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18|回复: 2

[图游] 回忆我的2003年徒步三峡之行

[复制链接]

1168

主题

9757

回帖

23万

积分

管理员

在路上TEAM

Rank: 9

积分
237450

荣誉会员活跃会员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8-6-4 16: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从2003年到现在,发现当时的徒步三峡的照片所剩无几了,其实我是一直没有为那次徒步三峡而写一点文字的东西,这次纯粹是补写,当时的摄影水平很差,见笑了!

我徒步三峡是在2003年的4月中旬去的,因为那个时候三峡大坝马上就要下闸蓄水了。

  其实很早就想去三峡了,特别是每次坐船过三峡的时候,看到陡峭的岩壁上有一条栈道时隐时现,还可以看到栈道上面有人在小心翼翼地通过,心里便有一种也要上去看一看、走一走的冲动。

  一方面由于三峡大坝马上就要下闸蓄水,导致千百年的三峡古栈道即将沉没江底,另外一个方面是网络的普及,让我可以从网上收集到一些别人刚刚走过古栈道的资料,虽然家人极力反对,我还是坚决要去走一趟。我与我的大学的老同学“添天”一拍即合,我们是一起爬过黄山的旅友,他性格开朗、随和、兴趣广泛,我们以后还曾经一起走过黄河、长城。人生中与我一起共同走过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人,只有他一人了!

  为了这次出行,我们收集了尽可能详细的资料,也考虑到了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家里面的人尽数反对,推出了种种反对的理由,然而没有动摇我们的决心;于是在4月12日的早上,我们还是出发了。

  武昌付家坡开往茅坪的大巴,当时的车票价格是70元,当我们中午时分到达秭归新城茅坪长途汽车站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长途汽车站居然设在县城外面好几公里的地方,离长江边的船码头也是有好几公里,不知道为什么把车站设在这样一个前不挨村。后不挨店的地方。

  每一个人花了2元的麻木车费才到江边,一打听才知道,前往上游方向巴东的客班轮马上就要开船了;又是一阵手忙脚乱,硬是在客船即将离开码头的前夕跳上了船。

  这是一条比武汉的长江上渡船大不了多少的两层客班船,我和添天站在前甲板上,西陵峡像一幅画卷缓缓地呈现在眼前:东到宜昌市的南津关,西起巴东县的官渡口,全长126公里的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西陵峡以滩多水急著称,著名的新滩,崆岭滩等,这些险滩,有的是两岸山岩崩落而成,有的是上游砂石冲积所致,有的是岸边伸出的岩脉,有的是江底突起的礁石。滩险处,水流如沸,泡漩翻滚,汹涌激荡,惊险万状。我们看着两岸怪石横陈的陡壁,迎着阵阵峡风,不到4个小时,巴东港到了。

  巴东港出站口在高高的岸坡上,我们看到有几个穿白大褂模样的人,站在出站口虎视眈眈地盯着每一个上岸的人,才突然想起来,“非典”的恐惧已经悄悄地蔓延在全国的每一个角角落落了。为了不给当地政府增加麻烦,我和添天有意走在最后,还在趸船上慢慢地拍照,一直到没有一个人的时候,才慢悠悠地登上护坡台阶,果然,码头前面的场地已经人去车稀了。

  在巴东最深的印象就是“十元火锅”,就是每人只需花费10元,就可以吃到一个荤肉的火锅和不少于20种小菜,例如千张、花生米之类,还有当地的“苞谷烧”是管够的。

  13日一早,我们来到江边的码头附近,因为昨天就打听清楚了:每天早上8点有船开往培石。这里有一个插曲:临出发前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广州的驴友叫“咕咚”,他发了一个徒步三峡的计划帖子,因为当地没有召集到同伴,遂一人出行,他只是比我们晚一整天的时间。他计划是在武昌下火车以后转宜昌的汽车,然后再赴茅坪,为了使他少走弯路,我拨通了他的手机:“我是武汉的老黄……”就这样,从此以后我就以老黄作为我的网名了。

  在上船前,有一位看起来也象是徒步三峡的小伙子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原来他是一个人从北京请了几天假跑过来的,好像是在联邦公司工作,这样我们捡了一个同伴。一起上船的还有一队徒步人马,他们中间有一位“色迷”,看到一位头缠头巾、背背一个大背篓的老大爷,一个劲地对着他按快门,完了还塞给他一张五元的纸币。

  驶出巴东的官渡口,船就进入了幽深秀丽的巫峡了,上行至巫山县城东大宁河此,巫峡全长46公里。巫峡以幽深秀丽擅奇天下,它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奇峰绵延,云雾升腾,景色诱人。有时看到船好似前面无路,数面苍崖相逼,忽而峰回路转,别有一番江天。

  船是边走边停,人是边走边上下,经过渝鄂边界的边域溪及“楚蜀鸿沟”题刻,就到达培石码头时,这条线路上跑的船就到了终点了。这是因为已经进入重庆地界了,接着再前往重庆巫山方向的船,已经在码头等着在,一旦转船的人上了船就开。上岸以后,他们另外一队人马则直奔培石镇而去,而我们三人下了船就沿江边的路向山上走去。慢慢越来越高,渐渐地长江被我们踩在脚下了,刚好有一艘客班船从峡中驶过。


IMG_0005.jpg

这里是一排陡峭的石壁,栈道就开在半山腰,

IMG_0012.jpg

  从碚石到青石的栈道,是一条建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古栈道,全长15公里。

IMG_0016.jpg


IMG_0015.jpg


  经过“农人”殉难的地方,在一处凹进去的石洞里面,放置了很多纸条,上面有很多悼念的话。他是在2000年的10月,一个人徒步这个一段栈道的时候,失足掉下悬崖的。

  在高高的栈道上面由于长期没有人走了,长满了茂密的茅草和灌木,刚刚又下过雨,裤子全部湿透了,还好,没有踩到蛇。走了大约8公里的样子,来到一条清澈秀美的甲板溪边,原来溪上有一座百年古桥,叫“无夺桥”,是个单孔桥,跨越有30多米,但是被拆垮了。一条小木渔船停在桥下的江边,看来是早有预谋而且不止一天了;没有办法,只好上了“贼船”。按理渡过这30米的小溪再上岸接着走才是,可是上了船的所有人都不想再走了,于是就坐船逆水而上,很快就到了巫山的青石镇。

  青石镇在神女峰对面的山上,长江在青石镇的上方有一段侧弯,这里有一座典型的长江航道信号塔。信号塔旁边还有一门清代的大炮,黑黝黝的炮口指向江心。


IMG_0043.jpg


IMG_0042.jpg

  我们住在山上的宋青贵家,包伙食每天25元。

  看着山下巫峡雄浑的山峦,奇异的山型,畅流的江水,沿江的山壁,平整的裸露岩崖,有一种令人奋起的力量。


IMG_0025.jpg


  巫山十二峰分别座落在巫峡的南北两岸,特别是神女峰是巫峡最著名的风景点。它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每当云烟缭绕峰顶,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IMG_0041.jpg

   4月14日在隆隆的放炮炸石声中醒来,原来山下的房子要往175米的水位以上搬迁,下面一片废墟。乘着上午还有一段时间,我和添天沿神女溪向上游走去。

  神女溪是青石镇与飞凤峰之间的一条小溪,溪长15公里,当时的神女溪还是一条从大山深处流向长江的一条溪流,水面湍急、溪浅道窄,其中最里面的10公里在为人迹罕至的原始山谷中。由于经过青石镇的班船是上午10:30左右,我们只好沿溪走了2公里就返回了长江边。

IMG_0033.jpg


从青石到巫山的航程不远,大约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这一段还是行驶在秀丽的巫峡中。

IMG_0048.jpg

  在巫山下船以后,我们沿长江从最下游的8码头,一直问到最上游的1码头,才上了从巫山开往奉节的班船。

  下午3时许,我们按计划在瞿塘峡出口的大溪镇下了船。

IMG_0073.jpg

  在大溪镇与瞿塘峡口之间,有一条溪流,溪之东是巫山县大溪镇,溪的西岸有一处被命名为“大溪文化”的古人类巴山人遗址。早在1958年至1976年,考古工作者先后三次进行大规模地发掘,清理墓葬二百多座,出土新石器时期遗物六百多件,是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聚居点,距今约五千多年。

  为了跨过看起来似乎水面颇宽的大溪黛溪,(又名黛溪)我们沿溪边走了好久,还是没有发现能够趟水过去的地方,为了亲自到溪对面的考古现场看一看,只好租了一条机动船把我们送到对面的河滩上。

IMG_0070.jpg


   原来的大溪镇是沿江依山而建,江北岸的桃花山,襟江带溪,灌木葱茏,景色宜人,清醇的大溪水养育着这里的村民。

IMG_0072.jpg


  由于建三峡大坝,大溪镇将淹没,135米以下的建筑已经全部拆除,处在135—175米之间的房屋有的还在,但是到处是废墟。新大溪镇迁移在离老镇2公里的山上,一条街道几乎是一个大工地。

  4月15日一早,我们包了一只小船把我们送到瞿塘峡出口的信号塔下面的乱石堆边,我们要从这里爬上去,找到山上的古栈道才行。

IMG_0074.jpg

  其实这条栈道就在信号塔的后边,信号塔院墙上面有一个大溪镇政府的布告,意思是不允许随便穿越栈道云云。

  开始的栈道还是蛮荒凉的,路上长满了草,有一次差一点踩到一条正在横过栈道的青青的蛇身上。

  有一处塌方把整个栈道全部掩埋,滑坡从山上一直滑到山坡下面的长江边,在滑坡体上有一条人踩出来的小路,其实走上去并不危险。

IMG_0076.jpg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的第一峡,雄踞长江三峡的西段,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约8公里,在长江三峡中它虽然是最短的一个峡,却以其最雄伟险峻而著称。

  据资料记载,三峡栈道凿成之初,路面较为宽阔,车来马往,纤夫可与轿夫并肩而行,由于岩石的风化,栈道才变得窄起来。如今三峡航运及为方便,古栈道已经少有人走了。

IMG_0079.jpg


瞿塘峡内,风光秀丽,山势雄奇壮观。峰峦连绵相错,瞿塘峡中的滔滔江水,惊涛拍岸,险如天堑。仰望峰巅,云天一线。在瞿塘峡南岸的绝壁上,有近千米长,十余米高,刻满篆、隶、楷、行等多种字体。其中南宋书法家赵公硕所书《宋中兴圣德颂》,高4.1米,宽7.2米,共980余字,字体端庄、笔力雄健,为长江沿线的名碑奇珍。有李端浩的篆刻“巍哉夔门”,有孙元良将军所题“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和冯玉祥所题“踏出虁巫、打走倭寇”等。

IMG_0078.jpg

  在瞿塘峡北岸,与孟良梯、盔甲洞遥遥相对黄褐色的悬崖绝壁上,在几条裂隙里面,岩缝高处,有块形状很像风箱的岩石,传说是鲁班的风箱,人们称此段峡谷为风箱峡。

IMG_0082.jpg

  从风箱峡到赤甲楼之间的道路,是基本还保持原貌的古栈道。这一段栈道远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狭窄,几处最险要的地段,也有1米多宽,最宽的有2米以上,还要齐腰高的护墙。三峡蓄水后,这一条千年古栈道将被淹没,那时想徒步瞿塘峡就几乎不可能了。

IMG_0084.jpg

  4月16日清早,我们在奉节新城的长途汽车站坐上了第一个发往三角坝的班车,当时奉节的长江大桥还没有修建好,所有的车辆都要坐船过渡。

  我在渡船上拍的长江三峡的朝阳。

IMG_0089.jpg

  小寨天坑位于距奉节县城91公里的荆竹乡小寨村。"天坑"在地理学上叫"岩溶漏斗地貌"。

  小寨天坑坑口地面标高1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径622米,坑底直径522米。坑壁四周陡峭,在东北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

IMG_0098.jpg


坑壁有几个悬泉飞泻坑底。坑底下边有地下暗河,暗河上有一个地下河发电站。

IMG_0101.jpg

  小寨天坑是地下暗河的一个"天窗"。小寨天坑与天井峡地缝属同一岩溶系统,天坑底部的地下河水由天井峡地缝补给,自迷宫峡排泄;从天坑至迷宫峡出口地下河道长约4千米。小寨天坑当称"天下第一坑",属当今世界洞穴奇观之一。
  

IMG_0105.jpg

新疆“达瓦孜”的传人,著名“高空王子”阿迪力准备在天坑上面冲击新的高空走钢丝世界纪录。我们看到横跨天坑的钢丝已经拉好,观看的平台也已经完工。听说由于非典的影响,这次活动后来取消了。

IMG_0111.jpg

  从天坑到地缝我们是包了一台麻木去的,在路上我们在山上俯瞰两山之间的地缝。

IMG_0113.jpg

  天井峡地缝全长14公里,分上、下两段。上段从兴隆场大象山至迟谷槽,长约8公里,为隐伏于地下的暗缝。由兴隆场大象山天井峡能进入缝底,通行长度为3.5公里。缝深80~200米,底宽3~30米,缝两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一线天"峡谷景观。缝底有落水洞,暴雨后有水流。下段由天坑至迷宫峡,是长约6公里的暗洞。1994年8月由英国洞穴探险家探通。

IMG_0118.jpg


当天晚上我们宿三角坝(兴隆);第六天(4月17日)从三角坝坐车经奉节到巫溪;晚上我们在大宁河边的餐馆吃火锅,一位湖北的老乡知道我们是特意出来徒步三峡的,悄悄地把我们的单埋了。

IMG_0136.jpg

4月18日,我们去了巫溪古镇——宁厂

IMG_0141.jpg

  宁厂古镇就是《山海经》中的“巫咸国”。从先秦盐业兴盛以来,历时5000多年,宁厂古镇因盐设立监、州、县,明清时成为全国十大盐都之一。

  古镇依山傍水,三面板壁一面岩,古称“七里半边街”。建筑多为斜木支撑的“吊脚楼”,临河而建,古色古香,别有一番韵味。现在的宁厂古镇已经今非昔比了,冷寂的街区、衰败的厂房、破损的房屋,顿生荒凉、沧桑、悲壮之感。

IMG_0146.jpg

  我们一直向北,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川陕古道,下午到达陕西最南边的镇坪县。

IMG_0149.jpg

  镇坪县位于陕西最高端,东与湖北省竹溪县接壤,南周重庆庆巫溪,城口两县毗邻,西北和本省平利县连界,境内群山绵延、林木茂盛,沟壑遍地。

IMG_0150.jpg

4月19日,我们从镇坪县出发,下午到达安康市,坐上晚上的火车,20日早上,回到了武汉。

这是在大巴山上看云海。

IMG_0171.jpg


  历史上的三峡古栈道永远离我们而去,我有幸走了一趟,甚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

回帖

6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6
QQ
发表于 2008-6-17 13: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易中天阿
山海之间
我的心像秋天的雨水贮满了湖泊 再也容不下别的
那份爱吟唱在我的血脉之中 梦 也听见 醒 也听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6

回帖

51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514
发表于 2008-6-18 21: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老黄的没错!

看了全文,感慨万千,当年的一幕一幕仿佛就在昨天,感谢老同学带我走过黄山.黄河.长江.长城,走过那些山山水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6-16 05:12 , Processed in 0.32666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