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起念,整理以往的日记,真是人[在路上]啊。一些零碎的生之感受,想必非[吾]独有,故,与[你]分享。 祝一切都好。青山远在,绿水长流。 1、 王融写: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美呵。深感之。 世间相思实在多,深且广,博及宇宙苍穹,而非独独狭隘的那一种。 这秋风静潜入,满庭葳蕤,绿摇曳。 贾谊也好,赵壹也好,陶渊明也好。奇怪,今日情状,似乎仍不过是古人所言。 旅途也好,征程也好,孤独也好,碌碌也好,这念不息,并未想好到底是活向现实或是理想。 在一些人身上看到共同的一种特质,那便是坚强。如钻石的晶核闪光,不可摧毁;而金刚经之金刚二字,亦类似此意。不随人鼻息,不躬合俯仰,因有自制自度的力量。 软弱与懒惰吞噬了许多人,无他,原罪而已。她亦在其中,若不自制,也可沦陷得更彻底。 是提着头发将自己拔离地面,还是随沉重的肉身更没到尘埃里去——这已不是个问题;由绝望中生出并坚持希望,却是必须。 而坚强的第一步,即是扫除那些无用的伤感与相思,收回飘荡的魂灵,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切实的身体力行里。 就让这思心,由天边流云,变成一个内省、清醒而坚定的手势吧。 2、 天热起来,终于可以脱掉厚外套,毛衫轻便,柔软的裤管随走动飘来荡去,觉得整个人忽地轻盈了许多。 长发本快及腰,去了一趟理发店,却被削剪去许多——他们是一定要把自然的东西做成某种格局才觉得是好的;她睁眼对镜一看,简直要晕厥,但也不忍苛责那勤快的小学徒,反正剪掉的,总会长出来。她若是稍具剪功,便一定自己动手打理了。 清晨出门,着黑毛衣,蓝色喇叭牛仔裤,直发在脑后束起一小把,其余散在肩头,素面朝天,倒也清爽。头发短些,也有短的好处。奇怪,前两年,还很喜浅粉色,偶尔也爱极亮的鹅黄、玫瑰色等,买衣也偏于此好,是浪漫娇俏的路子,如今却喜爱起墨绿、纯黑来,或是雅静的浅蓝,也是好的,感觉清澈、沉静、内省。看来真是心境与性情有所变化。岁月变迁、世事变幻,还有心灵的不断探索,人到底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尚有许多路途与空间是未知,所以更要不断修行。 既然,每一日都仅有一日,那么,又怎可以一味去等待幸福?这路上的每一站,都是人生,都是旅程。 3、 阿尔弗雷德•苏扎:“长期以来,我总有一种感觉,以为生活——真正的生活即将开始了。但是,每一次又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那些未完成的事情,必须要打通的关节,需要付出的时间以及需要偿还的债务等。似乎只有完成了这些,生活才会真正开始。最后,我终于明白,正是那些障碍,构成了我的生活。明白了这一点后,我才知道世上根本没有什么通往幸福的光明大道。幸福本身就是路。你生活中的每一时刻,都是最宝贵的无价之宝。” 某发来邮件:“幸福是一段旅程,不是终点。因此,用心去工作吧,就像你不需要钱;大胆去爱吧,就像你从未被伤害过;纵情舞蹈吧,就像没有人观望。。。”
感谢生命与爱。
4、 曲曲折折地去探知一些未知的事物,总是怀着一份别样的新奇。 小巷里或许不经意中藏着一家别致的小店,其中织龙绣凤,彩线飞舞,叫人捧着那些细巧的针线活,爱不释手。 一座早已改颜换面的老校,唯剩那用大青石垒筑成的高高门楼,纹理清晰,端正雄伟,庄严的莲花碑座上刻了卧虎,门柱上盘绕着云中飞龙,皆活灵活现,在岁月沧桑里也不减威色,颇有气势。 这些,点点滴滴,掠过眼帘的偶然的风景,刹那的小小惊喜,都是平淡中有趣的物事。 要陶冶身心,修炼性情,惟有用眼搜寻美的事物,而将心灵之门——向黑暗的世界关闭。可事实上,这几乎不可能。 在直面真相与超脱解脱之间,人犹如在走一条钢丝绳,很难寻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5、 这个女人---茨维塔耶娃,她用生命写诗,也用生命恋爱。 每次,她都以一种“扑过去”的姿态——结果,吓跑所有人。没人能消受这样死亡般铺张的窒息、袒露、毫无保留——直至缺乏偷情应有的一些神秘与美感;何况,她越来越潦倒贫穷呢。一个穷困却又不够矜持或羞怯的女人,往往最难讨得欢喜。 她的心灵与意志在她天才与信心的支撑下,实在是强健而蓬勃的,爱火屡败屡燃,杜鹃啼血般淬养了诗神;这火于她仿佛永远不熄——那些男人,与她相比起来,实在软弱得紧。 其实,很多时候,男人是比女人懦弱的。虽然,他们确实有许多天生的长处与优势,女人们终其一生也难以超越。 到底,做木本植物好过做草本植物。除非,遇上一位很好的园丁。但与其仰仗园丁,何不好好浇灌孕育自身呢。 根在泥土里,越扎越深;花朵枝叶则沐暖阳,迎风雨,这方是一棵树的圆满。 [“你的事情——只有努力,因为每一种天赋都可能被断送。”——茨维塔耶娃《母亲与音乐》] 6、 雨声淅沥,夜色是在不觉中渐渐笼来,终于得静心读书,桌前一会,又偎在床头一会,手握笔,如往常一样把喜爱或需要的句子摘记下来,此时,怎样都是相宜的。 这才是所爱呀。 这样的静,缓缓沉下的清寂;不觉得冷,而是充实、安宁与淡淡暖意——如此状态最好,很难得。 喧闹的现时世界难免昏乱,很多时候,还是需自身沉静、专注,投身于比较“自我”的世界。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7、 有时候,突然在独坐的寂静房中抬起头来,忽然想知道,那些人,Ta们都在哪里,在做什么,过得好不好? 抱过尘封已久的电话薄,一个个拨过去——竟都没有声息。原来,已很久很久了。仿佛很长的岁月,笑语尚响在耳畔,浮云堆起,彼此却已失散,或许在心中念过:你可有想念? 辗转了许久,方寻到一位朋友,一听声音,都难掩惊喜:啊!我到处找你! 一直说到手机无电,竟记不得那些急切促促的,一下子涌出的许多话,到底是什么内容;仿佛只是,各自远去的日子,那些孤独的寒冷的成长的痛,那些难言的隐咽的伤,太多太多,仿佛都要在这一瞬间得到领会与交流:你有没有过? 原来,都是一样的。果真,尘世的痛苦与沧桑一样从曾纯真无邪的身上心上流过,没人可走得开,逃得掉。就这样成熟,又这样苍老,再被无边尘埃淹没。 原来,我们都在努力地寻找,拯救自己于命运的方法。枕边的佛经,追溯源头的探索,深夜灵魂的颤抖,还有往往最迫的,这活的求生与奔波,都藏着绵绵不绝的苦,与无尽的担忧。 别说凡体的罪,他摆不脱该受的一切束缚。 你可记得大漠里的沙女呢?风沙一日日吹来,她一天天的打扫,永不停息的动作,宛如宿命一般。这永不停息的跋涉,这生途。 于是我说,这个世界很难形容:一个客观唯物,一个主观唯心,很难用真理非真理一言概之,而是看待世界的角度,解释世界的方法不同——只看你何时何地需要什么? 所以还是要乐观的好。要坚强一些呵。 并没有人比你更明白,并没有人比你更多些勇敢,也没有人比你更有温柔的力量;所以,只有你自己去明白,只有你自己勇敢,只有你自己生出温柔。 8、 咽下寂寞,保持沉默,不仓皇茫然中去寻求倾诉的途径,其实是需要定力的。 寂寞刻骨,但在想要与人靠近时,却通常发现对方与自己并不在,常是完全不在同一思维地带,情感点上,甚至是背道而驰,近在咫尺却杳如烟尘,语言,更成为不断增添隔膜与曲意的负工具;或许到底是,每个生命独为本体,而身在情境、情绪的流动也是不同的。所以,于所谓爱中去寻求理解与被爱,通常会深感失落——终究还是寂寞。倒不如红尘中匆匆一顾,仿佛蜻蜓点水般从你我心尖掠过的,却是神灵相会的一闪灵犀。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爱玲这句,一言道尽。 所以,这般的心知神会——之后,便再也做不出什么记叙、议论、抒情。。。一概不行,心知,于是想要倾吐于笔端的欲望与手写功能,竟并废,化为“难言”的默然,与一说即错的唇齿间的辗转、幽回。 是望这流光逝水,不愿轻易留痕吧。这样的淡,好令随手拂去时轻一点,正如落花流水云卷云舒,无论来时如何艰辛,去时,皆无声消弭于无痕。 秋的气息已临,给友人发短信道:“北京的秋天来了。是老舍眷恋不舍却含泪辞别的深情的秋天,是周作人躲入苦雨斋仍风卷门户的肃杀的秋天,是志摩的低吟烟消云散的忧婉的秋天,是鲁迅长夜灯下燃一支烟斗遥望苍穹的荒傲的秋天,是林语堂画在纸上,那样温润如玉又愁肠欲断的熟色的秋天,是一个孩子捂住眼大声道“请给我美”树叶间光影流离的明丽的秋天,是今日我身在明日不复返的寂寥的悲凉的秋天,是永远的短暂的无声滑落指尖的秋天......” 这样的秋天呵。你可知,我爱这秋,一如我爱这生,这般难离又难言。...... 9、 好久没写字了啊。 堆积了许久的问题需要清理。而文字,有时徒劳增加紊乱,有时则是最佳梳理工具。 世界或许空了。 诺大的星球,有什么人,什么事是与你有关系的呢? 曾经的梦会破碎,骄傲会折损,可是,请保持尊严的姿态,因看到许多话语其实都文不对题——真正的话语未及吐露,灵魂已黯然死去吗。 跟前的人与事,与自己内心的真相,似乎都完全不是一回事。可想想,又似乎正是一致;也或许所谓真相,本来就是混沌?还是将错就错好了。也是,拿出来的结果错就是错,无论用的什么公式。 这流水因为太任性的奔腾,几乎找不到错的缘由——的确,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连错,甚而同情,都不合当初想象。 而要命的是,这双眼,已看到残酷的丛林法则,纠葛无休令人厌倦的阡陌纵横。 要说生活最缺乏什么,那一定是诗意吧。生存一定是生物界最不具有诗意的事情了。 而眼下人近枯涸,重压之下,是再造不出诗意来了。无法站在废墟上哄骗自己。除非,另去开辟生的源泉。可是,会有么? 且抱乐观信念吧。 喜欢那句诗:红楼相望隔雨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李商隐的,无缘由。 不要再与人相望,但这独自的路途,茫茫湿雾之中,惟愿得一盏雨灯,夜影里珠箔生辉。 10、 看了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补述《羊毛出在羊身上》,顺便重读了她过去的几篇小说。《多少恨》的感觉略似《十八春》,在现实破败里更衬出其柔美与忧伤,男女主人公亦如《十八春》里曼桢与世钧的品格,被一干灰色漂浮人影映着,犹如尘埃里剔透闪亮的珠玉,叫人觉得格外珍重,只是铺衍长而结尾匆促些,末了竟有赶作业的感觉。 大约是人老了,渐渐不再亲近那般金戈铁马似的情感征战, 也不再轻易被所谓惊心动魄所激惑,如此淡淡忧伤 ,因体味到人生莫大悲凉而渐渐转淡的无言,方觉得更贴近生活的真意——再惨烈的爱战,其实也是把原本贫瘠的诗意给浓郁化了。看看便罢。 但多年过去,又更觉出张爱玲的好来,是真的有天分,写得好。如《金锁记》这种为评论家们反复击赏的名篇,也不过如她的练手之作——某段时期专为研习小说技艺而写就。而她的心,并不特地藏在哪部篇章里的。她落笔虽在街头巷尾,其实却是个难得的大气的女作家。读她的散文随笔,会感到她体内其实住了一个甚为顽皮,天性有几分洒脱又渴望爱的小女孩,与旁人没甚两样,但她又一直活得那么独立,爽净,不肯倚赖于人——也是自小的教训——无人可倚赖,亦倚赖不了。 11、 “我欢迎一切.忍受一切, 历尽折磨也满杯欢悦。 我匆勿来到这片大地啊—— 就为了更快地与它离别。” “在世上我们都难免枯朽, 黄铜色败叶悄然落下枫树…… 生生不息的天下万物啊, 但愿你永远地美好幸福。” ——叶赛宁[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 叶赛宁与邓肯有过一次婚姻,二十四岁时自杀---果真是,匆匆而来,又匆匆与大地离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