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枇杷树在2011-11-15 18:48:00的发言:
看了花间的贴子,赏心悦目,感慨良多,补记。
“三把刀”确乎象直插三空的三把柳叶飞刀,灵巧轻盈,然后,握住这三把刀的却是一个无比厚重的巨人--------石牌镇。
站在石牌的码头上,我看着眼前清澈碧绿的江水和两岸巍峨的青山,以及旧战场的遗址,一派祥和景象,想了很多。。。。
如果不是改天换地,石牌镇决不会象现在这样独安一隅,寂然无声。作为三峡要塞、川江门户的石牌古镇,本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古镇石牌位于西陵峡的右岸,长江流到此处来了一个130度的大拐弯,夹岸的高山在石牌处变得平缓,如果有人要溯江上,石牌便必经之地,谁也不会想到,1941年5月不足百户人家的小小的石牌镇就成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要塞,被称为军事第一,石牌第一。——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石牌曾经有过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血战?
我想还原一下那中华民族的英雄们为抵御外侮那壮怀激烈的时刻。
是年,日军为了进逼战时陪都——重庆,从宜昌方向向石牌进攻,以期顺江而上,消灭国人的抗日意志。驻守石牌的是国民革命军十八军十一师师长胡链。大战在即时,蒋氏指出,石牌乃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是关系陪都安危之要地。并严令江防军胡琏等诸将领,英勇杀敌,坚守石牌要塞,勿失聚歼敌军之良机。
那一天清晨,阳光初照,峡江薄雾蒸腾,胡链将军沐浴更衣,今天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日子,他要带领将士们祭天。
大战在即,胡琏带领将士祈求老天保佑,仪式肃穆隆重壮烈,将士们群情激昂,杀敌口号在山间回荡。
胡链将军回到指挥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黄埔军校毕业的胡链,深深知道:近代列强欺凌中国,以日本人最为凶残。今日最高统帅部令其死守石牌,胡链将军感到了莫大的光荣,他作好了决死一战的准备。于是他写下5封诀别信,在给父亲的信中:胡链将军写道:
“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敬叩金安。”
在给妻子的信中,胡链将军更是深情款款:“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
日军两个师团如期开始向石牌推进。
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了每一寸神圣的国土,国民革命军十八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在西陵峡与日军展开争夺。
我曾经看过一本畅销书《父亲的战争》,写得极好,前几天发现湖北卫视在播,原来拍成电视剧了。书中写道:
我十一师官兵在他(胡链)指挥下奋勇作战,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岭上曾有3个小时听不到枪声,这不是双方停战,而是敌我两军扭作一团展开肉搏战。攻击三角岩、四方湾之敌1000余人,为争夺制高点黔驴技穷,一度施放催泪瓦斯弹。我军无防化设备,用血肉之躯与敌相拼,竟奇迹般将敌歼灭殆尽。八斗方之争夺,是这次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敌每一寸土地之进展,必须付出同等血肉之代价。两军在此弹丸之地反复冲杀,日月为之黯然失色。我军浴血奋战,击毙日军近2000人,阵地前沿敌军尸体呈金字塔形。中 央社向全国播发消息称:“宜昌西岸全线战斗已达激烈.每一据点均必拚死争夺。”这是当时战役的真实写照。
想一想60年前的那个场面,每一个男人都会热血奔腾,那个年代的中国,有多少家庭的父老妻儿孤苦无依地盼望着,盼望着真有一堵墙,能挡住那似乎在自己的土地上像洪水一样肆虐的血色的日本军旗,胡琏们用血肉之躯挽起了这道城墙,这道墙遮挡着尚未被战火摧残的半壁江山。
日军对石牌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战斗至5月31日,日军悄然撤退。此役,国军将军亡一万余人,歼灭日军7000多人。
石牌大捷,成就了胡链将军一世英名。
光阴荏冉,岁月静好,峡江两岸山菊盛开,红叶灿烂,在我们怡情养性,欣赏深秋美景的同时,我们可否想过,在穿行的崎岖山路上留下有多少抗战将士的森森白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5 18:53:24编辑过]
你的帖子,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美景,还重温了历史,为阵亡的抗战将士敬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5 20:20:3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