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翡冷翠的一夜在2011-9-26 11:59:00的发言:我在平遥晒太阳的日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_8553.jpg 
这个贴,
对于我算是一个扫盲。
让我明白了一个问题:
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依然基础在它们的“个性意识和创造力”。
某种概念探索和展示,
某种物品的借助和隐喻,
某种心理变幻的形象呈现,
某种理念口号的具象摆设,
所谓“文化的因素”,
使之灿然。
例如所引楼主的这幅片子,
有那么诗意的一句话-----“我在平遥晒太阳的日子”!
这句话赋予了照片更多的涵义。片中的女子原本所有的品质也才彰显鸟。
说过这句话,与没有说过这句话的女子,
给予人的印象应该是不一样的。
阿门。
如果以上的臆想是成立的,
那么回到那些“不能看懂、缺乏美感、自残的”作品,
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审美依然停留在我们习惯的现有的“有限审美意识的境地”?
从而让我们错过了那些“可能的启迪和探索的光辉”了呢?
我们在说及历史的作用时,
可能会说一句话:回眸过去多久,便能展望未来多远!
同样再论到这个艺术作品的鉴赏,
作品的艺术魅力,取决于接受者的心灵深邃。。。
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迷途:
我们形成一个审美习惯和尺度后,
我们便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
同样,
我们形成一个审美习惯和尺度后,
我们便会止步不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