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致再美,我以为还有有人才会有灵魂。
和退休后定居村里多年的老画家交谈的时候,有村里人打扰,但每个人都对老人家十分尊重。
看得出他和大家都很熟悉,有德高望重之感。
晚餐在村里一家餐馆吃饭,也不失时机地从一个侧面了解一下老人家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餐馆是村里的木匠开的,其实是他老婆全权打理,他继续他的木匠营生,看得出,木匠这活挺赚钱的,所以他看不上她老婆的这点时有时无的小生意。
老板娘对老画家评价很高,说是他还曾经送画给过她,她拿去做礼物送给她的定居美国的弟媳妇,人家非常喜欢。
等木匠大哥回来以后,我们又和木匠大哥谈起了老画家。
木匠大哥说:画家画室的那张大画桌就是他打了送给他的。画家回赠了他一幅画。
但是,因为说好是送给画家的一张画桌的,画家送他画,他就觉得有一点以货易货的感觉,此后就不再给他打东西了。
是啊!在传统的村落里面,人情往来还是很重要的社交形式,但是,还情一般会选择合适的时机,滞后一点会让人比较舒坦。
如果现买现卖,就有了交易的感觉,似乎约定了以后的交往模式。
其实,从外人的眼光看来,木匠眼里一幅画的价值是需要有价还要有市,就是说要能真卖出去才有价值。
木匠的家里是不需要一幅画来显示其手艺的高超和格调的高雅的。
所以,相对而言,木匠的媳妇用画当了礼物送给了美国的弟媳,在被认同以后得到了价值的实现,并省下了她买其它礼物的成本,所以是值得的。
但是,作为木匠本身,卖画不是他擅长的,尽管名家名画在名家看来,赠予他人也算是财富的付出,但是要看接受的是什么人。
而木匠的回赠,不如画桌,消耗的材料的直接成本是高于画家的,所以,在这样的村里,画家和木匠的人情往来从易货贸易角度看,确实存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问题。
深究起来,真的是挺有意思的。
如果是一个很有办法卖画的木匠,这样的交易可能才是双赢甚至多赢的。
注:据说越明年,南京到福州的高铁就开通了,在泾县有一站,到查济就方便很多了。
走一个周末短线是相当容易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