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500|回复: 94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复制链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3-12-18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好玩的人一起在路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还是开个新帖子,接着闲侃读书、观影、音乐等话题吧。《诗意人生》已经10页了,我懒得再去爬楼梯了。我个人一向不喜欢裹脚布帖子,一看见有很多页的帖子就头大,可能是有恐高症吧

 

其实,在冬日的寒冷里,与几个朋友在此无所顾虑地胡侃一番,享受百无聊赖中的“一聊”,叙叙旧,哪怕相互拍拍砖,也自有回到童年与一群小朋友玩泥巴的快感。而且,心版难得这么安静,让我满心欢喜!啊,我恨不得就地打几个滚,翻几个跟头,好好顽皮一番呢。

 

总之,发帖时最放松的状态(或最大的自由和静好)就是:你爱看不看。你爱来不来。你爱喜欢不喜欢。反正,我自己喜欢。反正,总有几个朋友喜欢。我反正不会取悦你。

 

昨日写道“其实,读书也是一种吃喝,属于灵魂的饮食。在这个方面,不足为外人道,属于‘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享受”。那么此贴就用这个名字吧。在这个论坛,大众有大众快乐的地方。小众,也自然有小众快乐的地儿。各自的快乐。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2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诗意人生》第8页转发的帖子里,那个年轻女孩说:

 

 

谁的一生没有过一个做什么都无能为力的阶段?

你今天恸哭的每一滴泪水,都会将你的去路洗刷的更为明亮。我们的心中有许多的执念和无明,那苦痛的病灶在每一个起雾的逆境里,都会将你文火煎熬。

人一定要有将自己从泥泞里自拔出来的能力。

没有任何一种成功学和方法论,能将你从无明的此岸渡往彼岸,因为你想要的生活并没有捷径。

我并不相信时间的疗效,足够治愈命运的病人。

因为在那段命运的逆境里,注定要挫伤你的锐气,考验你的信念,折磨你的肉体,和煎熬你的心。然后你才能了解命运的厚重,值得你倍加尊敬,不然怎么会说不恸哭长夜者不足以聊人生呢?

 

 



这也是我走过的心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2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的旁观者  

2012-09-13 12:34:12|  分类: 心情记录

 

 

 

  这些日子又把托马斯·哈代的名著《无名的裘德》认真重读了一遍。我是英汉两本书对照着读的。在我读的这版汉译书中,我发现了好几处翻译错误,打字、印刷错误也不少(比如把“稳重”打成“隐重”),看来现在的人做事,越来越缺乏认真劲儿。重读此书,我发觉很多细节我居然都已忘怀(除了最后几个孩子的死亡我“记忆犹新”外),所以我有读“新书”的感觉,读的过程一直很震撼。

 

  这次重读,我最感兴趣的是女主角“淑”(Sue,又译为“苏”)。她真是一个奇特的女人,追求真爱到了恐惧婚姻(生怕爱情有了婚姻的约束后变味、变质)的地步,宁愿在与裘德相爱时被别人视为“非法同居”,也不愿去领“结婚证”或去教堂举办婚礼以让相爱“合法化”。她对前夫有一种无法描绘的生理厌恶感,虽然与他做朋友,她倒是很乐意,也很尊敬他。可当他做她的丈夫时,她却厌恶、恐惧到半夜躲在楼道的壁橱里,差点窒息或宁愿冒死跳窗(卧室在二楼,楼很高)而逃的地步,真是个奇女子!她和裘德的很多思想非常超前,而且何止是“我们的思想提前了五十年”(书中裘德说的话)。所以,他们的不被理解、孤寂、困境、悲剧,是难免的。

 

  不过此书与哈代别的著名小说一样,依然打着“命运的悲剧”之深深烙印,而非仅仅是一出“时代悲剧”。很多时候,人们是被命运捉弄、打败,而非仅仅被时代的局限性桎梏。我想,这也是哈代的小说不受时代影响、过了这么久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依然深受欢迎的原因吧。哈代的宿命观、悲观主义思想一向深深影响着我,让我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最鼎盛的时期,心底依然有一份“看穿、看透”的凉意和一份“不会痴迷于物质、虚荣”的清醒。

 

  读完书后又看了一遍1996年上映的同名电影,看的是我以前收藏的影碟,不过网上也可搜到此片。我把对影片的介绍放在文后的近期观影介绍中,此处略过。

 

  我还准备再把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还乡》、《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尘嚣》等小说也英汉对照着重温一遍。这些都是我年轻时爱读的小说,原著和汉译本我都有收藏。我既读原著体会哈代文字的优美,也买汉译本参考别人的翻译。有的书因版本的不同,我甚至买了数本。老书重读,人会因阅历的增多、丰富而深化自己对书中很多东西的理解、感悟。 

 

  读哈代的间隙,我还重读了《废话连篇》一书(《远方出版社》1996年版),是民国时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杂文选编,很厚的书,有数百篇杂文,基本上每篇都读着过瘾。我发觉80多年过去了,这个社会上的很多现象,依然无异于那时的人生百态、人性百态。人性,的确是最顽固的东西,很难随时代变迁而改变。书中一篇关于乘车的杂文,让我想起以前我在论坛推荐的文章《生命的列车》。于是在一刹那间,我进入了时光隧道,倒让我好一阵发痴。

 

  放下书,我伫立在窗前。淅沥的雨声中,窗外那满眼的绿色,让我仿佛又看见了列车上那个十六、七岁、身穿白衣、表情严肃的女大学生。大学的4年中,我经常独自乘火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乡,每次都要坐十小时以上的火车。印象中我总独坐在车窗前,除了吃自带的食物,一直是看着窗外的风景发呆。我偶尔会转头看着车内闹哄哄的一切,但完全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旁观者心态,似乎一切人和事都与我无关,所以漠然、孤寂,而且死守着这份漠视与孤寂。记得我对所有人的搭讪都持拒绝的态度,怕遇见骗子,怕陌生人,怕不可知的麻烦,“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就是我的保护壳。之所以总独自乘车,并非我在大学里没有来自家乡的同学,而是我不喜欢与熟人、同学一起乘车,因为我素不喜欢“泛泛的谈话”之类的寒暄、应酬,累人,让人心倦。我的本性,一向就是孤僻的,与人打交道,往往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我宁愿独坐,享受沉思,享受窗外美景,而不喜人类的交际热闹。儿时的我就常独坐在山坡上遐想,年轻时的我常独坐在铁塔湖边的槐树林里读书、冥思,成年后的我也不例外。 

 

   当初还是大学生的我,乘的是火车。而后来的我,如同乘坐人生列车。我在人生之旅的形象和定位,似乎也一直是游离在凡俗生活之外的“孤僻者”、“旁观者”。即使我恋爱、结婚、生子、经历了生离死别等等人生各种的酸甜苦辣,可我身上一直另有一个我存在着。那个内在的我、骨子里的我,一直是一个看客,冷漠地旁观着他人及我自己。这个骨子里的我,从不曾真正投入生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几乎是“与世无争”的,我不争名利,比如,我没争过先进(数次被评为先进教师,都是出乎我意料的,因为我完全没去竞争过,甚至没期待过)或出国名额(该轮到我时却没我,我也觉得不公,但很快就释然、放下,觉得无所谓),读硕士是被迫(大学英语教师的起点学位呀,不得不去拿),结婚、生孩子等都不是我自己的安排,而属于被命运推着走的“听之任之”。总之,我人生的每一步,都很消极、被动。感情脆弱、骨子里是个悲观主义者的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强者”。我一直就是一个“梦游者”,半睡半醒地徘徊在现实和梦想之间,从未曾真正“脚踏实地”地生活过,从未曾为“成功”或“出人头地”而努力过,而且今后看来也不会了。也许,一切追求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的人们,都有这个“游离在生活之外”、看淡所谓“成功”、名利而看重自尊、清高的“毛病”吧。这样的人们,永远是生活中的“旁观者”、“边缘人”,注定一生孤寂,注定一生坎坷。 

 

   妹妹倒是一个入世很深或认真入世的人,与我在很多方面不同。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姐妹情深”。年纪越大,我们就越相互依恋,有什么苦恼都相互诉说,有什么快乐也都相互分享。她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嘲笑”我的“失败与倒霉”、永远不会“嫉妒”我的“幸福与快乐”的女人。我很庆幸自己在此生能有个妹妹一路相伴。前些日子应妹妹之约,我们一起逛了两回汉口保成路(江汉路旁边)夜市,那里的东西便宜到几乎“白捡”的地步,让我顿感自己“不胜富有”呢,呵呵。我每次都大包、小包抱回家一大堆衣服、鞋子、日用品,多得甚至顾不上或来不及穿用。 

 

  这的确是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然而,人们却吃什么都不香,有再多的东西也不快乐。虽然享有丰富的物质,人们却倍感精神空虚。

 

  这也的确是一个文化极度丰富、便捷、唾手可得的时代,只要你“想”,你随时可在网上看电影、读书、听音乐。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读书、看电影、听音乐,精神倍加“贫穷”。

 

  这一切,都很反讽,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转发3楼那篇博文。

 

 

哈代001.jpg

 

 

 

 

记录一下近期看的电影: 

 

  先说一些没有推荐价值的影视。比如《黑暗标靶》,2008上映,美国片,讲孩子目睹父母、妹妹被黑帮杀死,长大后为父母复仇的故事。影片很一般。 

 

  我因腰疼躺沙发上看了CCTV电影台播的两部电影,1.《韩城攻略》,梁朝伟、舒淇、任贤齐主演。2.《天下无双》,梁朝伟、王菲、赵薇、张震主演。这两部电影都属于“烂片”,没什么观影价值。所以,别以为大明星主演的电影,就不是烂片。 

 

  前些日子抑郁中在网上搜看了《电锯惊魂》第七部,2010上映,美国片,又译为《电锯惊魂3D》,因为是3D版的电影。从2004年《电锯惊魂》第一部上演以来,每年一部,这第7部据说是大结局,不会再拍。看完后,感觉已经想不起以前的剧情,于是又把以前与儿子一起看的前六部《电锯惊魂》碟片翻出来,又用了几个晚上躺在沙发上用客厅的大电视机一一重温了一遍。以前与儿子一起看都恐惧得直哆嗦的我,现在再看时,虽然是独自一人,却一分钟也没感觉恐惧,甚至时不时有无聊、看不下去的感觉。有时看到一半时,我还会感觉“累”,要暂停一会儿,去弹弹琴或喝点茶、吃点水果、夜宵什么的,让自己“歇一歇”再看。看来,观赏不很中意的电影,也会“心累”的。现在我看惊悚、恐怖片不再恐惧,可算我观影的一大“烦恼”。我越来越难以被“恐怖片”中的鲜血、死亡吓倒了。我“吃”得越多,“胃口”越差,于是越来越“挑食”,很难获得观影享受,也很难刺激自己去忘却人生的忧烦。 

 

  另外,我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我是传奇》,这是朱雨辰主演的30集的电视连续剧,而非2007年上映的那部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科幻电影。这本是妹妹的推荐,结果我刚看了几集就不耐烦,但我反正无聊,就耐着性子看下去,后来我完全是被好奇心支配着看完的我好奇的是编导到底有多“烂”,究竟能“胡编乱造”到什么地步。后来我对妹妹抗议她的推荐,她笑道其实她自己后来也看下去,就没看了。这个“害人精”,哼哼!

 

  下面是几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1. 《微不足道》,(Big nothing,又译为《小事变大》),2006年上映, cult片,美国片,主演之一西蒙·佩吉却是英国人,据说他也参与了编剧,无怪乎此片与西蒙·佩吉编剧、主演的《僵尸肖恩》、《热血警探》如出一辙(这两部电影,我以前的博文中都有推荐),有着强烈的英伦黑色幽默味道。此片豆瓣打分7.9,剧情有英国片《两杆大烟枪》的影子(在博文中我也曾推荐过此片,豆瓣评分9分多,我曾抗议此片片名汉译太差,误导人们,降低观影欲)。《微不足道》片长仅仅86分钟,剧情却跌宕起伏,故事曲折离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剧情发展犹如多米诺、连环套,让人佩服编剧的想象力。另外影片的音乐也很棒,结尾也很好,出乎意料。 

 

 2. 《纯属巧合》(又译为《电梯向左转》或《出电梯向左》),1988年上映的法国喜剧片,豆瓣评分7.6。影片很搞笑,法国谐星皮埃尔·理查德主演。女主演是曾因出演《天使在人间》(1987年上映,美国片)而出名的法国大美女艾曼纽·贝阿(1963年8月14日生)。她当时25岁,正是年轻貌美、风华正茂的时候,在影片中真是魔鬼身材、天使面容,美得令人目眩。另一女主演芬妮·科腾肯(1957年5月11日出生),也很有气质,完美地诠释出法国美女特有的韵味。法国女人,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迷人“韵味”。 

 

3. 《裘德》(又译为《绝恋》),1996, 123分钟的英国片,克里斯托弗·埃克里斯顿 (Christopher Eccleston) 和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主演。凯特·温斯莱特拍此片后的第二年(1997年)才去好莱坞主演了《泰坦尼克号》。此片豆瓣打分7.8,音乐不错,服装、场景可以弥补我读书时想象力的不足,但凯特·温斯莱特真的不是我心目中的“淑”。她的骨架太大,身体也太给人“强壮”感(次年她出演《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一角,也给人过于丰满之感),而哈代的原著中一再说淑是娇小瘦弱的。不过她在影片中的表演,还是不错的。 

 

   凯特·温斯莱特1995年出演改编自简·奥斯丁同名小说的《理智与情感》中妹妹玛丽安一角,1996年她出演《哈姆雷特》一片中的奥菲利亚,这两部电影我以前都看过,感觉她的表演尚可。2009年她凭借影片《生死朗读》(The Reader,《朗读者》)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其实这部电影一般化,她在影片中的表演也一般。我最喜欢的是她2002年与凯文·史派西联袂主演的影片大卫·戈尔的一生》(The Life of David Gale,2003年2月上映,又译为《绝命调查》或《命悬一线》、《铁案疑云》,我曾专门在博文中推荐过)。2006年上映的《恋爱假期》(The Holiday),她与卡梅隆·迪亚茨、裘德·洛等联袂出演,也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是我在教室给学生们经常放映的电影之一。 

 

4. 《破绽》(Fracture,又译为《瞒天杀局》),2007年上映,豆瓣评分7.2分,对于一部悬疑、惊悚、犯罪片来说,也不算低分了。老戏骨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他在此片中的犯罪角色与《沉默的羔羊》一片中的角色“大同小异”,所以倒没给我震撼感。倒是出演公诉人的另一主演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有人戏称为高司令,)让我感觉震撼,因为观影时我虽觉得他有些面熟(特别是当他在医院,坐在被犯罪人枪击成植物人的女受害人面前,那双忧伤深邃的眼睛,让我特有“似曾相识”之感),但我完全没想到他就是我前不久才推荐的影片《生死停留》(Stay,又译为《停留》,2005年上映)一片中的主演,当时他在片中的忧伤眼神曾深深感动了我。这两部电影中,他的表演风格迥异,却都很出彩。他很帅气,特别是一双眼睛,总让我想起《天使之城》中的尼古拉斯·凯奇和《英国病人》中的拉尔夫·费因斯。他们三人有着同样深邃、迷人的眼睛,忧郁、深情,看一眼就让人有“落入深渊,无法爬出”的感觉。这个演什么就是什么、演技非凡的天才演员,1980年11月12日出生于加拿大,以歌手身份出道拍电影,刚出道就因出色的表演被人视为“梅尔·吉布森的接班人”。

 

  瑞恩·高斯林在2002年拍《数字谋杀案》时,与影片的女主演——大名鼎鼎的桑德拉·布洛克——相爱了。这段姐弟恋后来虽以分手告终,也算一段影坛佳话,因为他们彼此相差16岁。桑德拉·布洛克出生于1964年7月25日,在她主演的美国电影中我最喜欢的几部片是:1. 《生死时速》,1994年上映。2.《二见钟情》,1995年上映,我曾在博文中推荐过。3. 《湖边小屋》,2006年上映,又译为《触不到的恋人》,是我给学生们常放的电影之一,我也曾多次在论坛和博文中推荐。4. 《假结婚》,2009年上映,又译为《弄假成真》,我曾专门发了一篇博文对之进行评论。


 

(补充:关于高斯林,后来又看了他主演的《蓝色情人节》,《恋恋笔记本》,都非常好。他演什么人就是什么人,真是一个天才演员,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9

主题

8776

回帖

2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11008

荣誉管理荣誉会员现任版主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3-12-19 08: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蓦然回首在2013-12-18 22:25:00的发言:

还是开个新帖子,接着闲侃读书、观影、音乐等话题吧。《诗意人生》已经10页了,我懒得再去爬楼梯了。我个人一向不喜欢裹脚布帖子,一看见有很多页的帖子就头大,可能是有恐高症吧

 

其实,在冬日的寒冷里,与几个朋友在此无所顾虑地胡侃一番,享受百无聊赖中的“一聊”,叙叙旧,哪怕相互拍拍砖,也自有回到童年与一群小朋友玩泥巴的快感。而且,心版难得这么安静,让我满心欢喜!啊,我恨不得就地打几个滚,翻几个跟头,好好顽皮一番呢。

 

总之,发帖时最放松的状态(或最大的自由和静好)就是:你爱看不看。你爱来不来。你爱喜欢不喜欢。反正,我自己喜欢。反正,总有几个朋友喜欢。我反正不会取悦你。

 

 

 

哈哈,  好想看你打滚,翻跟头。

 

愿光阴含笑,岁月凝香,流年静好,且行且珍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08: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谈“冯唐”  

2013-08-01 15:49:36|  分类 读书笔记

 

 

      首先说明一下,我在此闲谈的“冯唐”,非西汉大臣,非《红楼梦》中人物,而是身兼“医生,商人,诗人,作家”数职的当代“奇人”。 

 

 近日一直在读冯唐的杂文集《三十六大》,这是他为GQ杂志三年三十六期写的专栏(书信体)。几乎每篇文章中,他的情感都很丰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我读时,表情也很丰富:或微蹙眉头,或摇头叹息,或忍俊不禁,或颔首赞许,或拍案称奇,等等,不一而足。这至少证明冯唐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作家。

 

 我不是一个热衷于追赶时尚的人,故对一切名牌物品或名流人士,都所知甚少,甚至闹出过不少笑话,为亲朋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我以前对当代冯唐一无所知,哪怕他曾“热门一时”。我注意到他,是在我去东北旅行之前的某天,我偶尔在网易推荐人物中看见了他的一段话,如下: 

 

  玩物丧志可能也不是什么坏事,如果那个志,无非是点名利权色的话,那还不如玩物呢。—— 冯唐

 

  因为对这段引言的“知己感”、“认同感”,我才饶有兴趣地去读引言下关于此人的一番洋洋洒洒介绍。简而言之,此人可算一个不可多见的“怪才”。他71年出生于北京,在协和医科大学读了8年书、拿到了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后,却又放弃医生职业,跑到美国读MBA,获得学位后回国就职于麦肯锡公司,现任某大型国企CEO。他在大学期间以及留美、工作期间笔耕不辍,出版了数部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 

 

  东北行即将结束时,我在大连机场候机,因一时百无聊赖,遂到机场书店翻书看,就这样撞见了冯唐的《三十六大》。当时信手翻阅了一下,感觉这样的杂文集,每篇文章之间无连贯性,至少读着不累,可以用来打发时间,或佐餐、佐睡。所以,虽然机场的书都不打折,一贯只网购打折书的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全价买下此书,当即兴趣盎然地读起来。 

 

  昨天,在与YG电话闲聊时(之前YG问我“静美的夏日”系列照片中的我,拿的是什么书。然后他在网上搜出此书,一口气读了一大半),我对冯唐最大的诟病是“装俗”。自从“装精”成为人人喊打的“耗子”后,不少“文化人”或“精英阶层”矫枉过正地装起粗俗来,似乎文中不出现一些身体部位、生理现象或“国骂”,就不是“真人”,就是在装雅,在虚伪。当然,有的人是真粗俗,真的属于“老子是流氓,老子怕谁”的宵小之徒,而冯唐不是。尽管他不时在文中“玩世不恭”一番,但他骨子里是个极其严肃的人,认真(或曰较真,过执)到拧巴地步。

 

  信手拈来几段,以证明他的严肃认真。他在《大是》中写道:“更需要保护的是现世越来越稀有的对于质疑的尊重、对于真相的爱好、对于写作的敬畏。这也是底线,这也是大是大非”。“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虽然知道这条金线的人不多,但是还没死绝。这条金线和销量没有直接正相关的关系,在某些时代,甚至负相关,可这改变不了这条金线存在的事实。”因为这篇文章,他被韩寒的不少粉丝戏称为“冯金线”。我倒觉得这个称号是个荣誉。 

 

  在《大写》一文中,他写道:“文字是我们的宗教,愿我们继续倒行逆施,不要求两三年升半职,要求两三年出一本冷僻的书。心中一撮小火,身体离地半尺,不做蝼蚁,不做神,做个写字的人。” 

 

  然而,这个提倡对写作“敬畏”、把文字当“宗教”的人,在文中也不时写出下列句子来:“少碰当地流氓,少碰当地姑娘。嫖娼违法,江湖险恶。如果实在想,还是用手吧,安心很多。如果厌倦了左手,换右手”(摘自《大路》一文)。我在此节选的句子,只是他那些无所顾忌、津津乐道的“岔嘴直白”中粗俗程度最低的。他文中出现的另外一些句子,对女性来说,甚至属于“不堪入目”呢,我懒得节选为证。难道受过高等教育的冯唐一定要追求“绝对求真”吗?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并非同义。难道他就不能象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写聂赫留朵夫初次实现对卡秋莎的“欲念”一样“点到为止”吗?男女身体的隐秘部位、一些生理现象(拉、撒、睡),只要是个成人,谁不知道呢?非得时不时地绘声绘色描述一番,别人才懂吗,或者,才能证明自己勇敢地求真、不虚伪吗?冯唐也许尚未了悟:当今时代,坦然做流氓已经不需要什么勇气,反而是坚持做绅士需要极大的勇气呢。

 

  冯唐给人的感觉是:他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人生态度的“严肃认真”往往是在不经意间,他平时的努力则是以恣意的岔嘴、风流、绝对真实化去夹住“精英意识”的尾巴,唯恐自己落入装精的“泥淖”,也许他见过太多人面兽心的“精英分子”,深恐自己一不小心就与他们同流合污了?这样的“装俗”,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脆弱。他在使命感与空虚感之间徘徊。他活得很累,虽然他尽力去活得“轻松化”。他在某种程度上给人“孩子”的感觉,似乎处于“无意识求真”的“本真”阶段,然而本质上他太在乎自己的“流芳百世”,所以对于别人的眼光与评价,他无法“心无旁骛”。因此,他徒然挣扎,以摆脱各种人生桎梏,却依然处于“做人”而非“是人”的人生境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对冯唐来说,远未“浑然天成”化。

 

  不过,以冯唐的认真天性以及思考习惯,我还是倾向于相信他终会了悟:有教养,并非就是装模作样。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些事可私下做、甚至私下说,却不适合公开以文字描述。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文明和教养、文化和修养。社会生活,注定了人们公开场合的穿衣服化,或曰“装”。一个人,即使身体再健美,再自恋,也只能尽情在家裸露。如果他在公开场合裸奔,人们有权将之扭送警察局或疯人院。毕竟,对人类文明来说,求真只是基础,善与美才是主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明人必须戴上各种社会面具生活,方属正常。我希望冯唐终会摆脱对“装精”的恐惧,跳出有意无意“装俗”的樊篱,让一切人格分裂的困扰消减到最小化,真正成为一个坦然去雅的真人、文化人。 

 

  冯唐喜欢自嘲,包括嘲讽自己的父母(他笔下的父母之荒唐举止,倒让我更加领悟“家教”的重要性),这当然证明了他的自信和底气,然而在这点上,依然透着与“装俗”一样潜在的“胆怯”或“自卑”。这样的“胆怯”或“自卑”,也许他自己都尚未意识到。然而,明眼人(大言不惭一下)还是可以“一清二楚,洞若观火”。自嘲,固然属于最安全的嘲讽,然而,用得过多,或过于夸张,则适得其反。这叫“故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也。

 

  当然,上述诟病,已属对冯唐之“吹毛求疵”。或许,苛求源于欣赏。客观地、整体地说来,冯唐是一个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作家。虽然他不断地在提出问题,却很少给予答案,但品读冯唐依然可以促进读者自己的人生思考和感悟。最重要的是,读他的文字,你不时发自心底的“会心一笑”,会让你舒畅,而非添堵。一本书,有这样的功效,足矣。

 


 

        (另:冯唐,总让我想起亦正亦邪的妞兄。)

 

 

 

冯唐00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篇博文:

 

   近日看的电影记录:

 

       1. 《下班后》,美国片,1985年上映,马丁· 斯科塞斯导演,豆瓣评分8.1。人们生活太平淡无奇后,会渴望奇遇、艳遇、冒险、各种人生传奇,然而如果人们如影片主人公一样,在一夜间历经跌宕起伏的各种人生滋味,恐怕还是会患消化不良症。观影后自我反思一番,发觉很奇怪的是,我从来就不渴望艳遇。也许从小被父母注入的“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安全防范意识过于强烈,无论是年轻时还是现在,无论是在汽车上、火车上还是飞机上,无论是在餐厅、书店还是任何别的公开场合,对任何搭讪者,我都一概置之不理。也许,为此,我错过了一些人生精彩,但我相信自己必定也逃过了一些人生陷阱。何况,不需要艳遇,我的人生也足够精彩了,我从来没有“今生太不值得,什么也没经历就老了”的遗憾,相反,不断困扰我的是“曾经沧海”的“心如止水,了无兴趣”。经常听见人们说女孩应该“富养”,这样她才不会因贪图小利而丢失尊严。其实,在人生经历上也是一样。我认识的一个中年女人,经常说要去找年轻的帅哥“好好相爱一场”,弥补一下年轻时的缺憾。而我年轻的时候,该经历的我都经历了,有过外表帅得可比阿兰· 德龙的男友,帅哥的自恋和“绣花枕头”本色让我倒了胃口,从此只迷恋内秀、内敛的男人。如今,在曾经沧海后,我对任何奇遇、艳遇都不“感冒”,只喜欢安宁、闲适、平实的生活。我现在的境界,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吧。

 

       马丁· 斯科塞斯真是个奇人,他导演的《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好家伙》(或《盗亦有道》)、《纽约黑帮》、《纯真年代》、《禁闭岛》等影片,无论是剧情片、写实片、黑帮片、心理惊悚片还是文艺片都很出色,真的很罕见。其中,《好家伙》(《盗亦有道》)、《纯真年代》、《禁闭岛》我都在博文中大力推荐过。

 

 

      2.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片,2013年3月上映,汤唯和吴秀波主演,豆瓣评分7.5。吴秀波在此片中的内敛,让我想起高仓健。客观地说,此片很一般。但主观地说,我喜欢此片。至少我入戏了,还哭了好几次。唉,虽然曾经沧海,心却依然不老……

 

 

       3. 《光猪六壮士》,英国片,1997年上映,又译为《一脱到底》,豆瓣评分7.7。平时严肃、拘谨、一本正经的英国人,一旦诙谐、幽默、恶搞起来,真的与众不同,比如以前我曾在博客推荐过的《热血警探》、《人生七部曲》、《两杆大烟枪》等英国电影,都是恶搞到极致、想象力惊人的。总之,我爱死英国电影了,呵呵……此片讲六个下岗工人的故事,在让人发笑时,也不断令人鼻头发酸。此片颇有点励志片的感觉,六个大男人“脱下了衣服,穿上了尊严”。此片多少也有点女权主义的影子,不过,这样的“践踏”男人,我相信并非真正的女权主义内涵。两性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才是值得推崇的。

 

 

近日在读之书: 

 

书.jpg

 

 

 

网人网语:

 

 老树画画: 
      1. 人不一定写诗,但要有点诗性。否则一块大肉,活得多么生硬!

 

 2. 江湖再次相遇,叩问他的名字。他说这不重要,所幸还能见你。

 

 

格格:

1. 哈哈哈哈。。。一如此刻,我一个大笑,就无限妖娆

 

2. 文字,最好的相见

 

3. 爱了痛了懂了。继而,收藏叠起暖自己。漫漫红尘路,爱不是唯一。存一份感激,那段让人心动的岁月。。。因你而起!

 

4. 感谢,是我唯一要还的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时先转这么两篇博文吧。做点别的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老舒在2013-12-19 8:50:00的发言:

 

哈哈,  好想看你打滚,翻跟头。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是很可能的,因为一直是渴望与妖精们一起去户外癫狂一把的,呵呵……

 

我常在户外时,突发孩子气,手舞足蹈癫狂一番。家里人说我属于伪淑女,我也不以为意。我觉得自己属于自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3

主题

1万

回帖

3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375105

荣誉会员活跃会员灌水之王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3-12-19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灯光导师,马上的圣诞节在哪里过啊!?

 

是否去魔都啊!?

我最难跨越的不是路途的遥远,而是某些个女人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尘往事成云烟  

2012-05-16 16:33:33|  分类: 心情记录

 

 

      昨晚和今天,我连着看了娜塔莎·金斯基主演的两部电影。昨晚看的是《戒指》(The ring),1996年,豆瓣评分8.6。今天上午至中午看的是《德州巴黎》(Paris, Texas),1984年,豆瓣评分8.7。两部影片的结尾都让我哭得稀里哗啦的,不过前者是看见姐弟团聚的欣慰之泪,后者却是看见夫妻离散的伤感之泪。

 

      娜塔莎·金斯基是我在观影中见过的最美丽女人之一。很久以前我曾看过她主演的《苔丝》,当时得知她其实是德国人时,还很吃惊,因为我以为她就是英国人,她把我心目中的苔丝演活了。我一向不擅长分辨欧洲人,除了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特色明显、容易辨认外,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瑞士人什么的,还真不好区分。不过,欧洲演员与美国演员,却还是很容易区分的。欧洲男人身上往往有浓厚的绅士味,欧洲女人身上则有一种说不出的典雅美。

 

      娜塔莎·金斯基虽然“身上流露出浓厚的欧洲风味,但同时又具有一种国际性的美感,属于无国籍美女”。她的美属于“倾国倾城”型,令人过目难忘。特别是她那一双眼睛,哪怕我是同性,依然有“看一眼就陷落”的感觉。她出生于1961年,演《戒指》一片时,已经35岁,可在电影中当她演20岁左右的女大学生时,她就是一个纯真女学生的模样,一点也看不出年纪。当时她已结婚很久、做母亲很久了,饱经人间沧桑,然而她的眼睛依然那么明净,如一泓春水。她的细弱,她的楚楚动人,让人忍不住就产生“本能的保护欲”。这部电影找她当女主角,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影片中她嫁的三个男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出于保护欲而爱上她的。

 

      虽然娜塔莎·金斯基拍过狂野的被巨蟒缠身的裸体照片,可她天生具有一种“女孩子”气质。女人其实只有两种——女孩子和女人。有的女人即使人到中年,依然是个“女孩子”;可有的女人,哪怕还是在童年或少女时期,就已给人“女人”的感觉。女孩子和女人,不存在谁比谁好或坏的问题,她们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各具魅力。男人对她们,也无非是各取所需罢了。在爱情和婚姻方面,最怕虚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正如购物口号“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一样。

 

      扯远了。其实我想说的不是这两部电影,也不是娜塔莎·金斯基。我想倾吐的是观影带来的个人“思绪”,比如那种“回不去的悲哀”感和永恒的孤寂感等等。观影或读书本来就是极其个人化的事情,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部《红楼梦》一样。看这样的电影,颇有点象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似乎属于“自找泪流”、“自找悲哀”。其实,我真不是这样,也真没这么矫情。我早就达到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心境,早就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生阶段。这两部电影都不是我有意去寻找的,而是偶尔撞上我的。既然撞见了,又擦出了“火花”——哦,是擦出了“哀愁”思绪,那就涂鸦宣泄一番吧,平时总努力让自己忘却,让自己向前看、不回首,因为,“要有多坚强,才能念念不忘。或者说,要对自己多残忍,才敢念念不忘” ,虽然玩味“哀伤”,本是东方文化的特色之一。

 

      这两部电影,都让人感受到“无常感”。以前读到过一个很paradox的英语句子,我很喜欢:The realization of impermanence is paradoxically the only thing we can hold on to, perhaps our only lasting possession(了悟无常是我们唯一所能坚持,甚至是唯一永远的财产)。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万物皆无常。“了悟无常”反倒是人类一代代的永恒。了悟无常让人伤感无奈,但也让人达观超脱

 

  菲兹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的结尾处写到:“他(盖茨比)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一定就像是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那里合众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我曾写道:“读到这里,掩卷而思这种幻灭的无奈和悲哀,令人不胜唏嘘。我们的生命,我们生命中珍视的爱情、亲情、友情,我们所亲身体验的世界不是都这样‘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再也找不回来吗?”

 

《戒指》让我想起了很多童年、少女时期的美好往事,那些往事因岁月流逝而染上了粉色,颇具田园风光和艺术氛围的美好,与户外的阳光、月色、花朵、荒野、果园以及干净明亮房间里的各种书、乐器等连结在一起,与父亲温暖有力的手连结在一起,让我不胜哀愁——记忆把一切美化到天堂地步,然而现实却是:前尘往事成云烟。我曾一再对上帝祈祷,愿意用自己20年的寿命换回童年的一年,甚至哪怕只是一天,但在那一天里,一定要有父亲牵着我的手上楼梯,用手挠我的手心,让我痒得咯咯大笑……

 

  我曾对每个部队大院出生的人抱亲切感,我曾数次与家人一起回到童年时居住过的部队大院,然而我感受到的无非是“往事如烟”、“物是人非”甚至“物非人非”的伤感与无奈。过去,从来就不存在于空间里,而存在于时间里。因此,所有寻找“过去”的努力,都只会“徒劳”。只是,我们虽然懂得这点,还是会出于种种原因(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不甘”)去“徒劳”一番又一番。

 

  看《德州巴黎》,我为爱情的双刃性叹息不已。爱情,一方面是“最让人与一切(包括死神)和解、让人到达天堂与上帝同在”的感情(罗素说“我追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带来销魂感,这种销魂感如此强烈,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减轻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看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我追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另一方面,也是“最能让人坠入地狱”的感情。爱情的毁灭,往往不是因为爱得太少、太浅,而是因为爱得太多、太深。比如《德州巴黎》中的夫妻分离悲剧,就不是因为他们不相爱,而是由于他们太相爱,爱得连“上班时的短暂分开”都感觉痛苦,为此男人一次次辞去工作,也要守在爱妻身边,爱得可谓“登峰造极”了。然而,过于强烈的爱,带来不自信、嫉妒、占有欲、束缚感、窒息感,反而毒害爱情,进而毁灭爱情、甚至生命。

 

  每一个深爱过的人,都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叹和无奈、孤凄。有些经历永不可复制,有些感觉永不会复返……唉,所谓“爱不动了”,“爱无能”,“心如止水”,都源于“曾经沧海”这样的人生悲哀吧。正如《德州巴黎》中的女人,宁愿在分别后把自己埋葬在陪聊中,而男人则是“自我放逐”,过着野人般的流浪生活,让我想起《阿甘正传》中阿甘为情所伤后的“漫无目的长跑”。

 

  一旦“曾经沧海”,你对感情游戏、滥情放纵、轻浮轻薄等就有了免疫力,但你的孤寂感也会深入骨髓。这种孤寂不是源于“情到深处人孤独”,而是源于“无法再动心”的“心灰意冷”。往往人愈多的地方,你愈觉孤寂。于是你开始离群索居,远离热闹,你开始进入心灵“出家”修行状态。你的家,或你自我放逐的地方,就是你的庙宇。

 

  人生如梦。万事皆空。然而,即使堪破一切,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依然会努力活下去,努力去快乐幸福,努力去爱……

 

 

 

 

 

两部电影的一些剧照:

 

戒指001.jpg
 

戒指002.jpg
 

戒指003.jpg

 

 

 


 

德州巴黎001.jpg

 

德州巴黎003.jpg

 

德州巴黎002.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19 15:23:3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娜塔莎·金斯基:

 

娜塔莎·金斯基001.jpg
 

娜塔莎·金斯基002.jpg
 

娜塔莎·金斯基00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歌剧魅影》中的几首歌  

2012-06-24 17:49:52|  分类: 音乐

 

 

        YG曾在2006年3月把Andrew Lloyd Webber (安德鲁·洛伊·韦伯)的经典歌剧《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汉译《歌剧魅影》,老版汉译为《夜半歌声》)中的17个唱段发给我,当时我喜欢的有主题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以及《Music of the night》、《Point Of No Return》等,感觉音乐很激情,让人燃烧,让心灵洒脱不羁、自由奔放。后来我也曾看过2004年12月发行的同名电影,却没有注意到片尾添加的歌曲《Learn to be lonely》。前不久,某友曾提到这首歌曲,我才认真百度了一下,对歌词很有共鸣,但感觉旋律一般。今天中午至下午,我重温此片,143分钟的电影,我边看边品,花了近4个小时才看完。也许因为数年独自生活的经历,也许因为我可以充分理解“魅影”的沉痛和孤寂以及“克里斯蒂”与他之间复杂的感情(谁说她对他没有爱情呢?),到影片结束出字幕时突然听见歌曲《Learn to be lonely》,酸甜苦辣等种种人生滋味,涌上心头,不由得百感交集……反复听之,听出了怜惜、安慰、达观、勇气和爱,感觉这是上帝本人在对孤寂者歌唱。

 

        一切追求精神生活、心灵自由的人们,其实都是“荒野之子”,都要与自己的孤寂和解,要学会自己与自己作伴,要学着独自去生活、独自去爱、独自在黑暗中找到出路,哪怕你有家人、爱人。因为,孤寂是思考者存在的唯一状态和前提。只要你思考,你就注定孤寂,哪怕有再多的亲人围绕你,孤寂感也会如影随形。

 

        某友曾写道:“ ‘Happiness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so is love!  When marriage is a destination, instead of a milestone, of the journey of love, love is almost always doomed.  You are not alone in being lonely and learning to be lonely is not necessarily unbearable as loneliness appears to have afforded  you the mental world where you can think quietly and deeply.  Dilemma will continuously be bestowed on you, otherwise life would be too boring to be even called as a life, and YOU are NOT alone to face the perplexity of life.  ”

 

        的确,孤寂、困境等都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厚爱。所以,如果你感觉孤寂,那么恭喜你,你有福了。

 

 (PS:以下所有歌词和翻译皆来自网络。其实歌词与诗歌一样很难翻译,一些句子,个人的理解也会不同,比如 learn to be lonely ,我就不赞成翻译为“学着去承受孤寂”,因为孤寂并非什么坏东西或生活的黑暗面需要去“承受”,反而是一种需要去学会的优良素质。只有学会了孤寂——其实就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孤寂,是一种对独立的精神世界、美好的心灵空间的守望或坚持——才能真正与人生和解,才能真正让自己无论身处何地、何时、何境,都心中有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歌剧魅影》片尾曲:Learn to be lonely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VUB1wlMJFo/rpid=100899729&resourceId=100899729_06_05_99  

 

http://www.tudou.com/v/bVUB1wlMJFo/&rpid=100899729&resourceId=100899729_04_05_99/v.swf

 

 

 

 

Child of the wilderness                                            

荒野之子

Born into emptiness                                                 

生来身无所有

Learn to be lonely                                                    

学着去承受孤寂

Learn to find your way in darkness                           

学着在黑暗中找到你的路

Who will be there for you                                           

谁会在那里等候你

Comfort and care for you                                           

安慰你,关心你

Learn to be lonely                                                    

学着去承受孤寂

Learn to be your one companion                              

学着与自己做伴

Never dreamed out in the world                                

从未梦想过外面世界上

There were arms to hold you                                       

会有双臂来拥抱你

You've always known                                                   

你一直都知道

Your heart was on its own                                           

你的心灵孤单无依

So laugh in your loneliness                                        

所以在孤寂中微笑吧

Child of the wilderness                                                

荒野之子

Learn to be lonely                                                        

学着去承受孤寂

Learn how to love life that is lived alone                   

学着如何去爱孤单的生活

 

Learn to be lonely                                                      

学着去承受孤寂 

Life can be lived                                                         

人生可以如此度过

Life can be loved                                                          

人生可以如此爱着

Alone                                                                                       

     靠着独自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37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5121

荣誉会员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歌剧魅影》主题曲《Phantom of the Opera》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FGRttfBEEQ/?rpid=100899729&resourceId=100899729_06_05_99

 

http://www.tudou.com/v/qFGRttfBEEQ/&rpid=100899729&resourceId=100899729_04_05_99/v.swf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CHRISTINE 
In sleep he sang to me,    在睡梦中他对我歌唱 
in dreams he came ...    在梦里他来到我身旁
that voice which calls to me    那声音在呼唤着我 
and speaks my name ...    呼喊着我的名字    
 
And do I dream again?    是我又在做梦吗? 
For now I find    因为现在我发现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歌剧魅影就在那里 
inside my mind ...    在我心里 
 
PHANTOM 
Sing once again with me    再次跟我一起唱 
our strange duet ...     我们奇特的二重唱
My power over you    我的力量控制着你         
grows stronger yet ...    越来越强大 
 
And though you turn from me,    虽然你离开了我 
to glance behind,    只要往后一瞥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歌剧魅影就在那里   
inside your mind ...    在你心里 
 
CHRISTINE 
Those who have seen your face    那些看到过你面孔的人们
draw back in fear ...    都因害怕而退缩
I am the mask you wear ...    我是你所戴的面具
 
PHANTOM 
It's me they hear ...    他们听到的是我
 
BOTH 
Your/My spirit and your/my voice,    你/我的心灵和你/我的声音
in one combined:    合二为一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    歌剧魅影就在那里 
inside your/my mind ...    在你/我的心里 
 
PHANTOM 
In all your fantasies,    在你所有的幻想中 
you always knew    你一直都知道     
that man and mystery ...    那个男人和那些神秘的事 
 
CHRISTINE 
... were both in you ...    都是你 
 
BOTH 
And in this labyrinth,    在这迷宫里     
where night is blind,    漆黑一片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here    歌剧魅影就在这里 
inside your/my mind ...     在你/我的心里
 
PHANTOM 
Sing, my Angel of Music!    请为我歌唱吧!我的音乐天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www.5zl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在路上俱乐部 ( 鄂ICP备11000556号 )

GMT+8, 2024-5-5 13:12 , Processed in 0.17184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