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师傅是摩梭人,摩梭人只有名字本没有姓,他的姓是上学的时候老师给的。邓师傅年轻的时候当过兵,是滇藏线上的汽车兵,有文化见过世面。因为长年做旅游车司机,也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所以乐于给大家介绍摩梭习俗和他自己的走婚经历。一路上,我问他讲,告诉我们好多足以让我倾倒的摩梭文化。他说,摩梭人13岁行成年礼,成年男女可以自由结交,家长不会干涉。男女结交阿夏以双方情感来取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方的情感。在情感的基础上,摩梭女子更注重选择俊美、高大的外在和智慧的头脑。一旦男女双方彼此有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拦他们建立阿夏关系,既没有家人包办,也无媒妁之言。摩梭男女从相识、相知、相爱到正式开始走婚通常有若干年的交往,就象如今的自由恋爱。在一起成长、劳动、节庆活动、跳舞交谊等交往过程中自然产生爱慕之情,只要双方情投意合,便可自主决定,建立阿肖关系。
他说,摩梭人的幸福生活来源于有母系血缘关系的人从生到死永远不会分离,母系大家庭也没有接纳外人的负担和相应矛盾,只有亲情;摩梭男女的关系只谈情爱,没有半点金钱利益。爱则相守,奈不何了就分开;摩梭家庭的人口规模是根据自己的生产力来自觉调节的,摩梭人选择最自然健康的计划生育手段;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摩梭社会没有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的弊端,摩梭人以家族的力量来应对一切灾难。
摩梭人以女性为重,注重对长女的素质培养。一旦一个家族全是生的男丁,也会“娶”一个女子进门,但她不是这家的儿媳妇,而是未来的当家母亲!摩梭人的木头房子也是别居一格的,摩梭女子到了结交阿夏的年龄,通常都在花楼上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花房,一旦结交了阿肖,这间花房便成了谈情说爱的小天地。
最初阿夏们的约会多是避人耳目,悄悄进行。男子常在夜深人静时,或徒步,或骑马到阿夏家按相约的暗号或抛石子到花楼房顶,或以吹笛弹弦,或以马铃声,或用烟斗敲门等,有多种多样的暗号,等候中的女子闻声开门,将男子引入卧室。到拂晓前,男子便匆匆离去返回自己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走访后,女子便将阿都公开,阿都即可公开走访阿夏,并可登堂入室,到阿夏家下房喝茶聊天,享受热情的招待。结交阿夏公开后,双方家庭成为“比子则黑”,即亲家。每逢节日,要相互送礼拜访。遇红白喜事时互相帮忙,对方家庭死了人要去奔丧。男阿肖出远门时,女方要送鸡、蛋、香、肠、猪膘肉等,装在篾制礼品盒内,供阿都及其伙伴在途中享用。这种“比子则黑”的关系随着阿夏关系的建立而诞生。也随着阿夏关系的解除而消失。
走婚男女有了小孩,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天,女方家中要为孩子举行取名仪式。并带上“巴舍巴哈”(即为小孩取名举行取名仪式时向神灵和祖先供奉的食物)以及甜酒等到男方家道喜,男方家中则派一女子带上丰盛的食物去看望阿夏。第一胎孩子满月前夕,男方家中要杀猪宰羊,备酒办席,到女方家中举行隆重的“若哈舍”仪式(即满月酒),招待女方村内和邻村的男女老少,表示庆贺。孩子到了13岁举行“成丁礼”时,也要到生父家中拜节,生父则给予具有纪念意义的礼物,表示祝贺。
阿肖走婚所生的孩子由家庭中的母亲、舅舅和姨母等共同抚养。而子女成年后,对这些老人承担主要的赡养义务。男子无抚养孩子的法定义务,但在生产劳动和物质生活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有了孩子要经常看望和帮助,自觉承担一定抚养义务。所以对摩梭男子而言,他的相当的精力是与自己的姊妹一道共同抚养外甥,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精力来帮助阿夏抚养自己的亲生子女。亲生子女长大后,也要为自己的生父尽一定的赡养义务,生父死后也要奔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12 20:45:1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