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梨园一日记 作者:雨水
你可能去过大西北的甘肃省会兰州,但却不一定去过距兰州四十里外的什川古梨园。
今年七月二十六日我们武汉闲人群一行十二人,经兰州市区过黄河驱车东行,沿着盘山的柏油路,眼前掠过一片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象;一座山包连着一座山包,山上稀拉拉的生长着一些骆驼刺之类的植物,别说树木了,就连像样的灌木丛都没有,初到西北的人真是觉得满目凄凉。 上午十一时许,车行约一小时三十分钟,突然峰回路转,眼前突然开朗起来,凄凉的景色也随之大变。流经兰州市区的黄河突现在眼前,河水流经此地π的转了个大弯,如同英文字母的U型一样,山峦到此变为了一片平川,在河流肘弯处呈现出一大片苍翠的古树林,约上千亩之大令人惊讶不已, 与一路所见景物迥然不同,反差之大出人意料。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什川万亩古梨园了。
经斜拉桥过黄河,下到平川就进入万亩梨园之中了。在兰州同学的带领下,我们到了一姓魏的老乡所管理梨树园。园子大约七、八亩,遍长着梨树和少量的苹果树、桃树,桃子因成熟期早,枝头已是果实殷红一片,梨子却还只有核桃般大小但也星星点点,绿荫荫的熬是好看。
梨树树干十分粗壮,约二人方能合抱,枝叶繁茂遮阴蔽日,树下凉爽宜人,是夏日消暑的绝佳去处。
地面绿草如茵踏上去如地毯一样松软,草坪上散放着一些塑料桌椅,供游人小憩。
我们刚刚坐定,主人就端上了当地特产“三泡台”茶,介绍一下:此茶是用红枣、桂圆、菊花、枸杞、葡萄干、杏干、冰糖配以上等绿茶尖泡制而成。常饮生津养颜。亦因喝此茶时需不停的用茶碗盖来刮泡在水中的诸物,免其入口,故兰州当地人俗称为“刮碗子”。 若某人到茶馆呼曰“刮个碗子”意即泡一碗“三泡台”茶时也。
茶未过三巡,主人又端上来一个小碗,内盛一咖啡色的冰球,他们介绍说:这是兰州有名的“软儿梨”。梨是去年深秋采摘下来的。能储存在冰箱内放到今年的夏季食用,不可多得。食用方法:需先用凉水倒入碗内浸泡,待梨子内的冰全被凉水吸出,梨子变软,才可食用。 我端起碗,连梨带水一起吸吮,甘美、凉爽透人肺脏。在炎热的夏日能有此享受,惬意!惬意!据说此梨还有润肺、止咳、养颜等功能呢!
晚饭是农家菜,主食以面品为主,使我印象深刻的当数一种用菜叶发酵水制作的“浆水面”了,它清火解热,热天食之清凉爽口。 晚饭后,心急的驴友已在绿荫下、草地上搭起了帐篷。我则坐在椅子上悠然的喝着“三泡台”与主人聊起了家常、、、、、、
魏老板侃侃而谈:河套中这片梨园称为万亩梨园,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但上千亩总是有的,梨园始种于明朝,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说来也怪,人有灵性植物也有灵性呢,“文革”四害横行那几年,梨园凋零,树上就是不挂果,自从改革后梨园才重又枝繁叶茂,焕发生机,正应了那句唐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不知不觉一轮明月挂上枝头,月光像水银般透过树叶的缝隙,流淌到草地上,微风徐徐,梨树枝叶轻轻摇曳,气候凉爽宜人,仿佛中秋之夜。听着远处黄河传来隐若的流水声,看着梨园树下同行们,有的在纳凉,有的已进入梦乡的情景,不禁想到远方武汉芸芸众生及我的亲人们,他们或在空调房内避暑或在经受火炉的煎熬, 不由令我由衷的叹道:美哉!百年梨园,凉哉!夏日梨园的夜晚。
次日,收拾行装,我们踏上了前往甘南草原的路途。百年梨园,明年,你繁花如雪的春季;枝叶如华盖、凉爽如秋的夏日、硕果累累垂挂枝头的秋天,我们能再来吗? 二0一0年八月二十一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16 22:21: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