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1 10: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2008年登山户外运动遇难共16人,较上一年的29人明显减少。其中户外山难死亡人数13人,比2007年28人减少的更加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2008年我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显著影响了户外运动爱好者出行的人数和次数,从而引起遇难人数自然性减少。
二、山难发生地局限在9个省、市、自治区及乞力马扎罗山。以往曾发生过山难的地区大部分在2008年无山难报告,如往年发生山难相对多一些的四川、深圳等地2008年无遇难报告。同时,山难发生发布也相对平均,9省、市、自治区差别不大,如往年发生山难较多的浙江、云南等地各仅有1例报告。报告最多的广西为一起3人。
三、山难中直接致死原因增加3个新案例,如雷击、肝坏死(可能与误食毒蘑菇有关)、喉头水肿均为首次报告。
本年度死亡原因中最多的为溺水,其中有3人又是在河道中行进,被突发山洪冲走而溺亡。对这类事故几乎是年年发布警报,可悲剧还是年年发生。我们的领队、我们的山友为什么就听不进去,就不谨慎从事呢?有关方面、有关地区的领导为什么就不能采取有力措施管一管呢?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今年一起事故和2006年发生的一起事故竟然是在同一个山区,同样是由山洪暴发引起的。这令人非常震惊以至气愤,这样的悲剧不应再发生了。
四、同往年一样,遇难事故中多数是发生在不受法律保护的活动中,其中个人行为3人,网上招募组队8人,亲友结伴2人,占遇难人数的81%,其余3人参加了法人机构和单位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如何规范户外运动的发展,如何发挥具有法律资质的俱乐部和专业从业机构的作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五、2008年我国登山户外运动风险管理和救援组织有了喜人的发展。gov-ern-ment和社会各界给予了更高的重视和支持。在北京、郑州、成都、乌鲁木齐等地成立了救援组织,积极组织救援活动,成功解救了一批处于险境中的户外运动参与者,避免了山难发生。12月中国登山协会在深圳举办了首届全国山难调查、救援技术培训研讨班,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讨,对我国登山户外运动的风险管理及救援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达成共识,这必然会积极推动今后登山户外运动风险管理和救援工作的开展。
UID27975 帖子1536 精华6 积分4600 经验4600 点 声望0 点 阅读权限120 性别男 在线时间575 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5 最后登录2009-1-10 查看详细资料
TOP
“全国首届山难调查、救援技术培训研讨班”综述
“全国首届山难调查·救援技术培训研讨班”于2008年12月9—12日在深圳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近年来,我国的登山、户外运动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火炬珠峰传递的成功,点燃起更多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热情。在2008奥运后的全民健身运动中,登山户外运动将在全国形成新的高潮。同时,登山户外运动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强烈的挑战性使其具有较大的危险,几年来在发展中也不时发生一些山难事故,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如何规避山难的发生,如何在险情或山难发生时采取及时、正确的应对措施成为健康发展登山户外运动的重要保证。中国登山协会自本世纪初即开始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登山户外运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讨和探索。这次研讨培训班是首次把全国在开展登山户外救援工作的重点协会,俱乐部召集起来,与会的代表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湖南、云南、山东、贵州、天津、湖北、辽宁、河南、广西、陕西、浙江、吉林共19个省、市、自治区,在务实的层面上就中国登山协会的调研成果和大家开展救援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沟通交流,以便尽快把风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开展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为此并邀请了“香港民众安全服务队”介绍他们30多年来开展山地救援工作的体会和经验。
此次培训研讨班由中国登山协会主办,北京三夫天越体育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协办,并特邀香港民众安全服务队参加。培训研讨班通过专题报告、讨论、座谈及广泛的会下交流,就一些重大的问题达成了基本共识,分别总结如下:
一、
建立完善我国各地区的完整的登山户外运动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只
讲“救援”,首先要“防”,然后才是“救”。“防”就是规避预防山难的发生,重在进行广泛、深入和持续性的安全教育,提高风险意识,普及对登山户外运动中的危险识别和评估水平,普及保证安全的方法,策略和技术。要实现有效的“防”,必须建立健全有关的法规政策、行业的安全标准,从业机构的资质认定、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鉴定,从而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安全保证。在这方面,我们目前还相当滞后,北京、新疆、四川等地正在认真起草,准备出台相关的地方法规。
“救”的目的则是发生险情后,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避免造成人身伤害的山难的发生,或者尽量减少减轻山难造成的损失,尤其是避免二次山难和救援山难的发生。不断提高救援组织的技术能力,更新救援使用的技术装备,这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完整的登山户外运动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体育部门一家能够完全承担的,涉及到公安、消防、民政、教育、媒体等多个方面。谁主持,谁参与,如何分工与合作,如何沟通和交流,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目前有些方面的红十字会、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等也对救援工作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热情。这就更需要协调和引导,更多地发挥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力量,做好登山户外运动风险管理工作。
二、
要强调各级gov-ern-ment,尤其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主导作
用,强化他们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行政职能,成为风险管理及救援工作的领导力量。
没有gov-ern-ment的统一指挥,有效领导,会产生各方面各行其是,一盘散沙,甚至是互相竞争,互相拆台的局面。同时,没有统一的布局和指挥,还会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
没有gov-ern-ment的统一指挥,还可能无法阻止救援工作走上歧路。救援必然有成本,
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的支持,这表现在支持、赞许自己的员工参加这项光荣
的工作,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但不宜突出商业符号。救援需要宣传,但不应单纯为了宣传,不应做秀,而要履行责任。救援需要法规,以免发生法律纠纷。这些可能的弊端,现在已出现一些苗头。
总之,gov-ern-ment部门要负起责任,在组织、管理、法制、经济各方面做出努力,不
能行政无作为。
三、
推动、扶持成立区域性的救援组织。在重点登山户外运动目的地,如
山峰所在地,自然风景区等地或附近城市的救援队是实施救援工作的主力军。这些救援队所负责的地区最好距其驻地4小时车程的范围之内,这样可以实现快速反应,及时驰援。救援成功的时间一般在1-3天以内,如有重大伤病,需要更快速有效的救援。救援组织的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建设;
2.骨干力量的培养和保持稳定;
3.建立快速反应网络,包括报警、出警的途径,通讯联络通畅,交通工具的待命状态等;
4.和有关单位的固定的成熟配合,如公安、消防、医院、、驻军和志愿者等;
5.建立丰富细致的资料库,对当地的地理、地形、气候、水文、道路等情况了如指掌。这样根据求救者提供的线索可以迅速做出尽可能正确的现场和形势判断,尽快实施有效救援。
6.装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四、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举办搜救活动演练和技术比赛是宣传推广登山户
外运动风险管理理念、推动风险管理和搜救体系建设和促进搜救技术发展提出好办法。要抓紧探讨比赛形式和项目的设计,规则的制定,以便早日付诸实施。
五、 。。。。。。。。。
搜救队的任务大致分为“搜”和“救”两大部分:
(一) 、搜寻:
首先根据报案提供的线索、环境、遇险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等确定搜寻范围和搜寻计划。他们的搜寻计划做的很细致,搜寻办法归纳为如下8种:
1.
小队搜寻:运用于狭窄的林道或小路;
2.
轨迹扫描式搜寻:一列横队,同步前进,适于面上的搜寻;
3.
正方形式搜寻:适用于受地形限制,无法在全部跨度内的搜寻;
4.
线式搜索:单一的扫描式搜索;
5.
多队线式搜索: 大范围内多组线式搜索;
6.
匍匐前进式搜索:来回往返的小队搜索;
7.
等交高线式搜索:依山势及山脊进行;
8.
扩大正方形式搜索:在大范围内,搜索路线按正方形折返绕圈而扩大范围。
(二) 、救援:
1、山地救援专用装备的发展
① 个人装备
② 小组装备
③ 装备安全检测,保养和维护
2、山地救援技术的进展
① 悬崖/陡坡救援的方法
② 伤员的紧急处置和运送
(三) 、搜救和安全教育的主题活动。
定期举行搜救演习,使搜救体系经常保持良好的“备战”状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同时定期与警务处,消防处等举行跨部门演练。
1、2007年开始,每年与14个gov-ern-ment部门和山岭活动社团联合举办“山岭活动安全推广日”活动。届时展览各种先进的山地户外运动器材,包括电子地图及卫星定位仪等。展示攀登技巧及搜救技术,介绍电脑天气图的应用。举办内容丰富多样的安全主题讲座。并设有供市民参与的活动,如沿绳下降、绳结练习、竞技攀岩及越野定向。另外还有搜索犬表演,山地车表演等。
2、安全讲座常态化。经常为学校、青少年团体、企事业单位举办山地活动
安全讲座。为户外活动团体领队及教练举办山地搜救课程。
[ 本帖最后由 一泊 于 2009-1-11 10:4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