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二 喜欢余秋雨 自从读了余秋雨的散文,其它作家的散文读起来就没有“味道”了。 那天,在开一个读书的座谈会。在谈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时,笔者说,喜欢余秋雨的大气。话语刚落,马上就有两个人反对,大意是余秋雨用写小说的文笔写散文,而且人比较傲气。听到这话,笔者一楞,没有想到还有人不喜欢余秋雨,但这不会影响我,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余秋雨的文风。 许多人说余秋雨的散文都有“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的创作元素。这种缺乏变化的话语模式最终让阅读者厌倦,因为它无法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性。在精神深度上却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我倒不这样认为,余的作品语调平静、崇高、富于深沉的历史感和史诗般的韵味,把一种深刻的思想写在一种里,把历史背后的深沉巧妙地展现出来了。 出游,对于中国大部分文人来说是必修课。走走、停停,一路看过,一路写来,或是因景生情,或是由情议景,感叹人生百味,咀嚼社会万象,其间自是不免有着作者的主观情感,但更多的还是依靠着一颗闲适平淡的心。而余秋雨的出游有别于一般的出游,他更多的是“用足迹来丈量中国的文化,用心灵去顿悟生活的真谛”。《文化苦旅》怎一个“苦”字了得!一个“苦”字何其恰当地刻画出中国人在历史传承中的无奈。在莫高窟前,他不同于一般的文人喜欢极尽斗量,想将这奇迹包罗在自己的文章中,只是默默走到道士塔前,对着一座默默无语的塔,看到了塔前的一幕幕。看到一个世界文化宝库是怎样由一个道士蹂躏,一个民族的伤口怎样流血一件商品怎样辗转于官吏间,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最后,竟在茫茫大漠中长歌当哭。而作者描述三峡时,并没有单纯的描写三峡的风光,更多的是从历史的角度,从人文的角度来写,从李白的诗开始写起,“朝辞白帝彩云间”,到神女峰,到王昭君的故乡,到屈原的故里,一个在外国人眼里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赞叹不已。 后面的內容也是一篇又比一篇精彩,回味的程度亦更加增添;当然,书中所提及的,不只是游玩而已,还有那深层的感怀,而这些情怀才是本书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这里还要提到的是《千年一叹》这本书,轻轻的一叹,已然跨越了空间,飞越了时间,这便是那千年的一叹,一叹过千年。四大古国文明,《千年一叹》叹出除中国以外的三个--埃及的古尼罗河文明、伊拉克的两河文明、巴基斯坦印度的印度河恒河文明。 从希腊到尼泊尔,漫漫长路在车轮下碾过,走过的,都是人类文明之源。在鸿蒙之初,正是在这些地方,星星点点地燃起了粲然的文明光焰,又在之后的几千年里,薪火相传,照亮了整个世界。可是,还是这些地方,站在新千年的门槛上回望往昔,看到的却仅仅是昔时的余晖,甚至连余晖也难寻觅。埃及的文明被拦腰截断,西奈半岛上冲突难以止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在经济制裁下卑微地生活。当文明走过千年的脚步去寻访它的故乡,却蓦然发现文明已经迷失了方向。昔时的文明源头在今日却缺失了文明,读书到此,叫人忍不住在心中轻轻一叹。 读余秋雨的文章如品茶,慢慢飘逸着淡淡的香,萦绕着耐人寻味的甘甜,并触及灵魂。 夜幕已降临,翻开《借我一生》,静静地感受余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