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 拉萨 晴 清早,大宝和小宝去日喀则,留给我们一根晾衣绳,可能是想让我们每天用绳的时候能想她们的用意。 中午,头顶烈日,去哲蚌寺—西藏的“神学院”,因为是“学府”,不同于布达拉宫那样的“机关”,哲蚌寺更贴近自然,周围群山连绵,寺庙前有清清的小溪流淌,更绝的是,有一玛尼轮就建在小溪上,利用水流玛尼轮日夜不停地转动—它转动一圈就表示信徒念了一段经文。其建筑布局也类似于布达拉宫,一样是依山而建。壁画与大昭寺、布达拉宫一样,布局、勾线、用色大同小异,都装饰性很强,刻画精细,全是细腻柔美的风格,这和它粗犷自然的建筑到是很强的对比。 宏大的庙宇,空旷、寂静,穿行其间气喘吁吁,不时也有难闻的气味窜入鼻孔(可能是因为寺庙的喇嘛多,厕所盖得到处都是);看过好几间庙宇后,只听得劈劈啪啪的声音冲了过来,就好象放鞭炮,远远看去,原来是上百名僧人正在辩经! 30/7 拉萨 明天就要出发去阿里了,弘一和我用了半天时间购物,吃的、用的装了一大袋。由于阿里的平均海拔就在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我买了一套秋衣。回到房间把登山包塞满后,还有一大堆食品,只有用大袋子装上,忙完这些“后勤工作”后就无所事事了。 泡上茶,坐在亚宾馆的小花园中,头顶是白底蓝花的布幔,前后都是灿烂阳光下的花草和生机盎然的树木,经过精美装饰的三层楼的客房,是它绝好的背景.不时经过的各色人等是它零星的点缀。说到人,这里是“联合国”:意大利人在看书,德国人在修自行车,英国人和弘一在下中国象棋,韩国妞在吃香蕉,小鬼子路过时和熟人哈腰打着招呼,印度的胖女人在一边的长凳上发呆,望着院子内忙进忙出的人,品一口杯中的大别山绿茶,吸一下周围绿色植物制造的氧气,在拉萨的响晴丽日我感到了“安逸”。 这家宾馆老板、服务员都是藏民,有洗衣服务(收费),洗好后需自己到衣堆里找;我们住了四天,只交了第一天开房的钱,一直也没有人催我们交房费,我们三台车的包车费有一半需回拉萨再付,一万八千多都存在宾馆,服务员居然说不用打收条! 昨晚的一家藏民也让我感慨: 晚餐是十点多,一家川菜馆,老石、弘一和我点好菜都想到要喝青稞酒,四川老板嫌麻烦,推说太晚买不到,我不信,出店就问“借问酒家何处有”,问了好几家藏餐馆都说没有了,还有的打烊了,我不甘心,来到一家开着门的餐馆,也许是要打烊了,老板一家老小围坐一桌正在吃饭,见我进来,老板娘起身,我问她有没有青稞酒,她见我两手空空就让我先坐下,就让她女儿拿出一瓶可乐,里面还有半瓶没有喝完,小姑娘有些为难,老板娘让她倒进一个大碗,又用水冲了几遍空瓶后才要女儿出门替我去买青稞酒,并跟我说:坐一会儿马上就来。她倒来一杯青稞说:边喝边等,干杯!连干两杯之后我也不好意思喝这免费酒,同他们拉拉家常,好一会儿小姑娘抱着瓶子回来了,1.25升的可乐瓶装满了青稞酒,只收了3元钱, 我会永远记得这瓶青稞!
31\7阿里之行 中午从亚宾馆出发,公路边就是拉萨河,我们车队也就沿拉萨河顺流而下,过曲水后就开始溯雅鲁藏布江而上.一行 十五人,加三个藏族司机,三辆丰田62型越野车.计划划天黑前赶到日喀则.沿雅江的中尼公路[中国__尼泊尔]算得上进 藏以来遇到的最好的路.一路上阴晴不安,路两边山峦起伏,风景在眼前变幻. 日喀则在藏语中是"土地最肥美的庄园"的意思,年楚河在此汇入雅鲁藏布江.山脚下成片的平地是绿油油的青稞, 高原的风在四处传递快要丰收的喜讯,路旁的藏式民居因有一簇簇的树的衬托也显得整洁和幽雅,草地和山间是成群的 牛羊,牧人坐在马上不知是在放牧还是散步,最快乐的恐怕是鱼鸥了,累了就聚在水边小憩,饿了就冲进水里叼鱼吃.水 面上翩翩飞舞的那是它们餐后的舞蹈吧. 右边连绵不断的群山就是冈底斯山脉,它和边境线上的喜玛拉雅一起围成了一片藏南谷地,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 在此徘徊,丰富的降水浇出了眼前的江南田园风光.每年夏季就是它的雨季,在藏南,因海拔低,有降水就变成了粮仓,在阿里,海拔均在四千以上,不毛的荒原,加上下雨....上路之前已经打听过,知道前往阿里的路很 难走,以致没有司机愿意单车前往.虽然我作了最坏结果的心理准备,也相信"吉人自有天相".但还是在心里默祷:请佛 祖保佑,请众山神保佑,请各大活佛保佑...保佑我们一路平安,人人平安. 进日喀则市区天色阴沉,扎什伦布寺早已关门,我们直接来到桑珠孜饭馆,要了最便宜的三间,我和服务员还价,每 人三十.安顿好床铺,每人四圆沐浴更衣后,饥肠辘辘,我和弘一叫上老石,婆娘一起找酒喝,酒足饭饱后天也黑下来了. 1\8 受大宝之托,昨晚取回了她们遗留在招待所的身份证.(丢三落四也是高原反应的一种).今晨,天下着雨,邮电局九点
钟开门,我匆忙吃完早餐,冒雨准时赶到邮电局一打听:特快专递到拉萨需三天!唉.反正她们去羊卓雍错,回到拉萨也是 三天后.由它慢慢走吧. 登车出发,继续西行,不一会儿就开出了城区.雨好象下大了,泥水从山坡趟下,冲过路面汇入雅江的急流,车在泥泞的 山路上疾驰. 雅江乱流不分东西,荒山有路怎辨南北. 中午到拉孜已是烈日当空,在尘土飞扬的拉孜镇上,闻名已久的"拉孜刀"难觅好货. 8时左右,夕阳西下,车停桑桑,每个人都饥肠辘辘.小饭馆的四川老板帮我们买来半匹羊只用90元,但加工费要60!从 拉孜一路过来都是荒山,一棵树都看不到,这里做菜是烧汽油.有羊肉吃,60就60吧!我跟老板说加上箩卜,一半红烧,一 半炖汤. "客栈"房间很小,都是3,4人一间,床头挨床尾,中间围成的空地刚好放我们的大登山包.昏暗的灯光随着发电机输出 功率的变化而明明灭灭,床上的被子黑乎乎的,摸在手上是潮的,我们都拿出睡袋---从今以后天天要用上它了吧. "客栈"周围有十几户人家,也许是海拔稍微低一点,这儿有大片的沼泽 .藏民赶着三头牦牛,雄纠纠地从门口的大路 走过,路边的狗欢蹦乱跳,几只羊慢吞吞地在草地上边走边吃,天上飞来的大老鸦带来了乌云,雨,又下了起来. 吃羊肉的时候又来一帮人,转山返回,脸上,身上都是灰,还穿着羽绒服,十几辆的越野车外加一辆东风物资车的大车 队,只回了两辆,据说是陷车了.让他们先回 准备晚饭.其中一个江苏小伙子说:路太难走!转山更难!用了两天转山,走 出来的时候他快要虚脱!据他说转山的路上就看到死去的转山藏民,沿途的野狗就等这样的大餐!原来他们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我在家看过杂志上的活动安排,估计参加的人都和眼 前"小江苏"一样,身体素质承受不了高原上的行走!---但他说的公路难走车,恐怕是以后最大的问题. 我也不相信他满口跑火车地宣传"野狗吃人",何况也造成了我们这边一些人的恐慌. 半只羊做成了两大盆,一盆清炖;一盆麻辣红烧.十八个人,不多时就吃完了.懒得坐下听这"小江苏"的历险记,回房想早些休息.但上床后燥热难当,掀开睡袋就挨冻,合拢睡袋就发燥.真是"冰火 二重天"哪! 2\8
冒着细雨又上路了. 上路不久我们的车就陷在泥地里,这时雨也小了.一缕阳光从云层中射出,一弯彩虹浮现在我们车的左前方!大家都 跳下车抢着照相,摄像.这儿是一片开阔地,地面除了草地就是泥水坑.四周是山和笼罩山的云层,彩虹在阴暗的云层的 衬托下非常清晰绚丽!是否预示我们阿里的行程有美好的结局呢? 雨,断断续续.路,很难定义是"路",只能说是区别于山坡和草地的乱泥.本来就坑坑洼洼的乱泥路被雨水一淋,被山 坡的泥水一冲.满目都是泥浆和水坑,好在我们的藏族司机次仁显得驾轻就熟.但盘旋的山路是危险的:一辆车宽的泥泞 路在山腰蜿蜒,向上望是酥松的泥石山体,随时会有被雨水冲刷下的泥流和石块,向下看是浊浪翻滚的雅鲁藏布江,江边 全是棱角分明的乱石.由于雨水的冲刷靠江的一側的路基很多塌方,车只能紧贴着山坡走,这时整个车就向山沟的江中倾斜,最让人揪心的是加油时在泥地的侧滑,我们次仁的车四驱只剩后轮两驱,当车尾向路边侧滑时,感觉我们会甩下江去 . 接近中午的时候,前面的山路停满了车,出桑桑后还未曾见过这多车:一字长蛇阵地停了几十辆车.据其他的司机讲:前面泥石流把路冲毁了,昨天就开始堵在这了.反正肚子也饿了,我拿出炉具,丁烷气罐和套锅,到出从拉萨带来的桶装矿泉水;一会儿水就在锅里翻滚,放进方便面,弘一撬开罐头,不多时香喷喷的中餐就好了.吃完之后,车队还是不动,对面也见不到来车.顺着向前走去, 路面是山体滑坡的乱泥,一辆车已陷进.对面的来车也有几十辆.其中还有<中国国家地理>的车队.很多的司机和坐车的 藏民都很热心,我们一起填石块,铺杂草,推车,再陷,再填,再推...终于用了六个小时通过了这三公里的乱泥路! 一路盘旋,车终于到了海拔4926的切拉山口,司机次仁口里在小声地说:索索,索索.我是不是也应当带上"隆达"[印 有经文的纸片]在山口扔一把呢?站在山口的冷风中,望着前路看不尽的群山,山神会保佑我们吗? 晚上九点,天色黄昏[这边和北京时间有明显的时差]我们来到一个边防检查站.验证过关就到了萨嘎. 萨嘎虽然是一个小县城,但只相当于内地的一个小镇或是一个村庄.好在它是出了日喀则后第一个可以洗澡的地方 ,也是一个可以打电话的地方.过了拉孜手机就没信号了.他们都等在电话旁,轮流着向家里报平安.我们吃过川菜,喝过白酒后,就可以享受热水淋浴了[汽油烧热水,每人十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