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7-2-22 15:33 ] 新华网 在我国,户外的人群以青年为主,表现青年人群的生活方式、品味及其个性化的消闲娱乐要求。相对整个人群,青年的思想活跃,对社会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和包容性比较强,最易于接受。这些青年一般都有收入不错的工作,也有些闲暇时间。 依据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博的观点,户外时尚有三类表现:物的时尚,以及思想的时尚。 物的时尚,主要体现在我们进行户外生活所使用的相关装备。 比如我们穿行山野间背负的硕大的背包、颜色鲜艳的冲锋衣裤及抓绒服装、款式“生猛”冬夏均可穿的等山鞋等,具有强烈的符号意义,标志着个性、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昂贵”,这是时尚的基础。近几年,受户外人装备的影响,普通都市人也开始装备起自己来。不管有没有时间参加户外,但装备是要买的,而且表现出强大的购买力。这都被产品商看在眼里,不断提出“体验”户外的理念,吸引这一人群购买产品,参加户外。并在产品的设计上下功夫,除了不断提高产品的功能性以外,美观、时尚也是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 行为的时尚指户外这种活动方式。 户外的活动方式就是我们参加的登山、攀岩、穿越、漂流、潜水等户外运动门类。与都市人周末假期参加的其他休闲活动不同,这些活动方式有着特殊的魅力,极具“杀伤”力。参与者即可以亲近自然,欣赏风景,又可以锻炼身体;既可以排遣工作压力又可增长自然科学知识,甚至可以获得“名”及“利”,等等很多。 思想的时尚,是指户外人摒弃传统观念追求个人价值及生活意义。痴迷于户外,留恋山水的人,他的想法或多或少与众人不同,或超脱,或积极面对。 纵观整个户外大环境,户外时尚表现出以下三个趋势: 第一,载体物质化趋势。21世纪的流行时尚文化更多地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如电脑、手机、MP3等,在户外行来里也表现出这种趋势。国内品牌的发展及国外品牌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中富了物质载体。在起初,民间户外人要依靠军品来装备自己,如军胶、迷彩服、六二指南针等,能有个“B P”的背包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那时,“B P”绝对是中国户外领域的第一品牌。美国品牌、韩国品牌把丰富的产品摆在中国户外消费者面前。于是,中国的户外人也越来越挑剔,更加追求装备的功能、款式设计、及品牌文化。针对不同的户外环境和活动形式,装备的功能也进一步细化。装备越来越成为一种标志,户外的标志、甚至是“身份和能力”的标志。 第二,范围的扩大趋势。这种范围的扩大,包括地域上的和人群上的。在国际上,欧美、日韩等国家户外运动发展远远早于我国,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我国的户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国际上的影响。在国内原来户外发展得比较早的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区,现在呈现出全面开花的趋势,各省的省会城市,地区市等都有不同的发展。我国的户外人群原来主要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青年群体,现在很多在校大学生、高中生、老年离退休员工等也纷纷加入到户外活动中来。 第三,户外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要人们一扎堆,文化就产生了。户外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户外文化。包括着装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等等。随着户外文化的发展,户外文化产业也会随之发展。在国外,以户外文化为主或借助户外文化的影视作品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绝岭雄风》、《垂直极限》、《冰峰168》、等等很多。 国内现阶段,户外文化产业经杂志和书籍的出版外为主,但据息,已经有两到三部登山攀岩题材的电影在制作当中。 流行时尚,是指一种流传广泛、盛行一时的大众心理现象和社会行为。与其他时尚文化一样,户外时尚是对社会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的。户外时尚可以反映出社会普遍情感、伟播新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可能夹杂一些不良因素影响户外人群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和文化追求。所以户外时尚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要客观理性地看待。 [此帖子已被 游侠纳兰 在 2007-10-12 10:02:4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