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和保护荆山乡土建筑 据《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一书记载,南漳古旧民居建筑,分布在城关、巡检、东巩、板桥、薛坪等乡镇。有明、清初古民居建筑物22处,总面积2.8万余平方米,规模最大的是冯氏民居。 乡土建筑一般都具有相当悠久而脉络清晰的历史,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精美的建筑工艺和具有独特创意的规划思想。荆山民居有的反映了传统的宗法制度,有的反映了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有的则反映了工匠的高超技能,是活生生的乡土教材。他们中的大多数,具有相当突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保护世世代代文化积累的乡土建筑,不让无比珍贵的宝藏在地球上消失、灭绝,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古人云:“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在农耕社会衰落和城市化进程中,乡土建筑面临人去楼空、墙倒屋塌的境地,加上多数民居不是文物保护单位,缺少有效管理,多数民居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一些建筑的精美木构件也被一些文物贩子觊觎,如果一旦流失,将是不可逆转的损失。对传统乡土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人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南漳山区的一些民居,位于通往古山寨、龙王峡的公路边上,交通便利,能否也像黄土高原上窑洞那样,修旧如旧,开展民俗旅游项目。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对保护古宅和发展地方经济,善莫大焉。山美、水美、人更美,愿南漳古民居在现代文明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此帖子已被 紫气东来0604 在 2007-5-5 11:39:2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