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图游] [原创]夜郎行 -2014年-鄂渝黔湘自驾游散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0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63.jpg

 

 

166.jpg

峡谷并不深,但所有游客都乘电梯上到谷顶,唯有我们两人走小路上到山顶。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33

主题

319

回帖

76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69922

荣誉会员热心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5-1-4 14: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详细的行程,很放松的游玩。顶下。
毅行群06年8月创建。是以50公里毅行、每周一、三、周五夜环马鞍 山,周三夜环磨山、每周日早环磨山环团湖环落雁等中长距离徒步为 主,平时郊区纵山、交流为辅的运动休闲综合群。
宗旨:友谊、阳 光、简单、快乐!
50公里毅行新人接待群:1210900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剑客光临顶帖!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亲自走过晴隆二十四道拐


  从织金洞到安顺这一段,我原来以为有高速公路相通的。到了织金县,下了高速,问了几个人,才知道这段路的高速还在修建之中。

  我们于是只能在209省道上慢慢开行。说实话,这条路景色还不错,路况也还不差,但是一路上坡下岭,车速只能控制在40公里左右,尽管这样,逢到转弯,老婆还是吓得大叫,要我开慢一点,我只能等她睡着了,开起来才省心一点。从织金洞到安顺,150公里路开了近四个小时,上了高速,到晴隆还有100公里。到了黄果树,距离晴隆还有60多公里。如果不去晴隆,就从黄果树下高速,也就是说,我们为了去晴隆,继续向西走了60多公里。

  晴隆属于黔西南。黔西南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但我这次的计划没有游览黔西南自然景观的计划。我仅仅直到黔西南的晴隆,主要是因为一个
历史情结、一个抗战情节。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晴隆县有个二十四道拐。它是个地名,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古代那个地方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二十四道拐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云陵山色”、“乌道干重”、“且以饮人”等石刻。鸦关之雄险,名噪滇黔,明诗吟诵“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公路二十四道拐,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它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


  二战时朔,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由连长麦顿负责,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1954年,贵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纵坡放缓,设计新修了一条6公里的.回头弯沥青路,在山脚与二十四拐的下山路口相衔接,作为国道320线的主要通车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滇缅公路、什么史迪威公路,什么国军抗战,这些东西都不可能见之于史书,见之于我们媒体,当然谁也不知道国民党在滇黔的抗战史了。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以后,国外很多二战的网站都登出了一幅一个美国记者拍出的在中国的史迪威公路上,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上图),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照片表现的是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同时也反映了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法西斯的不屈精神。

  当全世界的目光对中国投出敬仰之情的时候,中国人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么一段抗战的艰险公路。

  滇西抗战史民间研究专家、云南人戈叔亚从1995年起开始寻找这个地方,他找遍了云南全省,也没发现和照片相似的公路。2001年底,戈叔亚通过互联网和在日本工作的中国电视人朱弘交流,朱说日本老兵和学者也都说“24拐”是在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上,只有一本介绍当年滇缅作战的写真集的编辑森山康平说可能是在贵州。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local201404111348000558880983345.jpg

 

 

u11086p28dt20140606093923.jpg

 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以后,国外很多二战的网站都登出了一幅一个美国记者拍出的在中国的史迪威公路上,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年,他终于在贵州的晴隆找到了它。24拐及其在抗战时的艰难和贡献终于才被国人所知道。

  谈到“24拐”的艰险,华南农业大学的老教授林孔勋说,当时他任美军1880工兵营第二连的翻译官,营房就驻扎在沙子岭即“24拐”附近。林老说,他第一眼看到“24拐”时非常吃惊,感叹从未见过如此险峻的公路,路窄而陡,又这么多弯弯绕。路况极差,时常发生土崩,翻车非常频繁,天天路过此地,都能看见有车翻倒在路边。有时车里拉运的军火还会发生爆炸,这条路天天都有死人。美军士兵通过这条路时嘴里会不停地祈祷。 

  一位当年国民党军队的老汽车兵回忆说,“24拐”曾是驾驶兵的必修课。驾车盘旋在山顶,就像行驶在云雾中。然而,就是这样的穷山恶水,却成为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保障国内各种战略物资运输的交通命脉。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末,我到滇西腾冲一带了解国军滇西抗战历史,戈叔亚的朋友、滇西最著名抗战文物收藏家段生馗在对我谈起他们寻找24拐的艰辛和我们这个社会对许多抗战史实的漠视和抹杀时义愤填膺。我当时曾对他承诺:我一定要到24拐拜访一次。时隔五年,我终于有机会来拜访它了。

  原来打算当天下午赶到晴隆,可以去看看24拐,结果到达晴隆县城之后,已经是晚上六点半钟了,此时不可能有时间去登山,只能找地方先住下来。

  晴隆城县的狭小令我吃惊。一条狭窄的马路从城里伸出来,注明是一条单行道,进城还的找地方绕进去。好在进县城地地方有几家像样的宾馆,住宿费标间在128元到300元之间,老婆看了128元的宾馆,很是满意,又可停车,如是我们先安营住下来再说。

  吃了晚饭,我们到县城里逛街,晴隆县似乎只有一条主街道,街名也简单,南街,北街。县城格局和我上世纪80年代看到的湖北崇阳县城差不多。我们在县城一个超市里补充购买了一些米面,然后返回旅店休息。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70.jpg

 

24拐让晴隆这个默默无闻的黔西小县名声大震。该县也顺势而为,在县城建了一座抗战广场。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8日一早,我起来在旅店前的抗战广场上转了一圈,除了一个表现抗战的雕塑,广场上没有其他标志。我怀疑,就是这个广场和雕塑,是否也是在二十四拐出名以后才新建的。

  不到八点,我们退了房,开车前往城郊去找24拐。昨晚到达县城后,问了几个人,他们都知道24拐这个地方,县城的公交车有一条的终点站站名就是叫24拐。

  我们随着拥挤的车辆挤出了县城,正好有个24拐的路标,我便顺着公路开了过去。一路都是柏油路,很好走。走着走着,慢慢就上了山,大约走了十几公里,好像还没看见24拐的指路牌,我开始怀疑是否走错了,走过了。导航它是导不出24拐来的,只有问路。

  正在这时,后面上来了一辆机动三轮车,我拦停后问了一下司机。司机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说:24拐你们走过了,但前面有一条老路也可以上到24拐。我说:“我就是要从老路走24拐”。他说:老路难走一些,但是可以走车子,如果我愿意等,他送一个客人到前面去,十分钟后回来带我们走老路。

  我一听,大喜!连忙和他约定,留了电话,并答应等他回来带路。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往前开行了几百米,山的右边出现一个岔道,道路虽不是很宽,但走一辆大汽车没有问题,道路是碎石子路,路旁边赫然立着几块石碑,一块上面刻着:“二十四道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块上刻着:“二十四道拐,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是直到2006年才将这里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一块刻着:二十四道拐,第一拐。

  第一拐,这不正是我们要走的路吗?我就是打算开车从第一拐开到第二十四拐,体会昔日修建抗战公路的艰难,行走这段公路的艰辛。我们没有走错。
  我和老婆都激动地在这几块碑前留影。

  过了一会儿,那个开三轮的青年转来了。他是当地专门载客的司机。他此时说:你们自己直接开上去算了,如果他带路,收个50元带路费又不好,如果免费带路,都耽误了他的生意。

  我们谢过了这个司机,然后自己开车走二十四拐。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72.jpg

看到路边这块指路牌,心里好高兴,知道走对了。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412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捕.jpg

路旁边赫然立着几块石碑,一块上面刻着:“二十四道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块上刻着:“二十四道拐,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是直到2006年才将这里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一块刻着:二十四道拐,第一拐。
  我和老婆都激动地在这几块碑前留影。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条碎石子铺设的公路,两辆大车可以对开通过,坡度相对平缓,走一段就有一个急转弯。开车走在这段路上,我仿佛走走进时空隧道,走在抗战的炮火中,走在历史的长河里。一边慢慢开车,一边想着昔日民族危亡之时,这里曾是抗击异族入侵最重要的生命线。我没觉得山路的惊险,但心里似乎多了几分凝重。老婆坐在副驾驶位置上,拿着相机,不断抢拍镜头,每到一个“拐”,她都要拍下来,她说不但她要重温这段历史,还要让其他人知道二十四拐。

  保留至今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全长4公里,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据说驱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24道拐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一路之上还竖着不少中英文的标牌和简单的工事、设施,这些估计都是二十四道拐出名并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后重新弄的。搞一点还原历史比不搞当然好些。起码体现了对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4136.jpg

这是一条碎石子铺设的公路,两辆大车可以对开通过,坡度相对平缓,走一段就有一个急转弯。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4137.jpg

 

老婆坐在副驾驶位置上,拿着相机,不断抢拍镜头,每到一个“拐”,她都要拍下来,她说不但她要重温这段历史,还要让其他人知道二十四拐。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15 11:45 , Processed in 0.11525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