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7 20: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救篇
没有危险的世界是没有的,更不是在野外就比在都市里危险大,我们只有勇敢的面对一切厄运和灾难,并且用科学的知识对付,希望之星就将始终照耀着我们.
自救要旨
在野外不论发生什么意外事故或者危险处境,最首要的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调整好自己及其全体人员的心理状况。稳定心情,切勿慌乱、紧张、沮丧。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想办法一定能够自救而脱离危险。无数的历险故事都说明了一点,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无价之宝。
自我调整:当个人或群体遇到了危险处境或事故,多数情况下人们总会因情况的轻重出现紧张、慌张,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惊吓、恐惧、沮丧、失望等情绪及心理状况,同时其生理会相应出现出汗、心率及呼吸加快、少数肌肉痉挛(非受伤者)、内分泌失调等。如果这些心理及生理状况不及时调整,严重的还会出现精神问题,如意识反应迟钝、错乱及失常等状况。这就考验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于平日的修炼和培养。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
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处境及困难,都会以平静的心情对待,从而才会冷静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从容的处理问题。必须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首先得靠自己的自我调整,不能依赖别人或“上帝”,如果大家平日的修炼不够,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一点,如果想走出困境,只有冷静的处理才有希望。
群体调整: 如果是集体遇到上述处境及事故,不仅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积极的调整自己,同时还应积极的帮助其他同伴进行调整,这时做为领队或队长的人,尤其要更快的进入情况并首先调整好自己,还应主动的安慰受伤者,并以自己的坚定信心去鼓励和感染其他同伴。要使全体队员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在这一时刻一点不稳定的思想情绪及精神状态,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他队员进行自我调整。如一个人老在哭哭啼啼,肯定会给大家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反之,如果全体队员都信心坚定、冷静并相互鼓励的对待困境,并积极的处理困境及事故,那么,这支队伍战胜各种的困难险阻的几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在这时,还要注意的是服从大局,服从指挥,精诚团结,统一行动,相互帮助。不能搞个人主义和分裂。意义不统一时,可以充分讨论,但仍由队长集中意见进行决策。一旦决定必须无条件服从。 人体潜力:大家可能知道,人在绝境时,只要他有相应的心理素质,会发出令他自己都难于想象的人体潜力,人体潜力是人在非常情况下对危机的超常应付能力,如耐力(体力),耐饥渴,耐寒热,耐伤痛,超常速度,超常弹跳,战胜恐高,超常平衡等超常的人体潜力。如果能够正确的认识人体的自然潜力,并在危机时适时发挥,就会发现人能够对付的困境的能力是很强的。 天无绝路:在认识人体潜力的同时,还应当学习一些基本的自然知识,如气象气候,自然地理,水文知识等,要信奉“天无绝人之路”,一时的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是有时间限制、条件限制和有办法处置的,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应当灵活、及时的规避灾害的风头和紧要时刻,学会忍耐、规避、寻路(逃离危险)等自救方法,还应当积极的向外界寻求救援和等待突然出现的人间奇迹,总之,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尤其是好人。
心理暗示:望梅止渴是古人的一种心理暗示,在户外困境、危难等情况下同样须要应用必要的心理暗示来提供、保持队伍的斗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希望,这种暗示应当作得巧妙并恰当使用,这些暗示多数是将不明确、甚至是无中生有的希望告知大家,从而“欺骗”大家为自救而努力,其根本目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希望,而不能放弃努力,走向绝望。 困境处置: 在野外旅行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境,如迷途、缺水、断食、断路、山火、寒流等情况,如果不懂得一些应付知识,就会扩大危险以至发生生命危险事故。 1. 迷途预防与处置: 在野外旅行迷途、迷路是常见的事,尤其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道路稀疏、大雾天、风雪盖路、又由于没有或缺少参照物时,迷失道路及其方向就难免发生。当出险迷途时,全体人员不要慌张,收拢队伍,集体商议对策,要特别注意:一是不能无计划、无具体要求、过多的分散人员探路;二是不能在夜间探路、夜间探路危险很大;三是大雾、大雪天、大风天均不适合探路,应当待天气好转些再进行。
并采取和注意以下方法:
(1)多问:在野外旅行千万要多问,多向当地的农民及其有关人士了解道路情况,尤其是要了解前方的岔路、参照物的有关细节。就是说要事先想到前方道路的情况,而不能到了岔路才发现找不到问路的人。不耻下问是非常重要的事。它会使你少走弯路。
(2)标记:当发现前面的路已经变得模糊或复杂时,这时有必要开始做标记(路标),以便在迷途时可返回原处。标记可以在树上、路边、灌木丛中做。并且要统一、明显,易辨别,易保留和个性化。
(3)识图:外出旅行要在事前大家一起研究当地的地图,对所去地方要有一定的初步认识,知道出发地与目的地的方位情况,如目的地在出发地的西北方还是东南方;沿途的海拔高差变化;村庄的分布情况;河流及道路的走向;有无重要的地理特征(瀑布、溶洞)或标志等。并且在旅行途中抽空进行对照。经常的对照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识图及辨向能力。
(4)辨向:一旦发生迷途,首先是寻找地理参照物,如山峰、溪流、村庄等,并根据参照物再参考地图、指南针进行判断。
如果在丛林里(因人的视野受丛林的遮挡)就必须攀上高处或树上了望。
如果再不行,还可以将目前的位置定为基点,由一人守候,分出四人分别持指南针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定时间(15分钟~30分钟)进行寻找参照物及道路,一般总能找到参照物甚至道路。但注意的是,外出寻找的人都必须按预订的方向行动并严格按时返回。
如果终究未找到参照物,最后的办法是返回一处自己最后的记忆(标记)点,“迷途知返”嘛,重新开始行进。
如果找不到标记,只有凭记忆的方位借助指南针沿来的方向返回。
不要冒然的继续前进。如果没有指南针,可以借助星象、树的年轮、日月等各种方法来辨别方向。
在不能确定方向的时候,自救最简单的方法是向低处走、顺水流走、顺电线走(在不可能观察其任何参照物的情况),这种方式往往会遇到陡坎或悬崖(形成瀑布)等险要地形,故必须万分小心,最好有登山绳、安全带、下降器及绳扣等专业器材。
(5)标记方法:道路标记是为了原路返回或给其他后人提供指向的特定记号。在专业的登山探险中,必须带上专门的标志杆及红绸。而一般的野外旅行可以利用自然之物设置。
如果在树林或竹林里行进,最好在树杆或竹竿上刻记,这样可以保持长久,当遇到岔路或道路模糊时,应及时的刻作标记,即在岔路的树杆与眼睛等高的位置上,刻一条与所去的道路方向平行的槽,或者是面向与所去方向垂直的槽(返回时易于发现,)。如果作标记的树在树林中不易发现,还需要在树上系上一条红色的绸布之类的东西,以便寻找。
在没有树林的环境下作标记一般采取用石头。选择从大到小的3到4块石头,大的放在走向的起点,依次将小的指向前进的方向(注意要将石头放在道路的外边,不要放在路中间,那样会被不知情的人或动物移动。
同样,在道路上也不适合用放树枝、划线等方式指向,这既不长久,也易被移动或改变。
如果是在雪地(雪原)里,就只有插标志杆的方法指向,标志杆可以用竹竿、木杆或铝合金杆,杆的长度应当在1.5~2米,杆顶要固定一段红绸布,杆的埋入深度以比较稳固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