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访道五脑山]——麻姑广场
坐在“霸王楼”前的石櫈上解决了午餐,稍停体力恢复,拨步下山。: 从来路返回里许,有一道台级路通向麻姑广场,这是我来时曾见过的,不须犹豫。过一废弃的砖瓦小屋,爬到山巅处,见一堆岩石峻峭,上有麻姑广场四个红色大字。
咦?我有一点奇怪了,功略上并无麻姑广场一景,“凤凰岭与白云台顺山脊相对,相距1公里”,此石应为白云台,相传为麻姑修行之所。这台石快巨大,长15米,宽5米,高8米,中间石隆起,上有3个爪形凹处,相传有鸾鸟(凤凰)曾经在此云集。今人无福,浴火神烏不复再见。 从白云台下来复往下赶,不久有条分叉路口:原路或下山的麻姑坳。一张召牌上游览指示图被人撕的粉碎,犹豫和分析了半天还是选择了麻姑坳。 麻姑坳下山的坡度较陡,石条台阶也相隔较大,甚是难行。 抬头一望,一快巨大的岩石突出下坡山道,回忆功略记载应该是飞泉石:位于道观烟霞左上侧约500米,沿小溪婉蜒探行,至一浅潭边的山崖即是。此石宽约20米,高约15米,遇雨水充沛季节,溪流自上而下流潺,形成天然飞泉瀑布,煞是壮观。石壁上有清代游客留下的“飞泉石”石刻留念,看那巨石两旁的斜坡甚是陡峭,虽有数根粗壮的藤蔓可以攀援,想我独自一人,身无帮手和工具,况腿力不足,只能放弃。 再下几个转折,忽见下边树影中漏出半圈转角的白玉栏杆。心中大喜,便知抄近路抄的有理,麻姑仙洞就在下面。果不其然,传说中的女仙很快就能瞻仰,今生有福哪! 下到台前方知对麻姑广场疑之有错,麻姑广场非白云台。麻姑修行在洞前平台,这个才是白云台呀(可惜后人为游客便于观赏,后置了大理石地板铺地)!台后有仙洞,洞內似有氤氲仙气缭绕弥漫,若烟若雾。洞前有麻姑白玉塑像俊逸清新,秀美俏丽。以之名洞,真乃神仙洞府。 五脑山,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每一座寺庙都有一个传奇,每一个神话故事都是一个人文景观,都有一种美丽。而五脑山流传最广,最美丽的神话当数麻姑的传说了。故老相传此台此洞就是麻姑曾经避难、修炼的地方。据《麻城旧县志》记载,麻姑的父亲麻秋是东晋后赵石虎的一员大将,奉命据守麻城,因修筑城池工期紧,置筑城民工疾苦和性命于不顾,令昼夜不辍,天明开工,鸡鸣收工,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麻姑年方二八,虽年少却善良,为怜民工之疾苦,夜半学鸡鸣,引得全城公鸡一片鸣叫,使民工得以提前歇息。 麻姑学鸡叫的事情终于被麻秋发觉,生性暴戾的麻秋大怒,用鞭子将麻姑抽打得遍体鳞伤后再关押起来,派士兵严加看守,准备秋后处斩(这老匹夫怎的这般劣毒?是你亲身女儿阿)。后来,麻姑在老百姓的帮助下逃了出来,躲进了五脑山后山的山洞里。饿了摘山上的野果充饥,渴了捧一捧山泉解渴,孤独时与山中的鸟兽为伴,最终参透了人生的真理,悟透了仙道的真谛,感动了上天,修炼成仙,于洞前的 “白云台”飞身成仙。 如今,美丽、善良、以苍生为重、以解救百姓危难为先的麻姑已经成为麻城文化和精神的一种象征,麻城地名由之而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29 15:09: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