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写的遗书--山西志愿者在大地震生死第一线 “亲爱的爸、妈,我自愿去灾区当志愿者,不知前面的路是阳光的迎接,还是夜空的等待,但是我都不怕。我想的只是你们,我怕我的理想会成为你们伤 心 的 源 泉……如果我真的会成为夜空下的一个行人……请你们为女儿的行为感到骄傲。” 人物档案 他(她)们来自三晋大地,他(她)们默默地为灾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志愿者彭嵩,退伍军人; 志愿者郭尚驹,山西河津的一名普通工人,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组织了一个“老兵突击队”加入到救灾志愿服务当中。还有更多的志愿者:运城的耿久锁,长治的张育玲、吴金龙,长治屯留的李海晔,长治潞城的郭璐燕,原平的张健、付文才…… 采访后记 给父母写下遗书后,张育玲在灾区志愿服务到去年8月,但回到家后,父母没有被女儿精心打扮的外表蒙骗,把女儿“关”在家里一个月,可张育玲还是第二次去了四川, 照顾三个从灾区到成都读书的小学生。 跟随公司一起到灾区志愿服务的郭璐燕在灾区服务3个月,回到家乡后,公司的老板已不知去向,几个月的薪水也没了着落,她在人才市场找了半年的工作,至今没有找到。 请了病假的郭尚驹回到厂里后,没有获得任何奖励,却引来了许多风言风语,有人说他是出风头,有人说他是讨名声。在一次劳模的评选中,他落选了。 四川省红十字会宣传部的刘强把遗书整理起来,想作为将来地震博物馆的文物,他给许多留下遗书的人打电话,一些人来了,把遗书拿走,留下一句,“我不想拿这个去展览”。 黑色的字,白色的纸。开头是简单的两个字——“遗书”。 几十封遗书中有着同样简简单单的短句,有着一模一样的语气,却令读过的人烙在心头难以忘怀。“如果我在志愿服务时发生任何不测,与任何组织无关,也不用任何组织负责。” 4月底,四川省红十字会为即将到来的“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准备相关资料,红十字会宣传部副部长刘强在办公室忙碌着。而一个普通的棕色纸箱,在四川省红十字会二楼第二间办公室的文件柜里锁了将近一年,刘强已经忘了里面是什么,打开一看——“遗书”,两个字在A4大小的纸面上尤为突出。 这是40多封笔迹各异的遗书,全都是“5·12”大地震时全国各地志愿者在灾区服务时留下的。而在这些遗书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地名:河津、潞城、长治、原平……细细一数,署着山西地名的“遗书”共有14封,这十多名来自山西的志愿者当年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他们的遗书背后是什么样的情景,一年后,他们又在哪里? [此帖子已被 格桑阿娃 在 2009-5-13 13:12:5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