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初年,汉口黄浦路及后湖一带,大都是些沼泽地和土墩子。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一天,有位法号叫隆希的游方僧人相中了这里一个叫石鼓墩的高地,他认为该地左绕长堤,右环驿道,还有潺潺流水,动静相宜,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他决心在此结茅修行,通过广结善缘,他很快得到了当地乡邻的大力支持,一座名叫“古德茅蓬”的小小佛寺便出现在石鼓墩上,这就是现在古德寺的前身。随着后湖一带的环境急骤朝城市化转变,前来古德茅蓬敬香礼佛的人一天天多了起来。 : `. D# h- K! \' D
5 ~, M' V+ o& z; {6 U: w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汉阳归元寺的昌宏法师,十分仰慕隆希法师的学识,常抽空到古德茅蓬亲近参学。时间一长,便深得隆希老法师的喜爱。到了1909年,隆希自感年事已高,西归将至,他经过缜密考察,终于选择了昌宏作为接班人,并郑重举行仪式将古德茅蓬的寺产及临济宗衣钵传给了昌宏。昌宏接任古德茅篷的住持后,励精图治,马上筹工备料对古德茅蓬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维修改造。这时的古德茅蓬,还在遵循着佛教内部古老的子孙规制。 6 t8 t6 M. j" Z0 b # w$ i; q" M) R* w& A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古德茅蓬附近的刘家庙一带,成为了阳夏保卫战的最初战场。昌宏住持率领僧众,冒着枪林弹雨,对起义军开展了战地救护。因此,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4年,古德茅蓬获得了副总统黎元洪亲自改名题匾“古德寺”的殊荣,同时该寺也获得了各个方面的大量捐助。 0 p$ }& }$ S9 x: L8 a8 t
3 J6 D9 l3 m/ J8 `& k昌宏住持抓住机遇,在这年秋天大弘戒法,一时住寺僧人倍增,殿堂房舍已不敷应用。于是在1915年初,昌宏住持领导了古德寺的第二次改扩建工程。随着该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昌宏住持高瞻远瞩、大发慈悲,终于选择在他领导古德寺10周年纪念的1919年让基举贤,推私为公,正式将古德寺的子孙规制(指私传自家弟子)变更为禅宗始创的丛林制度(指公开选贤)。昌宏住持把古德寺真正办成了一座十方僧众往来栖心之道场,使古德寺步入全盛期。当代人在考察古德寺的历史渊源时,准确的提法应该是古德寺前后有两位祖师,即开山始祖是隆希法师,丛林始祖则是昌宏大和尚。 % [2 E0 g9 t U6 o V9 L x" }( u @, z9 U1 o' z: Z& V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至今还能在汉阳归元寺的罗汉堂中见到昌宏栩栩如生的样子。归元寺的罗汉堂始建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毁于1852年(清咸丰二年)。现在的这座罗汉堂为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重建,至1901年竣工,堂内的五百罗汉是历经九个寒暑塑造而成。据说归元寺五百罗汉中的第339尊阿氏多尊者,就是按照昌宏的原形塑造的。昌宏作为当时归元寺的领导人之一,深受大家爱戴,所以工匠王氏父子特意将中文义译为“无比端正”的阿氏多尊者与昌宏融为了一体。
2 Y B% I% e" I. Y* e% n% ?当年古德茅蓬周边从黄浦路到丹水池方圆约4公里的范围内,是南下清军沿铁路线进攻武汉三镇的唯一通道。这里曾是阳夏保卫战打响的第一个战场,同时也是辛亥革命军首战告捷并展开拉锯战的地方。古德茅蓬的僧众在昌宏住持的率领下,倾全寺之力,不畏艰险自发参与救护辛亥革命军伤员,并且还在寺后自己的菜地里集中掩埋烈士遗体。古德茅蓬僧众的义举展示了佛门弟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爱憎分明和以慈悲为怀的高尚情操。因此,在战争结束后,古德茅蓬受到了民国政府的表彰与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