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浮梁是422KM,门票据40元.于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县,始称新平县,距今有1380多年的历史,后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于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得名浮梁县。
县是我国自春秋以来的地方行政机构,延续至今二千多年,虽也几经设、并、撤、建,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他在社会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作用。伴随其产生的是县衙署,就是旧时官吏行政治事,即办公的地方。
在我国古代,知县一般是七品官,就是过去常说的“七品芝麻官”。浮梁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是因为浮梁的知县官居五品,而且这个县衙也是江南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县级衙署。浮梁地处皖、浙、赣交通要道,在唐朝就是江南最重要的茶叶集散地之一,上缴的茶叶税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宋朝以后浮梁县下属的景德镇瓷业税收数额巨大,元、明、清三代朝廷又在景德镇设立专门烧造皇宫和官府用瓷的御窑厂,所以浮梁的知县一直官位比较高。
浮梁县衙署始建于唐代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一千多年来屡建屡毁,现在保存下来的浮梁县衙门是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重修的。原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房屋300余间,因为本县知县官居五品,故该衙署比一般衙署规模大。这座衙署是严格按照清代县级衙署的规制设计建造的,主体建筑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沿着中轴线两侧排开,保持对称格局,整体方位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又有照壁、八字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繁复的构造,但整个衙署的设计,给人的感觉却是庄严与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交辉,很有艺术风味。衙署的周边是庭院,封以封火马头墙,高大坚固,是江南典型的衙署建筑,蕴涵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现存的清代浮梁县衙始终未施朱漆,雕刻也较为朴实素净,与传统衙署建筑的装饰很不相称,这说明当时国库空虚,地方财力薄弱,清代封建社会开始全面走向衰败没落。但它仍然是专家学者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实物标本和后人领略封建社会地方基层政权机构原始风貌的良好场所。
[照壁] 县衙大门前的屏蔽物,是按道教习俗修建的,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独有的形式,主要增加建筑群的气势,同时也可以挡住外人的视线,使他们不能对衙门内的活动一览无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官僚保守的作风。
[头门] 俗称八字门。地面呈八字形,影壁呈八字,主体墙也是八字形。过去有句俗话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就是指这一类县衙。大门两侧立柱上悬挂着一副楹联:“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这是封建官吏的一种自我勉励,也是一种自我标榜。
大门东边是击鼓鸣冤的地方,有人告状或有紧急案情时才击鼓,知县闻声升堂。如果无缘无故击鼓,就要惩罚击鼓人。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三等”、“越讼杖五十”,如果告状诬陷别人,就要罪加三等;越级上诉告状,就要打五十大板。
[仪门] 是县令举行仪仗恭候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有中门,东门和西门。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东门又称为“生门”、“人门”,供一般人员通过,西门又称“死门”、“鬼门”,是死囚犯人出入的地方。上级官员来此门前,文官下桥,武官下马,至今门前尚有一块巨大的下马石。从这座仪门可以看出,它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
[六房] 衙院东西两侧是六房建筑。吏、户、礼、兵、刑、工六个职能部门在中央称为“六部”,在地方称为“六房”。六房依旧文左武右,故吏、户、礼居东,兵、刑、工居西。东房由县丞分管,西房由典史分管。
[大堂] 即正堂,取名为“亲民堂”,表示县官是人民父母官,与人民相亲相爱的意思。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大堂呈敞开式,面向大院,两边为厢房,东面厢房是供礼师爷办公的地方,西面厢房是供刑师爷办公的地方,也属武器库。大堂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叫下跪石,是给原告和被告下跪的地方。
大堂高大、轩昂、庄重,显示出官衙的威严。这里的墙砖上刻有“浮梁县署砖”字样,说明这些砖是专门造窑定烧的,县衙完工后,这些窑和剩下的砖要被毁掉不流传民间建筑,官民不能共用。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表现。
[二堂] 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东西各有厢房,为知县书房茶室。二堂取名为“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处理政务,也就是知县以仁政、劝说、教育的方式来统治人民。琴治就是文治,也就是以德治县,大堂是动刑罚,是以法治县。两处结合起来就是“文武”治县。“德法并用,文武兼治”。
[三堂] 三堂是明代以前知县办公及与眷属会聚的地方,东西各有两间厢房。明清两代,朝廷制度森严,规定知县须在离家乡500里以外异地当官,而且知县上任不准带家眷,家属也不准来探望,加之交通不便利,知县一年四季辛劳,只有每年腊月二十至次年正月二十封印期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这样,平日里,知县在处理公务之余,只能在这块小天地里看书、写诗、作画、抚琴,而不能在这里与家人相聚。
[花厅] 三堂后左右为东西花厅,是知县娱乐的地方,高级官员或同窗好友在此吟诗对弈。高级官员有密谈之事也在此交谈,故也称密室。
[后花园] 三堂后面有五亩地的后花园,有假山、亭阁。是知县与其眷属赏心悦目及县官回避政事之处。这里花木争荣,更有翠竹扶疏。花园种植的花草树木,一般是根据知县的爱好来选择栽种。
从浮梁到瑶里时是455KM,门票20元.瑶里古称窑里,是古徽州大道上的一个商贸重镇,历来有“摘叶为茗,掊土为器,富则为商,巧则为工”的地域经济格局。远在唐代,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曾有“高岭土、瑶里釉”的说法。境内遗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筑以及古矿坑和古窑址,是景德镇瓷业的东源头和重要的原料基地。明初,因景德镇兴建官窑,瑶里瓷窑外迁,“窑里”才改称为“瑶里”。但风景一般,汪湖的风景好多了.到汪湖时是486KM.门票40元.有原始森林,天合谷和南山瀑布,值得一看.路好走,就是一段在修.在瑶里吃不贵有苦竹豆腐,鸭脚菜等特产很好吃,有一家叫<瑶里土菜馆>的做的较好,我们吃了4个菜用了70元.在瑶里三个长假房费贵,电力宾馆一夜要200元.
在景德镇平常入住非常方便,但三个黄金周较困难,我去的是瓷城招待所,地方不大但干净整洁,在瓷都大道上,平常房费50元,5.1节要80---120元(带卫生间,有热水).早餐有蒸饺(有辣不辣两种,外型特好看也好吃),稀饭,晾粉,各种面,还有特产蒸汤---肉饼汤(带鸡蛋1.5元,紫菜1元),在景德镇有一家电力餐馆的味道还不错价也不贵,我们4菜用了68元,地点在瓷都大道上.
婺源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刚巧处于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区域。 婺源县建于唐朝开元28年(公元740年),境内林木葱郁、峰峦叠幢、峡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及多个生态保护小区构成了婺源美丽的自然景观。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三十多个溶洞,这一带自唐宋以来就是游览名胜,各个溶洞内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处,公园内的鸳鸯湖栖有上千对鸳鸯。 婺源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有“书乡”的美称,从宋代以来,婺源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工艺精巧,被专家誉为“艺术宝库”;紫阳古街上保留着朱熹祖居;建于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的台湾詹氏后裔前来观光、祭祖。 灵岩古洞群、古树名木、明清建筑及古文化,是婺源风景的四大特色,要想仔细品味这些景观,最好是徒步在婺源旅行。在青山绿水中,不经意路过的一棵古树、一株老藤、一段断壁、一眼深井可能都蕴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对于游历过名城的海滨和名山大川的游客来说,来婺源旅游会感受到别一种宁静清悠的享受。 附: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游婺源它的门票是较贵的,李坑30元,汪口40元,江湾50元,鸳鸯湖40元,其它也差不多,景点分散,商气重,但吃喝不贵.李坑住一晚15--40元每人.各景点路好走,标识很清楚.但每个景点都大同小异,明清古建筑有很多是复制的江湾最突出,门票贵且没什么特色,的三条线不必都玩,开车可选李坑,上下晓起,思溪延村,彩虹桥村.
婺源住宿指南:在婺源,旅游设施不发达。住宿一般住农民家。越是偏僻的乡村越便宜,清华、晓起的农民旅店大约60元一晚,而晓鳙只要几块钱。但婺源县城紫阳镇,则宾馆、旅店一应俱全,缺点是离景点较远。
农家旅舍
遍布婺源乡镇的农家旅舍,是当地住宿的一大特点。这些旅舍基本都集中在景点周围,寻找方便(通常提供住宿服务的农家会在屋顶上挂招牌,您也可以询问村民),价格便宜(10-40元)。虽然当地景点分散、交通不是非常方便,但因为有了这些农家旅舍,您不用担心住宿的问题,安排行程可以更加自由。
农家旅舍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当地人世代居住的老房子。一般条件较差,但多数干净卫生,许多旅游者喜欢这类旅舍,可以获得对最美丽农村的深刻体验。
另一种是为接待旅游者而专门新建的房子,条件设施好一些,有独立的卫生间,还是由家庭来经营。
住在这些农家旅舍里,能吃到主妇作的农家饭,房前屋后都可以看到风景。
露营
彩虹桥旁边有一大块空地,是目前一些露营者自发聚集的扎营地。
宾馆
婺源县城所在地——紫阳镇是旅行社所安排的最主要的住宿点,因为这里集中了上百家宾馆、招待所,条件比较好,而且是进出婺源的枢纽。清华镇,江湾,赋春也有几家宾馆。
吃:婺源的茶叶在《茶经》中颇得赞誉,但著名的大鄣山茶假冒的很多,购买时需加以识别。菜肴上,红鲤鱼(20--40元)、土鸡汤(40---60元),都算当地特地。还有一种菜馅儿的青团,这个季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吃,我吃过很好吃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