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63|回复: 4

武汉---景德镇----瑶里------浮梁--

[复制链接]

24

主题

24

回帖

327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278
发表于 2005-5-7 01: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想去江西省,婺源,瑶里,5.1终于去了,到了以上的地方,没有梦中的好,但也不遗憾.

       5.3号我带着一家三口,开着福特1.6升自动挡的嘉年华奔向了江西.

从汉口竹叶山出发到武黄高速公路是35KM,走完武黄高速公路是107KM(路码表数)收费30元,黄石大桥收费10元.黄黄,黄小走完是229KM,收费50元,过九江大桥是237KM,收费12元.九江到景德镇高速走完是380KM,收费70元.

        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景德镇属江西省直辖市,位于江西东北部,毗邻浙、皖,下辖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全市土地面积524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9.92万人。

  景德镇地处黄山余脉怀玉山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和西北部多山,群峰林立,岗峦重迭,最高峰海拔达1618米,东南、 西南部多丘陵和平原, 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较为舒缓。境内河川交错,北部昌江、 南部乐安河纵贯全境,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 -1007年),由于烧制的精美御瓷获真宗赞赏,瓷器上底款书“景德年制”,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景德镇由此得名。经过长期的发展,景德镇瓷器逐渐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独特风格。到明代时,景德镇更是“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所产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海上“陶瓷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与陆上“丝绸之路”交映生辉。

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西市区枫树山盘龙岗(门票50元),于1980年开始建设。当时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政府决定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形成了占地83公顷,集文化博览、陶瓷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是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江西省园林化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景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古窑

  由风火仙师庙、圆器作坊、琢器作坊、柴垛、窑房、镇窑等组成,向我们展示了景德镇独特的瓷业习俗、古代工业建筑布局和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景德镇的瓷工是怎样生产瓷器的。

  [风火仙师庙]  风火仙师是景德镇瓷业工人所祭拜的一个特殊的神。这位神原本是一个真实的人,名叫童宾,字定新,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的浮梁里村人。他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亡,遂投师学艺,在御窑厂做工。

  明代万历27年(即公元1599年),御窑厂奉旨烧造青花大龙缸,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烧造这种口径达1米的大龙缸,难度很大,所以久烧不成。当时是一个名叫潘相的宦官(也就是太监)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监督烧造大龙缸。这个潘相假天子之命,对陶工、窑户进行“例外苛索”,而且动辄鞭挞甚至杀害窑工,瓷工处境十分凄苦。随着烧造期限的临近,潘相更是变本加厉,以至陶民随时都有性命之忧。窑工童宾看到同伴们的困苦,非常愤慨,愤然纵身跳入窑内,赴火而亡,以示抗议。同窑的瓷工悲愤万分,决心烧好窑内瓷器,以此表达对童宾的哀悼。第二天开窑一看,大龙缸果然烧造成功。这种缸直径1米,高60多厘米,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大龙缸的烧造成功是景德镇陶瓷史上的重大成就。

  然而童宾之死,却激起了全体瓷业工人的义愤,最终导致民变,全镇工匠群起焚烧了御器厂的厂房。此举吓坏了潘相,偷偷地只身逃走。在瓷业工人的强烈要求下,朝廷为平民怨,缓和人心,不得不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

  [作坊]  景德镇人把手工制瓷作坊叫做坯房,是生产瓷坯的场所。作坊是由正间、廒间和泥房三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庭院式建筑。北面是正间,为成型操作之处,南面是廒间,为原料仓库,二者相互平行,南北呼应,西侧为泥房,是泥料陈腐和精制之处。中部为长方形庭院,是淘洗泥料和凉晒坯体的空间。各间都向内院敞开,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形式。

  作坊的建筑结构及工艺布置都十分紧凑,有利于使整个成型操作过程形成一个回形工艺流程,使工序间的距离缩到最小,自然形成南来北往、东成西就之便,从而达到降低劳动强度、缩短运输距离、提高工效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在南方的民间住宅建筑中是很少用的。古代瓷工根据制瓷工艺的特殊要求而采用了这种特殊形式的作坊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制瓷工艺的成熟和完备。景德镇的这种制瓷作坊是中国古代工业建筑的典范。

  瓷坯的制作大部分是在辘轳车上完成的。工人师傅用木棍搅动车盘,车盘快速旋转,这时即进行做坯。做坯,景德镇俗称拉坯,利用双手在飞旋的车盘上把瓷泥拉制成粗坯。碗、盘、杯、蝶等器皿就是这样拉出来的,随着工人师傅手型的变化,一个粗坯很快就出来了。拉坯要求眼准手稳,随着双手的微妙变化,碗形也在不停地变化着,手引泥走,泥随手变,给人以柔软而富于弹性的感觉。
碗坯拉好以后,放在一块狭长的木版上,称为料板,然后放到工位上方的坯架上阴干至半干半湿,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操作,即印坯,是坯体内侧面定型的操作。坯体在干燥过程中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变形,而且手工拉坯很难保证件件坯体完全符合规格要求,所以要在一定规格的标准模子上印坯定型。

  印坯以后又放到料板上,移到晒坯架上用阳光干燥。在晒坯架的下方还有一个水池。晒坯架和水池合称晒架塘,是古作坊里的重要设施。水池和晒架一上一下,利用了空间,减少了占地。水是会蒸发的,蒸发量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天气炎热、干燥的时候,池内的水分蒸发加快,增加了上方晒坯区域的水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晒坯架上坯体的干燥速度,使坯体干燥不至于过快,这样坯体的收缩就比较均匀,在高温烧成时,可以减少或消除成瓷出现开裂的毛病。

  坯体外侧面的修整和定型则由利坯工序完成,即在辘轳车上根据坯体的外型及尺寸的要求,使用不同的刀具把粗坯旋削成符合要求的坯体。利坯操作全凭技艺和经验,一刀一刀地旋削,是整个成型操作中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一道工序。在景德镇传统名瓷中有一种薄胎瓷,薄胎瓷的利坯难度更大,尤其在利坯的最后阶段,真可谓是争胜负于一丝一忽之间,定成败于一刀一息之上,少一刀则坯体嫌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即使是一个大的喘息也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如果没有娴熟精湛的技艺、没有必胜的信念、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无法取得关键的最后一刀的胜利。

  坯体经过利坯以后再补一次水,除去附着在坯体上的粉尘,凉干后就可以开始绘制青花了。青花是一种釉下彩,青花料的主要发色成分是氧化钴,在坯体上画好青花纹样后,再上一层透明釉,入窑一次烧成。画完青花以后再经过上釉、挖底等操作,在坯房里的操作工序就全部完成了。

  总的来说,坯房外观简朴,工艺布局紧凑通畅,采用了现代工厂流水作业的原理,经济实用,便于管理,整个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功能、结构、风格的和谐统一。所以,有学者把景德镇的古坯房称为我国古代工业建筑的典范,是毫不为过的。

  [柴垛]  是用烧窑用的松柴码砌成的“房子”,是景德镇独有的“建筑物”,实际上就是过去烧窑用的燃料的储存方式。码成房屋一样的形式,是为了防止松柴被雨水淋湿,下面留了一个通风口,是为了防止长时间堆放而发生糜烂或产生自燃,同时还省去了建造窑柴仓库所需的费用,可谓是一举三得。

  [镇窑]  窑是陶瓷生产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景德镇窑简称镇窑,是在综合了唐宋代以来所使用过的龙窑、马蹄窑、葫芦窑的优点的基础上,参考北方馒头窑的长处,并利用当地松柴燃料燃烧温度高、火焰长的特性发展而来,定型于明末清初。镇窑的外型如半只鸭蛋覆在地面,所以又叫蛋形窑,因以松柴为燃料,景德镇人也称之为柴窑。

  镇窑在构造、砌筑技术及烧成工艺方面具有许多独特和巧妙之处,是我国陶瓷史上一种极其优秀的窑炉。从镇窑的基本结构上看,它不仅从力学角度考虑到了窑体各部位的受力情况,而且更多地从热力学角度上照顾到窑体材料的高温性能和整个窑体的高温变形情况,并运用高超的砌筑技术和合理的结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窑炉在常温和高温下可能出现的情况。镇窑的一个尤其独特的地方是全窑居然不用一块耐火材料,而只用普通的粘土砖,能使窑体经受住1300℃以上的高温。这里是有其科学道理的。镇窑有一个抽力较大的烟囱,烧成时通过烟囱的作用在窑内产生较大的负压,即窑内气压低于窑外大气压,使窑外的冷空气通过窑头的投柴口和窑顶的看火孔进入窑内。当冷空气进入窑内以后,由于窑内火焰冲力和向上的热空气的作用,使冷空气不能进入高温区,只能是沿着窑体内壁分布,于是就在窑体内壁上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冷空气隔热层,将窑体保护起来,这样就使用普通粘土砖砌成的窑体能够经受住1300℃以上的高温。

  镇窑在烧成过程中还通过窑位的合理安排来达到提高热利用率的目的。窑工们根据窑的长度方向上温度的变化来安排窑位。窑膛的前端为燃烧室,后端有烟囱,窑内温度沿长度方向从前到后逐步降低。所以,前段温度高火力强,用来装烧高级细瓷和高温颜色釉瓷;中段温度略底,用来装烧普通细瓷;后段属于低温区,用来装烧普通瓷和低温颜色釉瓷,就连窑尾烟囱底部附近空间也被用来烧制土匣、粗瓷和修建窑体用的粘土砖。这样既有效利用了窑内空间,又充分利用的窑内烟气的热量。
镇窑具备了其它各类古代陶瓷窑炉难以兼备的优点,加上独特的、井然有序的烧成工艺操作,使镇窑不仅能同时烧成粗精不一的各类瓷器。镇窑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景德镇古代高度制瓷技术成就,不愧是景德镇瓷工的杰作。看完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后就去浮梁县.

    到了浮梁是422KM,门票据40元.于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县,始称新平县,距今有1380多年的历史,后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于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得名浮梁县。

  县是我国自春秋以来的地方行政机构,延续至今二千多年,虽也几经设、并、撤、建,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他在社会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作用。伴随其产生的是县衙署,就是旧时官吏行政治事,即办公的地方。

在我国古代,知县一般是七品官,就是过去常说的“七品芝麻官”。浮梁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是因为浮梁的知县官居五品,而且这个县衙也是江南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县级衙署。浮梁地处皖、浙、赣交通要道,在唐朝就是江南最重要的茶叶集散地之一,上缴的茶叶税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宋朝以后浮梁县下属的景德镇瓷业税收数额巨大,元、明、清三代朝廷又在景德镇设立专门烧造皇宫和官府用瓷的御窑厂,所以浮梁的知县一直官位比较高。

浮梁县衙署始建于唐代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一千多年来屡建屡毁,现在保存下来的浮梁县衙门是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重修的。原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房屋300余间,因为本县知县官居五品,故该衙署比一般衙署规模大。这座衙署是严格按照清代县级衙署的规制设计建造的,主体建筑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沿着中轴线两侧排开,保持对称格局,整体方位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又有照壁、八字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繁复的构造,但整个衙署的设计,给人的感觉却是庄严与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交辉,很有艺术风味。衙署的周边是庭院,封以封火马头墙,高大坚固,是江南典型的衙署建筑,蕴涵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现存的清代浮梁县衙始终未施朱漆,雕刻也较为朴实素净,与传统衙署建筑的装饰很不相称,这说明当时国库空虚,地方财力薄弱,清代封建社会开始全面走向衰败没落。但它仍然是专家学者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实物标本和后人领略封建社会地方基层政权机构原始风貌的良好场所。

[照壁]  县衙大门前的屏蔽物,是按道教习俗修建的,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独有的形式,主要增加建筑群的气势,同时也可以挡住外人的视线,使他们不能对衙门内的活动一览无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官僚保守的作风。

[头门]  俗称八字门。地面呈八字形,影壁呈八字,主体墙也是八字形。过去有句俗话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就是指这一类县衙。大门两侧立柱上悬挂着一副楹联:“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这是封建官吏的一种自我勉励,也是一种自我标榜。

大门东边是击鼓鸣冤的地方,有人告状或有紧急案情时才击鼓,知县闻声升堂。如果无缘无故击鼓,就要惩罚击鼓人。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三等越讼杖五十,如果告状诬陷别人,就要罪加三等;越级上诉告状,就要打五十大板。

[仪门]  是县令举行仪仗恭候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有中门,东门和西门。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东门又称为生门人门,供一般人员通过,西门又称死门鬼门,是死囚犯人出入的地方。上级官员来此门前,文官下桥,武官下马,至今门前尚有一块巨大的下马石。从这座仪门可以看出,它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

[六房] 衙院东西两侧是六房建筑。吏、户、礼、兵、刑、工六个职能部门在中央称为六部,在地方称为六房。六房依旧文左武右,故吏、户、礼居东,兵、刑、工居西。东房由县丞分管,西房由典史分管。

[大堂]  即正堂,取名为亲民堂,表示县官是人民父母官,与人民相亲相爱的意思。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大堂呈敞开式,面向大院,两边为厢房,东面厢房是供礼师爷办公的地方,西面厢房是供刑师爷办公的地方,也属武器库。大堂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叫下跪石,是给原告和被告下跪的地方。

大堂高大、轩昂、庄重,显示出官衙的威严。这里的墙砖上刻有浮梁县署砖字样,说明这些砖是专门造窑定烧的,县衙完工后,这些窑和剩下的砖要被毁掉不流传民间建筑,官民不能共用。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表现。

[二堂]  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东西各有厢房,为知县书房茶室。二堂取名为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处理政务,也就是知县以仁政、劝说、教育的方式来统治人民。琴治就是文治,也就是以德治县,大堂是动刑罚,是以法治县。两处结合起来就是文武治县。德法并用,文武兼治

[三堂]  三堂是明代以前知县办公及与眷属会聚的地方,东西各有两间厢房。明清两代,朝廷制度森严,规定知县须在离家乡500里以外异地当官,而且知县上任不准带家眷,家属也不准来探望,加之交通不便利,知县一年四季辛劳,只有每年腊月二十至次年正月二十封印期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这样,平日里,知县在处理公务之余,只能在这块小天地里看书、写诗、作画、抚琴,而不能在这里与家人相聚。

[花厅]  三堂后左右为东西花厅,是知县娱乐的地方,高级官员或同窗好友在此吟诗对弈。高级官员有密谈之事也在此交谈,故也称密室。

[后花园]  三堂后面有五亩地的后花园,有假山、亭阁。是知县与其眷属赏心悦目及县官回避政事之处。这里花木争荣,更有翠竹扶疏。花园种植的花草树木,一般是根据知县的爱好来选择栽种。

 

   从浮梁到瑶里时是455KM,门票20元.瑶里古称窑里,是古徽州大道上的一个商贸重镇,历来有“摘叶为茗,掊土为器,富则为商,巧则为工”的地域经济格局。远在唐代,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曾有“高岭土、瑶里釉”的说法。境内遗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筑以及古矿坑和古窑址,是景德镇瓷业的东源头和重要的原料基地。明初,因景德镇兴建官窑,瑶里瓷窑外迁,“窑里”才改称为“瑶里”。但风景一般,汪湖的风景好多了.到汪湖时是486KM.门票40元.有原始森林,天合谷和南山瀑布,值得一看.路好走,就是一段在修.在瑶里吃不贵有苦竹豆腐,鸭脚菜等特产很好吃,有一家叫<瑶里土菜馆>的做的较好,我们吃了4个菜用了70元.在瑶里三个长假房费贵,电力宾馆一夜要200元.

 

   在景德镇平常入住非常方便,但三个黄金周较困难,我去的是瓷城招待所,地方不大但干净整洁,在瓷都大道上,平常房费50元,5.1节要80---120元(带卫生间,有热水).早餐有蒸饺(有辣不辣两种,外型特好看也好吃),稀饭,晾粉,各种面,还有特产蒸汤---肉饼汤(带鸡蛋1.5元,紫菜1元),在景德镇有一家电力餐馆的味道还不错价也不贵,我们4菜用了68元,地点在瓷都大道上.

   

    婺源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刚巧处于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区域。 婺源县建于唐朝开元28年(公元740年),境内林木葱郁、峰峦叠幢、峡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及多个生态保护小区构成了婺源美丽的自然景观。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三十多个溶洞,这一带自唐宋以来就是游览名胜,各个溶洞内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处,公园内的鸳鸯湖栖有上千对鸳鸯。 婺源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有“书乡”的美称,从宋代以来,婺源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工艺精巧,被专家誉为“艺术宝库”;紫阳古街上保留着朱熹祖居;建于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的台湾詹氏后裔前来观光、祭祖。 灵岩古洞群、古树名木、明清建筑及古文化,是婺源风景的四大特色,要想仔细品味这些景观,最好是徒步在婺源旅行。在青山绿水中,不经意路过的一棵古树、一株老藤、一段断壁、一眼深井可能都蕴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对于游历过名城的海滨和名山大川的游客来说,来婺源旅游会感受到别一种宁静清悠的享受。 附: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游婺源它的门票是较贵的,李坑30元,汪口40元,江湾50元,鸳鸯湖40元,其它也差不多,景点分散,商气重,但吃喝不贵.李坑住一晚15--40元每人.各景点路好走,标识很清楚.但每个景点都大同小异,明清古建筑有很多是复制的江湾最突出,门票贵且没什么特色,的三条线不必都玩,开车可选李坑,上下晓起,思溪延村,彩虹桥村.

婺源住宿指南:在婺源,旅游设施不发达。住宿一般住农民家。越是偏僻的乡村越便宜,清华、晓起的农民旅店大约60元一晚,而晓鳙只要几块钱。但婺源县城紫阳镇,则宾馆、旅店一应俱全,缺点是离景点较远。

农家旅舍

  遍布婺源乡镇的农家旅舍,是当地住宿的一大特点。这些旅舍基本都集中在景点周围,寻找方便(通常提供住宿服务的农家会在屋顶上挂招牌,您也可以询问村民),价格便宜(10-40元)。虽然当地景点分散、交通不是非常方便,但因为有了这些农家旅舍,您不用担心住宿的问题,安排行程可以更加自由。

  农家旅舍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当地人世代居住的老房子。一般条件较差,但多数干净卫生,许多旅游者喜欢这类旅舍,可以获得对最美丽农村的深刻体验。

  另一种是为接待旅游者而专门新建的房子,条件设施好一些,有独立的卫生间,还是由家庭来经营。

  住在这些农家旅舍里,能吃到主妇作的农家饭,房前屋后都可以看到风景。

  露营

  彩虹桥旁边有一大块空地,是目前一些露营者自发聚集的扎营地。

  宾馆

  婺源县城所在地——紫阳镇是旅行社所安排的最主要的住宿点,因为这里集中了上百家宾馆、招待所,条件比较好,而且是进出婺源的枢纽。清华镇,江湾,赋春也有几家宾馆。

:婺源的茶叶在《茶经》中颇得赞誉,但著名的大鄣山茶假冒的很多,购买时需加以识别。菜肴上,红鲤鱼(20--40元)、土鸡汤(40---60元),都算当地特地。还有一种菜馅儿的青团,这个季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吃,我吃过很好吃的哦。

   从婺源出时680 KM返回武汉市时是1200KM. 


 


 

 

[此帖子已被 HBWH0707 在 2005-5-7 12:05:0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HBWH0707 在 2005-5-7 12:07:12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HBWH0707 在 2005-5-7 12:08:36 编辑过]

QQ:344359019

http://www.zyhuwai.com/index.asp

河南油田双河自由人户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98

回帖

6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7742
发表于 2005-5-7 02: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已收藏!

[marquee]女口果人尔能看日月白这段言舌,那言兑日月人尔白勺目艮目青有严重白勺散光。[/marque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主题

482

回帖

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822
发表于 2005-5-7 0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期待着你的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7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71

主题

3万

回帖

220万

积分

管理员

在路上TEAM

Rank: 9

积分
2204813

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05-5-7 1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路上需要这样的游记功略
在路上  看见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4

回帖

327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278
 楼主| 发表于 2005-5-7 13: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终于写完了!

QQ:344359019

http://www.zyhuwai.com/index.asp

河南油田双河自由人户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5-5-17 15:56 , Processed in 0.0546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