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活动往往更钟情于物质上的赠与。楚楚姐说“只是怕有的人物质上爱心泛滥,对孩子们未必是好事”很有道理,人们的溺施会让弱势群体认为被施是一种理所当然,丧失作为个人的奋斗意识甚至廉耻之心。 同情心同样也是一种歧视,一种自我优越感的表现。即使是弱者也有弱者的尊严,对于孩子来说,教育他们自立、自信、自强恐怕比哀伤地望着他们无限怜爱地说“多可怜的孩子”并赠与一些水果文具更有用。弱者并不是我们滥施同情的道具。 我想呼吁的是义工而不是“活动”,是做实事而不是“滥施”。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这样的制度,“献爱心”也没有程序方面的规定。不妨设想成立这样一个民间组织,学习陪护技能、儿童心理,在孤儿院院方许可的情况下承担其照顾孤儿的工作。据我有限的了解,孤儿院、养老院工作的护理人员是很缺乏的,一个护理人员往往要照料好几个孤儿或者老人甚至更多。如果我们能利用自己的一日空闲,承担一份照料工作,不仅有利于被照料对象,也有利于社会。
————————————————————————————————————
非常郁闷的是昨晚网站系统回不了帖,我打的一大段话都蒸发了,今天简单些写 果果说的很好! 曾听说有驴友经过藏区时被孩子们所要铅笔。我想那些孩子第一次接受赠予时是心怀感激的,多了,有些孩子人性中劣根性的一面就暴露出来了。 我曾跟一个湘西深山苗族的孩子保持联系。也许作为我个人,性格中是有不积极的一面的。我告诉他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也告诉他外面的世界不一定就比他周围的生活更幸福。我告诉他不一定要出人头地,告诉他保持善良,保持用天性中的良知去清醒地看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物质诱惑和纷纷扰扰。我告诉他乐观健康简单的生活,伤心了可以哭开心了就笑。 当然这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容易引起争论。 有那空儿,就去做点事儿。 做点实事,是最有说服力的。 我们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呢? 陪护的确是一种技能。就像医院的吊瓶如果拿低了,气泡流进血液里,是会出人命的。 我们能教孩子们生活自理,做游戏,健康运动。 我们能教孩子们识字做题。 我们能告诉孩子们互相帮助,乐于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