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8|回复: 0

2004年我所看过的华语大片及随想(转)

[复制链接]

1630

主题

1693

回帖

2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33473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1-2 15: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ov8.com/dvd/freetalk_show.asp?id=26315

2004年我所看过的华语大片及随想

作 者:KillMeSoftly 来 源: 发布时间:2005-1-2 人气指数:1427
类 别:GOMOVIE畅谈 关键词:
简 介:

在我的业余爱好中,电影占了很大的一块,足球也占了很大的一块。事逢不巧,今年中国的这两件事都让我这等粉丝那么闹心。由于昨天晚上我HAPPY完回家看到了壮观的雪后半夜堵车情景(高架道路和大桥封闭),SO决定今天在家休息,事实证明我的这个决定真TMD英明神武(我同事在十点半左右发来短消息,当时班车还堵在浦西,未到浦东)。在家中闲来无事,闲话闲话今年的中国电影。

研讨会


这个研讨会的全名是“张艺谋及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诞生于《十面埋伏》一片全国公映之后板砖横飞之时,一干砖家报着“救死扶伤”的革命传统为老谋子号脉。整个会议该到的都到了,也就二张没有到场。我从网上看了这干砖家的诊断结果,使我想起了当年在大学第一次做分析化学实验的时候,隔壁的一组把实验做砸了,老师让他们写个分析报告,第二天他们就整出一个交了上去,内容大低为这次由于他们不重视实验犯了大错日后必端正态度重新做人云云。老师读罢大吃一惊,在第二堂课对全班的人说,他只是要求就事论事地分析一哈做实验发生的技术错误,比如多加了什么少加了什么,并不需要这种中国特色的认错条。我想说的是,这群砖家开了一天的会讨论出来的东东,就如同偶这这两个同学的分析报告,驴唇不对马嘴,纯粹就是扯淡。


《十面埋伏》错在过于追求商业化?亦或是错在“张艺谋会说故事,但里面很少有表达人物细腻情感的东西,更多的只是形式”?还是提高了中国电影准入的门槛?看完这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文字,我顿时觉得,如果让我在他们和二张之间选一个来拯救中国电影的话,就如同让我在阎世铎和徐明当中选出一个来拯救中国足球那样困难。


对此等诸君,我免费赠送鲁迅先生热风随感录62的一节,希望他们日后能发奋图强,做点真正对中国电影有益的事情。

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天道宁论”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滥赌,没钱的便喝几十碗酒,——因为不平的缘故,于是后来就恨恨而死了。


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您知道北京离昆仑山几里,弱水去黄河几丈么?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棉花是红的还是白的?谷子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草上?桑间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四斤的担,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悔了,这便很有些希望。万一越发不平,越发愤怒,那便“爱莫能助”。——于是他们终于恨恨而死了。

观众是对手


这几年来,有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根深蒂固,那就是:没有一批成功的商业电影,中国电影的发展就无从提起。但如果说以前中国的电影人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这未免也有点冤枉他们鸟。记得十多年前吧,在春节晚会上压轴的那位光头明星和他那专演恶霸的老爸推出了“二子”的系列喜剧电影,那时还在读中学的我看下来感觉傻就一个字,还不如他当年最早拍的那部《少爷的磨难》。成年后我听一些搞电影的朋友讲,当年拍“二子”的时候这位大腕笑星还研究过市场,是根据他所认为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口味拍的,搞到后来为什么他只能不停地拍广告还债,他想了半天,只留下了一句话:“观众是对手”。

十面埋伏和二张


那个晚上当我从环艺走出来的时候,叫了辆的,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D店,花了46大洋买了一套MK的张艺谋套装,因为我已经断定,以后这个人可收的PP基本上没有了。


后来的几天,我在MSN上和几个朋友讨论埋伏的时候,大家对张伟平的看法基本一致,张只是个典型的商人而已。工作几年,在生意场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成功的商业经营者,必须处理好投资人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过度偏袒任一方,都会出大的问题。不顾投资人的利益,比如姜文;欺骗消费者,就如张伟平。好比明明是个橘子,他卖给大家的时候偏偏说是个香蕉,大家不怒才怪。可惜在现在中国电影在中国人民中残留的信誉度本来就不足的今天,张伟平的出现,就如同这两天上海的天气一样,有种让人遭遇寒冬的感觉。


对于老谋子,我和我的朋友观点就不能达成一致了。我的朋友认为,如果说“观众是对手”,那么老谋子就是“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也藐视对手”,这两年他就不断把自己的想法强灌给观众,不凑巧的是,大家不怎么认同他。我倒认为老张同志会提倡所谓“新美学概念”大概是因为这几年他拍广告拍多了,然后,这就是唯一他的PP里属于他的东西了。对此,我坚持我的观点,“三分钟精彩”是用来锦上添花的,不是支柱。张大导演这么些年来在贯彻“拿来主义”上,可是丝毫不含糊的。凡是在奥斯卡或什么地方得奖的什么PP(特别是华语),刹那间就会出现在他的电影中,比如《卧虎藏龙》,比如《无间道》。他不是致敬,也不是调侃,而是赤裸裸的抄袭。他的这种曲意迎合,一下就揭破了他所谓“战术上也藐视对手”的极度自信只是个表面现象,事实上,他是不自信的。

XX七小时


当年我在大学里和几个同学侃大山讨论如何拍一部高票房电影的时候,有个天赋异秉的同学(此人在不久之后就入党)提出一个设想:让一个大官的孩子或者小秘当主演,然后上面发个文,要求各企、事业单位组织观看,票房肯定不下于泰坦尼克。今年,我的这位同学的梦想实现了。

天下无贼


冯小刚导演肯定是属于“战术上重视对手”的那一类,虽然很多的电影界人士都认为冯不太会拍电影。诚然从电影专业的技术上来看,冯的确有很多不足。他最早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基本上就是系列喜剧汇编版,好比把几集《编辑部的故事》拼在一块儿,驾御一个完整的故事能力,的确有缺陷。不过,一来冯导自己也在不断琢磨上进,因为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种手法总有一天观众会厌倦,通过几部影片的磨练,倒也有些进步;二来冯导仍牢牢攥着所谓的“京式幽默”这件法宝,放远了说,这应该说是只有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才能理解的幽默(题外话,我倒希望到我的孙子时候,他们已经不能理解这些东东了),在这个上面,冯导也栽过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那就是《大腕》。拍这个PP的时,冯大导演大概和张大导演一样具有世界性的眼光,不过冯导很快就明白,即使只请个好莱坞过气明星降价出演,让国内的票房承担也够呛;而且他的东东,美国人民智商太低还不能理解,《大腕》全美的票房便是明证。冯导经此一役,很清醒地把自己位置定位在国内,顶多涵盖港台的水平。


看《天下无贼》我没有去一直去的环艺,而是去了柯达,因为上网购物的时候拿到了些柯达的免费观影券。我是一个人去的,不过坐在我旁边的,碰巧是位MM。影片在结尾的时候,我听到了这位MM的抽泣,我歪了下眼,发现我旁边的旁边的那位GG是她的BF,遂断绝了递张面巾纸给这位MM的想法,不过得恭喜冯导,看来他这回煽情挺成功。天下无贼严格来说不是什么喜剧片,如果交给其他的导演,也许就变成整个一正剧。不过冯导也很明白观众看他的电影要的是什么,纯粹的正剧放在贺岁档观众的反应大低是“我本将心照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比如他的《一声叹息》。于是乎,穿插一些“冯氏幽默”的片段是必不可少DI,当然,演员们也表现得不错。但看完了这个PP,我个人预感,以后冯导的PP这种“冯氏幽默”的成分会越来越稀薄,他也把自己的方向,定在整体故事的表现上。还有一点,坛上朋友也提到了,片里的软广告多就一个字,几乎在电影前面那些商品广告都能在电影里见到,冯小刚在此处体现了一个“赤裸裸”的商业导演本色,不过,个人感觉,这个举动对得起投资人,也不对消费者有太大影响,倒也无伤大雅。


前些日子又有砖业人士在批“天下无贼”对道德观之不良影响,或是电影技巧生涩云云,甚至在坛上也起波澜。看来冯导的PP也只能让我等俗人看看,远到不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雅俗共赏


这是一个现在已经用烂了的形容词,身价严重贬值。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是对任何艺术形式来说最难达到的一个境界。能够十分取悦其中一方,那就非常非常成功了。一搞不好,就变成“雅俗共不赏”甚至“雅俗共伤”,比如《十面埋伏》。试问,过去十年的电影中,真正能当这四个字的,有几部?

功夫
在《功夫》日本首映的时候发生的日本男挑衅事件的结果来看,周星星同学背后定有一干商业运做高手在出谋划策,这些手段看来国内那些糨糊缸脑子一时半会儿还赶不上。


话说回来,我选圣诞夜去看《功夫》这个选择看来太不高明,在赶往徐家汇的路上,我还在盘算能不能赶上18点这一场,结果跑到柯达,这里很干脆的贴出告示:今夜票已售完,现可预售明日票。马上跑到永华,最早的一场是21:40,且有起码两百号人在排队。于是只能悻悻回家,在离家一刻钟路的新上海影都看了个晚场,没想到这个平时空空荡荡的地处偏僻的影院这天晚场居然也有百十号人在看,周星星同学的号召力可见一斑。电影一开始,冯小刚一声“还有谁?”,我一下就联想到象是冯在嚣张地问“现在还有谁能挑战我的无贼?”,不过瞬间被功夫里的人砍倒,我不禁莞尔一笑。


但是这个片也许可以作为国内周星星受众的一个分水岭,如果你还是想看王晶时代的周星星或是要象大话里那样来几段可被奉为经典台词的至尊宝,那么很遗憾,这部片绝对会让你失望。事实上从周星星同学参与导演工作起,他本身的搞笑元素就不断自觉地被削弱,更多地让给其他角色,只不过这个过程是一步一步递退式的,没有给大家一个很强烈的印象罢了。周星星没有放弃“无厘头”,只不过,他觉得光“无厘头”是不够DI。“功夫有没搞头?”,《少林足球》在回答,同样,《功夫》也是在回答,从现在看来,《食神》就有点苗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拍功夫片是他从少年时就开始的梦想。这一点上,他实际和冯小刚的无贼有相似之处——整体转变,但保留一些原先特色的东西。论剧情的话,功夫只能用简单来形容,特别是结尾的地方如同我们儿时常做的幻想中那么突兀地发生,有的地方条理也不怎么清晰,这是有点硬伤的。但还好,剧情简单而略显突兀,还没到埋伏般弱智的程度。因为周星星希望观众把注意力放在功夫本身产生的视觉及喜剧效果上去,复杂的剧情反而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事实上我一直觉得徐克当年的《新蜀山剑侠传》的失败,有一个原因就是剧情略显复杂。这样的东东搞电视剧还可以,电影有点难度。电影里大量运用了CG,很有些同学觉得不满意。我倒觉得,在我国CG水平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用一家中国的制作公司制作出这种水平的CG,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前几天我在坛上就说过,我们现在不要一味地搞什么“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也很重要,否则一直在原地划圈,没什么进步,而且这次星星同学CG运用的天马行空,硬桥硬马还是水平问题,我还是要说,有进步,但还有距离。
看了星星同学这些年的电影,我就联想起美国、欧洲各一位笑星:金·凯利和罗伯特·贝尼尼。曾几何时他们的搞笑也是那么夸张,那么恶搞,甚至有点无聊(不要小看贝尼尼同学的恶搞水平,不信请看他拍的一部叫《IQ本色》的,我也下个咒,你看了不笑翻来找我),但这些年来,他们也放弃了原先纯粹搞笑的风格,慢慢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风格,也得到了各自的成功和失败。周星星现在和这两位同学,倒也有些相似。现在的周星星,是绝对自信的。


这部《功夫》,周星星看来是要走国际化路线的,搞定象日本什么的,没有问题。但美国鬼子的品位,说实话我这些年来也看不太懂,只能凑凑热闹看个结果。周星星同学在功夫结尾揭示了他的一个想法:击败一个对手,不是把他打趴下,而是让他心悦诚服。那么作为他对手的观众们,你们服了没有?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5-17 07:11 , Processed in 0.0375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