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之隔的两个古镇:茶峒边城和洪安古镇
茶峒边城即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边城镇,原名茶峒, 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这里西与重庆秀山县接壤,南与贵州松桃县接壤,界以一河相隔,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人口居多,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把茶峒优美的风景、善良的风俗和淳朴的人情等融为一体,勾画出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引得国内外无数文人骚客前来观光采风,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2005年茶峒正式更名为边城镇。为与国内其它以边城为名的地方相区别,媒体常以边城茶峒指称该地。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中借助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文学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而茶峒的风俗民情正符合这种人生哲学。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开首语,茶峒的风土人情也由此逐渐展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并最终在《边城》发表后的七十一年即2005年更名为了“边城”。
酉水河边,茶峒小镇安静地伏在那里。它的模样浮现在沈从文的记忆里是这样的:“茶洞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的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直到今天,这种展现优美意境的人文自然环境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茶峒城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以青石筑成,坚固巍峨。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城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因位于湘、黔、川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脚踏三省”之称。此城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垂柳下的石级上,仨俩姑嫂在捶衣洗菜,清水江上,四五渔民正放鹭鸶叼鱼——好一幅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风情。评论家司马长风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而茶峒城就是这位仙女的人间化身。
洪安古镇位于重庆市秀山县境东南,距县城47公里,是重庆、贵州、湖南三省市交界之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一脚踏三省的插花地,也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清代名人章恺曾诗曰"蜀道有近时,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描绘了"一脚踏三省"的地利之优。
洪安古镇内古建筑群立,其工艺、造型独特,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自然景点"象鼻吸水"、"九龙坡"以及"三不管"小岛都享有盛名。洪安全镇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河水碧波荡漾,风景如画。洪安老街最有味道的是索拉渡河船,由一根钢丝连接两岸码头,也系住了渡船来往的动力依靠。满客之后,老梢公悠闲的坐在船屋内的木制四方条台上,用一根挖有细槽的两尺圆木作绞杆,卡在渡河钢丝上一点一点把船拖到对岸。
在重庆和湖南的界河清水江上,川湘大桥横跨其间。桥的中央便是重庆和湖南的分界线,由此出入省界,易若举手抬足。巍然耸立在洪安这边桥头上的牌坊,就是渝东南第一门。大门建于重庆直辖之后,气势磅礴,坚不可摧,梁方柱圆,高大宏伟,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为渝东南门户的标志性建筑。上方的横梁上,前书"渝东南第一门"字样,代表着直辖后新重庆的光辉形象。后书"欢迎您再来重庆",以此向从这里过往的客商表达重庆人民好客的热情。
沿大桥左侧的洪茶码头下去,穿过桥洞,即可走进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的"鸡鸣三省亭"。所谓"一脚踏三省",指的是亭子建立的地方,就是三省交界的交点,其中既有重庆的土地,也有湖南和贵州的土地。站在亭子里,不仅可以一脚踏及三个不同省份的土地,就连从三个不同省份里传来的鸡叫声都能听到,这就是"鸡鸣三省亭"的由来。
从横贯镇区的319线分道进入老街,踩着坚实厚重的石阶拾级而上,完全是一个远离喧嚣、返朴归真的过程。洪安老街为石级梯街,沿街两旁青砖黑瓦,庭院深深。房屋两旁均有高大结实的封火筒子,其造型独特,高过房顶数米,防火性能极强,无论其中的哪一座房屋不慎失火,火势都不会向两旁继续延伸,充分体现了洪安先民聪明机智的自救能力。
整条老街长约千余米,地势时缓时急,别有韵致。站在高处的街面上,前瞻后顾均为鳞次栉比的封火筒子,参差不齐的排列在街道两旁,建筑群落规模非同一般。据说,镇上曾有24座四角天井,民国期间和文革时期损毁较为严重,但至今仍有数座保存完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2-26 13:13: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