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入疆不游吐鲁番,西北之行终有憾。” 
吐鲁番盆地地处新疆东部,东西长245公里,南北宽75公里,面积50147平方公里,其中约有4050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以下。盆地北高南低,阳光辐射强烈。由于四周高山环绕,热量难以散发,因而形成了干热多风的独特气候环境。夏季盆地中心气温高达摄氏47.6度,甚至有过摄氏48.9度的记录;地表温度多在摄氏70度左右,个别时候竟达摄氏82.3度!所以,历史上把吐鲁番盆地称作“火州”,民间有“沙窝里烤熟鸡蛋,石头上烙熟面饼”,过去还有“县太爷蹲在水缸里办公”的传说。 
吐鲁番盆地的热以“乾”著称,风因“猛”而传名。年均降水量仅16毫米左右,而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春季是盆地的主要风季,常有八级以上大风,十二级以上的飓风也时有所见。处于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县素有“风城”之名。 
闻名遐尔的火焰山,犹如一条火龙,东西横卧于盆地中部,长约100公里,最宽处10公里,海拔851米。其出露的地层以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二纪的砂砾岩层和红色泥岩为主,颜色赭红,坡面上又有道道沟壑,斜阳之下,青红相间,宛如条条火焰。明人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围绕着火焰山虚构了一连串生动有趣的故事,使火焰山扬名五洲四海,年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  
唐僧师徙西去取经,被火焰山所阻。孙悟空得知当年己结拜的大哥牛魔王之妻罗刹女有一柄宝扇,能够灭火,就去求取。不料,罗刹女记恨孙悟空伤了自己的亲子红孩儿,不但不肯借扇,还用宝扇将孙悟空扇到半空中。孙悟空借了灵吉菩萨的定风珠,又来到芭蕉洞,并变成小虫钻进了罗刹女的肚子。罗刹女吃痛不过,只得答应借扇,但却借给了一把假扇。 
孙悟空借到了扇子,兴高采烈带着八戒去灭火。哪知,扇子一挥,风声到处,竟是一溜火光。那火越扇越大,遮天蔽日。直烧得八百里方圆寸草不生,鸟兽不存,火光冲天,烈焰腾空。后来,又经几番周折,孙悟空才借来了真扇,扇灭了火焰。) 
葡萄沟是火焰山中的一条小沟,南北长8公里,最宽处2公里,一条小溪流贯其间,两侧山坡全是层层叠叠的葡萄架,花果树木点缀其间,村舍农家错落有致,山坡高处还有许多独特的“晾房”。夏日至此,暑气顿消,在酷热难当的吐鲁番,此地真是难得的旅游佳境。 
艾丁湖是我国的最低点,其水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湖底浅平,深的地方约有1米。湖盆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8公里,西部尚有积水。湖水苦咸。矿化度每升高达200克。由于千万年来强烈的蒸发、浓缩,在湖底及附近成了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矿。 
由于雨雪奇缺,吐鲁番盆地自古迄今均靠水利灌溉。“坎儿井”这种奇秒的水利工程便成了吐鲁番独特的人造景观。它是在地下开挖引水渠道,把地下水巧妙引出地面的设施,由直井、暗渠和明渠组成。直渠与暗渠相连,暗渠与明渠相接,地下水通过暗渠、明渠引入农田。挖井、开渠掏出的泥土就近堆放在井口周围,形成一座座火山喷口似的小丘。从空中俯视,许多井口连成一线,整齐壮观。更为有趣的是严冬井口热气腾腾,夏天又凉风习习,坐在井边,可解行旅之暑热。 
长年的风沙流动,形成了盆地内沙漠。库姆塔格沙漠位于鄯善县城南,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又由于交汇的风向作用于沙漠,形成了高大的金字塔形沙丘群,极为壮观。现已辟为旅游区,游人无须长途跋涉,便可饱览沙漠浩瀚壮观的景象。 
在漫长的实践中,吐鲁番人发现沙漠中晒热的沙粒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每逢盛夏,患者纷至沓来。他们搭起遮挡赤日的简易帐篷,将患病部位埋入发烫的沙中,尽情享受集热疗、按摩及磁疗于一体的“火洲沙疗”。那情景酷似海滩上的日光浴,可谓吐鲁番一大奇观。 (另:4月29日,新疆吐鲁番葡萄沟达瓦孜风情园内新建成不久的新疆最大馕坑首次烘烤食物。该馕坑建在山坡上,高8米,直径10米,不仅能打馕,还能同时烤制一匹骆驼、两头牛和十只羊,可供上百人同时进餐。) 

[此帖子已被 雪莲花 在 2005-7-1 10:18:5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