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46|回复: 4

[次创]风雪神农架

[复制链接]

274

主题

427

回帖

6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1921
发表于 2003-12-19 1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是根据朋友几十万字的文字整理出的神农架穿越

他的文章里深入地描写了胡振林、张金星等一些为保护动物、探索科学默默奉献的英雄,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个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白痴的社会,这样的人物总是带了些悲壮。

但我,是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反映他们的,我的工作只是逗乐的,逗读者乐。

可怜的城里人,今天,你白痴了没有?



风雪神农架

一、官封

从十堰游神农架到宜昌的方式很多,可以坐中巴车,长途汽车站每天8点都有一班经房县去松柏镇的班车,起晚了也不要紧,可以坐车先到房县,房县去神农架的中巴也不少;或者,你干脆弄辆自行车,够威猛的话,一天就可以骑到秭归,从现在神农架腹地的自然保护区大门所在的鸭子口,到屈原故里秭归,因为是一水儿下坡,单车一路狂奔轻轻松松,真不算远。

这次,我们玩了回新鲜的:徒步穿越神农架,你们问动机是什么?我外号叫“傻蛋”,我傻,我乐,我喜欢傻乐,这理由足够了吧?同行的是老友小税,小税倒不傻,平时精得跟猴似的,只是被我一番鼓躁,脑子变得晕乎乎的,以为犯这种傻真的有什么特伟大特牛B的意义,于是乘着他脑子晕劲还没过,我赶紧扯着他上路了。

十堰过五条岭翻柳树垭到房县101公里,中巴跑了三个小时,乍到房县,眼睛猛得一亮,县城位于这片茫茫大山中一个罕见的大盆地上,农耕条件极其优越,真的难以想象在这山苍苍水茫茫的壑丛中能有这么大的一块平地。

从房县城继续向南,我们开始进入神农架山系。

鄂西北大山深处的神农架,被誉为“华中屋脊”,平均海拔1700米,主峰神农顶与三峡工程大坝坝址直线距离仅一百多公里,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三千米以上山峰有6座。

破中巴在灰蒙蒙的大山间盘旋了五、六个小时,终于把我们带到了房县的上龛小镇。这已经是个没有什么特色的小镇,虽很偏远,那种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楼房也还是盖了不少。我和小税不咸不淡地各吃了一碗面条,背起大包走向神农架地界。

离开小镇,我们沿铜岭河谷走向神农架的官封方向。——我们这次的计划就是要远离公路,专往没人的地方钻,就是要走那些真正的人迹罕至之地,以体现我们越傻越乐的精神。

刚下过小雨,早已废弃的乡间公路一片泥泞,找个歇脚的地方实在不容易。又继续前进了十多分钟,路边出现一片青草坡,我不管那么多了,一屁股坐下,让大包先躺好,再仰面朝天躺在大包上,擦干大颗大颗的汗珠湿润的双眼。

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水边逆光下的片片金黄耀眼到令人心动。

继续前进,时断时续的小雨完全停了,天色亮了起来,前面的山色也看起来要比跟前的更加苍翠。路边的麦苗正在吐翠,绿油油的,山坡上是一些无名的花儿默默点头微笑,一切都显得令人心旷神怡起来,只是大背囊仍显得是那么的沉重。

在从上龛走向官封那个时阴时雨的午后,我和小税越走感觉前面的山越大,转过一个弯,前面总又是一个弯,在山里总是这样。那天,地图上标注的大约6公里,我们走了将近3个小时。

到达官封乡的时候,我和小税都大汗淋漓,气喘如牛。

官封没有旅馆、饭店之类的所在,晚上,我们借宿一户农家。

找到“官封鱼洞”,没想到它那么不起眼,就在乡政府下面的河边,吊桥对面的草丛里;所谓“鱼洞”,其实是一条流向紫竹河的地下暗河的出水口,洞口绿草杂生,与河面平齐,水流清冷透亮。

这个“鱼洞”,传说竟然是在每年的第一声春雷响过之后,就开始翻江倒海般涌出大量鱼群。

当地人告诉我们:出鱼是实实在在的事,八十年代还有过。只是,这一、二十年了,再也没出过了,鱼洞,已经完全成为了传说。


二、鸾英古寨

第二天,傻蛋徒步计划是考察鸾英古寨和紫竹河峡谷,离开官封,从一片农田爬上山坡,过两户粉色桃花和洁白梨花掩映的农家,前行不到一里地,天地陡然变窄,我们俨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峡谷在我们眼前猛得收成一团,紫竹河两边的山体这时全变成蓝幽幽的青石,直溜溜高耸入云。

一直平静和缓伴随着我们的紫竹河水,这时在峡谷里也显得神秘起来,在峡谷底部一团团凝成个个大大小小的深潭,色彩幽深变幻,发出不明不白的光,冷峻而默然地迎接着我和小税茫然的眼。

空气也骤然清冷了许多,正走得汗流浃背的我们顿感凉意,神清气爽。

山路在山崖的一侧蜿蜒向上,曲折而湿滑,我们不得不收回四顾目光,集中精神盯着脚下,小心翼翼前进。看得出,好几段都有人工雕琢过的痕迹,并且年代久远。青石上时时布漫青苔。

越上越高,走到半山腰,一座石门挡住去路的时候,整个古寨的格局就能基本看得清清楚楚了。石门高约三、四米,宽一、两米,顶部呈半圆形,前后左右仔细看了半天,没有发现一个字。

石门的里边,山腰突然凹进去了一些,就着这点凹处,两边各伸出石块砌成的墙,高处有三、四米高,断断续续蜿蜒有数百米。

站在石门四顾,套用一句老话,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冷兵器时代那绝对是这样。——从进入峡谷开始,就是山岩壁立,天空成窄长一片。对面的陡壁看来也就在几十米外,感觉似乎触手可及。

对面山腰也是同样的石墙。两边这么一夹击,要想攻上来,堪比登天。

从石门往前不远,石墙通道里面的崖体上还有一个天然的石柱,上下与岩壁相连,传说就是当年薛刚以及他老婆纪鸾英拴马的地方,故称“拴马桩”。

石门的这边是鸾英寨,对面山腰是薛刚寨。这里是神农架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最为壮观的古寨。

关于古堡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古堡不远处有黑龙洞,洞附近的黑龙村,就是唐落草英雄纪鸾英生长的地方,她占山为王以后,就是在这里修寨自卫,后来才到大九湖与反武则天的名将薛仁贵结为夫妻的,故名“鸾英寨”。

从鸾英古寨往前不远,就是黑龙洞。
黑龙洞其实也是一个地下暗河的出口。
黑龙洞洞口比官封鱼洞要高一些,水流下面奇怪的草儿和青苔就象镶嵌在水晶里,让人直想抚摸。洞口边上竟然生长着一片兰花,排列得也很规整,组成一个阵地,可爱极了。

山道一直沿着紫竹河向上。

正是仲春时节,山道旁不时有无名小花,五颜六色嘻嘻哈哈地开着,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有,这毫不夸张。当然,绿的那是叶子,哈哈。

在那个时而清爽秀丽时而阴森恐怖的紫竹河峡谷,我们走得一直都非常艰难,背包总是象山一样沉重,压得人气喘吁吁。虽然天气一直时阴时晴阴阳怪气还落了小雨,但我们一直是满头大汗。我们的招数就是多休息,那天基本是三百米一小休八百米一大休。

刘玄兵就是在我们大休的时候赶上我们的。他刚从乡里办事回来,看到我们就很热情地凑上来给我们散烟。当时,小税正在草地上闭目养神,我正专心地研究地上一只红色蚂蚁到底是公还的是母?两个人都没有发现他的到来。不过,我们能够原谅自己失察,这是一个好猎人,有着走路轻手轻脚的基本功。

刘玄兵和我们聊了会,就很自然地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去做客,说他家所在的塔坪村不远了,一会就到。

走着走着,刘玄兵却突然停住不动了,上前一问,他指着我们头顶的悬崖说:“好像是金钗!……”这金钗说起来可有点神,是神农架一种非常珍贵的稀有药草,全名叫金钗石斛,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严格,药农们传说:凡有金钗之处,必有神鸟飞鼠守护。恐怖的是,当采药人从悬岩顶上用绳索把人吊下来采摘时,飞鼠总会用双翅撞断绳索而使采药人坠岩身亡。

资深采药人刘玄兵先生证实了这种说法,采金钗的时候,遇到飞鼠的攻击那是常有的事。

由于金钗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稀少而又不易采摘,因而显得格外珍贵。飞鼠的习性是喜欢活动于悬崖峭壁之间,它的粪便也是一种名贵中药,称“五灵脂”。飞鼠特别喜食金钗,而金钗又靠飞鼠的粪便提供养分生长,二者相得益彰。——采药人为了获得金钗,往往要冒着生命危险从山顶顺着绳索滑下悬崖,飞鼠为了不使自己的天地受到侵犯,就会奋力向人冲击,有时还会咬断绳索,不少采药人为获得金钗而葬身山谷。所以,药农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采摘金钗时,就在绳索外面套上竹筒。

到了塔坪村,在刘玄兵家住下,在村里到处乱转中,倒也有不少发现:

民间传说中有炎帝神农氏初降人世“九井并出”之说,而在塔坪村,也真还有九口古代的水井,有几口现在还在使用。

我们在塔坪村听到的在我们看来最为神奇的事情是——三组村民阮瑞德,起码有120岁了。村民们认为此言不虚,因为在他们的父辈甚至爷爷辈的印象里,阮瑞德就一直是个老人。

三、燕子垭

今天的傻蛋计划只是从塔坪村走到燕子垭。

塔坪村人跑一趟燕子垭也就几个小时的事情。我和小税出发的时候还不到12点。

走出阡陌交错的村庄,开始爬山时我们很舒服,总是走不远就有山泉和小河,总有很好的水补充。虽然一直是大上坡,我和小税走的都不轻松,但一路上走累了就停下来休息看风景,拍照片,眼前还算美景如画,飞泉流瀑,松涛鸟鸣……一切正如预想的那样惬意。

两、三个小时以后,到了半山腰,我们坐下来休息,吃了些压缩饼干。

继续往前的路更加陡峭,自然,我和小税也越走越气喘。越往上,林子越密,也凉爽了许多,但坡度也是越来越大。坡是越来越陡,山高了,林间也见不到水了。口干舌燥,我已经是变得走个十米就要扶着树干站一站,走个几十米,就要坐下来休息,背上的大包,越来越象大山般沉重,直往下坠。

临近山顶的坡度已经是七、八十度的样子,看到垭口的时候,我更加觉得身体不听使唤,只剩一口气了。真是全凭着精神力量走完了那陡直的最后几百米。终于爬上公路的时候,我一屁股坐在路边的水泥墩子上,足足有一根烟的功夫不想说话。

燕子垭现在已经开发成旅游点,号称燕天风景区,主要由燕子垭与天门垭组成,食宿也还算方便,今天的歇脚点就是这儿了。

燕子垭的名字来源于附近的燕子洞。在东北距燕子垭口1000米的半壁上,便是闻名遐尔的燕子洞,洞的主人是短嘴金丝燕。这种金丝燕是古老的海洋金丝燕的变种,神农架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失掉了侯鸟的特征。

从燕子垭俯瞰,塔坪村在遥远的深深谷底,很虚无飘渺的样子。

云雾在谷底飘来飘去,不时掩映依稀可见的几间渺远农舍,真有一点仙境般的感觉;那雾渐渐变化着:先是从谷底的塔坪村方向涌起团团白雾,很快升起如奔腾的江河。越生越多,奔腾咆哮,峰峦在云海中时隐时现,绝对是变幻莫测。最后铺展成白花花的一片,继而随着黄昏将落的太阳瞬间瞬间地变幻色彩,那美景真是舒服死了爽呆了……据说,运气好的话,这里还可以看见“佛光”。……不久,云雾又扑面而来,没容我们怎么愣神,就包围了我们。四周很快就是白茫茫的一片,能见度只有1、2米。赶紧趁这雾吞了我们之前,跑回了住的地方。


四、冰挂画廊

这一年冬天,神农架的雪并不大。

第二天清晨,站在燕子垭顶抽着烟,我漫不经心四周环顾。远处灰蓝色的树丛和迷朦白雪无序相杂,随阳光流动变幻色彩,却是一直都显得深而凝重;近处阳坡的雪都化了,阴坡的雪还都是深不可测,泛着冷冷的光。

阳光穿透云团,嗖得透出一股,照出一片橙黄,缓缓平移,默默无语。一会儿,云彩又盖过太阳,一切又恢复冬日的迷蒙,四周又笼罩起淡淡的清灰。他们在天上一定玩的挺开心的,我想,神秘的神农架“野人”,一定就躲在密林深处的某个角落,那东西就在附近,冷眼看着我们,他们越来越不愿意见我们人类了。

吃了早饭,我和同伴踩着燕子垭口吱嘎吱嘎作响的满地冰凌,走向红坪画廊。
早起的山风清冽甘爽,令人头脑清醒神清气爽。
心情好极了,我和同伴雄赳赳气昂昂迈开大步,脚下咔哩咔嚓,心里密糖似的。路边崖壁的凹处必有冰挂,一柱一柱的,大的有碗口粗,晶莹剔透,水晶般的招人喜欢。

这冰挂真是漂亮哇,大的有碗口粗,小的筷子般细,被阳光和流水塑造成各种形状,看着有的象动物有的象植物,也有象山川和人们的,总而言之,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力,随便遐想去吧,阳光照来,还会变幻点颜色,看起来就更美了。动几步,甚至就动几厘米看,换个角度,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哇!爽啊!……凡是山道拐弯处,必有冰挂。一些阳坡的山水富积处也有大块大块的冰挂,高的有上十米,蜿蜒有百米长。有点壮观啊!

从燕子垭到红坪一直是下坡,这个三月底的冬日,没有风也没有云雾,太阳也照得人暖洋洋的,刚开始走的两、三个小时,冰挂很多,阴坡的转弯处雪也很厚。越往下,气温越高,衣服一件件的脱,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已经一点雪都没有了,恍然到了另一番天地。

我们这天走走停停,玩得很轻松,反正不远,丰衣足食,饿有压缩饼干,渴有水壶里的水,赶天黑到红坪镇就是。

目前,神农架一般游客能够到达的风景点,一般都在公路沿线,这两年,横贯神农架的209国道已经铺成一水的柏油路面。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路面上也突然冒出了很多的拉客的小面的,价格也还算公道。一路上,碰到我们总会停下来,而我们总是婉言谢绝。他们很是有点疑惑,这两人是怎么了?是不是犯傻?因为在神农架人看来,我们现在徒步的燕子垭到红坪的山道没有什么好看的。从红坪继续沿209国道向前,那才有点景致。——那里号称红坪画廊。

走走停停,傻傻乐乐,黄昏时,我们才赶到红坪镇。

红坪镇正在大兴土木,整个镇子正是一个大工地,虽然还正在建设中,公路边的一些小楼已经开始营业,一般是底层餐厅二楼旅馆,都收拾得颇干净,随便找一家住下,很是令人心满意足了。


五、小水洼大龙潭--漫天雪舞

次日,推开小旅馆的窗户望去。对面山腰的那个溶洞萦绕在晨雾中,真显得很是有点神秘。

这里已经被开发成“古犀牛洞”景点。——从铁门购票进入景区,很陡的山,已经修了很好的石阶路,十多分钟就能到达洞口,洞里是一个巨大的冰瀑布。光线幽暗从头顶的小缝直泻而下,有点狰狞。石阶路绕冰瀑布而过,继续向上,爬到山顶的小洞以后再沿山谷前行不远,豁然开朗,一下子有了点世外桃源的感觉:眼前这时竟出现了农舍、有了田野。

真正的古犀牛洞,就在农家田野边一个不起眼的山坡下,其实是个旧石器人类遗址,里面出土过1000多件各种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实物。

路随山绕,河水时时深入到山谷,成碧蓝深潭;红坪画廊峡谷盆地两边的奇峰林立,嶙峋峻峭,头顶山峰成各种奇怪形状,间有云雾缭绕,确有仙境般的感觉。

天气时阴时晴,太阳一直和我们捉迷藏,阳光在峰峦、苍松逐渐忽进忽出,整个峡谷明明灭灭,弄得我俩开心极了。这种光线最适合看风景,红坪画廊就这样耐心地给我们展示着千姿百态。

穿过红坪画廊,从鸭子口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大门前行大约6公里,我和小税进入右边一个岔道。

这是一条废弃的简易公路,以前砍木头留下的。木头砍的差不多了,保护区也成立了,这条路就慢慢荒芜了。

马上就要四月,这里竟然还是盈尺积雪。这是我和小税都没有想到的,又滑又冷走得很是吃力,但也还算早有准备,带上墨镜,四周的一切就变得层次分明起来。依稀还能看出两边的山坡上原始林早已消失,次生林在茂密生长着。这里的位置在海拔3105米的神农架主峰神农顶以北山麓,景色浑厚,空气清冽,这天我们的目标也只是前方的几公里的大龙潭,将会是轻松惬意的一天。

我们去找传奇人物胡振林。——他的大龙潭科考站就设在这条废弃公路边的一个山坳里,在前方的一个小小水塘边,原来伐木队留下的破平房里。

那水塘其实真的很小,名字却就叫做大龙潭。
一路无话,到达那三排破平房的时候,胡振林却不在,他的儿子胡云峰也不在,只有胡振林的爱人刘翠花大姐独自守家。

十几年来,胡振林在山里转来转去,不知不觉中和这里的金丝猴成了朋友。事实上,也成为了我国金丝猴研究的权威。

天长日久,这些猴子已不怕老胡,常到他的膝边玩耍,但生人一来不行,猴子们一见生人就跑。老胡说:这些猴子还是害怕人,特胆小。

大雪说来就来。

没等我和小税喘匀气,鹅毛雪花漫天飞舞,满目一片乱糟糟的白茫茫,天地顿时显得昏暗而压抑。满目肃杀,气温陡降,我们赶快缩进小屋烤火,我加上了全部的衣服。

  也就一根烟的功夫,大龙潭的雪就下到陷脚。
虽然大龙潭海拔也就2200米左右,不算很高,但这神农架位置特殊,地形复杂,这三月底的大雪可真是猛呵!也就是一转眼的功夫,近处苍松枝干上的积雪就在微风中纷纷下落,洋洋洒洒,远处的森林也显得扑朔迷离……冷。还真是冷,我和小税从十堰出发的时候都带少了衣服,在室外不活动就根本呆不住,回到屋里烤着火继续和大姐聊天。

仲春的这神农架大雪,洋洋洒洒一下就是好几天。
满目银装素裹,世界一片白茫茫。
难得的雪景,山色清冷迷离,对于我和小税,却是只能困守大龙潭胡乱拍点照片。
在胡振林的小屋闷了好几天,每天喝着蜂蜜酒,上十集地连着看VCD《铁齿铜牙纪晓岚》,看得人不由直乐,心中却是一片茫然。
终于,天放晴了,我们一老一少在清晨早早上路。


六、风景垭、神农顶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起人……踩着浮雪走完那条废弃公路,来到通往神农顶的主公路时,筑路工人早已忙活多时了。这是一群来自四川的民工,随便在路边雪地里用塑料布搭个窝棚,就是临时的家。

窝棚是一排杂乱的大通铺,里面躺着一个病号,看见我和小税,就爬起来和我们聊天。他告诉我们,山顶的雪有一人多高,我固执地认为:怎么可能?现在已经四月份,还有那么大的雪?

还是大雪封山期,这条能够一直通到大九户的山间公路还没能通车,他对我们为什么这时候要上去大惑不解。我不想费劲去解释自己的傻劲,只有一句,这时候没准风景更好啊!

前行不远,公路左边有一条这几年新修的岔道,有很醒目的路标——金猴岭。
沿着这条岔道前进一、二公里,山峰耸立处,就是这些年新开发的金猴岭风景区。
这金猴岭自然是因为金丝猴而得名。这一带现在也的确还有金丝猴活动。

与左侧通往金猴岭的岔路相对不远,右侧是新开发小龙潭综合服务区,目前已经具备接待游人的食宿条件。那个“野人梦园”就在这里,分动植物展览厅及野人图像展览厅,可以看到一些有关“野人”的图片和实物。还有一个金丝猴园,里面有人工救助的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的金丝猴。

我和小税踩着正在融化的积雪继续前行。
现在,离我们预计的目标——神农顶附近的瞭望塔,地图上标示只有十几公里。看看表,还不到12点,应该是轻松的一天……可是这路越走越难,开始,路面被推土机推过的积雪还被太阳晒化了一些,虽然走得湿淋淋的,但还不算太难。随着海拔越来越高,温度也越来越低,走着走着差不多就是滑冰了。

一直是缓慢的上坡,休息了几天,身体又要重新适应背上这山一样的大背包,我们又是不得不频繁歇息……越升越高,很快,路边很难找到休息的地方了。那种休息时可以舒舒服服放大背包的护路水泥蹾找不到了,已经全被雪墙覆盖。

大皮鞋早已湿透,袜子也全湿了,裤子也快湿到了膝盖。
太阳开始西斜,开始觉得冷风扑面,冷得透心凉。
不能多停,那天越到后来就越是只能站两分钟就走。

也没有办法多多停,越往山上走,积雪越厚,已经全然被雪包围。脚下是硬梆梆滑溜溜的青色冰雪,两边是推土机推出的雪墙,有一米多高。

风景却更加漂亮起来了,云雾开始弥漫,开合,熟悉的景色在烟云中变得神秘起来。
推土机推出的雪墙很结实,背着大背包爬上去拍照片也稳稳当当没有事。

这些天,我们实际上已经走过了好几个植物带。从鸭子口进入保护区走向神农顶的这十多公里,这可以看得十分直观。特别是秋季,满山层林浸染,五颜六色,真有点目不暇接。

这段走过多次的公路,这次我感觉得到前所未有的漫长。
又冷又饿,水壶里的水也早已喝光了,只好吃雪吧。
云团在脚边的山谷飘来荡去,忽而飞逝,忽而聚集不动。
渐渐地越,云团聚越多,不知不觉中,浓雾扑面而来,能见度不足十米。
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们两个人了。

行囊沉重,步履维艰。好几次我都不想走了,要不就再在这雪地露营?但我们这次带的是薄睡袋。绝对不行的,天黑以前必须赶到瞭望塔。

那天,在通往神农顶的雪墙夹击的山道上,当我和小税终于看到箭竹林的时候,我长出了一口气。这意味着,我们离山顶不远了。箭竹的出现表明我们快到巴东垭了。

以前来这里的时候,站在这个巴东垭垭口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周围的高山草甸上鲜明地分着三个层次:一层是箭竹林带,环山而生,随风起涛;一层是冷杉林带,耸天做立,顶风冒雪;一层是艳丽的杜鹃林带,花色夺目,娇态媚人。

秋天的时候,粗细只有大约一公分、高不过一、二米的箭竹竿,全部呈油亮油亮的黄红色,一株紧挨一株,大有针扎不透、水泼不进的铜墙铁壁之势。一排排,一片片千齐刷刷排成成千上万个方阵,兵营般威风凛凛。

神农架的箭竹据初步勘测,贮量在70万吨以上。据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曾是大熊猫的家园。但不知在什么年代,什么原因,大熊猫从这里全部消失了。
国家有关部门还就此制定过让四川的大熊猫东归神农架的计划。

冷风浓雾中,到巴东垭口的那条小路完全被1米多厚的积雪掩盖,看不出一丝痕迹。
看得出,这地方很就没有人来了,雪面上干净纯洁,让人不忍下脚。
即来之,则看之,自然还是要去垭口看看的。
我们估摸着雪前的路径,爬向垭口。
从公路到垭口,其实也就几十米的样子,我和小税却走了有两根烟的功夫。
雪被封冻得程度不一样,有软有硬,正确的路径根本无法把握,全凭运气。一陷脚,就陷到大腿根。要拔腿出来,颇费气力。
好不容易上到垭口,正是意料之中的一片茫然。
眼前只有迷雾一片,难辨天地。

我们脚下的这巴东垭的具体位置在神农架主峰西侧,因为俯瞰下去能看到巴东地界的而得名,现在被莫名其妙被改称“风景垭”。——在神农架已经开发出的风景区中,这个垭口被称为“神农架第一胜景”。

这巴东垭也是我每次来神农架的必游之地,百看不厌。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只见峰奇谷秀,垭口内怪石密布,有的如袅娜少女,有的如龙钟老人,有的似铁塔屹立,有的如利剑劈空。巴东垭的云雾堪称一绝,因垭口南为幽谷,运气好的时候,北风吹来时,只见云雾向下流动,千丈绝壁下浓雾缭绕漫卷,绝壁下的千峰万壑一派惊心动魄的狰狞。此刻,站在崖边,顿生坠入雾海的恐惧。只见那雾撒着泼从谷底翻滚而上,浪涛般汹涌地拍打着悬崖绝壁。继而,美景在朦胧中渐渐显现,烟波中一座座奇峰、一块块或大或小的异石缓缓撩开面纱,颇有蓬莱仙境之感……巴东垭垭口下方目光所及处,是下谷坪风景区。那一带的海拔最低处的下谷乡石柱河海拔只有398米,巴东垭口的海拔将近3000米,二者直线也就是十几公里吧,海拔高差却竟在2500米左右。

——这些,是我以前所见到的景致,这次来,垭口一片白茫茫,浓雾统治着一切,什么也看不见。但这巴东垭多云雾是出了名的,有风,这就有希望。

本来,我打算耐心等等,看看云雾会不会散去。但是,垭口的风总是呼啦啦吹得人耳朵生疼。

风太大了,我和小税强忍着站在垭口又抽了两根烟,天地之间还是没有一点变化。实在受不了了,撤!继续赶路。

老天仿佛在和我们开玩笑,下了垭口,回到公路,继续前进不到十多分钟,太阳却出来了!……唉!这就叫运气,在老天爷面前,你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回望巴东垭方向,已是一片风起云涌的景象,当是一片难得的胜景。但我们都已经没有力气再返回去了。

其实老天也没有慢待我们,我们右侧的山下和头顶也开始云开雾散,奇景也是没得说。

瞭望塔这时在露出的蓝天中洞现,转瞬又是若隐若现。
我们走到通往瞭望塔的岔路时,天完全放晴了。回望巴东垭,也就二公里左右的样子,我们却用了一个多小时,这段路基本是阴坡,走得我和小税很惨,从鞋子到膝盖以上,全是湿淋淋的。

雪仍然很厚,途中应该有条通往金丝燕洞的岔路,那个洞子是我此行很早就惦记的地方,神农顶附近的这个山洞也有金丝燕,但和燕子垭的燕子洞全然两种味道。

走到的那个岔路时候,一看,我彻底死了心,那片山坡整个仍是一米多深的雪,根本不可能过去。

我们在一块提供给游人用作到此一游照的“神农顶”的青石招牌上放了一下包,喘了两口气,就急步走向瞭望塔。都很累了,我们的四周一直都是雪,找不到一块干爽之地,只有到瞭望塔就好了,到那里就可以好好休息了。

这个神农顶瞭望塔,海拔2960米,塔高29米,属于防林护火、监测森林病虫害的配套设施,1985年10月1日建成,原名大窝坑瞭望塔。担负南至巴东县,西至重庆万县,北至房县90万亩自然生物圈的防火瞭望和超短波信息传递。

看着这瞭望塔就在眼前,这路走的我和小税却心里一直在打鼓。因为,这雪路一直上杳无人迹,连个动物的脚印都没有。

瞭望塔下的窗户历历在目,还是没有人。
我和小税开始商量该怎么办?是在台阶上对付一夜还是破门而入。
小税认为肯定有办法进去,我坚持认为要进去除非砸玻璃。那样不好吧?
正说着,忽然可见一个人影闪了出来。对嘛,怎么可能没有人?
现在神农顶瞭望塔的守塔人是一对夫妇。丈夫王绍清,妻子刘顺菊,二人都是屈原故里秭归人。
我们说,我们还以为没人。
王绍清说:这么大的雪,出去干什么?

望塔下公路边的“神农顶”标志牌,是专供游人留影的,当不得真。真正的神农顶还在公路以东。神农顶海拔3105。4米,比黄山高1161米,高出武当山1493米。

不过,这公路眼下也就在神农顶西麓不远处穿过,公路上海拔已经接近3000米,从路边这个标志牌的绝对高度来看,相差也只有一、二百米。差不多了,来旅游也就是图个高兴嘛,非要一定站那个最高点干嘛?这就挺好了。再说,在这一带看那个真正的华中第一峰神农顶,也只是有个荒凉的小山坡而已。有时候,真的就是看景不如听景;有时候,现实和想象总有一些差距;留点想象的空间也好。
告别值得敬佩的神农顶瞭望塔守塔人王绍清夫妇,我和小税踏上公路,继续向南。

七、板壁岩、南天门--寻找“现代野人”张金星

雪厚的地方,积雪超过两米,最浅的也有一米。我和小税靠近山根的一侧,尽量找能手抓崖壁的地方小心翼翼前行。公路外侧是不敢轻易走的,因为根本搞不清积雪下面的路况。但是有几段山势突出的地方,山上流下的融水在路面形成大片轻薄浮冰,只好不得不顺着山边绕了,走得就有点提心吊胆了。很是担心万一要一不小心滑下山岩,虽不至于丧命,积雪可以层层地毯般缓冲,但再要爬上来,没有半天是不行的,折腾不起。

我和小税不时陷入雪中,总是哧溜一下整条腿都进到了雪里,这时就要尽最大力保持身体的平衡……东倒西歪,走的人累极了。
运气还不错,天气很好,虽然裤子和鞋子很快都湿淋淋的,但还是不是很冷。

雪路上有两处分别竖着做工精美的蓝色标志牌,详细记载着是1999年和2000年外地游客分别在这一带发现“野人”的情况。

板壁岩,这里会不会是野人的一个老窝子呢?这个疑问弄得我和小税有点激动不已,尽管行路艰难,我和小税都一直把相机打开镜头盖挂在胸前。

但除了阵阵松涛和乱凤吹起的迷雪,没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一个多小时以后,根据经验也就走了二、三公里,我们仿佛到了另一个天地。

积雪远去,我们进入了干爽的高山草甸区。大自然真是神奇,走到大山另一面的这个阳坡,海拔只下降了一点点,天也才只晴了两天,但已经基本没有什么雪了。

坐下来休息,极目远眺,天宽地广,心旷神怡。
这时候,一个穿迷彩服的小伙子在我们身后出现了。我和小税一惊。

静下心来互致问候,来人叫刘斌,自然保护区的职工,在山下闻知推土机快把路推通了,就起了个大早急急上山奔赴工作岗位。

使我和小税最高兴的消息是,刘斌证实了张金星还在山上的消息。他确认张金星春节并没有回家,而是就一直呆在这冰天雪地的苍茫神农架。

刘斌特别叮嘱我们到了板壁岩千万不要瞎闯。去年10月,还有1名游客在板壁岩失踪,虽经多次组织人力寻找,也是毫无所获,人间蒸发一般就那么消失了。

板壁岩是神农架目前沿着条公路能够到达的最远一个风景区。这里除了以“野人”出没曾多次发现不明动物的毛发、粪便、脚印等而闻名以外,风光也堪称一绝,秀美的高山石林颇值得一看。这一带箭竹林茂盛,山坡上的高山草甸野花遍地,一簇簇奇形怪状的岩石群除了和著名的云南石林有本质类似,还有一份截然不同的一份清秀。石林的面积也不小,要仔细看的话,够你玩一天的。

从板壁岩继续向南五、六公里,再爬到山脊极象一群石头猴子的山顶石林,转折向下,山脊的另一面的下山路,又是很厚的雪。——我们是在数日后,翻过猴子石和保护区职工陈俊虎一起去寻访张金星的。
客观的讲,这一带的风光比板壁岩还要好,但因为没有开发,出于自然保护和游客安全的考虑,尚未向一般游人开放。

那天总共就也就走了五、六个小时,看见张金星的窝棚的时候,我还是觉得累的都快直不起腰了。

张金星正在顶着马尾长辨再窝棚旁的空地上种树。猛一照面,从他的身形能看出他有点意外,表情上却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南天门海拔2602.7米,因山势巍峨,山口雄伟,风景优美,如传说中玉皇大帝的南天门而得名。

当地人说神农架最美的风景就在南天门,转悠几天下来,感觉此言不虚。仅仅那个酷似“南天门”的垭口右侧的大片石林,就比已经开发的板壁岩要壮观、秀丽许多。并且,这一带的山色和植被也要丰富得多。云雾起时,更是美景难以道尽。

——张金星“安家”于此,却并非仅仅陶醉于美景。

在石林旁边的一个山顶,张金星轻抚长髯,凝神站定,挥手一一给我们指点分析他的几个考察区时,一派大将风范。顺着他的手势望去,这个山顶的确视野开阔,眼前270度范围内的一切历历在目,拿起望远镜,能看清很远山坡上的风吹草动。

九年前,张金星为解“野人”之谜,扎根神农架,耗尽了自己的钱财,妻儿离他而去,却砥志不改,越来越细致、深入地去研究“野人”。

这些年,张金星足迹遍布神农架及周边的20多个乡镇得上千平方公里范围,走访调查了一千多人,探测考察了上百个洞穴,有的长达数里。据他统计:这几年他发现最新“野人”信息十九条,均作实地考证、调查落实;发现可以脚印1400多个;可疑采食现场、栖息处十几个;可疑粪便六次。

1994年10月,这“老新人类”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厅开会时当众立志:“野人”之迷不破,不剃须,不出神农架……现在,他的那头长发和飘飘长须已经成了一个标志,声名远扬。每到旅游旺季,慕名而来的游客争先恐后要和大胡子张金星合影留念。见不着真“野人”,就照个“现代野人”也算不虚此行吧。

过了几天,告别了张金星,从南天门穿越到板壁崖,再走到公路,看着公路上经过的车辆,人就突然就没了精神,觉得自己暴走这一通,真的像个傻蛋,虽然旁边的小税被我拉着折腾了十天,越折腾还越兴高采烈,可我却觉得自己已经成了泄了气的气球,再者,神农架的风景也被我们转得差不多了,小税在旁鼓躁着要走到宜昌,许是我走清醒了他走傻了吧?照他脑门给了两巴掌,把他嚣张的气焰打了下去;于是,拦了辆中巴,我兴高采烈、小税垂头丧气地直奔宜昌去球。
心安即故乡!
http://wodongchong.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1033

回帖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031
发表于 2003-12-19 1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0

主题

300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0965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3-12-19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呀,先顶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71

主题

3万

回帖

220万

积分

管理员

在路上TEAM

Rank: 9

积分
2204739

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03-12-19 2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喜欢你的开头和结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主题

304

回帖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64149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3-12-20 18: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看冬虫大哥的东西,总有收获
而自己每次带团站在了望塔时,我会想
穿越神农架的人真都厉害的,佩服他们!
我用变态的目光→看这变态的世界
..
..

别信我,我在撒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5-14 06:38 , Processed in 0.0522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