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文网特邀中国建筑评论家方振宁特稿:我发了学校建筑不是禁锢学生的刑具的博文表示我对羌寨的担忧,而我觉得它们会无事.16日我有把文章中羌寨部分抽出来,题为但愿羌寨无事,看到最新消息说的果然: 桃坪羌寨有石块掉落 记者昨天连线一名正在理县的朋友,她看到的桃坪羌寨矗立的羌寨碉楼并没有发生垮塌,但几十米高的羌寨墙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并有石块掉落。另一理县著名景点甘堡藏寨的房屋损坏严重,“即使是没有垮塌的也无法居住了。”
今天我和前四天一样没出门,一边看网上新闻,一边在研究羌族建筑,汶川是羌族居住最多的地方,现在出现在我们的各个媒体上的新闻都是汶川县城和镇,没有一条新闻是关于羌族村落的报道,好象那些羌寨不存在一样. 羌族大都居住在山上,我今天给一位艺术家熊文韵打电话,本来是问平安,因为她是重庆人,一问才知道,她16岁就到汶川县师范学校上学到18岁.1999年她为了彩虹行动艺术再次回到汶川县,并上山拜访羌寨人,因为都是山路,她们爬了三个小时才上去.和他们交谈,并制作了作品拍照,熊正在修理就年前的照片作品,准备参加一家画廊不久将举办的义卖展,她要展出的就是那些羌宅. 四年前我在一家建筑书店中偶然发现一本书中国羌族建筑,我喜出望外,立刻买了下来.我为在那样陡峭的山上有那么威严的碉楼和山寨而震惊,于是回来就给建筑师的朋友打电话,没想到研究聚落的王畇早就去看过.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去考察一番,没想到我还没去,汶川县的名字就随着恶耗来到我的眼前. 我看救灾的重点都在县城,而如原始聚落的羌寨却无人问津,但我为他们的平安祈祷,在研究中我发现,羌寨有许多用石块砌成的村寨,官寨,碉楼和民宅都非常坚固,特征是相互咬在一起,墙面呈坡状,特别是寨中防御用的碉楼,可以说是羌寨中的高层建筑,从平面上看多呈六角,八角和多达十二角,这些角不是简单的几何型,而是角都特别翘出来,就好象是建筑物主体上的筋,显然是起加固作用.从建筑上可以看到羌族人的智慧和强悍. 关于羌族的历史众所周知,是从中原被打压很早就迁移到了青藏高原,他们的生栖地大都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直到清朝,还想灭掉他们,结果都没有能攻破那些山寨. 羌寨中的民居又称碉房都是石砌,所谓碉房如同堡垒,一般高达三四层。底层圈养生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碉房建造时都是采用现地建材,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传统世代相传的技艺和经验。碉房形式多样,层次不一,结构严密,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但最重要的是看这次能不能逃脱大地震的灾难,现阶段还不清楚。总之,从古代就一直生活在这个有名的地震带上的民族,想必他们的生存智慧应该是值得我们研究的.特别是这种智慧中关于建造的部分,应该成为我们的楷模. 
我一直在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新闻,第二天就发现这次大地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学校,医院和幼儿园倒塌,压死许多学生和儿童.所以很快在博客上发了题为:四川大地震,中国建筑师应该在哪里?的博文,我不在现场,只能通过网上发表的照片来分析那些建筑因地震暴露出来的问题.除了照片还仔细从现场的报道,以及记者的手记和博客里发现建筑的问题. 比如一为目击者对媒体说,我没离开几秒钟,后边的幼儿园就摊成平地了,画面确实出现一片瓦砾,那种坍塌如同麻将糊牌一样,可见没倒之前是怎样建造的,如果是靠砖(包括空心砖)砌起来的房子能抗震吗?那些学校的倒塌,大都是因为采用预制板而没有圈樑敷衍建造的,所以当地震来了,楼只要上层楼板下塌,各曾就像拍板砖一样的下塌.建筑是为人设计的庇护的场所,这是人类有建造技术以来不用说明的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现在,我们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看到的是,有我们自己的手建造的是为了学生的刑具.我们有悲痛,同时我们也有悲愤,我想不是我一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包括一直注目救灾现场的世界上无数的电视观众,都为这些可怜的,集体被活埋的学生,教师,儿童,幼儿园老师,病人和医生们感到悲痛和悲愤. 有一个细节我不能忘记,一个三岁的孩子在40个小时被救出来了,而她的父母用身体拼命地保护她,最后换来了她的生命,她的父母的身体就是这个孩子的庇护所,我们要建造的怀有慈悲心的学校建筑,如同我们保护儿童和学生们的身体,希望在这次地震之后,所有从事与建筑有关的人都会反省一下,我们应该持有道德和伦理来设计和建造培养人类下一代的学校建筑. 是的,这是意想不到的灾难,人类的力量还不足以和这种灾难进行抗衡,倒塌建筑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它可以歪斜,可以塌陷,它可以不至于那么快的摊下来,只要我们真的用心,体贴这是有着超密度人群聚集的地方,这是我们的未来可以延伸的地方,这是无数的花朵开放的地方,就会让建筑建造的更为坚固一些,因为我们的智商还不至于那么低.

方振宁简历 观念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 南京出生.80年代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84-88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旅居日本15年,2001在北京创办方媒体工作室.2005任FANGART艺术总监 从1990年开始创作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作品。1996年至今已撰写百万字艺术评论,当代中国最资深现代艺术评论家之一.其文笔的犀利及洞察力赢得广泛的读者群。目前以现代艺术、建筑评论和策划为主。出版有.《天行健--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2007) 《界面--方振宁》(2007)《方振宁数码世界建筑》(2002)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