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徒步过瘾的多,体会也深刻的多。 昨晚又复习了一下我们的攻略,建议去黔东南的TX看看下面的文字: 摆拉寨----织布的苗族 从阳开寨下行到谷底,再沿着陡峭的小路上山,在路的两边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树林里弥漫着一层淡淡的雾气,空气也开始湿润起来。一缕阳光透过树叶之间的空隙直射下来,照在野花上,红的、黄的、紫的......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当我气喘吁吁出现在摆拉寨时,已是正午。寨子里显得有些寂静,这时的劳动力都上坡干活儿了,只剩下妇女、老人和放学在家的小孩。在寨子的空地上,身着苗族服装的妇女两人或三人一起,伴随着织布的吱嘎声,花花绿绿的毛线飞快的来回穿梭,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妙的弧线。苗家人的日子就在这织布机的吱嘎吱嘎声中悄然溜走...... 摆拉寨离集市很远,每个月这儿的人们都会走上一整天的山路,到加两村采购粗盐、毛线和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妇女们则把颜色各异的毛线用古老的织布机做成各种精美的图案,最后变成一件件漂亮的衣服。摆拉人就用这样的方式自给自足,日复一日,极少受外界的影响。在这儿,你能看见全寨子的人都穿着自己缝的衣服。 以前寨子里的女孩几乎都没上过学,一般女孩子在十三四岁时,母亲就会请人做一台织布机作为成人礼物,让她跟着学织一些简单的图案,经过几年的练习,嫁到夫家后,就能单独织布、缝衣服。在寨子里,我随便找一个正在织布的妇女问她:“这里的妇女都会织布吗?”“都会吧,不会织布的女人嫁到夫家会被看不起,在寨子里也会被人笑话的。”她说。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摆拉寨的每家每户都有一台织布机,而每个摆拉寨的女人都织得一手好布了。当农闲时,寨子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木机声,场面颇为壮观。摆拉寨妇女的衣服色彩明亮,颜色丰富,以天蓝色为主调,镶以青、白色花边。裤子则是青布短裙,简洁大方。未成年女孩以白布素锦包头,中、青年妇女则以青布绣花镶边方巾束发。在摆拉寨的房前屋后,时常能见到她们织布的身影。手脚并用,动作协调,手中的布和身上的衣服交织在一起,人仿佛就在这五彩斑斓的霞光中翩翩起舞。寨子里的女人大多数不懂汉语,当我试图和她们交流时,她们只是冲我善意的微笑,尔后又是一脸的茫然。语言的隔阂,地域的差异,让人感觉跨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经过一番比划,一个年青的大婶明白了我的意思――吃饭。随后领着我来到她家,一幢两层小木屋,底楼放置着各种农用具,二楼的进门用木板隔了一间五、六平米的小房间当卧室。小房间正对面是开放的厨房,在它的右边是粮仓,屋子中央有个火塘,权当作客厅。整个二楼集睡觉、吃饭、存粮、会客于一体。大嫂做好饭就到屋门口做手中的针线活儿,留下我一个人坐在那儿。我知道苗家有客人来,妇女是不上桌吃饭的。况且山里人有“一天吃两顿”的习惯,这个时候刚吃过早饭,离晚饭时间又太早。他们通常在十点左右把早饭办了,再去坡上干活儿,等到下午三、四点钟回家吃晚饭。语言的障碍让我让我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摆拉寨,以及生活在摆拉寨的苗家人,他们属于苗族的哪个分支?为什么会选择这里作为他们的家园?而他们又有什么样的习俗,是否同其它的苗族一样?这些问题都只能留到以后来摆拉寨的游人去了解,去探索,去发掘。也许会有一些全新的发现等着我们呢。 摆绞寨――-月亮山深处最小的苗寨摆绞寨是去摆王苗寨的必经之地,离摆拉寨大约1小时路程。当我第一眼见到摆绞寨时,就隐隐感觉到它的神秘。寨子坐落在半山腰,周古木环抱,云雾缭绕,几处吊脚楼就在这云雾中时隐时现,这恐怕是我见到的最小的苗寨了。寨子里显得异常的安静,连常见的牲畜此时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五六户人家个个屋门紧闭,几乎见不到生命的痕迹。这里住的什么人?为什么只有这五六户人家选择聚居深山野岭之中?他们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些都无从知晓,让人费解。穿过无声的摆绞苗寨,视线一下开阔起来.近处是依山而上的层层梯田,远处的月亮山清晰可见。回头望望身后的摆绞苗寨,它就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静静地,还将继续。沿途红红的柿子早已挂枝头,爬到树上,任你吃个饱。 [此帖子已被 赵得住 在 2009-1-17 16:08:3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