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据河南焦作户外爱好者描述:在沁阳市郊外的一座无名深山内,河岸青翠古朴,虽有几处村庄,但不知为何空无一人。云台村尚有三户人家居住,但封门村却阴深而立,上百间明清年代建筑风格的房屋坐落于深山老林之中,村内有一高宅大院,客厅内有把清代的太师椅,更为神秘的是,凡是坐过的人都已驾鹤而去…
p" ^1 O/ T" v# v" {3 \6 o& A0 c
- l1 K3 d( b* K; S& K相关专家与学者共同组成16人的考察小组,背负着露营、摄像与其他考察器材,历时两天,详细地考察了近几年一直传言发生灵异事件的焦作市封门村。通过实地考察,确定了封门村的名称、历史概况、人口数量、村庄规模、迁移原因、灵异探索等基本情况。
5 l r7 j! {0 ?/ T/ X8 N# p+ T' g
: r! Y" h: ^9 j. q0 f
% J3 ?2 i% D; a- x" H
风门村空无一人
% \( u3 a- a' D; g; x 一、 封门村名称的由来
+ G8 d, T( Q4 e, g% @. w, v6 _, F# ~
首先一点,考察队要证实的是“风门”并非“封门”。许多人错把“风门村”写作“封门村”,从而误导了大家。甚至于部分地图上印制的也是“封门”二字。而根据考察队长笑青天从《河南省历史行政区划沿革》资料查证了这一点。1956年8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山西省晋城县西尧乡的云台、风门、西东水3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沁阳县。同时,1972年的军事地图上也显示的是“风门村”。而且,考察队从“风门村”发现的石碑上记载的也是“风门”二字。另经查实,真正以“封门”命名的村庄位于原隶属于焦作辖区、现与焦作交界的济源市王屋山乡。
# Z9 \( b+ s, u7 p/ t) V) K" H7 q. m& @7 W( X7 E: y
风门:汉语字典释义为1.针灸穴位,手足太阳之会;2.冬天在房门外面加设的挡风的门,也叫风门子;3.乐器的吹法。$ g8 e# W9 H$ m5 o4 e! }+ U
: f; |1 w) }# \7 j& q B
词海释义为:古建筑门的一种。即在居住建筑的外门做出双层门,靠外的一层门即称风门。风门既可做在单扇房门外边,也可做在隔扇门外边。高宽尺寸随?扇的边框尺寸而定。风门一般朝外开,常与帘架配合使用,用以遮蔽风尘。
& y3 g6 ~! \. ?9 C5 a1 l; d3 d8 V
. k$ D' [/ g; e& S& a" n 从地理位置来看:古代把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称为风门。也称为玄关、风门坳等名称。
( w. G2 P& o; ^8 W# a) d& O' e2 G/ \3 b% a% {& d& F3 C
从阴阳学说来看:古人认为,东南90度的整个方位是最吉祥的区域,这一区域称为“风门”。清代蒋大鸿著录《阳宅天元五歌》经云:‘更有风门通八气,墙空屋阙皆难避,若遇祥风福顿增,若遇杀风殃立生。’风门,指宅外四面八方,空缺而有风来之处,曰门者,非真有其门,如墙空屋阙处,有风来者即是,此指近宅之客屋而言,非本身之主屋也。
( ^7 f0 i. @ u" a5 v9 b9 w- Y3 `4 Y! p$ t; T: {) v) s: z+ w
根据以上诸多释义内容,结合考察队测量“风门村”地理位置和布局来看,基本上确定,“风门村”是以地理险要、风水八卦来定名的。
u; U; b5 [: @6 w8 h. m$ C6 ~5 y- x( N9 I5 I$ W
0 P0 s' G+ J ~" E: {; I3 v
0 E3 c. D! M) Q, ?9 C& ]% O& N8 n* b
& _# _- z' s/ t J3 _8 Z
风门村的神秘太师椅- |$ }4 H" D/ z _7 c" G6 o
二、 风门村的历史推断
5 I# X* l6 A" ]* l) j3 p# A9 i; Y7 i0 J. M5 a
考察队长笑青天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依据拍摄照片拜访了相关人士,因提供图片不多及不够清晰,专家无法清晰断定年代,但大概圈定为宋、明两代产物。
; y% P* e$ @: K) x. _/ F8 l5 E: f& W9 R% _! i
考察队从三块“风门村”相关庙宇维修碑文记载上了解到,现有碑文最早记录的是嘉庆五年,即公元1800年。其中,记录比较详细的是同治十二年的碑文:覃怀之北,有一峻山,名曰芸薹,山清水秀。到此居庄,地名风门屯。其地肥饶,其家殷富,在庄人等,皆好善乐施。昔年以有,山神古庙一锁,屡年风雨损坏。公同议论,积余钱饷,重修整理。夏末初秋,与工动作,花费金文,总共五拾六仟有零余。云:太行苍苍,沁水泱泱。——大清同治十二年冬月下旬日勒石立。
/ D- Z: e z1 ~6 }0 T' L& J* }4 _: B6 L# X5 W/ H
翻阅大量的史料,考察队发现碑文开头的“覃怀”竟然是历史悠久的夏代名城。据《姓氏考略》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覃怀”是地名,夏代时的称谓,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底绩是覃怀之地的最底部。《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左传》云:“覃怀,近河地名”。“衡”是称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黄河称起的地方。《左传覃怀注疏》云:“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善覃怀二字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温县周围,夏称覃怀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覃怀底绩是这块方的底部,即今温县北平皋村,也是汉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考古学家罗振玉说:“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郭沫若和陈梦说,“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这些历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怀地区的形貌。覃怀地区,西与北是太岳山脉,南与东是万里黄河。在今邢台、安阳一带为“西”处,在今焦作、沁阳一带为“曰”处,在今温县北平皋为“十”的下底处。北平皋四面环水,中为突起高地,黄河过此后,开始东北去,故称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改为覃(T?音谭)姓,称为覃氏。
3 E( u. T) k+ B, Q0 R& ^5 _: W% w, S2 E7 W- ]1 T( D
考察队从《沁阳史志》了解到,沁阳市(原为县)位于太行山南麓,东邻博爱,西接济源,南毗温、孟二县,北界山西晋城。夏为覃怀首邑,属冀州;商代属京畿;纣时封鄂侯于邗,其地为邗国。秦汉称河内郡,明清设怀庆府。/ I( X8 H! [% m, V( Z9 g) P% `' F
8 a3 G9 v4 A# L6 {/ n* Q" I 根据以上记载,考察队认为,早在夏代,沁阳就是豫西一个经济、商茂中心。而山西晋城毗邻沁阳,受其影响,其经济与文化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即使远在深山,也会有所涉及。
9 Y' K" F+ d' J: g
+ d# f$ n* ?% l! W1 A& y7 _ 在对“风门村”考察期间,让考察队比较意外和惊喜的是,“风门村”的三座庙宇中的一座竟然敬奉的是一对身着官装的男女石雕像,雕像男左女右,显现威严端庄的坐立形态。其左边为一怒目圆睁的武将,右边中间端立的是一位文官,文官左为一夜叉,右为一侍女。从其着装上推测,应属于宋、明年代服饰。6 q6 [( Q' U: K6 ~ Z4 T* G2 e% U& B+ m7 h
* g8 o0 X& o3 ^& f 因“风门村”雕像历史久远,加之保护的不太完善,侵蚀的较为严重,无法判断人物的身份。同时,我们只能隐约看出正座男士胸前应有文案,并从其服装和官帽上判断其身份应该为一官员。但是,为什么“风门村”居民不敬奉神仙却敬奉一对官员夫妻?据我们了解和专家介绍,类似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宗庙祭祀才有的形式。而且,在我们进入之前,就听说“风门村”曾经是一位官员隐居的地方。虽然我们已经无法继续去考证这些事实,但从种种迹象表明,“风门村”的确有一段曾经不平凡的故事,从下面将要介绍的内容来看,建立这个村庄的应该是一位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