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头一边是国防教育基地,介绍滇缅公路那段历史。
滇缅公路,南起云南昆明,经云南畹町出境,北上缅甸木姐、直至缅甸腊戌。1937年8月,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提议修建连通中国与印度的铁路与公路,作为中国后方的国际通道。
公路的修建苦难重重。缺少专业勘测人才——只有躲避战祸的知识青年被短期培训;经常是白天勘测,夜晚绘图,第二天照图施工。缺少专业设备——只有20余万老人、妇女和孩子组成的民工队伍,以铁锤、铁钎开凿,人拖石碾压平;每逢下坡,直径超过1.5米的石碾常使民工筋断骨折。缺少运输工具——为了建造跨越怒江、澜沧江的大桥,必须以人力从缅甸运回百余米长的钢索;钢索被盘成连续的环,数百人两两相对、和着号子,如舞龙般挑起钢索,体弱者常在行进中无声倒下。缺少威力强大的黑色火药——只以硝、硫、木炭配置的土制火药替代,却难以对付坚硬的山体,很多路段仍循马帮小路,规划、修建常存遗憾。1938年8月,滇缅公路初步建成。至1942年5月,盟国通过滇缅公路向中国输送战略物资45万吨。
中国远征军首次赴缅作战失利后,滇缅公路断绝。盟国一面以驼峰航线向中国提供援助,一面筹备修建印中公路。新规划的印中公路,北起印度阿萨姆邦利多镇,经缅甸密支那、木姐,至中国畹町、昆明。1.7万名美国工程人员、3.5万名当地劳工,奋斗3年修成。1945年1月28日,一辆Willys MB率先驶过畹町桥进入中国——驻印远征军与滇西远征军在畹町桥会师。同日,蒋介石在重庆宣布中印公路开通,并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以表彰史迪威将军对中国抗战的功绩。
史迪威公路并非史迪威的荣誉。虽然史迪威是修建中印公路的支持者,但他既未见证两军的会师,也未出现在重庆的庆功现场。公路通车前三个月,他就被罗斯福召回美国。史迪威公路亦非公路的荣誉。史迪威公路通车后,运输物资量为6000吨/月,仅为规划运力的1/6。至1945年7月,美国空运提供物资达到7.1万吨/月。
但是,史迪威公路绝对是中国远征军以及那些支援中国远征军的人民、劳工的荣誉。他们以9个月的时间、以近乎原始的工具完成了人类史上的奇迹,以至于时任美国驻华大使亲赴公路查看后才肯相信“那条路通了”;中国远征军正是沿着这条公路,收复腾冲、攻克松山,令日军“玉碎”,完成战略反攻的全面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