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最后一缕夕阳,我们开始下山,下撤的时候沿着沙线,在巨大的鸣沙中一路滑行,那个精神一个字:爽!
天黑了,张师傅开始了他的沙漠夜行,此时此刻天地相连,车灯照在漆黑的沙漠中,光柱一直延伸到最远处,远处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光亮,竟然不能辨别是天上的飞机还是地上的灯光,我们来到了此次行程的最高的下坡处,车仿佛是离弦的箭一样直冲下山,虽然已经在车上狂奔了一天、虽然已经是夜晚,风驰电掣般的车速、倾斜的身体再次让我们一阵狂叫。在我们的回味中,到达了我们的宿营地——庙海子。
庙海子蒙语称为苏敏吉林,意思是“有庙的海子”。海子边有座藏传佛教寺庙,建于1755年。这座白墙金顶汉藏混合的建筑背靠沙山,被称为“沙漠故宫”,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标,亦是牧民心目中神圣的殿堂。寺外还有一座白塔,在黄沙蓝水间显得格外抢眼。传说寺庙是汇集了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采用了雅布赖山和天山的石头做基石和栋梁而建成,是沙漠中唯一从始建保存至今的寺庙。
庙海子边有十几户牧民,以前靠放牧为生,湖里的卤虫亦是牧民的收入来源之一,据说卤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鱼、虾类幼体的最佳饲料,牧民称之为盐虫子,虫体通红形如虾。每当秋季,牧民捞起卤虫晒干,一公斤可卖200多元。近几年为保护沙漠生态限制放牧,年轻人多数出外谋生去了,年长者留守居住,政府补贴建房,在旅游季节接待游客食宿。现在,旅游收入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就住在亚布梭镇巴丹吉林嘎查的卫生院里面,在旅游旺季这里临时改成了住宿地。
庙海子是个神奇的湖。湖周围是沙山,这里一年的降水量仅有几十毫米,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湖水含盐量高,但却不曾枯竭,也不曾被风沙掩埋。湖中有淡水泉眼,还有一眼听经泉———每当寺庙颂经,泉水就会汩汩流出,颂经声一停,泉水也戛然而止。
这里的地下水丰沛,只需挖几米深,就有淡水了。这是巴丹吉林沙漠的神奇之处。据最新研究推测,沙漠之下可能隐藏河网,水源来自500公里外的祁连山,或者是更遥远的青藏高原的冰雪消融渗入地下流入暗河。
可惜我们到达庙海子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牧民是靠着发电机发电来提供照明,第二天一早我们还要看日出,庙海子和海子边是寺庙就看不到了,张师傅很热情的弥补了我们的遗憾,安排好吃住,他就带着我们来到寺庙,虽然只有手电筒的光亮,但在这茫茫沙海中,这座白墙金顶的寺庙面朝湖水,庄严肃穆,幽静典雅。张师傅介绍说这寺庙的一砖一瓦都是放牧人赶着羊群运进来的,每头羊身上绑2块砖,一路放牧将砖瓦运进大漠深处,当时是所有的居民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如此壮观的建筑。
百度照片一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