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0|回复: 3

视频: K2 登山事故 2008

[复制链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6-10-27 0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K2 登山事故 200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6-10-27 5:33:55编辑过]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0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上第二高峰,高度仅次于珠穆朗玛峰,但其攀登难度远远高于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被称为野蛮巨峰,其一直以攀登死亡率超过27%的概率高居登山榜首。“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04: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野蛮巨峰 挽歌的轮回 2008 K2山难

 

 

最长的一天,2008年8月1日.....

  2008年8月1日在K2就有11名攀登者永远长眠于K2的冰川中,死亡人数已经接近1986年那个惨烈的夏天……通过巴基斯坦高山探险协会公布的资料以及BBC的新闻和幸存者的口述可以大概还原2008年8月1日前后的情况:从2008年6月开始就陆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登山队进驻K2BC,以等待好天气。从7月中旬到下旬各队离开BC开始攀登。在7月31日塞尔维亚队队员Dren Mandic滑坠身亡,在7月31日到8月1日间时,天气状况极好。山上共有22名攀登者,已有部分攀登者登顶成功并开始下撤。但在海拔8200米到海拔8400米某处地方也就是K2攀登线路上最臭名昭著的两大鬼门关之一的“瓶颈地带”的某处发生雪崩,崩裂的冰块当场把巴基斯坦向导Jehan Baig和Meherban Karim以及挪威登山者Rolf Bae砸下山谷,然后狂暴的雪崩冲毁了登山队在“瓶颈地带”上铺设的路绳。在下撤线路被切断之后,意大利登山队队长Marco Confortola和另一名攀登者在没有路绳的情况下开始下撤寻求救援,其余攀登者留在原地等待救援。但因为救援队伍迟迟不到一些攀登者开始恐慌也开始盲目冒险下撤,但先后有7名攀登者下撤时在“瓶颈地带”丧身。在8月1日夜间的时候雪崩又一次袭击了幸存者,爱尔兰攀登者Gerard McDonnell不幸被冰块击中,掉下了悬崖。雪崩发生后,巴基斯坦军方出动搜救直升飞机搜寻幸存者。

  在短短的一天之内,一次雪崩就吞噬了11名攀登者,这恐怕也是K2攀登史上最凄惨的一天而活下来的意大利登山队队长Marco Confortola的经历更像是一个传奇,Marco Confortola在下撤寻求救援的时在没有路绳的情况下奇迹般的通过了“瓶颈地带”最后被救援直升飞机发现并救回。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zzzzzzu3327p704dt20081031143253.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戈里峰山难幸存者之一 荷兰人Wilco van Rooijen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zzzzzzu3327p704dt20081031143307.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乔戈里峰山难幸存者—意大利人Marco Confortol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6-10-27 5:32:38编辑过]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0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事件本身所掀起的波澜也极为轰动,荷兰队队长Wilco van Rooijen批评在被困在“瓶颈地带”上的攀登者开始贸然下撤时,他曾经呼吁幸存的攀登者聚集起来互相帮助合作下撤。但大部分人都没有响应,幸存的攀登者都惊恐的四散盲目逃命,结果很多人走错了路,以致丢掉了性命。Wilco van Rooijen还认为在瓶颈地带上有些路段的路绳铺设位置错误,结果导致太多人挤在一起攀登而耽误了太多攀登时间。以致大量攀登人员拥堵在“瓶颈地带”上。

  有登山皇帝之称的意大利传奇登山家梅斯纳尔则认为:过于商业化的登山活动吸引了经验不够丰富的攀登者参与是此次惨剧发生的直接原因。而此次惨剧也证明:再充足的氧气、在先进的装备、在经验丰富的向导和协作在恶劣的环境下都不堪一击,向导的经验无论如何丰富也还是有疏忽和麻痹的时候,而K2不会放过这样的疏忽和麻痹……

 

附:2008年乔戈里峰山难遇难者名单

zzzzzzu3327p704dt20081031143331(1).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6-10-27 5:30:17编辑过]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0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野蛮巨峰 挽歌的轮回 K2三大山难

 

1986年8月10日。。。。

 

在2008年这个悲惨的夏天之前,K2的攀登史上,还有一次更凄惨的悲剧——1986年的夏天。虽然那个夏天攀登K2的死亡人数直到今天都还存在部分争议,但公认的数据是1986年27人登顶K2,13人死亡,其中不乏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登山家。而那年夏天K2山难的核心事件是一场持续一个星期的暴风雪,结果就是1986年8月10日,先后有5名攀登者身亡…… 

 

zzzzzzu3327p704dt20081031143743.jpg

传奇登山家 Kurt Diemberger

 

 Kurt Diemberger上世纪最优秀的登山家之一。1957年首登布洛阿特,1960年首登道拉吉里,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完成两座8000米山峰首登的人。也是1986年8月10日的幸存者之一,1990年他出版了《The Endless Knot》,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还原1986年那个夏天在K2发生的惨剧。

 

  1986年夏天Kurt Diemberger和他的搭档Tullis开始攀登K2。在8月2日时Kurt Diemberger和Tullis已经攀登到了C4,和他们在一个营地的还有英国登山家Alan Rouse和他的搭档波兰姑娘Wolf以及奥地利人Bauer、Weiser和Lmitzer共7人,或许他们都不会想到他们7人中只有2人可以活着离开K2外,其余人都将长眠于K2。

 

  8月4日,Alan Rouse和Wolf首先离开C4开始冲顶,在他们身后的是奥地利人Bauer和Lmitzer。但出发没多久Wolf就已经体力不支开始撤往C4,Alan Rouse独自攀登。很快,Bauer和Lmitzer追上了Alan Rouse,三人通力合作顺利冲顶K2。在下撤途中他们发现撤退的Wolf竟然躺在雪地里睡着了,即将其叫醒一起下撤。4人在下撤途中遇见了向上攀登的Kurt Diemberger和Tullis,Bauer劝说Kurt Diemberger一起下撤。但Kurt Diemberger没有听其建议,8月4日下午7点Kurt Diemberger和Tullis冲顶K2。在下撤途中Tullis滑坠,所幸Kurt Diemberger成功制动。当天晚上Kurt Diemberger和Tullis在8000米以上的高度露营一夜,8月5日两人顺利撤回C4。

 

  但随即而来的暴风雪却将7人困在C4,7名登山家被困在帐篷中等待天气好转后下撤。8月7日凌晨Tullis在帐篷中停止了呼吸,据推测Tullis死亡应该和8月4日滑坠受的内伤有一定的关系。持续的暴风雪将剩下的6人困在帐篷中,他们用完了食品、燃料和氧气,所有人都陷入混乱和幻觉中。就这样到了8月10日,最强壮的登山家也变的虚弱。早晨天终于晴了,剩下的6人意识到如果继续呆在C4只有死路一条。虽然风依然很大,但求生的本能让剩下的6人选择了下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6-10-27 4:56:10编辑过]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04: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zzzzzzu3327p704dt20081031143756_看图王.jpg

Kurt Diemberger的搭档Julie Tullis

可惜英国登山家Alan Rouse意志已经崩溃,躺在帐篷中无法动弹。5人经过一番努力,确定无法带Alan Rouse安全撤退,只能将其留在C4的帐篷中。余下的5人开始撤退,但下撤不到100米,奥地利人Weiser和Lmitzer体能也崩溃了,其余3人作了一番劝说和努力,最终放弃。活着的3人继续下撤,走在最后的Wolf和队伍越拉越远,几小时后Wolf也不幸滑坠身亡,Wolf也成为了第4个长眠于K2的女性。10天前一起在C4的7个人,如今只剩下Kurt Diemberger和Bauer还活着。但是当两人挣扎着回到C3营地时却绝望的发现,雪崩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已经狂暴的扫过了C3营地,C3营地被雪崩完全摧毁,出发前储存在C3的给养物资一点也没有剩下。毫无选择,Kurt Diemberger和Bauer继续向C2撤退。终于,在8月10日夜间,他们撤回了C2,重新获得了氧气、食品和燃料,命运女神总算没有完全抛弃他们。又经过了漫长的一天,5月11日傍晚,死里逃生的Bauer如幽灵般摇摇晃晃的走回了BC,他告诉BC的人们Kurt Diemberger还活着,正挣扎着向下爬行。人们迅速组织了一支3人的搜救小队去寻找Kurt Diemberger,终于在当天午夜,搜救小队找到了Kurt Diemberge,并将其带回了BC。Kurt Diemberger和Bauer活着离开了K2,但他们也给K2留下了自己的一半手指和脚趾……

  1986年8月10日的悲剧只是那一年K2大悲剧的一幕而已,那一年K2用很多方式留下了很多登山家。1986年K2的登顶人数是27人,但只有14人活着离开了K2,这还包括受伤严重的Kurt Diemberger和Bauer。这也意味着1986年K2的登顶死亡率接近50%。

  1986年的那一幕悲剧,距今已有22年。和今天在K2的商业性攀登相比有所不同的,1986年在K2攀登的人都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登山家。而在各种攀登技术和攀登器材都突飞猛进的今天,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去看Kurt Diemberger等7人在K2的攀登,如果仅从攀登而言他们的表现都堪称完美,他们做到了最好,但他们7人却依然有5人遇难。只因为天气却是他们无法掌握的。这也印证了在K2恶劣的气候下,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职业登山家,依然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

 附:1986年乔戈里峰山难遇难者名单

zzzzzzu3327p704dt20081031143814(1).jpg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0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野蛮巨峰 挽歌的轮回 K2三大山难

 

硬币的两面 1995年9月13日

 

在1986年8月10日之后的第9年,又一幕悲剧在K2上演。在1995年9月13日K2用暴风雪狂暴的留下了一支登山队。6名攀登者全军覆灭,其中包括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女性登山家Alison Hargreares

 

 

zzzzzzu3327p704dt20081031143941(1).jpg

英国女登山家Alison Hargreares

 

Alison Hargreaves被认为是上世纪80和90年代最伟大的女性登山家。自1992年Wanda Rutkiewicz消失在干城章嘉后,Alison Hargreares就被世人视为Wanda Rutkiewicz的继任者。在无氧SOLO珠峰之后Alison Hargreaves把目光对准了K2。

  1995年一支登山小队悄悄的来到K2,这只小队的灵魂人物就是队长Peter Hillary和Alison Hargreaves。Peter Hillary是人类登顶珠峰第一人希拉里爵士的儿子,有丰富的攀登经验。

  1995年9月12日,Peter Hillary率领的登山小队已经攀登到距离顶峰只有不到400米的地方,顶峰也已经触手可及了。但乌云已经开始凝聚,这正是天气变坏的先兆。面对触手可及的K2,Peter Hillary毅然决定放弃冲顶,立即撤退。但没有人响应,放弃近在咫尺的K2是需要勇气的事情,Peter Hillary只能独自下撤,Alison Hargreaves率领其余人准备强行冲顶。Alison Hargreaves并不知道正是她的这个决定不断葬送了她自己的性命还把整个攀登小队送入了地狱。

1995年9月13日,下午6点45分。Alison Hargreaves如愿以偿站在了残暴巨峰的峰顶上,她成为了第5个登顶K2的女性。那一刻天空中晴朗无风,脚下1000米处翻腾着云海。不知Alison Hargreaves是否知道,云海下方就是暴风和寒冷造就的地狱。Alison Hargreaves开始下撤,可惜她没有回到BC,她消失在K2。她率领的那支小队也没有回来,她和她的小队都被K2留下了。Alison Hargreaves的死因至今不明,后来人们在一个冰瀑下找到了和Alison Hargreaves一起遇难的鲜血淋漓的队友的遗体。人们推测Alison Hargreaves和她的小队或许是在结组下撤时有队员滑坠将整个绳队带入悬崖,也或许是被飓风吹起来抛下了悬崖。

1995年9月13日,K2在用一场暴风雪留下了6名攀登者之后,天气即刻好转。Peter Hillary率领的登山小队除Peter Hillary一人及时下撤幸运的拿到了K2的返程车票,其余队员都永远的留在了K2……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40

主题

1万

回帖

7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71210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0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zzzzzzu3327p704dt20081031143958.jpg

登顶珠峰第一人Edmund Hillary之子Peter Hillary

1995年悲剧的细节除Peter Hillary外没有更多人知晓。以Alison Hargreares的经验应该很清楚,在K2恶劣的气候下攀登者的强行攀登K2的生存率,她也应该知道1986年就在他们所处的地方所发生的悲剧。即便如此Alison Hargreares仍然不顾恶劣的气候强行冲顶,她为什么会对Peter Hillary的提议置之不理,这些谜团也随着Alison Hargreares的离开而永远不会被解开。

  在Alison Hargreares遇难之后,和她一起的遇难的攀登队员的家人就对比Peter Hillary的侥幸逃生,而纷纷指责Alison Hargreares在9月12日的举动将整支小队送入了地狱。而这些指责也因为Alison Hargreares的离开而变的无足轻重。

  在13年后的今天,欧美登山界有很多人依然为那场暴风雪而唏嘘感叹。13年前那场在K2的暴风雪成就了Peter Hillary的传奇,也成就了Alison Hargreares。人们都希望Alison Hargreares可以如传说和电影中一样,在暴风雪中凭一己之力带回她所率领的小队。可惜,现实总是残酷的,Alison Hargreares她也只是一个凡人,她和她的小队最终还是在消失在K2的暴风雪中。Alison Hargreares离开时33岁,她给她的丈夫留下了两个孩子……

  三幕惨剧只是K2惨剧的一幕而已……曾有人这样说过:没有攀登过K2的人,就没有资格对K2上发生的悲剧评头论足。因为K2就是K2,在K2的攀登者都是这个世界最优秀的攀登者,做为一个攀登者,他们的攀登都是值得尊重的。

  1998年殉难于道拉吉里的Chantal Mauduit 曾经这样教导初次登山的攀登者:生命永远是最宝贵的,没有一座山或一条线路值得我们为它牺牲掉。在高山上,成功和死亡永远只有一线之隔。总结这些悲剧,只是希望我们铭记住那些殉难于K2的攀登者。从一个攀登者的角度来看,殉难于K2的攀登者他们的攀登永远是值得尊敬的。总结这些悲剧,就是希望悲剧不在发生。在此次K2发生雪崩后,我不断听到这样的问话:他们为什么要攀登K2?攀登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是一个古老而无聊的问题。

  攀登者对山和攀登的热爱,就是攀登者本身的信仰,旁人很难明白。登山很难被人认同,尤其是发生山难之后。对攀登者而言,攀登风险越大,吸引也就越大,这或许就是吸引了如此多的攀登者尝试K2的原因。

  “在攀登所传载的人类价值中,生是最高的价值。攀登使我们更加认清生命中那些本质的要素。但是,死亡永远都是失败!死亡不能被奖励,至多是吊唁”——《金冰镐精神》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坐在院子中,初秋的微风刮过头顶的树林,看着树叶在头顶慢慢飘落。K2那个冰封的地狱对我只是一个遥远而抽象的符号,我也无法去想像那距我有万里之遥的K2是怎样狂暴的一座山峰。我只能通过电视和网络关注着在K2的救援。最新的新闻是:K2发生雪崩后,巴基斯坦救援直升飞机已经救回了7名幸存者。目前还有4名失踪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生存可能已经不大……我没有攀登过K2,我没有资格对8月1日的悲剧指手划脚。但做为一名攀登者。我却可以感受那些在K2等待救援的攀登者的绝望和恐惧。闭上眼睛,那些惨剧总是不断刺痛我的心,我无处躲藏。我无法去揣摩那些尝试K2的攀登者的心意,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

(转发)
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5-26 01:44 , Processed in 0.08886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