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史迪威纪念馆的路上,我想起了一则不久前在电视上看到的有关陈纳德、史迪威的故事,说的是二战期间,陈纳德和史迪威为“骆峰航线”的物质分配吵得不可开交,罗斯福总统为了平息矛盾,一纸命令让陈纳德和史迪威一起回华盛顿述职,做为陈纳德的上司,史迪威首先对这位伟大的总统先生讲解中国战区的情况,他糟糕的口才、干巴巴的数据罗列,居然让总统先生睡了过去;而陈纳德见到总统的第一句话就是:“给我250架飞机,我能从中国起飞轰炸日本!”这个宣言式的要求让罗斯福总统精神一振:对战争前途焦躁不安的美国需要鼓励,颓废的中国更需要鼓励,而极福传奇色彩的陈纳德身上恰恰具备这种蛊惑人心的气质;最终罗斯福总统选择了把战略物质优先供应陈纳德,赌他也许能再次创造奇迹,给美中两国打上一剂强心针。 而那位严谨的陆军中将,就这样在总统面前被他的下属轻易击败;当然,到战争结束,陈纳德也没实现他在总统先生面前的许诺,然而随着战争胜利曙光愈来愈明亮,这点曾经的小小的过失,又有什么关系呢? 无论是陈纳德还是史迪威,都是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的,可事实上,“飞虎队”与陈纳德的鼎鼎大名,在民间的知名度远远要比史迪威大得多。 也许是英雄崇拜的情节,也许是对危难时朋友拔刀相助的感恩,让中国人对“飞虎队”与陈纳德更有一种真心朋友的亲切感,我不得不承认:与陈纳德相比,史迪威更像个时运不济的倒霉蛋;就像中国老话里所说的:“一样的银,昨就会有不一样的命泥?” 这种差异,更激发起了我想了解这位史迪威将军的兴趣。 找到史迪威纪念馆,是件既容易也不容易的事,几次坐公共汽车经过嘉陵江边李子坝的某个路口时,我都看见了立在路口的“史迪威纪念馆”的标牌,可真正下了车走到那个路口,标牌后写着的“往前走N百米史迪威纪念馆”中关键的“**米”三个字,却不知被哪个捣蛋鬼涂得模糊不清,搞不懂到底是几十米还是几百米?让人对这提示牌的真伪都产生了怀疑。 往上走是个不太陡的缓坡,没一会,便把李子坝正街上川流不息的嘈杂汽车噪声甩在身后,愈往上愈安静,也愈让人怀疑是否这纪念馆的存在与否,不停地向路两旁张望,直到看到前面不远处一男一女两个老外走出一座大门上了辆旅游车,这才告诉自己应该到了。 穿过纪念馆敞开的厚重黑色大门,首先吸引我的不是史迪威的铜头像,而是一个硕大的花园,站在花园边缘,下面是波光粼粼的嘉陵江,感觉这更像是座建在悬崖边的空中花园。 回过身走出花园,在靠近房屋的一边,立着一本打开的书页样的石雕,走近一看,上面摘录着罗斯福总统写给重庆市民的信件的一段,大意是向遭受日本侵略者轰炸的英勇的重庆市民致敬,那段历史的许多细节在今天已经模糊,这封信在当时各种媒体上想必是广为播载、以鼓励群众的抗战斗志吧? 纪念馆灰白色的建筑有着硬朗的线条,和那尊史迪威将军铜像的面部线条相似,走进去坐着敲了半天桌子,才有一位阿姨出来卖门票,询问了一下游客的情况,和我想像中一样,来这儿的美国人远比中国人多,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阿姨告诉我:“还是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外地人来这里参观的”。 纪念馆一楼是以前史迪威将军办公生活的地方,站在以前客人等待史迪威将军接见的长廊上,窗外楼下居然还有一个花园,看来那位没什么政治才能的蒋委员长在拍客人马屁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只是不知史迪威将军在两年多的任期内、总共在这里住了多长时间? 楼下是图片展示厅,也是我欲找出一些问题答案的资料源。 1935年至1939年,史迪威在华任美使馆驻华武官参赞,其足迹遍及中国各省市,有一张照片反映冯玉祥将军邀请史迪威担任某条公路的总工程师,印证了我心中的怀疑:这位“乔大叔”身上科学家的基因比政客的基因浓烈得多,尽管美国军界因为他是“最精通中国和远东问题的军官”、推荐他担任蒋介石的参谋长,这位“乔大叔”却因客观求实的态度,一天也没博得过蒋的好感,到后期蒋更是对他深恶痛极,几次强烈要求罗斯福换掉史迪威。 照片中令我震惊的是1942年第一次著名的“远征缅甸”作战中,这位已届60岁的老兵,名义上的中国驻缅军总司令,在战役作战失利后,率领着孙立人的残余部队,走入荆棘丛生、遍地都是蚂蚁、昆虫、水蛭的原始森林,用两条腿撤退到了印度。 我一直以为国民党的著名将领杜聿明受史迪威影响较大,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杜对史迪威也没什么好感,这点和他的校长倒保持高度一致,在“远征缅甸”战役中,杜率自己的部队拒绝执行史迪威的命令,而是执行了他的校长的命令返回了云南,另一位英勇善战的著名将领孙立人却深受史迪威的喜爱,以至因为这,蒋对孙立人也是反感连连。 关于“飞虎队”,在这里专门布置了一间展厅,这个“乔大叔”恨得一直想狠狠踢他屁股的陈纳德,即使在自己的地盘,仍然占据了显赫的位置,如果史迪威地下有知,一定又要暴跳如雷吧? <其实我最初讲的那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乔大叔”分析的都是对的,他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但他整顿中国陆军的计划,却意味着蒋介石要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权,因此蒋才在罗斯福面前大力支持陈纳德的计划,而陈纳德呢,他只想做一个骄傲的英雄,他从不是什么战略家,对动摇蒋的权力也毫无兴趣,英雄需要的只是一个舞台,但该死的“乔大叔”却不给他航空汽油,因此,他想咬死史迪威。 1944年10月21日,这是史迪威在重庆和中国停留的最后一天,由于蒋介石向罗斯福第三次也是最坚定的一次要求换掉史迪威,鉴于两人已势同水火的关系,罗斯福同意了他的请求。 走出纪念馆,门前又是一个花园,正午的阳光洒在身上,心里却泛出了阵阵寒意:我无法计算出在从1931年9.18日军侵略东北起、至1945年8月15日终战日,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因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而失去生命? 愿他们的魂灵在天堂中永远安息! 愿我们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于2005年9月18日国耻日 [此帖子已被 冬虫 在 2005-9-19 17:38:07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