒,一定要设法马上把冰镐转换为滑落制动握法∶抓住冰镐柄尖稍上方处的握柄,按著把手换成自我制动的握法,然后止滑。这个动作需要练习。如果你缺乏做这个动作的技巧或自信,那么就以滑落制动的握法抓住冰镐头部来做出自我确保滑落,这样会比较安全。有些登山者就是喜欢用滑落制动的握法。<br><br>[CENTER]六:攀冰的技巧[/CENTER]<br>攀冰的技巧(摘自430-435页)<br><br>    攀冰是种令人振奋的活动,结合了时时变化的攀爬对象和对你身心都是挑战的寒冷环境。攀岩的人如果去从事攀冰,会发现这两种活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登山者都是尽可能用双腿来支撑自己,从一个平衡点把身体重量转移到另一个平衡点;都是预先计画好几步,“用眼睛”先攀爬一遍。攀冰一如攀岩,都要利用地层表面的特色,寻找凹槽、山壁、突出地形供手、脚抓稳站稳,找平坦的地方敲入冰用工具。当然,两者之间的相异点也是同样的惊人。攀冰的人必须借重手攀工具和冰爪,学会如何利用可能确保装置和可能并不稳固的防护装置。他们攀爬的对象不但整天都在变化,连整个季节都变化不已。<br><br>    不穿冰爪攀登<br>    攀登高山的人常常会碰到一小段冰地或是冻结的雪地。不穿冰爪穿越这些路段需要边爬边平衡,从一个平衡姿势把身体重量转移到另一个平衡姿势。每次平衡时,你的内脚(即前脚)要踏在外脚(后脚)的前上方,而为了减少肌肉的用力,你的后腿要尽量打直,以使大部分的重量都放在后腿的骨骼上。把冰镐握在前手上,当身体和双腿都平衡后才能向前挥移,而你的双腿必须在冰镐往前移之后才能移动。你在攀爬的同时,要留意冰地表面有没有不平处以做为踏足点。<br><br>    砍冰阶<br>    对最早期的高山攀登者来说,砍冰阶(Step-Cutting)是攀登陡峭冰面和坚硬雪地时,唯一可用的技巧。冰爪发明之后,登山者比较不需用到砍冰阶技术,但是这种需求并没有全然被消除。登山者依然可能在未携带冰爪的情况下碰到冰地,或是冰地只有一小段路,不值得花时间去穿冰爪。另外当冰爪断裂、登山者受了伤或经验不够时,都成为采用砍冰阶的原因。而即使你穿著冰爪,或许也愿意用冰镐砍出一个小步阶以使脚步更稳固,或是当做一个可以休息的小平台。光是砍出一个舒适的确保用平台,就足够成为你对这门技巧好好了解一番的理由。<br>    <br>    利用冰镐的扁头砍出步阶的方法有两种。你可以以和地面几乎平行的动作挥砍一阵,做出一个步阶来(图15-10),或是以和冰面垂直的动作挖出一个有如小格洞的步阶。如果冰面较软,冰镐的鹤嘴在砍出步阶方面往往也有辅助之功:只要平顺一挥,切入雪面、冰面即可。砍步阶时,务必要把冰镐以腕带连接在手腕上,如此既有助于支撑出力的那只手,又可避免失手的时候把冰镐给丢了。<br>    <br>    最常用的砍步阶技巧就是挥砍法,在和缓或稍有角度的斜坡上(最多30度角)上下挥动冰镐。如果你正在上山,先以平衡姿势站好,前手(朝山上的那只手)握住冰镐,以和前脚平行的方向将肩头挥离自己的身体(图15-11)。挥动冰镐时要从肩膀出力,用冰镐的扁头去砍冰,利用冰镐的重量做事。如果是较为坚硬的冰面,你就得用到较多的肌肉力量,或许还得双手并用。连续挥砍之后,把步阶上的冰清乾净∶从脚跟开始,直到脚趾处。用冰镐扁头把一堆堆的碎冰挖起铲掉,再用扁头和鹤嘴完成步阶。<br>    <br>    一般的程序,是你以一个平衡姿势砍出两个步阶后,利用冰镐稳固自己,往上移动到另一个平衡姿势,再砍出两个步阶,就这么循环下去。冰镐绝对不要挥向自己的身体,因为有时一个不小心,冰镐的扁头可能会被冰面弹回来而打到你的腿。如果是和缓的斜坡,通常登山者会敲出一条斜斜的步阶,不过如果是坡度中等的斜坡,由于平衡较为困难,就要敲出两条平行的斜走步阶。小格洞的步阶适用于更陡的斜坡。<br>    <br>    每条斜走的步阶路都要稍微往内弯,以免你的靴子滑掉。和缓的斜坡上,如果步阶只容得下你靴子的一小部分或许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坡度较陡,步阶的空间就应该大得足以容纳你整只靴子。步阶的间距要便于你所有的队友利用。当你走完一连串斜走步阶准备改变方向时,要敲出一个容得下两只脚的地方让自己站稳,以做为转弯以及换手握冰镐之用。<br>    <br>    对于很容易产生摩擦的坚硬冰面,先以平行动作把冰镐鹤嘴砍进冰内,以确定步阶的底部位置,以免用扁头砍步阶时破坏了踏足点。如果你在鹤嘴砍入冰面内后,用力将冰镐往外拉,鹤嘴不会卡在冰里,反而会把冰削下来。<br>    <br>    攀爬陡峭的直壁要用小格洞的步阶,各步阶的间距大约是双肩的宽度,都要很容易就踏得到(图15-12)。这些步阶既要当做手攀点也要当做踏足点,因此每个步阶都要大得足够容纳前半部的靴子,并且要有个小凹口以利手攀(图15-13)。先挥砍出一个步阶,然后敲成你想要的深度,再用冰镐的扁头轻敲出一个凹口。<br>    <br>    如果你下山时决定要砍步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砍出一条直直往下山走的阶梯式步阶(图15-14)。如果你想一次砍出两阶,先以平衡姿势站定,面部朝斜坡下望,在你站立处的紧下方连续砍出两个步阶,然后先踏出外脚(前面朝下的那只脚),再踏出内脚(后面的那只脚)。如果决定一次砍一阶,依然要以平衡姿势站定,先砍出外脚(朝下的那只脚)的步阶,往下踏出之后,按著砍内脚(后面的那只脚)的步阶,再踏出内脚。(登山者或许宁愿用绳索下山法悬吊下冰坡,而不用砍步阶的方式。)<br>    <br>    在滑溜溜的冰面上砍步阶,既劳累又困难,而且往往是在高旷的地方,因此你的身体通常需要以确保技术做好防护。紧急时刻运用砍步阶的技巧可能救你一命,而具备这种技巧的唯一方法就是常常花时间练习。<br><br>    穿著冰爪攀登<br>    攀冰的人通常会利用到两种基本技巧,视斜度的陡缓程度、冰面状况、技术能力以及自己信心高低而定。这两种技巧分别是法式技巧和德式技巧,而虽然各有各的优点但,现代的攀冰爱好者必须融合两种。换言之,在变化多端的高山环境中进行攀冰,法式、德式技巧你都必须熟习。<br><br>    法式技巧(脚掌著地)<br>    在攀登和缓到陡峭的冰地或坚硬雪地时,最简单也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法式技巧——如果你真的学会的话。良好的法式技巧不但需要平衡感、韵律感,同时在冰爪和冰镐的运用上要很有信心。<br><br>    德式技巧(前爪攀登)<br>    这种前爪攀登的技巧是由德国人和奥地利人针对攀爬阿尔卑斯山脉东侧较为坚硬的雪地和冰壁而发明的。有经验的攀冰好手能够藉由它登上最陡峻、最艰险的冰峰,而即使是一般的登山者,也可以利用这种技巧,很快就克服法式技巧很难或无法克服的路段。前爪攀登的动作和繁复的脚掌著地步法相反,简单明了而不复杂。它很像直攀雪坡的砍步步法,不过不是用你的靴子去踢进雪里,而是用冰爪的前爪踢入冰面,然后直接靠它站在上面。良好的前爪攀登动作和法式技巧一样,不但需要平衡感和韵律感,而且要把身体的重量放在冰爪上。而无论是将冰爪尖踢入冰地、装置工具、或是在冰面上攀爬,动作的敏捷都是很重要的。<br><br>    现代技巧<br>    现代的冰爪技巧是由法式技巧和德式技巧演进而来。和攀岩一样,你在攀登冰面时踏出的步伐必须敏捷而决断,这样才能维持平衡,减少疲劳。冰爪著地的步法通常适用于角度较低的斜坡以及容易踏入的地面,前爪的步法则在陡于45度角的坡度,以及非常坚硬的冰地上最为常用。事实上,大部分的登山者,都是将这两种技巧融合运用,有人称做美式技巧。无论采用哪一种,最重要的就是在利用冰爪的时候要明快。在低缓或中度斜坡上练习,有助于培养你的技巧、信心,并且让你在更陡峭斜坡上的动作更敏捷。<br>    <br>    无论采用德式技巧还是法式技巧,技术高超的攀冰者会和高明的攀岩者在攀登艰险岩块时一样,动作审慎周密。把冰爪的前爪踢入冰面时,务必要谨慎小心,身体重量从一脚换到另一脚时要明快、平顺。胆子大是高明冰爪技巧的必要条件,你目前置身何处且不去管它,心神要完全集中在爬上去的动作。不过,大胆并不是盲目的蛮勇;它是经由时间和热诚而产生的,是在冰搭上、冻结溪谷的冰峰上,多次练习后所培养出来的信心和技巧,同时随著练习路段与困难度的增加而更趋成熟。<br><br>
回复

举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楼主| 发表于 2004-6-25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七:远征[/CENTER]<br>远征(摘自498-501页)<br><br>    远征时的气候<br>    你在远征登山时,必须成为业余的气象专家,因为你的安全与成功紧紧系于大自然的心情起伏。当你到达登山区域,不妨找其他的登山者以及当地居民谈谈,这样可以对当地的气候型态更加了解。找出目前的风向,打听有没有下雨和暴风雨的可能。到了山上,要虚心学习天气的型态。你的气压高度计可以当做睛雨表使用,以找出气候变化的迹象。<br>    <br>    你也可以从云层里找线索。卷云(像兔子的尾巴)警告你,二十四小时之内会下雨。荚状云(有如戴著帽子的云)表示会有强风。迅速飞低的云层表示坏天气就要到来。如果你爬进了云层,可想而知会遇到强风、能见度甚差。(参看第二十三章,对于高山气候有更多的介绍。)事实上,在高山峻岭上,通常都有暴雨狂风相随,你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如果能够,要静心等待暴风雨过去,因为在恶劣天候时下山的风险太大了。如果你们看来会被困住好一段时间,就要开始实施食物配给。<br>    <br>    好天气也会带来问题。如果天气炎热,阳光辐射会因冰川而变得更为强烈,结果可能造成雪桥崩塌、冰川裂隙移位,冰崩的机会也会增加。如果碰到这种情形,最好在夜间爬山,因为这时候温度最低,冰雪状态也最为稳定。<br><br>    高海拔地区的健康隐忧<br>    许多种类的登山(包括远征登山在内)都会把你带到一种你开始觉得不舒服的海拔高度。由于高山上的氧气减少,每位登山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氧气减少,通常会导致高山病症,严重的可能演变成高山肺水肿和高山脑水肿而危及生命。冻伤也是另外一种危险,虽然不只高山地区才有。<br>    <br>    学会如何防范这些状况,并且在这些状况发生时能够辨识、治疗是很重要的。请翻到“紧急救护”,对于这些问题有诸多讨论。同时请查阅紧急救护手册、专题文章,或是向熟习登山的医生请教,以获得更详细的资料。<br><br>    高度适应<br>    和高山病症对抗的最佳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而首要的预防措施就是慢慢往上爬。我们的身体需要时间来适应高山的环境——虽然每个人所需的时间不一。<br>    <br>    上山的速度要不疾不徐,平均每天上升海拔一千英尺。如果你必须来回搬运,这或许表示每两千英尺就得宿营,这样你用一天的时间搬运,隔天移营,每两天爬的高度就是海拔两千英尺。如果适当的宿营间隔是三千英尺,你可以一天搬运,隔天移营,第三天休息,三天爬的高度总共是三千英尺。除非你已经适应得很好,否则尽量不要逾越这个限度,而且急进之后,一定要安排时间休息。<br>    <br>    要避免高山病症发生,流质的食品举足轻重。不要以你每天喝进的固定饮水量为依据,要看你的排尿量和颜色而定。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是∶尿液必须量多而清澈;暗浊的尿液表示你喝的水不够。事实上,登山者在海拔高处会失去胃口,会发现他们吃喝下肚的量比应该的要少,这表示菜单多变化是很重要的——菜单的食物和饮料必须让每位登山成员都能接受。最好不要喝酒,因为酒会加速脱水。<br>    <br>    到了海拔一万八千英尺以上,大部分的人无论适应与否,都会感到萎靡不振。尽量在高海拔处少做停留,要常常回到高度较低的地方恢复。有个很好的老忠告∶高处爬山,低处睡觉。我们的身体在出力的时候比休息时适应得更快,在高度较低处恢复得也比较快。远征登山对于这些理念应该善加利用∶把物品运到高处的营地,回到较低处恢复体力,然后再往上爬。<br>校译者注释:关于高度适应的每日上升高度,根据个人经验可确定为600~800公尺。<br><br>    远征的哲学<br>    在远征队伍并肩登山的这几个星期之内,所有的成员在旅程中,都需要一种藉以生活的共同准则。有个很好的准则可以简约成为你和队友之间的三个承诺:尊重大地、照顾自己、务必返家。<br>    <br>    远征旅程的每一天当中,你们都有机会把大地的美丽与健康置于自己眼前的适之先。在林间起营火、在原始林地宿营或是把笨重配备丢弃不管或许很容易,可是如果你已经做过尊重大地的承诺,你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事情。<br>    <br>    而如果你和队友承诺过要照顾自己,你就等于是对团体做了自我依赖的承诺。其实在这方面你们或许别无选择,因为你们很可能离救难队、直升机、医院、甚至其他的登山团体都很远。你们可以防患未然,事先对远征时可能面对的紧急状况,做周密的考虑,并且设定计划以免这种情况发生。万一必须用到计划,你会很高兴已有妥善的计划可用,而如果用不到,你也会感到庆幸。<br>    <br>    最难信守的或许是第三个承诺,因为这个承诺可能和你想攻顶的炽热欲望相冲突。说得坦白一点,这其实就是当你面对生死关头时,承诺要以安全的方式登山,并且牺牲登顶的梦想。可是,远征登山的目的就是让你在一种非常艰苦的情境下,扩展能力极限、考验自己,因此每个人、每支队伍务必要确定自己可接受的风险程度在哪里。这个决定又衍生出许多日常的决定,例如登山的速度要多快、要携带什么装备、什么时候该改换路径、什么时候要下撤。在安全堪虞的情况下,大部分的登山者都宁选安全返家,而不愿勉强继续往顶峰迈进。问题是,你该如何定义“安全堪虞”呢?如果你确实找到了适合自己远征之旅的“安全堪虞”的定义,不啻是信守了第三个承诺。<br><br>    远征配备清单范例(团体配备)<br>    遮护用品符合远征品质的帐篷、雪桩和(或)营帐钩泡绵。<br>    建造雪地掩护所的工具大型雪铲(供铲除多量雪之用)、小型雪铲(做修整之用)、雪锯(切割块之用)<br>    登山配备<br>    登山绳索:<br>    五金工具∶雪地及冰地用(尖钩、雪钩、冰用螺丝钉),攀岩用(冰栓、带弹簧的岩锲)、钩环、活动钩环、固定绳,额外的登山配备(备份冰镐或工具,多带的冰爪)<br>厨具<br>炉具∶炉子、屏风、炉垫、燃料容器、燃料过滤器、火柴盒(或)丁烷打火机<br>煮具∶锅子、锅垫、防热手套、泡绵/刷子、调味碟、大调羹、雪袋<br>工具修理箱<br>修理帐蓬的工具箱~接合帐蓬支条的铁片、多带些帐蓬支条。<br>修理炉具工具箱<br>修理冰爪工具箱~备份螺丝钉、接条、系带。<br>胶带~Duct,Filament,Ripstop等修复用胶带。<br>工具~标准以及Phillps、Allen螺丝起子、小钳子、小铁丝剪、挫刀。。<br>针线盒~各种针和线;多种厂子、黏扣、环扣、D型环;黏扣;纤维布块(Cordura,Ripstop);平滑的扁带。<br>其他~铁丝、补助带、背包环扣、备份阻雪环;补贴用布条(供可吹胀的泡绵垫漏气时使用)。<br>急救箱<br>    大部分的远征队伍都会携带一个包罗种类繁多的急救箱。除了一般的急救物品、医生建议的药剂外,急救箱里还应该包括以下的药物∶<br>    医生处方的药品~视目的地不同而异,不过应该包括抗生素、强力止痛药、止泻药、泻剂、医治高山病症的药(DIAMOX、DEXAMETHASONE)。<br>成药~视目的地不同而异,应包括止咳药、肠胃药、温和止痛剂(阿斯匹灵、Ibuprofen)。<br>其他的团体配备<br>    标杆、气压高度计、地图、罗盘针、无线电通话机、无线电话、厕所设备(塑胶袋、橡胶手套)。<br><br>远征配备清单范例(个人配备)<br>衣著<br>以人造纤维制成的内衣裤、隔绝垫、羽毛衣物、防风挡雨的外衣(包括上半身与下半身)、塑胶靴超大雨鞋与(或)靴套<br>四肢用品∶<br>手部(有内里的手套、有隔绝作用的手套、厚手套);足部(内层袜、有防水效果的袜子、抗蒸气袜子);头部(带头套的大衣、太阳帽、面罩、毛帽)。<br>其他∶大头巾、太阳衫、防晒或羽毛靴。<br>睡眠配备<br>睡袋、野营袋、防湿气的内层、可吹胀的泡绵垫、密闭的泡绵垫。<br>登山配备<br>冰镐、附有冰镐皮套的坐式安全吊带、胸式安全吊带、冰爪、个人钩环和绳环、攀升器/普鲁士绳环、滑雪杖、头盔、大容量背包、雪鞋或雪屐、雪撬以及供拖拉的配备、衣物袋。<br>其他配备<br>雪崩通讯器、太阳眼镜、护目镜、多带一付根据医生处方配的眼镜、瑞士刀/可放在口袋的小刀、头灯、宽嘴水瓶。<br>个人卫生用品<br>卫生纸、尿壶、牙刷、梳子、化学洗(擦)剂、防晒剂、护唇膏、爽足粉、耳塞。<br>个人娱乐<br>照相机、软片、书本、杂志、个人音响、扑克牌。<br><br>[CENTER]八:领导统御[/CENTER]<br>领导统御(摘自515-517页)<br><br>    学习成为领导者<br>    领导的责任是一种负担,不过也是一种可以获得极大回报的工作。藉由领导的机会,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得以将他们多年来学得的各种知识传授下去∶如何为队伍设定平稳速度?如何观察地形、挑选路线?如何因应各种艰险。登山是因为我们爱山,并不是出于必要,登山领队协助他人得到这种活动的乐趣,这点回报就够令人心满意足了。<br>    <br>    你或许从来没想过要扮演这个角色,但是随著经验日丰,你曾发现领导他人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事,只是程度多少而已。一个登山队自然会指望最干练的队员给予指引,尤其是在危机时刻,因此,你应该事前先想想,万一突然被寄予重任时会怎么做。<br>    <br>    如果你向往领导角色,那就要特意找机会跟随心目中能干的领导人一起去爬山。仔细研究他们;观察他们如何筹备登山活动、如何做决定、如何与人共事。自告奋勇提供你的协助,这样就能够参与这些事务。历练丰富的领队都说他们凡事都先想在前头,预先看到可能发生的问题而后未雨绸缪。这种心理上的预做演练,是培养未来领导者的绝佳训练。你应该养成为整个登山行动和整个团体考量的习惯,而不只为你参与的那部分著想。要有领导者的思维,这是第一步。<br>    <br>    仔细观察大家尊敬的领导者总是会有收获,可是如果你过度仿效,或许就不对了。一个团体一定要相信它的领导者是真诚的,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培养自己的风格。领导不见得简单,可是应该很自然。如果你保守拘谨,不要强迫自己变得外向活泼。只要有高明的技巧、信心、对整个团队的福祉真心关怀,任何人都能当个成功的领队。<br>    <br>    如果你是头一次当领队,要选一个你能力游山刃有余的登山活动。或许还可以邀请一位你能够信赖而且优秀干练的朋友参加。多花点时间筹备,请那些较有经验的队员提供意见。务必要授权给他人,这样才能利用他们的技巧;不要一直强调这是你头一次当领队,这样只会折损大家的信心。<br>    <br>    第一章的登山守则,是你在做领导决策时一套很好的准则。这些守则带点保守是有意的,因此遵循这些守则或许会牺牲某些登顶的机会,但是绝不会牺牲性命。历练丰富的领队或许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修正其中一些守则而依然能保安全,但是不可能严重背离,因为这些守则都是安全登山方面常识的具体规范。<br><br>    每个人都是领队<br>    每个登山队都负有双重任务∶让团队以安全的方式向目标迈进,以及凝聚团体向心力,而每一位队员在这两个任务上都是全程参与的夥伴,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得负起领导的责任。所谓个人领导,举例来说,就是知道团队的情形和进展;有没有人落在后头?到处问问有没有问题、为他人加油打气、主动帮忙。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团体的决策过程。每个人的经验对整支队伍来说都是资产,但是如果藏在心里不说出来,就犹如没有开发的矿源。<br>    <br>    营造一种相濡以沫的氛围,是一个领导非常重要的工作。队员必须知道,他们的同伴关心他们,而且愿意帮助他们。你应该积极参与,成为团队的一份子∶帮忙搭营帐、拿水、携带绳索、请人分享自己的零嘴。士气是无形的,可是会让一支队伍力量更大。士气常常是登山成功的决定因素,而且每每是让登山之旅愉快的决定因素,而士气攸关每一个人。<br>    <br>    无论什么情况,只要队员一分散,登山队的力量就会减弱。要尽量保持警觉,看看同伴在哪里,并且将协助大家走在一起视为己任。如果你打前锋走得很快,别忘了不时要回头望望。如果你走在队伍太前头,要停下脚步让大夥儿赶上你,然后好心点,让他们喘口气再继续走。<br>    <br>    寻找路径时也要参与。仔细研究登山指南和地固,这样你才会熟悉前往目的地的路途和登山路线。如果行进时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这支队伍走失的机率就小得多。要常把地图、指北针、路线说明的使用视为己任,这样你就能心里有数,知道自己身在何处。<br>    <br>    你也要为自己的知识、技巧和准备工夫负起责任。在投入之前先对这次登山之旅探究一番,确定这次活动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用品和装备都要准备妥当;如果你对这次登山是否适合你或是该带些什么配备存疑,事前就要问清楚。无论什么时候,一旦觉得事情应付不来,就要讲出来。艰难的路段最好请人协助,甚至放弃不爬,也比发生危急情况要好。要为团体以及它的福祉著想,而你在这方面的贡献就系于你为领导所做的准备——或许说是系于你最好的准备。<br><br>筹组、领导登山之旅的检核清单<br>登山之前<br>▲调查路线:<br>△翻阅指南书籍和地图。<br>△和曾经爬过这座山的人谈谈。<br>△确定这次路线的技术要求程度,以及是否有什么特别的问题。<br>△预估队员所需的登山技术程度以及体能状况。<br>△决定登山队伍的最佳人数。<br>▲确定装备的需求:<br>△个人装备∶衣物、靴子、食物、露营设备、冰爪、冰镐、头盔、其他专业用的配备。<br>△共同装备∶帐蓬、炉子、登山绳、重型设备。<br>△分配营帐、厨具以及登山配备探查到达山区的路途。<br>△开车路线∶确定前往山区的道路是否开放。<br>△健行路线∶查看路径状况。<br>△问清楚是否需要入山证或是预做登记。<br>▲拟定登山行程:<br>△预估。<br>△开车所需的时间和公里数。<br>△健行到高处基地或是路线起点所需的时间和哩数。<br>△攀达顶峰所需的时间。<br>△回到车内所需的时间。<br>△查询气象预报和雪崩现况。<br>△留一张行程表给留守的人。<br>登山途中<br>▲最后再查询一次气象预报和雪崩现况。<br>▲需要时向公园或森林管理处登记。<br>入山起点处<br>▲检查装备<br>△个人装备∶确定每个人都带够了食物、衣物、必要装备;装备不全的队员不应该继续行进。<br>△共同装备∶备份营帐、炉子、绳索、重型设备。<br>△必要时要重新分配团体的共同装备,使每个人的负重平均些。<br>△讨论计划∶攀爬路线、宿营地点、时间表、可能碰到的灾害。<br>趋近山区时<br>▲大家尽量走在一起。讲好在特定的时间或地点会合,尤其在交叉路口。<br>▲决定绳队的分配。<br>攀爬途中<br>▲订出一段缓冲时间。<br>▲各绳队的间距要近得足以沟通。<br>出山时<br>▲指定一个人“殿后”。<br>▲指定一段时间后大家会合。<br>▲务必要确定没有人留在山口,除非所有人都出了山,所有的车辆都已发动。<br><br><br>
回复

举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楼主| 发表于 2004-6-25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九:紧急救护[/CENTER]<br> 紧急救护(摘自528-542页)<br>    居家的时候,你会遭受到意外和疾病的侵袭,登山时也不例外。然而,登山者必须有能力在远离专家协助之下处理状况,对受害者提供“紧急”救护。除了日常的一般伤害和疾病外,高山的环境、在野外登山时对于体力的要求,也为登山者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变数。<br>    <br>    境界最高的登山者,能够在高山环境中将生命危害减至最低,同时尽量避免置身于风险之中。而对于登山队的成员来说,宁愿事先技巧地避开危难以免成为受害者,也不要在灾难发生后成为治疗伤害的专家。<br>    <br>    虽然大家都知道事前防范很重要,不过任何一位登山者,都可能成为需要紧急救护的病人:而即使是登山队中的紧急救护专家,也可能成为山难的受害者。因此,最好是“所有”的队员都能接受紧急救护的训练,例如美国红十字会所开的一些以登山情境为对象的急救课程。心肺复苏术(CPR)是高山上最重要的紧急救护技巧之一。由于CPR最好是透过实地演练来学习,所以本章并不准备介绍CPR的过程。红十宇会以及其他的机构都有提供CPR的学习课程。<br>    <br>    为了让你对紧急救护技巧保持熟练并且加强最新知识,定期复习这类课程是必要的。请注意,这一章并不能取代紧急救护的训练,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紧急救护方面的处理方法,我们建议你参考附录B“参考书目”所介绍的一些文献。<br><br>    高山病症<br>    高山环境所呈现的灾害大部分都是可以预知的。下面列出一些高山病症在经过导因引发后,对人体所造成的情况。<br>    环境导因/整体状况(有可能影响全身)、局部状况(只影响到身体某些部位)<br>    热/热衷竭/抽筋中暑*<br>    冷/体温过低*    /冻伤、浸足症*<br>    紫外线辐射/晒伤、雪盲<br>    高海拔/急性高山病症/高山肺水肿*、高山脑水肿*<br>    闪电/灼伤、眼睛或耳朵受伤<br>    神经受损/心肺停止跳动*、昏迷*、休克*    <br>    蚊虫咬伤/由于叮螫而产生的过敏反应*、由于叮咬而传染的疾病/局部疼痛、红肿<br>    被蛇咬/一般中毒反应*/局部组织受损<br>注∶*表示紧急或是有生命危险的状况。<br><br>    脱水<br>    人体失水的速度因人而异。人体会由于排汗、呼吸、排尿、腹泻而丧失水份。你或许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流失了多少水份;譬如说,冬季登山的人可能由于流汗等原因导致严重的水份流失,可是他们自己觉得根本没流多少汗。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在有效维持水份均衡力面,也多少扮演了一个角色。另外,很多药物也会影响你身体维持水份均衡的能力,例如改变排汗、口渴程度或是排尿量。 <br>    <br>    对于高温、寒冷所引起的疾病会(包括冻伤)以及高山病症,维持良好的流质摄取是很重要的,不但可以减少得病的机率,同时也可使你的整体生理功能大为增强。<br>    <br>    出门登山的时候,体内水份充足是很重要的。你应该在出发前十五分钟喝一杯水或是等量的饮料。上路之后,以每二、三十分钟喝一至一杯半的速率,继续摄取流质。这种速度有助于你维持正常水份,同时又不至于让你由于喝水过多而胃胀,不要靠你的口渴感觉做为什么时候该喝水的凭据;在你觉得口渴之前就要喝水。如果你一天当中并没有感觉到必需定期排尿,或是你的尿液变成了不正常的暗浊色,你就是水没喝够。<br>    <br>    运动饮料在高山环境下不一定需要,不过能让你人口的流质饮料更可口些。如果喝果汁,应该至少稀释百分之五十,以免腹泻。至于因流汗而流失的电解质(体盐),你可以吃些有盐份的小点心以为补充。<br><br>    热抽筋<br>    如果你在持续出力之下,失水过多或是电解质失衡,肌肉很可能会抽筋。休息、按摩、慢慢将抽筋部位的肌肉轻轻伸展开来,多半都有助于舒缓,最重要的是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如果你在登山全程中,一直补充流质和电解质,热抽筋是可以避免的。<br><br>    热衰竭<br>    如果你体内的热度累积得比发散的多,高温有关的疾病就可能趁机而入。就登山者而言,身体热度会由于极度费力或是暴露于炎热的环境下而上升。<br>    <br>    热病主要有两种,热衰竭是其中比较温和的一种(较严重的是热中暑(Heat Stroke),会在下一节讨论)。为了降低体温,皮肤的血管会膨胀(而且会有非常明显且与排汗有关的失水现象),因此循环到脑中以及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液会降低到不正常的程度。结果导数了类似于昏倒的现象。罹患者可能出现以下某些(甚至所有)征状∶皮肤湿冷、昏眩、虚弱、恶心或许脉搏也会加快。<br>    <br>    热衰竭的治疗包括休息(双脚抬高,头部稍放低,最好在阴凉处),以及喝很多的流质和电解质。<br>    <br>    有些人似乎特别容易热衰竭,例如∶年纪较大、服用干扰排汗药物、特别不适应炎热气候、脱水过多或缺少盐份的人。<br><br>    热中风<br>    热中风,有时候也称为中暑。属于一种紧急状况。中暑的时候,人体会由于累积了大多的热而使得核心器官的温度升高到危险的程度(华氏一O五度,甚至更高)。<br>中暑的征状包括∶<br>心理状态改变(意识模糊或是无法配合,慢慢陷入昏迷)。<br>脉搏极快。<br>头痛。<br>虚弱。<br>皮肤热烫而泛潮红。(有时候皮肤是干的,不过不一定。)<br>    <br>    最可靠的征状是心理状态的改变。中暑时必须立刻处理,虽然病人可能无法合作。将病人扶到阴凉处,把雪堆到他头部和身上,或是用蒸气冷却法(把水泼到身上、头上以及不断吹风)以降温。等到体温降到华氏102度,就不必再继续降温。不过,要继续观察病人的温度和一般状况,因为这种不稳定的温度会持续一段时间,体温有可能会再度升高,这时又需要再度为他降温。如果病人的呕吐反射能力和吞咽能力没有受损,可以给病人喝冰凉的流质。<br>    中暑的病人能否迅速恢复,将体温调节为稳定状态并继续全程的登山,颇成疑问。<br><br>    失温<br>    和热衰竭或热中暑正好相反,如果你发散的体热多于你所累积的热度,和寒冷有关的疾病就会趁机而入。当人体核心器官的温度降至华氏95度(摄氏35度)下时,就会发生体温过低的现象。和中暑一样,失温也是一种必须立刻处理的紧急状况,否则病人可能会丧命。<br>    <br>    失温,是由于人体为了保持核心器官的温度,而使血液无法流到皮肤的表面和四肢。我们的体温会在环境影响下经由蒸发、幅射、对流、传导而降低。穿著湿衣物、暴露于寒风中,会使得体温过度降低的风险大为提高。失水也可能是这种风险的导因。<br>    <br>    失温通常是由于长期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下,而不是因为极端的酷寒而起。一般而言,比起明显的危险情境(例如暴露于冰悬崖上,一阵零下30度的寒风吹过来),华氏50度的绵绵细雨加上强风更可能引起失温。<br>    <br>    失温的征状,会随体内核心器官温度降低的严重程度而有极大的差异,例如,发抖似乎是轻微的失温(体温在华氏90到95度之间),因为人体希望藉由发抖所牵涉的肌肉运动而使体温回暖。如果失温的现象愈来愈严更,身体就会停止发抖。经微失温的征状有∶不停颤抖、双手摸来动去、蹒跚跌倒、心理功能迟钝、不合作或是封闭自己的行为。失温的病人通常不会去注意这些早期的征兆,而如果你怀疑有人体温过低,不妨要那个人假装前面有高空绳索,以脚跟对脚尖的直线步法走上十五英尺,如果那人协调失衡,会经由这个测试看出来。<br>    <br>    如果是严重的失温(体温在华氏90度以下),身体不再发抖,可是肌肉和神经系统功能会愈来愈差,而且愈来愈明显。病人虽然或许还能保持平衡,但可能已无法走路。他的肌肉僵硬,动作无法协调,除非已经恍惚或是其实已经昏迷,否则会做出意识不清或是不理性的行为。随著体温愈来愈低,几乎连呼吸或脉搏都无法观察到了。这时候病人的瞳孔或许会胀大。<br>    <br>    由于严重的失温,病人看来可能有如死去一般,你绝对不能放弃救治他的努力,除非病人在施行显然正确的心肺复苏术之后依然没有生命迹象,而且身体“变热”了。要记住那句老话∶“人除非身体温热而死亡,否则就是没死。”恢复体温的工作要谨慎为之,并且视状况需要,同时或按著施行心肺复苏术或协助换气。<br>    <br>    失温的治疗要由避免发散更多的体热开始,让病人不再暴露于寒冷中。将病人移出风吹和湿冷的地方,把湿的衣物脱去。如果是轻微的失温,穿上干衣物并且挡住风寒吹袭或许就已足够。如果病人的呕吐及吞咽能力无损,可以让他喝点流质,然后再吃一点有糖分的食物。虽然高山的老习俗完全相反,认为必须喝温热的饮料,但在经微失温的情况下,温热饮料没有那么重要,只要供应流质即可。(想想看∶把一汤匙的温水倒进一杯冰水里,并不能让杯子马上热起来。)失温应该持续治疗,直到病人恢复排尿为止。某些情况下,光靠这些措施并不能让病人恢复体温,或许需要某个队员以身体(必须是热的)直接接触,才能让他暖和过来。<br>    <br>    至于严重的失温,让病人“慢慢回暖”是很重要的。如果可能,尽速将病人后送到医院去回温。失温的病人必须小心搬移,以免无意间让大量的冷血从表皮的循环回流到心脏,这可能会导致另一个问题∶心律失调。突然加温而休克也是另一种危险。<br>    <br>    如果当场进行回温措施在所必行,将热水瓶包在厚手套或是袜子里,然后放在病人的腋窝和鼠蹊处,因为这里的大血管最接近身体的表层。找一位身体温热的队员在睡袋(或是其他的干爽绝缘物件)中以体对体的方式直接接触病人。如果病人陷入半昏迷,不要喂他喝水。和中暑一样,严重失温的病人,即使核心器官的温度回复正常后,还是必须时时观察,因为身体调节温度的机能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并不稳定。<br>失温的预防和下面几点常识有关<br>避免弄湿身体,或是湿了之后要赶紧弄干。<br>避免暴露于寒风之中,或是赶紧闪避。<br>避免或杜绝产生失水现象的可能。(在寒 冷的情况下,身体或许会透过排尿而排出 一些液体,因而导致脱水。)<br>适当的隔绝湿冷措施。<br>    <br>    登山队的成员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攻顶之旅必须叫停。身体发抖的时候绝对不能轻忽。由于失温会干扰登山者的判断能力和知觉,通常你必须不断叮咛才能让发抖的队员穿上比较保暖的装备,时时观察每个队员的状况,可以防止衰竭的发生。<br>    <br>    失温这种由于寒冷而引起的疾病会影响到整个身体,其他和寒冷有关的疾病(冻伤和浸足症)则对于人体只有局部的影响。如果某个队友不但失温而且有冻伤,你所决定的处理顺序(换句话说,决定该先治疗哪一种疾病)是∶如果失温的情况可能致死,就必须先予以适当治疗,等到病情稳定后再去治疗冻伤所造成的局部伤害。<br><br><br>    冻伤<br>    所谓冻伤,是人体某个部位因结冻而对血管和周遭组织造成了伤害,血管因而有可能严重甚至永久受损。最开始的时候,组织血管中的血液细胞呈现的是可逆的型态,可是后来这些细胞在供应组织养分的心血管中却凝结成了永久的块粒。皮肤伤害很普遍,这时度肤的表皮和真皮会分离开来。受到冻伤的组织冷而硬,颜色苍白或呈深黑,皮肤上可能会出现水泡。受到冻伤的组织很脆弱,绝对不能去摩擦或压揉。<br>    <br>    对付冻伤要从治疗失温开始。失温处理完之后,你应该评估一下,看看对局部采取回温措施是否恰当或必要。答案通常是否定的。如果冻伤的部位在解冻之后有可能在旅程中再度冻住,病人应该送往医院,让他在适当的医疗环境下回温。如果身体某个部位解冻之后又冻住,坏死的组织层很可能会扩散到再度冻住的那一层界限。<br>    <br>    如果队员的一双脚有冻伤,让这只脚保持冻住的情况是很重要的。因为一旦这只脚解了冻,病人就无法继续走路,必须由人抬著走。<br>    <br>    绝少人会认为对冻伤应该当场采取回温措施,而如果势必要当场进行,病人必须浸泡在华氏一OO到一O八度的温水中以使冻伤的部位回温,绝不可以更热。之所以不能用热水,是因为冻伤的部位极容易被烫伤。病人应该躺下来,把冻伤的部位抬高。<br>    <br>    回温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水泡。是否该处理因冻伤而起的水泡,迄今犹有争议。如果是黑色或蓝色的水泡,绝对不能去碰;如果水泡呈现白色或粉红色,有些人建议消毒后挤出来,因为这极水泡当中存在一种血凝结素(一种破坏组织的物质),但也有些人坚决认为不要去管这些水泡比较安全,以减少感染的危险。有开口的伤口或水泡,应该用皮肤消毒剂轻经洗净,然后用消毒敷剂盖住。如果病人对阿斯匹灵或布洛芬不会过敏,或许可以服用以减轻疼痛,并且对抗这种血凝结素。<br>    <br>    如果你想知道治疗冻伤更明确的方法,应该请教专业的医疗人士。<br>    当你的脚长时间又湿又凉(但并不是冻冷),浸足症就会趁虚而入。攀爬麦肯尼山(Mount McKinley)的登山者穿著防湿气的袜子,可是忽略了每天晚上把脚弄干弄暖,就是这种病痛的最佳攻击目标。同样的,日复一日在冻原上艰苦攀爬青苔沼泽地(即高纬沼),可是双脚在晚上从来不曾干过的人也可能会受到感染。这种病痛似乎是一种由于氧气分布减少(组织缺氧)而导致的神经和肌肉伤害,并非如冻伤那样,是因为血管和皮肤被冻住而起。<br>    <br>    罹患浸足症时,症状是脚色苍白、没有脉搏,而且刺痛。发病的症状通常都发生在夜晚时分的帐篷里,登山者会被痛醒过来。<br>    <br>    为双足回温时必须非常小心——要在仅比体温稍高的温水里浸泡——否则会产生坏疽。<br>在回温的时候,被感染的变足会转变为一种痛苦的充血状态∶双脚红肿,脉搏低弱。或许你需要将双足稍微冷却一下才能够 缓这种充血状态。接下来那几天的复原期间,你的双脚或许还是有复发的可能。<br><br>    晒伤<br>    强烈的紫外线(UV)是由太阳辐射而来,尤其在受到冰雪的反射后,在高山上没有防备的登山者很可能会被灼伤。由于过度曝晒在紫外线辐射下而受到的灼伤可能会很严重,不过这是可以预防的。某些药物(例如四环素以及糖尿病的口服药)可能会增加人体能对太阳的敏感度,因此受到灼伤的危险也会增加。<br>    <br>    要预防晒伤,你必须先体会到有被灼伤的危险。云层的遮盖无法有效过滤紫外线,因此即使是阴天,你还是必须做皮肤的防护措施。<br>    <br>    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用衣物把暴露于外的皮肤包起来。由于衣物的织法和纤维各有不同,过滤紫外线的效果也是好坏互见。织法紧密的衣物效果较好,虽然穿起来比较热。质地经的衣服有些经过特别处理,有过滤阳光的效果。(例如一极名为所Frogwear的质料)帽子应该有个宽帽缘,以保护你的后颈、脸部和耳朵。<br>    <br>    如果皮肤非暴露于外不可,防晒产品可以延长你在阳先下停留的时间而不被灼伤。<br>这些包含太阳保护因子系数(即防晒系数,SPF)的产品通常市面有售,所谓SPF,是一种估计延迟晒伤效果的指数。例如,如果某个产品标示出SPF40,应该可以让一个人在阳光下多晒四十倍的时间,才会像一般人在正常曝晒后开始受到灼伤。<br>    <br>    选择哪种SPF系数最好,要看你个人的敏感度以及环境曝晒的严重程度而定。防晒产品通常会包含一种化合药剂(抗氨基苯酸[PABA]或是二苯甲酮,能够吸收紫外线以防灼伤。防晒剂(Sun-Blockagents)也很有用,这些药剂中包含了氧化锌之类的成份在内,可以反射紫外线。一般而言,特别敏感的部位最好不要用防晒剂,例如鼻子和耳朵,而范围较大的部位则用比较不刺激的防晒剂。流汗之后,这些药剂或许都需要重新涂抹一次。<br>    <br>    有些防晒剂在寒冷状况下可能很难挤得出来,所以如果你隔天要在冷飕飕的清晨前往冰河,前一天晚上要考虑到你爱用的防晒剂可能会有这个问题。含PABA成份的防晒剂保存期限不长,所以购买时和放入背包准备带上旅途时,要看容器上所标示的有效期限。(参看第二章“食物和装备”,“太阳保护”一节中对于防晒剂有更多的资料说明。)<br><br>    雪盲<br>    雪盲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眼睛外层受到紫外线辐射的灼伤,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角膜(眼球前端透明的那层膜)是最容易受到灼伤的部位,它的表面可能会变得凹凸不平,长出水泡。如果继续曝晒于辐射之下,眼睛的水晶体也可能被灼伤。雪盲的发作时间是在辐射曝晒之后的六到十二小时之问,因此一开始没有任何征状,而呈现征状的时候伤害已然造成。干涩、感觉有砂的眼睛这时变得畏光,之后红肿流泪,接著感到非常疼痛。雪盲需要一大到数天的时间才能恢复。<br>    <br>    雪盲的治疗包括止痛以及防止再度受伤。隐形眼镜一定要拿掉,同时必须保护眼睛不受强光刺激。提醒雪盲的人不要揉眼睛,尽量休息。为了避免眼皮的动作干扰眼睛,不妨用消毒过的敷布和护垫盖在眼睛上,每隔半天就检查一次眼睛对光的敏感度。等到眼睛不再极度畏光时,便可以将敷布除去,不过保护用的太阳眼镜还是应该一直戴著。<br>    <br>    防止雪盲的方法颇为简单;在紫外线强烈的环境下,你一定要戴上护目镜或是旁边有挡阳板的太阳眼镜。紫外线波长会导致灼伤,而这付眼镜应该能够过滤掉百分之九十的紫外线。暗色调的镜片可以过滤掉反光,可是这种色调本身不能滤悼会让人灼伤的紫外线。在反射特别强烈的环境下,不妨在镜片上戴一层有偏光作用的护膜。如果你保护眼镜的东西掉了,可以用胶带或纸板临时做个紧急护目镜,用几条窄缝保护双眼。(第二章“衣物和装备”中对于墨镜有更多的资料说明。)<br><br>    高海拔<br>     当登山者越爬越高,身体的运作也会随著海拔高楼而被迫有所改变。空气愈来愈稀薄,每一口呼吸中可用的氧气愈来愈少,而同样重要的是,氧气密度(Oxygen Tension,可使身体从肺部吸收氧气的功能)也愈来愈弱。身体的组织愈来愈难获得新陈代谢所需的氧气,因而进入一种氧气量减少的状态,称为“组织缺氧”。<br>    <br>    人能会试图去适应这种剧烈的环境改变,可是适应是需要时问的。每个人在适应环境的速度和程度上的差距甚大。下面是爬山速度方面的简单定律∶<br>    1. 到了海拔一万英尺以上,每晚蚕营睡觉时多 爬的海拔高度要以每天一千英尺为限。<br>    2. 每个星期两三次,要在和前晚同样的海拔高度上过夜。<br>    <br>    人体对于高山组织缺氧的适应方式之一,是呼吸速度加快。当你爬到高处之后,你的呼吸速度好几天都会不断加快。这样一来,血管中已分解的二氧化碳会减低(因为你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另一个对于高山组织缺气的正常适应功能,是肾脏会将更多的水份似尿液的型态运到膀胱,以使体内排出水份。这种尿多的功能会让血液浓度稍微增高。这些改变会在你爬山的时候不久就开始,并且持续好几个星期。最后,你的身体虽然由于氧气密度很低而使得血红素运送氧气的功能减弱,但也会为了增加运送氧气的能力而产生更多的红血球。这种改变称为“红血球过多”(血液里有很多红血球),会使得血液浓度大为增加,甚至会干扰某些组织的血液循环。<br>    <br>    由于组织缺氧以及身体功能的相关变化,你工作的效率或能力在高山上都没有平地来得好。在这些生理改变之间不断饮用适度的流质,似乎是适应良好的必要条件。<br>    <br>    登山者的睡眠品质也会被高海拔所破坏。在高山上,大部分的登山者都会失眠,晚上醒来的次数愈来愈多,深度睡眠愈来愈短。通常你在睡梦中会出现不规律呼吸的现象,有时候连醒著的时候都会∶有时候呼吸速率很低,有时候又急速换气,有如机器般循环不已。(这种交替出现的不规律呼吸称为陈施氏呼吸,一种脑或心脏病所引起的断续性呼吸现象。)这种呼吸速度上的怪异改变,似乎是由于血液中二氧化碳过低而引起的。至于要不要服用安眠药以减缓登山者的失眠症状,各方意见不一,因为安眠药到底会不会让高海拔所引起的不规则呼吸更形恶化,至今尚无定论。<br><br>    急性高山病症<br>    住在平地的人如果走得很急,爬到海拔高度约八千到一万四千英尺时,至少有一半以上会感受到或多或少的急性高山病症(AMS)。罹患这种病症的人会出现一堆可能类似感冒、在通风不良场所里由于生炉火而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或是宿醉的不明显征状。急性高山病症的严重程度差异颇大,因此辨别病人到底是高山病症还是更可怕的高山肺水肿(HAPE)及高山脑水肿(HACE)是很重要的。所有这三种状况似乎都和身体流质由于高山气压而产生不正常的转移有关。<br>急性高山病症的症状如下∶<br>头痛。<br>失眠。<br>焦躁不安。<br>协调失衡。<br>脸孔及眼睛四周凸肿。<br>咳嗽。<br>呼吸急促。<br>胸部有满胀感。<br>呼吸不规则。<br>食欲不振。<br>恶心。<br>呕吐。<br>排尿减少。<br>虚弱。<br>双腿感到“沉重”。<br>    <br>    急性高山病症从开始登山那天起就会发作,如果症状轻微,一大左右就可以复原,不过也可能会愈来愈严重。如果症状(例如头痛和恶心)继续加剧,下撤个两、三千英尺是最好的治疗。如果往海拔较低处走会让症状有所改善,就证明这的确是急性高山病症。<br>    <br>    有些药物可以用来因应和高度有关的健康问题,你可以请教医生,看这些药物是否适合你的状况服用。例如,有些登山者在登山前连续好几天并且在到达高山后的四十八小时内持续服用Acetazolamide(Diamox)以预防高山病症发生或是防止它复发。服用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四肢刺痛、耳鸣、口味改变等问题,而且对磺胺药剂过敏的人绝对不能服用。不过,磺胺在预防、治疗AMS以及呼吸不规则方面确实有它的功效。<br><br>    高山肺水肿<br>    高山肺水肿(HAPE)的发生是由于身体的水份渗入了肺部,使得呼吸功能受到干扰。肺水肿有致死的可能,存亡的关键就系于对这种紧急情况的迅速反应。<br>    <br>    高山肺水肿的早期症状和较轻微的病症颇相类似,例如由于高山空气干燥引起简单的支气管感染而咳嗽个不停。如果是肺水肿,随著病情加剧,病人会愈来缺乏运动的力气,不但呼吸急促、猛咳,而且呼吸速度和脉搏都会加快。如果登山队带著一副听诊器,或许会听到肺部在呼吸的时候会有清脆的发泡声音。这个清脆的声响是由于肺部增加了液体的缘故。<br>    <br>    如果任由高山肺水肿恶化下去,呼吸时发泡般的噪音会变得非常明显,即使不用听诊器也听得到。嘴唇和指甲可能会变暗或带紫,表示身体由于肺部的水份阻扰。无法将氧气轮运到动脉血液去。有些病人可能还会发烧,因此令人很难区别到底是肺炎还是肺水肿。看看病人继续登山后恶化的速度如何,是辨别肺水肿的一个线索。<br>    <br>    高山肺水肿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下撤。如果很早就发现,下撤约三千英尺后几乎所有的肺水肿情况都会解决。某些远征队伍会携带一种手提式的高压舱,可以用来创造暂时性的模拟“下撤”情境,藉以将病情稳定几个小时。氧气的供应对于病情的暂时稳定也有帮助。不过,病人终究必须实际下撤到海拔低处。有些登山者如果过去有过肺水肿记录,会事前服用一种nikedipine药物,可做为防治高山肺水肿的措施之一。<br><br>    高山脑水肿<br>    脑血管为了因应高海拔的压力,有可能会破裂,使得脑部组织由于增加了液体而变成稠糊状。最后,包在坚硬头盖骨里的脑部就形成了肿胀。<br>    <br>    这种致命情况的初期症状包括协调能力恶化(运动失调症)、头痛、没有精力。协调测试,也就是要病人假装前面有高空绳索,以脚跟对脚尖的直线步法走上十五英尺,是检测失调症的有效方法。病人也许还会出现恶心以及强迫性呕吐的症状。<br>    <br>    如果高山脑水肿加剧(很可能迅速恶化),病人的思考会变得模糊不清,同时许多脑部问题也都开始出现,例如身体一侧的肌肉失去控制能力。即使是一万英尺的低海拔高度,也可能出现高山脑水肿,而要活命就得赶紧下山。有些远征队曾服用某些药物,例如Decadron,做为治疗病人的加强措施。<br><br>    头部、颈部、背部的伤害<br>    往高山旷野的意外事故中,头部和脊椎骨受伤是常见的死亡原因。头部和脊椎骨受伤都有致命的可能。这种伤害常常是由于物体坠落所导致,例如岩石或冰块,或是由于登山者跌倒后,头部或背部碰撞到了坚硬的物体。而即使登山者在跌倒的时候,并没有碰撞到任何东西,突然减速也可能会使脊椎骨受伤。<br>    <br>    头部和脊椎骨极为脆弱,因此紧急救护时,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受伤更重或是死亡,可是这些伤害的征状常常又很不明确,因此很难决定该采取什么样的因应措施。医护上之所以左右为难,通常又牵涉到搬移伤者安不安全、当场治疗是否必要的问题。就所有的头部伤害来说,我们一定要假设伤者的颈骨也受到了伤害(颈部伤害),除非经过彻底检查后排除了这种可能。任何人一旦颈部受伤,一定要仔细观察,看有没有伤及头部和脑部的可能。<br>代表有头部受伤可能的征象包括∶<br>昏迷不醒。<br>耳、鼻、眼流血或是流出清澈液体。<br>左右眼球大小不一,或是眼球对光线的收缩反应左右不一。<br>脉搏缓慢,或是呼吸速度明显起伏不定。<br>整个头部都感受到头痛。<br>意志不集中,脑筋不清醒。<br><br>    被闪电击中而受伤<br>    不只一篇研究报告指出,高山环境下每年发生雷暴雨的次数,要比海岸地区高出五倍。夏季午后是最可能发生雷暴雨——因而产生闪电——的时刻,也因此对登山者造成危险。闪电很可能在好几哩外就往前方的高地发散出去,也可能在主要云层的后面发出(所谓“晴天霹雳”是也),不过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因此,即使不是暴风雨直接罩顶,你依然有遭到闪电击中伤害的可能。<br>    <br>    受到闪电伤害的方式有好几种∶直接击中,是指闪电在没有遮蔽的旷野中直接打中登山者;还有是电流先击中某个物体,然后传到正在附近寻找遮蔽的登山者身上;触电,是登山者手上握住的某个东西被闪电击中;地面传导Step Voltage是电流沿著地面或附近的某个东西而传到登山者身上;迟钝损伤blunt tranma,则是由于附近有闪电而被震波波及而产生。<br>    <br>    被闪电击中后,立即发生的危险状况就是心肺停止跳动。被闪电击中的人并不会让救难人员触电,因此应该尽速对受害者检查呼吸通道、呼吸功能、循环功能以进行紧急救护。如果这些功能受阻,势必要进行心肺复苏术。将被闪电击中的受害者送医治疗是很重要的,因为即使在受害者苏醒之后,某些关乎生命存亡的身体功能或许还会有颇长的一段时间难以稳定。<br>    <br>    闪电烧伤往往要在被闪电击中后好几个小时内才会发作。这种烧伤通常不需要治疗,因为仅在于人体的表层。然而,眼睛是电流很容易进入的地方,很可能会在闪电中受到伤害。耳朵也可能受伤;受害者对救护人员的问题不作答,很可能就是因为闪电而丧失了听觉。<br>    <br>    在出发之前仔细研究大气状况,以免在高风险的情况下登山,有助于你避免受到闪电的伤害。如果你在旷野中被雷暴雨困住,尽量找遮蔽的地方,遗憾的是,帐篷并不是很好的保护所。帐蓬的金属支柱很可能会导电,所以在帐篷里要远离这些支柱以及湿的东西。不要去摸金属物品,例如冰镐、钩,也不要穿戴金属物件,例如冰爪。尽量不要站在高大的孤树残株旁边,或是山脊顶、了望高台上。不要站在伐木开垦出的空地中间,否则你自己会成为附近最高的东西而变成避雷针。如果你人正在森林地区内,在一丛丛小树或是矮树林间找个较低而干燥的地力,蜷曲著身体或是跪下来以遮护自己。蜷曲在你的背包上也可以让你多一层保护,以免闪电击中地面而传导给你。(图19-21)(第二十三章“高山气象”,对于雷暴两有更多的说明。)<br><br>    肠胃不适<br>    在你登山途中,由口接触到粪便而受到感染是肠胃传染病最常见的原因,会引起腹泻和肠胃绞痛。而粪便的来源往往就是登山者本身;上过厕所后手没洗干净,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有些攀岩路线或许已经被先前登山队的排泄物所感染,而在攀爬冰河时,队员处理登山绳索的时候也可能导致感染,因为绳索拖过的雪地、冰地上很可能已经受到感染。水壶和食物也可能被不知不觉中弄脏的双手所感染。休息时,登山者往往群聚一处,不过在你把点心袋递给队友,请他们将手伸入袋中拿取之前可要三思;最好把食物倒在他们手上比较保险。某些情况下,肥皂和水都是难得的奢侈品,这时候清洁双手的药剂和小纸巾都可以用来减少手的感染。<br>    <br>    动物的排泄物也会带来风险。很多啮齿类动物住在我们所攀登的岩壁上,因此登上悬崖时,双手就可能碰触到老鼠的粪便。在吃东西之前要将双手洗净,蚕营地点尽量避开啮齿类动物的巢穴。把食物、饮水盖起来,以免这些动物夜间跑进去偷吃、碰触。<br>    <br>    贾第鞭毛虫病(Giardiasis)在美国颇为普遍,尤其是西岸。这是一种经由饮水传染的疾病,山一种原生动物(Giardia Lamblia)所导致,这种原生动物会以胞囊形态从受到寄生感染的动物身上传染出去。贾第鞭毛虫病的潜伏期很长,大约是被吞入腹内之后的一到三周不等(平均是一个半星期)。通常你会等到完成山野之旅回到家之后,才会有症状出现,这时你或许会有爆发性腹泻,同时感到腹部绞痛、肠胃胀气、呕吐。三、四天之后,情况逐渐好转,转变为一种令人不舒服的亚急性状态,排便呈油腻的软泥状、轻微的肠胃绞痛、打饱 等等。这种病症的治疗通常要遵照医生的诊断。某些国家以Tinidazole来治疗,不过这种药在美国尚未获得政府的许可。在美国,是用其他多种药物来治疗贾第鞭毛虫病,例如疟涤平(Quinacrine)、Metronidazole等。<br>    <br>    要预防贾第鞭毛虫病以及其他经由饮水传染的腹泻,就要注意饮水卫生。所有会入肚的水,包括洗碗、刷牙的用水都必须纯净(参看第三章“露营和食物”过滤技巧一节,对于多种纯净用水的方法有详细说明。)<br>    <br>    如果你要前往卫生及净水措施堪虑的地区登山,我们建议你先向医生请教,哪些抗生素和抗腹泻的药物能够预防感染。然而,服药不如小心饮食。避免吃生菜、不热的肉类海鲜、没煮过的水果、蔬菜,以及自来水、冰块;要坚持饮用煮沸过的水、瓶装的饮料,吃适当煮过的肉类、蔬菜,去卫生口碑好的餐馆。<br>    <br>    对于大多数伴随腹泻症状的肠胃感染来说,在旅途中的治疗方法都包括流质和电解质的适当补充。如果你同时感到恶心呕吐,这可能很难做到。你可以将电解质补充包溶入一公升的水,拿给腹泻的病人喝。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关键还是在于补充流质;给病人喝含多量盐份的可口食物和汤汁。<br><br>    水泡<br>    山野行进时最怕水泡。这些皮肤下面的小泡,里面满是透明或带血的液体,或许是导致行进中途叫停的最普遍的疾病相关原因。小水泡通常是轻微感染和不适的来源,较大的水泡则可能引起剧烈的疼痛,而且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感染和溃烂。<br>    <br>    水泡常常是因为新靴子或是不合脚的靴子而引起的。你的皮肤不断摩擦到袜子和靴子的内里,就会产生水泡,而如果你的靴子太大、绑得太松,袜子堆成一团或是有皱摺,就会发生这种摩擦。靴子内里的表面有任何不平之处,或是小树枝、小石头跑进去,也许都会在那一点上产生压迫和摩擦。湿气会让皮肤变软,因此湿的靴子或袜子会使水泡更容易产生。<br>    <br>    为了预防水泡,靴子必须合脚。在穿著去远程旅行之前,要慢慢而完全地适应它。最容易长水泡的地方是脚背、脚趾上、脚踝后面。如果你是容易长水泡的人,不妨把这些易生水泡的地方贴上绒布护垫(Moleskin)或是泡绵垫(不过不要贴太多,以免产生新的摩擦点)。让双足保持干爽,穿的袜子要适当而合脚。<br>    <br>    水泡开始变得明显的时候,通常是一个红点,而后对热敏感的局部面积会愈来愈大,程度也会增加。有红点的时候要立刻检查,采取防范措施。拿一大片防水的塑胶胶带或是绒布护垫贴在红点上(图19-3a)(其他产品如Second Skin及Dr. Xcholl&quot;s Molefoam也很适用)。尽量不要拿有黏性的小绷带条(例如OK绊)贴在红点上,因为这些绷带条没有黏性的部分会鼓起来,和已经很敏感的皮肤产生摩擦。<br>    <br>    水泡一旦成形,除非极为必要,否则不要弄破,以免长水泡的部位受到感染。几天后你的身体会把水泡里的液体重新吸收回去,之后就痊隆了。如果你必须继续前行或是继续进行当初让你长出水泡的任何活动,要把水泡贴住以免破裂(图19-3b)。贴上一层类似空心甜甜圈的贴垫,深度要够,以免水泡受到压迫。换句话说,甜甜圈贴垫必须比水泡更深、更宽。贴垫要好好贴妥,以免移位。<br>    <br>    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你或许会决定要把水泡里的液体挤出来。这种情况可能是你由于甜甜圈贴垫太突出而无法穿上靴子,也可能是由于水泡充血受压后,让你觉得痛得受不了。如果非挤出不可,先用肥皂、清水把水泡部位洗干净。划一根火柴把针消毒过,然后把针头插入水泡的边缘。轻轻把水泡里的液能挤压出来,然后敷上一块消毒贴垫。<br>    如果水泡自己破了,将这个部位洗干净,贴上绷带,而后仔细观察有没有感染的现象。<br><br>    惊惶失措<br>    登山的经验可能令人心旷神怡、返老还童,却也可能让登山者产生面对压力的反应。在极端的情形下,例如发生严重的意外事故,几乎每个人都必须应付自己和彼此的焦虑,甚或惊慌。或许就会发现,某件颇富挑战性或是艰难的动作要求,在队员间引起的焦虑反应会比你当初预期的还要强烈。这的确令人气馁,尤其当你们在悬崖上才爬到一半的时候。然而,你必须有能力去处理这些反应,而不是受他们感染,自己也变得动弹不得。<br>    <br>    有些人对某些登山时的现实情境很容易产生强烈的焦虑感,例如惧高或是害怕封闭的空间。这种倾向在某些时刻会爆发为一种惊慌的反应,例如大步跨过岩面,或是挤入一块险岩时。如果你变得惊慌失措。或许就会举步维艰,拒绝继续往前走。你或许会产生急速换气(呼吸急促)的现象,或是无法辨识某些对你来说其实是很容易的动作是否安全。你会暂时丧失评估全盘情势的能力,你的身体动作拙笨而充满恐惧,发生意外的机会也因而增加。<br>自我冷静的技巧有助于舒缓这种情况。有个自我冷静的方法利用下面这五个步骤∶<br>1. 认清楚惊惶反应的原因(只不过是生理的肾上腺在你体认到有危险时的反应)。<br>2. 下决心去克服惊惶的反应。<br>3. 重新将精神专注于缓慢而稳定的深呼吸上。(或许可以用一种心理想像来加强效果,例如想像每次呼气就是把烦恼吐出来。)<br>4. 按部就班,认清楚你的安全行动有哪些选择方案。<br>5. 在这些方案中择其一,而后贯彻实行。<br>    <br>    如果呼吸急促为你带来困扰,试试这个老伎俩∶把气呼吐在一个袋子里,以增加你所吸进的空气里的二氧化碳浓度,因为二氧化碳可以减缓呼吸的速度。把心神重新放在有用的肢体动作上,也是个很好的策略,以免惊慌的情绪有如雪球般愈滚愈大。如果你的队友能够冷静并且就事论事地催促你采取自我冷静的技巧、维持一种对你有信心和支持的氛围、并且在适当情况下指出大伙儿可以选择折返,或许最有助于你稳定惊慌的情绪。<br><br><br><br>编译校对者特别注释:本文整理自台湾版《登山圣经》,内容供山友们参考,不做商业用途。特此告知。<br><br>
回复

举报

476

主题

1746

回帖

1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8462
 楼主| 发表于 2004-6-25 1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CENTER]登山圣经上的精华[/CENTER]<br> <br>  读书的时候觉得有些知识是我们平时乎略的,也许再读一次,放在心里想上几秒钟,会对下次的活动有帮助。 <br><br>l 登山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吸引力。 <br>l 攀登高山是一本忍受磨难的艺术。 <br>l 山林间的自在-——登山的乐趣、齐全的装备、纯熟技术、足够耐力登山,使自己、他人或环境都毫无发无伤。 <br>l 清醒的头脑, <br>l 登山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内心,在追求敫游山林的同时,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br>l 不做能力不及或知识不及之事。 <br>l 选择登山路线或决定是否回头时,必须冷静判断,不可冲动。 <br>l 将登山行程交给留守人员。 <br>l 登山的境界:快来登山,聆听山的佳音,大自然的平和将流入你的心房,宛如阳光注入树心之中,微风令人神清气爽,暴风雨则一扫胸中郁闷块垒,赐于无穷活力。 <br>l 贴身内衣的重要性:保暖首重排汉,因为湿衣服贴在皮肤上会使体热散失,其散失的体热是干衣服的二十陪。 <br>l 棉质衣物===死亡衣料(排汉性差造成登山者失温而丧失生命) <br>l 二分之一以上的体温是由头部逸失的。多戴一项帽子和多穿一件毛衣一样的保暖。 <br>l 手指是最难保暖的部位。 <br>l 衣服的防晒远胜于防晒油。嘴唇也是皮肤一样防晒. <br>l 带一块海绵可以清除帐内壁凝结的水气。 <br>l 登山脱水会导致失去方向感、头痛、以致精神不集中。别等口渴才喝水,口渴是开始脱水的征兆。登山健康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大量喝水,不想也要逼自己喝。登山前大量喝水可增强体 <br>l 力和耐力,攀登二十四小时前大量喝水敢可增进体能。夏季攀登或是长途时要多喝运动饮料。 l 下山去上山的危险性高两倍。 <br>l 登山的方式与道德。。。。 <br>l 登山的安全首先来自于信赖自我,在登山的偶发事件中,大部分都涉及人为的错误而非自然发生状况。 <br>l 在大自然的力量之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 <br>l (搞笑篇)儿童的力量重量比很高,因此他们攀爬艰难路段的能力令人惊讶。但是由他们没出臀部可言,(&#183;#¥%%)很可能从一般的护套上掉下来。 <br>l 冷静的思考和适当的技巧才是登山成功的关键。 <br>l 团体决策有时就比个人决策更容易道致更高的真正风险。“平安顺利”效应在团体之中还会膨胀为更大的效应。 <br>l 如何使登山更安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处境,这要对以下征兆提高警觉,未能达成预定的目标、太过专心、逾越了你可接爱的风险范围、无法化解的歧异,直觉或感到迷惑。其次打破连锁的判断错误。 <br>l 紧急救护 <br>l 脱水:出发前十五分钟喝一杯水,上路之后,以每二、三十分钟喝至一杯半的速率。不要告口渴感觉做为什么时候该喝水的凭据。 <br>l 热抽筋: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br>l 热衰竭:出现昏倒、皮肤湿冷、恶心等。出现后使其双脚招高,头部稍放低,置于阴凉处。 <br>l 热中风:即中暑。脉搏极快、有些昏迷、头痛、皮肤热烫并泛潮红。可把水泼到身上,头上不断吹风以降温, <br>l 失温:吃点有糖份的流质,或者用其它对员的身体做直接的接触。要小心搬移失温人的身体,以免无意间让大量的冷血从表皮的循环回流到心脏。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04-6-25 1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
回复

举报

0

主题

78

回帖

40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038
发表于 2009-4-13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版主天天快乐!!!!<br><br><br>sg4533f76835973
[url=http://www.jipiaoonline.com]机票[/url] [url=http://www.jipiaoonline.com/guoji/]国际机票[/url] [url=http://www.jipiaoonline.com/dazhe/]打折机票[/url] [url=http://www.jipiaoonline.com/tejia/]特价机票[/url]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11 14:03 , Processed in 0.0923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