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仅是此次珠峰山难引发的思索 作者:大刘 珠穆朗玛就是珠穆朗玛,你不到她的身边就永远不会体会到她对你的那种忽远又忽近的感觉。而且你越接近她,这种感觉就会越明显,以至于你对她产生出发自内心,根本就无法抗拒的敬畏。 —— 2008年5月,珠穆朗玛峰海拔6500米营地。
很有幸在二00三年至二00八年的五年之间内,三次近距离地接触过珠穆朗玛,这就是这座伟大的山峰给予我的感受。
二00三年,我被公认为纪念人类登顶珠峰五十周年活动中“最强悍”的队员。五月二十一日,在达到珠峰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之后,我自感攀登的安全系统出现了我自己无法掌控的问题,在顶峰近在咫尺、荣誉无限的巨大诱惑下,依然做出了下撤的决定。
“不应该用自己酷爱的自然为背景来衬托自己的勇敢与无畏。”、“没有什么会比我的生命更为珍贵”、“真正爱我的人应该爱我的生命,而不是荣誉。”、“珠穆朗玛我还会再来。”这是做出下撤时我的心路历程。
二00七年五月重返珠峰,尽管我将自己的向导阿旺扎西视为亲兄弟,但我仍然在盘算着自己的能力。珠峰的严酷环境告诉我,向导只是你“无言的手杖”而不是双腿,不应该将自己的一切都维系在他人身上,只有在自己把握自己的前提下再去得到他人的帮助,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安全。
安全的最大问题是要了解什么是危险,知道了什么是危险才能够懂得怎样回避危险,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安全。
曾对朋友这样形容过攀登雪山的难度与安全:“难度与安全都是相对的。下雪天,您可以开车出门,我却不敢。因为您的水平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把握住自己,而我现在的水平只有在下小雨的时候出门才有点把握不给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否则,不出事算你运气好,出事属于正常。运气这东西总是有的,尽管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最幸运的,但决不可能每次都降临到你的头上。”
“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这是昆仑山口二000年玉珠峰遇难山友那块纪念碑上令人深思的碑文。
在《哭泣的玉珠》一文中我曾这样写道:“对山的蔑视迟早要造成你无法挽回的恶果。即使你登上了某某高度,你却为此付出了你的生命,那对你来讲又是意义何在?在这个问题上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每一个业余登山爱好者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现代人登山的全部意义远不在于最后的登顶,而是在于整个登山过程中的感受,每一个业余登山爱好者应该努力在理智与冲动之间划上一条清晰的界线。”
其实登山只是人生的一种浓缩,对登山的理解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赌命”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与各种诱惑进行抗争,也会为自己某些一时的快感付出很多代价。
我们没有权利指责他人的选择,但有必要时常提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改变的东西就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事情。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享受自己能够承受的快乐。如果连你自己都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多于强调他人的责任还有什么意义?
在平和的心态下,变化内容、多彩绚丽、能够掌控、理性与激情相伴的生活才是最精彩的。登山的意义在于过程,一个成熟的登山者不会把登顶作为自己唯一目的,而是把登山过程中获取的生存感悟融入生活中,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乐观、向上和精彩。
山难已经发生,各种信息正在以“粘贴”的方式渐渐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在我们为遇难者感到难过、哀悼的同时,还应该进行一些客观、冷静的反思与总结,真正做到已故登山家曾曙生老师说过的那样:“心中有数再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