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新旅
楚驴求索
(四)幕阜山 ● 丹崖雄屏
五月二十七日凌晨4:00点多钟,我们出发登顶幕阜山主峰。当晨曦撩开一峰尖的面纱时,恰似一道威武雄浑的屏风,坦荡淡然,位高而不露峰芒。步入峰顶南天门,云海翻滚,海天相接,远方群峦起伏尽收眼底,似玉宇琼楼,宛若仙境。
幕阜山,居幕阜山脉主峰中上部,总面积 1701公顷,主峰一峰尖海拔1606 米。幕阜山古称天岳山,现名的由来,据《三国志》卷四十九〈太史慈传〉记载 ,荆州刘表的侄子刘磐,骁勇善战,屡次进犯艾、西安诸县。东吴孙策於是把豫章郡的海昬、建昌等六县划分出来,设置建昌县,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在海昬设立治所。太史慈受命后,率领将士在山顶扎营幕、屯兵固守以拒刘表,幕阜山犹如一道铁壁铜墙,巍然屹立,因此刘磐再不敢侵犯吴地。此后,天岳山遂改称为幕阜山。地处三省边缘的幕阜山寂藏深闺,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越。2001年,被湖南省设立为省级森林公园,2005年,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一峰尖是已开发经营的局部旅游景区,周围景点密布,观光步道齐备。穿行其间,南天门、丹崖、万古凉亭、顶天立地等景点造化玄妙,各领风骚。山顶阳光充裕,万物生发灵秀,苍松临岩而居,位于南天门悬岩之上的蟠龙松,历练风霜300多年,仍保持着旺盛的青春活力;沿路高山杜鹃集中分布,虽已错过花期,仍见遍地落红,可想见她们青春期花容锦簇、妩媚动人的场景。丰富的摩崖石刻留下了众多历史文人、名家的足迹,“幕天席地,阜物康民”、“寿”等摩崖石刻深嵌奇石之上,大山真情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虎踞”、“南天门”、“雄霸南天”等石刻传颂着华夏儿女誓死抗击倭寇的丰功伟绩,牵出一段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今人为之敬仰追忆!
幕阜大山的精魂,为中国军民注入了坚韧的智勇源泉,疆场驰骋,成就了一批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1939年9月至10月,日本军队集中10万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三路向长沙进犯。中国第九战区调集了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兵力对日军进行了防御战役,史称“第一次长沙会战”,也称为“湘北会战”。为削弱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机动能力,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以天鑪战法, 实施“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左倚洞庭湖,右凭幕阜山,以其间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河迟滞和瓦解日军进攻。国军依托幕阜山地区的有利地形,在四河与幕阜山区间游移, 且战且退,“化路为田,运粮上山”,攻击后撤退隐蔽,将日军拖入四河之中,最后再以长沙城中主力与外围的隐蔽部队合围痛击日军,此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雄霸南天”的题刻就出自抗日名将鲁道源之手。据《民国高级将领列传》记载,鲁道源,1900年出生于云南昌宁,1916年考入云南讲武堂,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旅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兵团司令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58军曾驻扎幕阜山,设战时指挥所于“上狮洞”,军长鲁道源先生在洞壁题刻了“幕阜顶天立,雄霸震四极,气吞三岛寇,热欲干戈戟”的诗句,誓与敌寇血战到底。8年抗战中,鲁道源将军运筹帷幄,指挥大战役20余次,一般战斗500余次,战功卓著,时称“常胜将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31 11:40:1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