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20|回复: 6

杨立群:有山做伴,便是幸福的

[复制链接]

451

主题

733

回帖

9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6264
发表于 2005-1-29 2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雪山会流泪,因为我把山看作是生命,每次面对山,就感觉我们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总是容易感动。”――这样的话从一个七尺男儿嘴里说出似乎是一件有点滑稽的事情,事实上,杨立群就是那样一个表面理性,内心却长满柔软触角的男人。那些面对山、和山一起度过的日子,已经成了他永远满足的记忆。

杨立群:有山做伴,便是幸福的
Get Along with the Mountain
撰文/肖筱逸


  为什么爱登山?这几乎是每一个登山者被采访时都要回答的问题,而杨立群却微笑着简单说道:“因为我喜欢。”认识杨立群的人都喜欢亲切地叫他“羊群”,他是那种看上去像羊一样老老实实,实际上心里很明白的那种人,他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来自于他和山之间的心灵沟通。在他眼里,山不是一个普通的朋友,它具有灵气,是一个活脱脱的生命,而自己何尝不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生命呢?于是,每次与山的接触,杨立群都把这看作是两个生命间的沟通。

  生命中的第一次,伴随着恐惧与感激一路滑坠
  1998年7~8月攀登新疆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是杨立群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登山活动,由于此前还没有人登上过此峰,此次攀登对于杨立群来说具有双倍的价值。然而,登山却没有杨立群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一次,山便给了他一次生死的考验。
  7月27日,杨立群与队友在海拔4,700米完成了C3的建营工作,准备下撤,在通过一段陡峭的雪壁时,意外发生了。他一脚没踩稳,身子一斜,滑倒在冰坡上。坡度陡峭,他的下滑速度越来越快,背上的背包使得他无法用冰镐实行制动!眼看就要撞到一块岩石上,突然绳子被卡住,滑坠意外地中止了。原来当下滑到主绳的末端的打结处时,抓结被卡住,才避免了一场灾难。停止滑坠的时候,他的头离旁边两块露出的岩石只有十几厘米。几秒钟的时间里,与死神擦肩而过,杨立群竟然逃过一劫。
  作为首登该峰的中国人之一,登顶那一刻却远没有他想象中的激动,或许是一路攀登的辛苦,或许是在上山前所经历的死亡考验,所以站在群峰顶上,看着山下的风景,他的心却异常平静。
  “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登顶原来并不是登山者惟一的追求,或许只是停留一下,看一看山上的风景,体会攀登的感觉便可以满足。与山亲近才是我的目的。”杨立群笑着说,每次说起山的时候他都满怀感情,与山相伴的日子,他已经把山看作最诚挚的朋友。
  
  登顶那一刻,选择放弃
  一年后的1999年7月3日,杨立群朝海拔7,546米有着“冰山之父”之称的慕士塔格峰出发。
  慕士塔格峰虽然登山坡度缓,但海拔高、线路长,因此对登山队员的要求就格外苛刻,杨立群相信自己体力好,技术没有问题,然而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在海拔6,700米C3营地,离顶峰仅有四个小时的路程时,自己却放弃了。
  当时由于装备短缺,登顶前,队员分成了三个小组,轮流登顶。轮到杨立群和另一位队员上的时候,天气突变,于是他们留在C3营地等待天气的好转。在海拔6,700米上度过三个夜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第四天,由于一名队友患上了轻微的高山病,于是杨立群只有带着遗憾陪伴队友一起下撤。
  放弃登顶并不意味着放弃与山亲近的机会,倔强的杨立群在2000年9月朝着另一个高度——海拔8,210米的卓奥友峰出发了,这次经历对他来说是另一种刻骨铭心。
  这次登山杨立群是作为高山协作,与美国著名的登山家Daniel Mazur和Jon Otto一起攀登。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建营和准备后,10月11日,杨立群和澳大利亚山友IAN上到了7,500米的C3,准备最后的冲刺,这几天来,风一直很大,他们在为是否能成功登顶而担心着。C3的帐篷在风中摇摆,炉子里的火也经常被风吹灭,一阵大风吹来,帐篷碰翻了炉子,好不容易快烧开了的一锅水全洒在了睡垫和睡袋上。那一夜,杨立群只能坐在帐篷的一角,默默地等待,希望明天早上等风一小就试着登顶。
  “快3点时,我听见IAN叫我。问能不能进我的帐篷。我拉开帐篷一看,他的帐篷裂了一个大口子,飘在风中,C3的另一顶帐篷也早已不见踪影。我赶紧让他进来,他的手指肚已冻得发白。IAN也没有报怨,只是默默地忍受着。他把他的睡袋铺开,一半盖在自己身上,一半盖在我身上。”
  最后,由于天气极端恶劣,杨立群和IAN不得不又一次与登顶失之交臂。“如果给我一天好天气,我一定会登顶,因为我那时的状态特别好。”杨立群至今还有些遗憾地说道。
  “其实登山的人都是很无私的,像IAN把睡袋盖在我身上、我带队友一起下撤,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山会教给你做人的态度,也会教给你如何直面人生。”两次在登顶前放弃让杨立群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山,理解了登山的意义,他知道,没有哪一座山峰是那么容易接近的,“或许那两次没有登顶,是山的心情不够好吧?我会等山心情好了再来。”说起往事,33岁的杨立群笑得很调皮,他把这一切都看作是山对他性格的考验。
  
  只要看着山,就觉得很自在
  登山是一种瘾,登过山的人往往都很难放弃登山的脚步,有一天,杨立群放弃了自己在铁路局的工作,来到了新疆登山协会,做起了一名专职高山向导和联络官,他“得意”地想,这下可以与山天天在一起了。
  可是联络官的职责却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简单,每次有国外登山队来到新疆登山,都需要得到新疆登协的批准,登协便会派联络官随其前往大本营,与登山队随时保持联系,负责解决登山队出现的各种情况。
  虽然不能随心所欲地登山,大部分时间都必须留在大本营,可杨立群不会让自己闲着。在帐篷里,他读书、和山友们聊天;除此之外,他经常在帐篷外面拾垃圾,碰当地的牧民,就一阵闲聊;看见维吾尔族厨师做饭,也笑嘻嘻地凑过去帮忙,随便也学学维语。“在大本营的时候,只要看着山,就觉得很自在,一到登山的季节,便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杨立群就是这样一个人,对生活的要求简单直接,只要有山做伴,对他来说,生活便是幸福的。


  杨立群登山探险小简历
  
1998年6月   攀登新疆天格尔峰(4,480米),7月登顶博格达峰(5,445米)。登顶后立即投入营救、搜寻失踪的香港登山队员行动。
  1999年7月   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到达6,800米的三号营地。
2000年7~10月   协助美国著名登山家JON OTTO和DANIEL MAZUR攀登慕士塔格东壁;攀登西藏宁金抗沙(7,206米);攀登卓奥友(8,210米)。
2001年      5月徒步穿越博格达峰;6月~8月驻慕士塔格大本营联络官。
  2002年2月  徒步进入罗布泊,到达小河5号墓地。
  2002年5月  行遍整个藏北地区。
  2002年7月  独自带领德国队登顶慕士塔格峰。
2002年9月  协助带领美国徒步团进入K2(乔格里,世界第二高峰),到达前进营地(海拔 6,080 米)。
  2003年2月  协助带领中国登山爱好者再次到达K2前进营地。
  现任北京某户外运动俱乐部技术支持部负责人。

一个登山者的理想境界:理性,内省,坚韧,关注,任俯仰,知进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回帖

66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60
发表于 2005-12-14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爱张惠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0

主题

6918

回帖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86065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12-16 1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我喜欢!
我喜欢, 在山顶吹风,在林间看竹,在溪边听歌,在壁上跳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04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114
发表于 2005-12-16 2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体会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0

主题

6918

回帖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86065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05-12-17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 在山顶吹风,在林间看竹,在溪边听歌,在壁上跳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4

主题

3521

回帖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35886

论坛元老荣誉会员

发表于 2006-1-9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经中毒了,还不想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22

回帖

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3228
发表于 2006-1-10 15: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毒,开始在我的全身蔓延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6-3 15:46 , Processed in 0.0615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