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原创]登绝壁公路 走晋陕峡谷 攀华岳顶峰 23天5000公里饱览豫山陕风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8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个就是有名的“窑洞对”,也叫“周期率”对话。

 

      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傅斯年等6位参政员访问延安。毛泽东和黄炎培在窑洞屈膝长谈。

 

      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黄炎培还说:“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听了黄炎培的这番见解后,毛泽东对他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是一段多么精彩的对话!黄炎培的担心、黄炎培提出的“周期律”是多么有道理。

 

      但黄炎培当时已经被毛泽东深深说服。他回来写了《延安归来》,说他延安之行如坐春风第三党认祖归宗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8 1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879.jpg

 


  展馆中的展板提到了当时毛泽东和黄炎培关于“周期律”的对话。
  (翠微摄)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8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就不应该无视傅斯年这个人。尽管展馆没有介绍他。

  傅斯年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他家世显赫,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儒学经典,他在同窗中年纪最小,但比他大的同学都向他请教。他被称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继孔圣人之后两千年来又一位“傅圣人”。
  傅斯年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买书。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

  五四运动时,傅斯年作为北大的学生,是当天游行队伍的总指挥; 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曾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上层虽不予理睬,但后来还是让他抓住了孔祥熙贪污的劣迹,在国民参政大会上炮轰孔祥熙并最终把孔轰下台。傅斯年一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朝野震动,宋子文也只好下台
  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8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39032814.jpg

纪念馆没有傅斯年的介绍和照片,这里转发一张网络照片。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8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傅斯年先生在1945年作为当时的国民参政会“延安访问团”成员访问延安时,7月5日凌晨,毛泽东邀其独谈。在谈话中,毛泽东高度赞扬傅斯年五四期间为反帝反封建作出的贡献。傅斯年对曰:“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通宵长谈结束时,傅斯年向毛泽东索要墨宝,毛泽东便以上面所提及的章碣的《焚书坑》一诗赠傅斯年并附信一封:“孟真先生:遵嘱写了数字。不像样子,聊作纪念,今日闻陈胜吴广之说,未免过谦,故述唐人语以广之。”

  章碣的《焚书坑》内容是:“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傅斯年表面上自比陈胜吴广,捧毛为刘邦项羽,但其头脑极其清醒。他访问延安后没有像黄炎培那样“如坐春风”。他曾对罗家伦说,延安的作风纯粹是专制渔民,也就是反自由、民主的作风。傅斯年回南京后即断言毛今后非独裁不可。

  可惜历史往往会给人开玩笑:傅斯年1950年12月逝于台湾 ;黄炎培后来官至政务院副总理,1965年去世。两人都没活到文革,无法共同印证当年同访延安的感受和看法。

  我想,如果黄炎培和毛泽东如果在另一个世界相遇,谈起他们当年的“窑洞对”和“周期律”,不知他们会再谈些什么。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8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291.jpg

经常唱“东方红”,终于在这里看到了始唱者。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8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然后又乘车回到我们住地附近的杨家岭。

  杨家岭昔日属于延安城外的郊区,现在的位置在城郊结合部,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共中央的到来名扬中外。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中共领导的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
  杨家岭革命旧址包括中央大礼堂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居住旧址等。我们囫囵吞枣地逛了一圈。

  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拐着一块牌子,上面介绍1946年8月,毛泽东在这里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我们三人坐在石桌旁,穿越了一下历史,然后告别杨家岭,告别延安,前往黄帝陵。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6: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2292.jpg

 


  他始唱的歌曲我是再熟悉不过了。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307.jpg

 

难得一见的照片。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316.jpg

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挂着一块牌子,上面介绍1946年8月,毛泽东在这里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我们三人坐在石桌旁,体会了一下穿越历史的感觉。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约下午3点钟,我们到达黄陵县城北的黄帝陵。

    黄帝是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与生于姜水(今宝鸡境内)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即位据说是公元前2697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其生卒年份传说为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

    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

 黄帝死后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

    黄帝陵古称桥陵。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遂改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

    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史记·封禅书》)可见,在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陵的门票为90元一张。既然是中华始祖,那是要拜祭的,只恨当局利用了人们的这个心理,趁机敛财。

      站在黄帝陵的石碑前,遥望桥山,我想,黄帝生活的时代距今大约5000年,如果说五千年历史看陕西我觉得还好理解,毕竟中华始祖黄帝及其活动范围在这里,而说五千年历史看山西其实有些牵强。因为山西历史最早的是尧舜在那里建国,但尧只是黄帝的五世孙而已。

      买了门票,首先进入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据说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

      站在轩辕桥头眺望,整个桥山郁郁葱葱,轩辕庙依偎在桥山脚下,显得宁静而庄严。

      轩辕桥全桥均采用花岗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称为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对面桥山古柏,倒映池中,给景色增加了几分幽静。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319.jpg

 

首先进入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据说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轩辕桥后的路称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据说这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轩辕庙院山门。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
  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显得格外高大巍峨,古朴 。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蒋鼎文曾任国民政府陕西省主席。在他任职期间,先后三次代表国民党中央政府,陕西省政府致祭黄帝陵。1938年祭陵时,他亲笔写了“轩辕庙”山门大匾。
  轩辕庙门前有两副楹联。分别为:开天辟地始祖神圣通四海,人文光辉千秋永照遍九州;院内千秋柏祥云浮紫阁,亭中诚心人喜气绕朱轩。但这两幅楹联悬挂的位置相距很远,不细心诵读就会弄错。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322.jpg



  过轩辕桥后的路称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据说这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轩辕庙院山门。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2323.jpg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蒋鼎文曾任国民政府陕西省主席。在他任职期间,先后三次代表国民党中央政府,陕西省政府致祭黄帝陵。1938年祭陵时,他亲笔写了“轩辕庙”山门大匾。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324.jpg

 

 

2325.jpg


  轩辕庙门前有两副楹联。分别为:开天辟地始祖神圣通四海,人文光辉千秋永照遍九州;院内千秋柏祥云浮紫阁,亭中诚心人喜气绕朱轩。但这两幅楹联悬挂的位置相距很远,不细心诵读就会弄错。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30 1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轩辕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侧的那棵巨大的柏树---轩辕手植柏。此柏高约20余米,胸围近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 “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距今约有五千余年。当地民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意思是说七人合抱不下。

      黄帝手植柏被一圈栏杆围着,地上掉落着一些柏树叶,估计是从这棵世界最古老的柏树上落下的。树叶已经干枯发脆,我小心翼翼捡了两枝,希望能对回家做纪念。

      20多年前我曾来过这里,也曾捡了两片柏树叶,但后来竟被家人不小心损毁了。

热爱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7-19 13:33 , Processed in 0.10691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